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風帶著寒意,盡管高懸的豔陽很刺眼,但是天地間的冷卻很刺骨,濟南這座古城,隨著地震的發生,似與往昔的繁榮相隔很遠。
“撫台,時下湧到濟南城的災民實在太多了。”
在濟南城外的某處,王永吉表情嚴肅,緊跟在袁可立身旁,“僅僅隻靠整修濟南城牆及城防,恐難以安置此等規模的災民,若是讓這些災民,長久聚在濟南城外各處,恐供應的糧食出現短缺,隻怕……”
“本撫如何不知這些啊。”
袁可立停下腳步,那麵龐帶著疲憊,輕歎一聲道:“可現在不這樣做,如何能維係好山東的平穩”
“修之,眼下的山東啊,特別是濟南、兗州、東昌等府州縣,那就是在強撐著,震懾各地之事,靠曹文耀所領大軍可以。”
“但是具體到賑災事宜,甚至是組織起大批災民,在各地興建大工,以推行以工代賑之策,他們終究是差太多了。”
“現在我等要做的事情,就是等陛下譴派一批職官,緊急趕赴山東來維持大局,這樣山東的賑災諸事,後續才會不那樣麻煩。”
“隻是這要等到什麽時候啊”
王永吉卻道:“受災的不止我山東一地,臨近的河南治下,甚至是兩淮地界,也都遭受到地龍翻身的災情。”
王永吉開口道:“不過都被及時鎮壓了,現在登州府境內的那些大營,全都被沈有容派兵戒嚴了,甚至還下達嚴令,若何處大營出現騷亂,就追究該處統兵將校。”
甚至在這期間還牽連到白蓮餘孽、口外走私餘孽、建虜暗樁等,袁可立都沒有想到會這樣複雜。
如何來體現山東的難
一句話就能體現出,現下在山東境內仍有不少知府、知州、知縣等地方主官,以及大批的佐貳官仍是空缺的,至於不入流的吏員就更多了。
袁可立的心底生出感慨,先前在山東這片地界上,不知抓了多少人,殺了多少人,一切都圍繞著漕運案展開。
“眼下最棘手的不是如何安撫災民,最棘手的是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流言蜚語了,說什麽的都有,這對於地方的安穩來說,絕非靠曹文耀他們震懾各地就能確保的。”
人心不古啊。
“亂世當用重典!!”
“而且據曹文耀所部傳回的消息,加之各地傳回的消息,在兗州、濟南、東昌這些受災嚴重的地方,居然有出現大批的匪寇勢力,某總覺得這背後不簡單啊。”
袁可立這位山東巡撫,眼下能夠維係住山東不亂,就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
“登州府那邊怎樣”
“據沈有容傳來的消息說,在發生地龍翻身之際,登州府多處大營都有騷亂。”
袁可立收斂心神,看向王永吉說道:“山東遭此大災,最不能出亂的就是登州府,那裏看押的眾多群體,倘若敢逸散出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啊。”
袁可立眼神淩厲道:“不管怎樣,山東絕不能出亂,特別是漕運,這不止關係到京城和北直隸的安穩,更關係到山東的安穩。”
“此等態勢之下,即便陛下譴派人手赴魯解決賑災諸事,但是這個糧價,隻怕也難以壓製下去。”
天下熙熙皆因利來,天下攘攘皆因利往。
袁可立對於人性太清楚了。
哪怕在過去的這段時期,山東經曆了一場大變,不知有多少人被抓被殺,甚至是一些底蘊極強的宗族被連根拔起。
但是一旦出現新的變化,在絕對的利益麵前,不乏會有些人鋌而走險!
