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正月十五,這年也算是過完了,京城的年味兒消散了,隻是京城的喧囂與熱鬧,似比以往更厲害了。
自皇明時報刊印《論儒家思想的正統與核心》一文,京城京畿就掀起一股風潮,且呈愈演愈烈之勢,誰都沒有想到這股勢頭這般猛,但牽扯到的又是儒家思想,且跟衍聖公府一脈息息相關,這使得很多人都牽扯其中。
清晨下的乾清宮,似被一層薄霧籠罩,一縷金光撒照下來,琉璃瓦反射著金光,天地間帶著幾分寒意。
以朱國祚為首的內閣諸臣,步伐匆匆的朝乾清宮趕去,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凝重的神情,就在今日發生了一件大事。
奉天門聚集大批讀書人!
規模之多,超過近千眾!
一切的一切都因那篇《論儒家思想的正統與核心》而起,皇明時報每天一篇文章,就像在沸騰的油鍋中,不時潑進一瓢冷水般,動輒就會出現沸騰,而藏在幕後推波助瀾者,則時不時的傳導一些言論,使得不知真相的讀書人被煽動起來了。
多少年來,尊儒興科一直是神州正統王朝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很多理念,早就是深入人心的存在,以天地君親師、提倡孝治為核心的思想,跟大一統的理念融合起來,這才構建起神州的統治根脈。
也恰恰是這一前提,不管曆朝曆代湧現出多少人傑,具備代表儒家的象征,就是孔老夫子的後代,那些從亂世紛爭下脫穎而出的強者,在締造屬於自己的王朝時,無不會做一件事,即加恩於孔家一脈,以此贏取天下讀書人的歸心,這也使得從某種程度上,尊儒就跟尊孔聯係到一起。
“去!給京城警備提督署傳旨,命陳策率部逮捕這些人!!”
朱國祚、錢謙益他們趕來東暖閣時,就聽到天子憤怒的聲音,隻是聽到此言的內閣諸臣,無不是臉色大變。
這可抓不得啊!
在此等形勢下,人群中站著的孫承宗,也顧不得其他了,立時就朝東暖閣內走去,“陛下不可啊!”
彼時的東暖閣內,朱由校坐在寶座上,見孫承宗快步走進,朱國祚、錢謙益等一眾內閣大臣皆至,其嘴角露出一抹笑意,但旋即就收回了。
時間剛剛好。
“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在朱由校的注視下,孫承宗行跪拜之禮,麵朝禦前拜道:“時值會試召開之際,如若因京中的一些輿情,就將聚於奉天門的讀書人逮捕,那必然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待大批參加會試的考生,從各地趕來京城知曉此事,恐將會影響今歲的會試啊!!”
天啟二年,要召開會試,之後要進行殿試。
這是自朱由校禦極登基以來,首次麵向天下召開的科考,其帶來的政治意義,遠比天啟元年的鄉試要重要的多。
如果說今年的會試,出現大規模罷考的風潮,這將會對朝廷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朱由校的天子威儀。
“臣附議!”
“臣附議!”
朱國祚、錢謙益、孫如遊、畢自嚴、何宗彥、沈、史繼偕、王象乾一眾內閣大臣紛紛行跪拜之禮拜道。
看著眼前跪地的諸內閣大臣,朱由校表現的很平靜,但凡是正常點的人,都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隻不過時下在奉天門雲聚大批讀書人,鬧出這種近乎宣威的風潮,卻跟中樞朝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隻眼前的內閣諸臣中,一個錢謙益,一個孫如遊,他們就在背後做了不少事,別看他們做的很隱秘,但朱由校卻早就知曉了。
從方從哲下台,到葉向高進京,再到構建眼前這個內閣班底,提出責任內閣的概念,將部分權力給到內閣,朱由校就在其中摻沙子了,幹掉在表麵做代表的群體,不能把幕後利益群體連根拔起,那就等於徒勞無功。
與其麵對一些陌生的人,倒不如跟熟悉的人打交道,這樣一點點的瓦解掉他們,繼而還大明一片清平!
“大明一向對讀書人很寬容,哪怕是談論時政,也沒有做過激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啊,卻拿朝廷的這份寬容當做放肆!”
環視禦前內閣諸臣,朱由校收斂心神,語氣鏗鏘道:“言論自由不代表肆意妄為,有些人就是想借著朝中發生的一些事,在私底下做推波助瀾之事,他們想幹什麽想讓朝廷做出讓步,想讓朕做出讓步,這可能嗎!”
“以崔呈秀為首的廉政院,是奉了朕的旨意赴魯督辦漕運案,被抓的不止有衍聖公府一脈,更有在魯地諸藩的人,在以往的皇明時報中,也都將他們犯下的種種惡行,全都一一紕漏了。”
“可是有些人啊,卻罔顧這些事實真相,用狹隘肮髒的心思去揣摩,甚至散布妖言惑眾之言,魯地諸藩的人被抓,那就是確有此事,可到了衍聖公府一脈就變了,說是故意栽贓陷害,這是想要幹什麽啊!!!”
