操典之中,騎兵衝擊下的射擊距離為50米,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的漢軍常常在距離達到30米甚至20米處才完成射擊,這一波騎兵並沒有配備鹿彈,附帶殺傷效果不佳。然而對麵的匈奴騎兵同樣缺乏經驗,兩個波次射擊下陣型極為散亂,部分幸免於難的士兵甚至已經開始撥馬回頭,近距離的火藥射擊槍聲更是擾亂了匈奴的布置,這才使得後坐力下尚未切換成標準馬槍攻擊姿態的漢軍騎兵在衝破匈奴陣型後並未發生巨大損傷。
前隊騎兵依照操典在衝破陣型後並不戀戰,而是再度組織陣型繼續衝擊,至於第一波受衝擊的殘兵就交給第二波次衝鋒解決,第二波次衝鋒早在之前就完成了裝彈準備,列出陣型之後直接逼近射擊。整個衝鋒波次分為三組,並不是重騎兵衝擊戰術,但是劉盈還是以“三堵牆”命名。至於作為後軍的步兵在圍困下暫時不會出擊,隻是設置好火炮發射陣位,在長牌兵的掩護下做好防禦準備。
這一套操典其實也不是戚家軍在北方的標準配置,而更多是張良的設計。匈奴騎兵算得上是超輕騎兵,幾乎無人著甲,馬鐙馬鞍也全都沒有配備,也因此幾乎不需要考慮後勤,就能完成晝夜奔襲兩百裏的長途機動。這也逼著漢軍不得不盡可能輕量化,多用途車兵讓位於騎兵與龍騎兵混編戰術,在保持基本火力優勢的同時也放棄過重的鎧甲,大車等裝備。
結果就是漢軍再一次出現了如白登之圍那般脫節的老毛病,被編入呂澤近衛的太子衛率和親衛騎兵得益於輕量化設計和戰術革新可以快速完成堵截任務,然而漢軍大部還在百裏之外,目前來看隻能回軍防守馬邑掐斷匈奴歸路。
三堵牆出擊打出的傷亡比確實驚人,然而還是沒有完成突入冒頓近前,擒賊先擒王的戰術任務,沒人想到冒頓居然會在夏季牲畜長膘期組織起中心王帳萬戶來進行突擊進攻。騎兵在陣前收攏列隊,對後軍形成掩護。炮火下的圓陣就是一隻刺蝟,在50-150步範圍內來襲的敵軍將會吃滿霰彈炮火和強弩拋射的雙重打擊,然而戰時機動性就差強人意了。基本上相當於常規步兵作戰行動速度,每小時五千米慢慢挪動。
漢初對抗匈奴遊擊戰爭缺乏的不是作戰能力,即便此時一支上千人的具裝部隊也不是匈奴人輕易吃得下的,但是想像衛霍那樣肆意揮灑騎兵戰力那就想太多了。劉盈現在連幹冰短期冷凍精液都搞不出,搞出了也沒那麽多母馬,繁育技術提升的更多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至於依托長城一線結硬寨打呆仗搞築壘推進,同樣受困於千萬級別的人口,移民實邊隻能是少數的,部分地區的進行,而不足以填滿整個長城防線。這都是客觀條件的限製,想要追逐匈奴主力並戰而勝之那更依賴情報等其他能力。
就這樣,匈奴人虛圍出一個包圍圈,北方幹燥而少灌溉渠道的大平原事實上也十分利於騎兵衝擊。呂澤令騎步互為支撐緩緩前推,此時他已發現不對勁了,隨著部隊的推進冒頓也在率人緩緩撤退。
“我們在敵人預設的戰場作戰。”呂澤很清楚現在的情況。
作為主帥,尋找對麵的戰略意圖比起細化的作戰方式更重要,正麵的冒頓軍拉開了近三裏的空擋,遠超炮兵最大射程。看著逐漸昏黃的天色,呂澤似乎把握到了對麵的作戰意圖。對方試圖將戰場拖入夜戰。