畢竟白花花的銀子太誘人了,更別提大災之下,地價會被死死的壓下去,誰能經受得住以低價兼並大批的土地呢
除了銀子和土地之外,人更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不管是幼童少年,亦或是幼女少女,那一向是深得某些人青睞的。
在大明治下一直存在某種風氣,孌童、瘦馬這要是能調教出來,所賣的價格超乎尋常人想象。
“修之,你去一趟登州府吧。”
袁可立沉吟刹那,看向王永吉說道:“接下來這段時日,本撫會安排人手,向登州輸送雲聚的災民。”
“你到了登州府後,跟遼東巡撫府取得聯係,除了解決那些要譴至遼地贖罪的群體以外,還要解決這些災民的收容事宜。”
“撫台,此事太大了吧。”
王永吉麵露驚意,“將那些信奉邪教的群體,分流到遼東各地去贖罪,這本身就對遼東的壓力很大。”
“現在您還要再分流過去一批災民,隻怕遼東巡撫府知曉此事,肯定會……”
“洪承疇不會的,他巴不得治下的人口能越多越好。”
袁可立雙眼微眯道:“遼東地廣人稀,單單是將治下的荒地開墾出來,就需要眾多的人口,更別提那些礦藏想開采出來,與之相對的產業籌建起來,這些是需要良善之人去參與其中的。”
“能夠前去登州府,乘船渡海輸送到遼東的,本撫勢必會好好篩選一番,以名下沒有土地的百姓為主,這些人去了遼東,隻要他們踏實肯幹,那未必就不能在遼東紮根。”
“那朝廷該怎樣想朝中袞袞諸公知曉此事……”王永吉依舊是有些擔憂,看向袁可立說道。
“本撫顧不得那麽多了。”
袁可立垂著的手緊攥,眼神堅毅道:“此事多拖延一日,那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死,即便是被陛下誤解,本撫也要將此事做好。”
“大明的百姓實在太苦了,他們明明都勤勞肯幹,但他們過得日子卻是那樣的清貧,如果我們這些做官的,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那他們還有活路嗎”
“有些事終究是有人要去做的,倘若本撫都不做,那還會有誰去做本撫相信洪承疇也知道這些,修之,山東的一些災民,能否活著去遼東,就看你接下來在登州府做的事情了,一切就拜托了!”
在講到這裏時,袁可立麵朝王永吉一禮道。
“某必不辱撫台重托!!”
王永吉見狀,忙朝一旁退去,隨後便對袁可立長揖還禮道。
“撫台,時下湧到濟南城的災民實在太多了。”
在濟南城外的某處,王永吉表情嚴肅,緊跟在袁可立身旁,“僅僅隻靠整修濟南城牆及城防,恐難以安置此等規模的災民,若是讓這些災民,長久聚在濟南城外各處,恐供應的糧食出現短缺,隻怕……”
“本撫如何不知這些啊。”
袁可立停下腳步,那麵龐帶著疲憊,輕歎一聲道:“可現在不這樣做,如何能維係好山東的平穩”
“修之,眼下的山東啊,特別是濟南、兗州、東昌等府州縣,那就是在強撐著,震懾各地之事,靠曹文耀所領大軍可以。”
“但是具體到賑災事宜,甚至是組織起大批災民,在各地興建大工,以推行以工代賑之策,他們終究是差太多了。”
“現在我等要做的事情,就是等陛下譴派一批職官,緊急趕赴山東來維持大局,這樣山東的賑災諸事,後續才會不那樣麻煩。”
“隻是這要等到什麽時候啊”
王永吉卻道:“受災的不止我山東一地,臨近的河南治下,甚至是兩淮地界,也都遭受到地龍翻身的災情。”
王永吉開口道:“不過都被及時鎮壓了,現在登州府境內的那些大營,全都被沈有容派兵戒嚴了,甚至還下達嚴令,若何處大營出現騷亂,就追究該處統兵將校。”
甚至在這期間還牽連到白蓮餘孽、口外走私餘孽、建虜暗樁等,袁可立都沒有想到會這樣複雜。
如何來體現山東的難
一句話就能體現出,現下在山東境內仍有不少知府、知州、知縣等地方主官,以及大批的佐貳官仍是空缺的,至於不入流的吏員就更多了。
袁可立的心底生出感慨,先前在山東這片地界上,不知抓了多少人,殺了多少人,一切都圍繞著漕運案展開。
“眼下最棘手的不是如何安撫災民,最棘手的是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流言蜚語了,說什麽的都有,這對於地方的安穩來說,絕非靠曹文耀他們震懾各地就能確保的。”
人心不古啊。
“亂世當用重典!!”
“而且據曹文耀所部傳回的消息,加之各地傳回的消息,在兗州、濟南、東昌這些受災嚴重的地方,居然有出現大批的匪寇勢力,某總覺得這背後不簡單啊。”
袁可立這位山東巡撫,眼下能夠維係住山東不亂,就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
“登州府那邊怎樣”
“據沈有容傳來的消息說,在發生地龍翻身之際,登州府多處大營都有騷亂。”
袁可立收斂心神,看向王永吉說道:“山東遭此大災,最不能出亂的就是登州府,那裏看押的眾多群體,倘若敢逸散出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啊。”
袁可立眼神淩厲道:“不管怎樣,山東絕不能出亂,特別是漕運,這不止關係到京城和北直隸的安穩,更關係到山東的安穩。”
“此等態勢之下,即便陛下譴派人手赴魯解決賑災諸事,但是這個糧價,隻怕也難以壓製下去。”
天下熙熙皆因利來,天下攘攘皆因利往。
袁可立對於人性太清楚了。
哪怕在過去的這段時期,山東經曆了一場大變,不知有多少人被抓被殺,甚至是一些底蘊極強的宗族被連根拔起。
但是一旦出現新的變化,在絕對的利益麵前,不乏會有些人鋌而走險!
畢竟白花花的銀子太誘人了,更別提大災之下,地價會被死死的壓下去,誰能經受得住以低價兼並大批的土地呢
除了銀子和土地之外,人更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不管是幼童少年,亦或是幼女少女,那一向是深得某些人青睞的。
在大明治下一直存在某種風氣,孌童、瘦馬這要是能調教出來,所賣的價格超乎尋常人想象。
“修之,你去一趟登州府吧。”
袁可立沉吟刹那,看向王永吉說道:“接下來這段時日,本撫會安排人手,向登州輸送雲聚的災民。”
“你到了登州府後,跟遼東巡撫府取得聯係,除了解決那些要譴至遼地贖罪的群體以外,還要解決這些災民的收容事宜。”
“撫台,此事太大了吧。”
王永吉麵露驚意,“將那些信奉邪教的群體,分流到遼東各地去贖罪,這本身就對遼東的壓力很大。”
“現在您還要再分流過去一批災民,隻怕遼東巡撫府知曉此事,肯定會……”
“洪承疇不會的,他巴不得治下的人口能越多越好。”
袁可立雙眼微眯道:“遼東地廣人稀,單單是將治下的荒地開墾出來,就需要眾多的人口,更別提那些礦藏想開采出來,與之相對的產業籌建起來,這些是需要良善之人去參與其中的。”
“能夠前去登州府,乘船渡海輸送到遼東的,本撫勢必會好好篩選一番,以名下沒有土地的百姓為主,這些人去了遼東,隻要他們踏實肯幹,那未必就不能在遼東紮根。”
“那朝廷該怎樣想朝中袞袞諸公知曉此事……”王永吉依舊是有些擔憂,看向袁可立說道。
“本撫顧不得那麽多了。”
袁可立垂著的手緊攥,眼神堅毅道:“此事多拖延一日,那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死,即便是被陛下誤解,本撫也要將此事做好。”
“大明的百姓實在太苦了,他們明明都勤勞肯幹,但他們過得日子卻是那樣的清貧,如果我們這些做官的,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那他們還有活路嗎”
“有些事終究是有人要去做的,倘若本撫都不做,那還會有誰去做本撫相信洪承疇也知道這些,修之,山東的一些災民,能否活著去遼東,就看你接下來在登州府做的事情了,一切就拜托了!”
在講到這裏時,袁可立麵朝王永吉一禮道。
“某必不辱撫台重托!!”
王永吉見狀,忙朝一旁退去,隨後便對袁可立長揖還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