可惜劉盈不在此地,不然一定會為冒頓的設計而歎服,在早期熱武器時代,夜襲確實是極大削弱火力優勢方作戰能力的手段,紅軍就以夜襲敢打敢拚著稱。在中原統一戰爭的同期,草原統一戰爭也在進行。然而與農耕文明的戰爭往往極大削弱農業能力,降低士兵營養水平不同,遊牧文明戰爭在精簡人口的同時,士兵的肉奶製品等蛋白質和脂溶性維生素攝入短期內是上升的,比起維生素b的供給,漢軍遠不如匈奴,雖然漢朝此時並不需要擔憂馬爾薩斯陷阱,蛋白質攝入比起王朝後期還是強不少的,但是和匈奴比還是差遠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匈奴在預設戰場上同時獲取到了重要的天時和地利,漢軍中一定有內鬼,這是呂澤的直覺反應,但是想想韓王信也是打老了仗的同袍,看來除了他的殘餘附庸充作內應,匈奴人也通過這個叛徒對漢軍作戰行軍能力獲得了全盤掌握。
不擊散匈奴陣型,試圖依靠兩千多騎兵就追殺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冒頓是不現實的,呂澤也隻能按照對手預設,布置戰前營壘,幸好夏日綿長,在強弩和火炮保護下進行陣地構築時間尚且充足。
冒頓也很快撤回兵馬,隻是將漢軍營壘作為斥候偵查區向外掃蕩。如此滿不在乎的態度讓呂澤十分憤怒,畢竟是在他自己的指揮下漢軍發生了脫節,此時號令步兵強行軍奔赴戰場隻會出現更大的漏洞,戰場主動權已全部落入敵手。
匈奴兵馬同樣縮入預先準備好的帳幕。冒頓必然會出擊,甚至出擊時間都是確定好的,明日黎明前的黑暗,借助黑暗掩護的匈奴騎兵如果不主動亮出火把暴露位置能極大削弱炮火威力,如果拖到明天白天那這一天就純屬浪費了,何況就算匈奴騎兵可以化整為零,翻山返回龍城,馬邑處的防衛兵力始終是個阻礙,快進快出是唯一的打法。
夏季天黑的晚亮的早,加上匈奴遠遠的威脅促使士兵腎上腺素飆升,一切都不利於士兵享有充分的休息並應付那場作戰,甚至還得按戰時標準安排哨兵,士兵們隻能和衣而臥。論把握時機的能力,冒頓確實不愧為匈奴大單於。
將判斷向下傳達,呂澤亦是半甲躺臥在床上,不好應付啊,不過老將的呼嚕聲倒是完全不受心態影響,悠悠回旋在帳篷上空,令士卒們感到安心。
前隊騎兵依照操典在衝破陣型後並不戀戰,而是再度組織陣型繼續衝擊,至於第一波受衝擊的殘兵就交給第二波次衝鋒解決,第二波次衝鋒早在之前就完成了裝彈準備,列出陣型之後直接逼近射擊。整個衝鋒波次分為三組,並不是重騎兵衝擊戰術,但是劉盈還是以“三堵牆”命名。至於作為後軍的步兵在圍困下暫時不會出擊,隻是設置好火炮發射陣位,在長牌兵的掩護下做好防禦準備。
這一套操典其實也不是戚家軍在北方的標準配置,而更多是張良的設計。匈奴騎兵算得上是超輕騎兵,幾乎無人著甲,馬鐙馬鞍也全都沒有配備,也因此幾乎不需要考慮後勤,就能完成晝夜奔襲兩百裏的長途機動。這也逼著漢軍不得不盡可能輕量化,多用途車兵讓位於騎兵與龍騎兵混編戰術,在保持基本火力優勢的同時也放棄過重的鎧甲,大車等裝備。
結果就是漢軍再一次出現了如白登之圍那般脫節的老毛病,被編入呂澤近衛的太子衛率和親衛騎兵得益於輕量化設計和戰術革新可以快速完成堵截任務,然而漢軍大部還在百裏之外,目前來看隻能回軍防守馬邑掐斷匈奴歸路。
三堵牆出擊打出的傷亡比確實驚人,然而還是沒有完成突入冒頓近前,擒賊先擒王的戰術任務,沒人想到冒頓居然會在夏季牲畜長膘期組織起中心王帳萬戶來進行突擊進攻。騎兵在陣前收攏列隊,對後軍形成掩護。炮火下的圓陣就是一隻刺蝟,在50-150步範圍內來襲的敵軍將會吃滿霰彈炮火和強弩拋射的雙重打擊,然而戰時機動性就差強人意了。基本上相當於常規步兵作戰行動速度,每小時五千米慢慢挪動。
漢初對抗匈奴遊擊戰爭缺乏的不是作戰能力,即便此時一支上千人的具裝部隊也不是匈奴人輕易吃得下的,但是想像衛霍那樣肆意揮灑騎兵戰力那就想太多了。劉盈現在連幹冰短期冷凍精液都搞不出,搞出了也沒那麽多母馬,繁育技術提升的更多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至於依托長城一線結硬寨打呆仗搞築壘推進,同樣受困於千萬級別的人口,移民實邊隻能是少數的,部分地區的進行,而不足以填滿整個長城防線。這都是客觀條件的限製,想要追逐匈奴主力並戰而勝之那更依賴情報等其他能力。
就這樣,匈奴人虛圍出一個包圍圈,北方幹燥而少灌溉渠道的大平原事實上也十分利於騎兵衝擊。呂澤令騎步互為支撐緩緩前推,此時他已發現不對勁了,隨著部隊的推進冒頓也在率人緩緩撤退。
“我們在敵人預設的戰場作戰。”呂澤很清楚現在的情況。
作為主帥,尋找對麵的戰略意圖比起細化的作戰方式更重要,正麵的冒頓軍拉開了近三裏的空擋,遠超炮兵最大射程。看著逐漸昏黃的天色,呂澤似乎把握到了對麵的作戰意圖。對方試圖將戰場拖入夜戰。
可惜劉盈不在此地,不然一定會為冒頓的設計而歎服,在早期熱武器時代,夜襲確實是極大削弱火力優勢方作戰能力的手段,紅軍就以夜襲敢打敢拚著稱。在中原統一戰爭的同期,草原統一戰爭也在進行。然而與農耕文明的戰爭往往極大削弱農業能力,降低士兵營養水平不同,遊牧文明戰爭在精簡人口的同時,士兵的肉奶製品等蛋白質和脂溶性維生素攝入短期內是上升的,比起維生素b的供給,漢軍遠不如匈奴,雖然漢朝此時並不需要擔憂馬爾薩斯陷阱,蛋白質攝入比起王朝後期還是強不少的,但是和匈奴比還是差遠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匈奴在預設戰場上同時獲取到了重要的天時和地利,漢軍中一定有內鬼,這是呂澤的直覺反應,但是想想韓王信也是打老了仗的同袍,看來除了他的殘餘附庸充作內應,匈奴人也通過這個叛徒對漢軍作戰行軍能力獲得了全盤掌握。
不擊散匈奴陣型,試圖依靠兩千多騎兵就追殺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冒頓是不現實的,呂澤也隻能按照對手預設,布置戰前營壘,幸好夏日綿長,在強弩和火炮保護下進行陣地構築時間尚且充足。
冒頓也很快撤回兵馬,隻是將漢軍營壘作為斥候偵查區向外掃蕩。如此滿不在乎的態度讓呂澤十分憤怒,畢竟是在他自己的指揮下漢軍發生了脫節,此時號令步兵強行軍奔赴戰場隻會出現更大的漏洞,戰場主動權已全部落入敵手。
匈奴兵馬同樣縮入預先準備好的帳幕。冒頓必然會出擊,甚至出擊時間都是確定好的,明日黎明前的黑暗,借助黑暗掩護的匈奴騎兵如果不主動亮出火把暴露位置能極大削弱炮火威力,如果拖到明天白天那這一天就純屬浪費了,何況就算匈奴騎兵可以化整為零,翻山返回龍城,馬邑處的防衛兵力始終是個阻礙,快進快出是唯一的打法。
夏季天黑的晚亮的早,加上匈奴遠遠的威脅促使士兵腎上腺素飆升,一切都不利於士兵享有充分的休息並應付那場作戰,甚至還得按戰時標準安排哨兵,士兵們隻能和衣而臥。論把握時機的能力,冒頓確實不愧為匈奴大單於。
將判斷向下傳達,呂澤亦是半甲躺臥在床上,不好應付啊,不過老將的呼嚕聲倒是完全不受心態影響,悠悠回旋在帳篷上空,令士卒們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