東暖閣的氛圍變得壓抑起來。
跪在地上的內閣諸臣,有一個算一個都低下腦袋,對近期朝野間發生的事情,他們都是很清楚的。
特別是其中的一些人,對眼下鬧出的動靜,一點都不奇怪,畢竟他們的意誌,被底下的人傳導的很好。
比如孫如遊。
作為浙黨黨魁的他,明麵上看起來跟山東的事沒有關係,但是過去這些年,就漕糧漕銀一事,他們浙黨做了什麽,別人不清楚,孫如遊最清楚了,那時候當家做主的還不是他,但現在齊黨要是敢垮台,那下一個隻怕就會追查到浙黨身上。
同樣的道理,東林黨、宣黨、昆黨這些派係也都一樣。
也恰恰是這些情況,使得他們沒有再相互算計,而是想盡快將眼前的危機解決。
“既然你們都來了,那朕索性就把話說明白。”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眼神堅毅道:“若是沒有今日之事,他們想怎樣鬧騰都行,想怎樣議論都行,但是他們敢僭越大明律法,聚在奉天門向朝廷示威,向朕示威,那他們就別想著能逃過大明律法的製裁!”
“別說是會試前出現罷考,就算是殿試出現罷考,那朕該抓也還是抓,今日他們敢聚在奉天門外示威,那明日就敢衝撞皇城,這股歪風邪氣不給他壓下去,那大明還是大明嗎!”
這是要出大事啊!!
聽到此言的內閣諸臣,無不是臉色大變,誰都沒有想到天子竟這般強硬,顯然是要嚴查此事了。
事實上對今日發生的事情,朱由校一點都不意外,甚至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不知從何時起,大明的讀書人,跟政治緊密聯係到一起,關鍵是這一群體串聯起來,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
空談誤國之風,泛泛其談之風,在很多地方肆意發展著,這也殘害了很多讀書人,繼而使得博取名望,成為很多人想要做的事情。
隻要有了名望,那一切就好辦了。
再好的東西摻進了人性,摻進了利益集團,都會走成四不像。
朱由校選擇借著山東漕運案,以逮捕孔胤植作為契機,選擇在京城掀起一股思潮,就是因為他敏銳的發現,儒家在此時已經失去了本義,這其中摻雜著太多的利益集團的代言!
他們假借著儒家思想的名義,幹著很多肮髒的勾當,深固於思想層麵的東西,如果以這種形勢長期傳承,那必然會造成思想禁錮,必然會變得保守固舊,這也是為什麽神州千百年來,明明有很多次機會再度騰飛,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可最終都隻存在於萌芽狀態。
朱由校想帶領著大明走出去,但是想真正走出去,那儒家思想就必須要改造,且不能再受個人的影響,應以國家意誌為主導掌控住,沒有一個內外兼修的意識形態,哪怕朱由校能開辟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到最後啊,終究會泯滅於時代浪潮下。
原因很簡單,當打著某些旗幟的守舊派占據主導地位時,必然是會推翻先前定下的種種國策,這也是為什麽大明總是反反複複,朱由校要用自己的方式,徹底根除掉這一隱患,使得大明的國策,能夠在大層麵保持延續性,而絕非是一位天子一個國策!!
構建起漢文化圈的基準前提,就是要有兼濟天下、兼容四方的大胸懷,而絕非是動輒就保守固舊……
自皇明時報刊印《論儒家思想的正統與核心》一文,京城京畿就掀起一股風潮,且呈愈演愈烈之勢,誰都沒有想到這股勢頭這般猛,但牽扯到的又是儒家思想,且跟衍聖公府一脈息息相關,這使得很多人都牽扯其中。
清晨下的乾清宮,似被一層薄霧籠罩,一縷金光撒照下來,琉璃瓦反射著金光,天地間帶著幾分寒意。
以朱國祚為首的內閣諸臣,步伐匆匆的朝乾清宮趕去,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凝重的神情,就在今日發生了一件大事。
奉天門聚集大批讀書人!
規模之多,超過近千眾!
一切的一切都因那篇《論儒家思想的正統與核心》而起,皇明時報每天一篇文章,就像在沸騰的油鍋中,不時潑進一瓢冷水般,動輒就會出現沸騰,而藏在幕後推波助瀾者,則時不時的傳導一些言論,使得不知真相的讀書人被煽動起來了。
多少年來,尊儒興科一直是神州正統王朝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很多理念,早就是深入人心的存在,以天地君親師、提倡孝治為核心的思想,跟大一統的理念融合起來,這才構建起神州的統治根脈。
也恰恰是這一前提,不管曆朝曆代湧現出多少人傑,具備代表儒家的象征,就是孔老夫子的後代,那些從亂世紛爭下脫穎而出的強者,在締造屬於自己的王朝時,無不會做一件事,即加恩於孔家一脈,以此贏取天下讀書人的歸心,這也使得從某種程度上,尊儒就跟尊孔聯係到一起。
“去!給京城警備提督署傳旨,命陳策率部逮捕這些人!!”
朱國祚、錢謙益他們趕來東暖閣時,就聽到天子憤怒的聲音,隻是聽到此言的內閣諸臣,無不是臉色大變。
這可抓不得啊!
在此等形勢下,人群中站著的孫承宗,也顧不得其他了,立時就朝東暖閣內走去,“陛下不可啊!”
彼時的東暖閣內,朱由校坐在寶座上,見孫承宗快步走進,朱國祚、錢謙益等一眾內閣大臣皆至,其嘴角露出一抹笑意,但旋即就收回了。
時間剛剛好。
“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在朱由校的注視下,孫承宗行跪拜之禮,麵朝禦前拜道:“時值會試召開之際,如若因京中的一些輿情,就將聚於奉天門的讀書人逮捕,那必然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待大批參加會試的考生,從各地趕來京城知曉此事,恐將會影響今歲的會試啊!!”
天啟二年,要召開會試,之後要進行殿試。
這是自朱由校禦極登基以來,首次麵向天下召開的科考,其帶來的政治意義,遠比天啟元年的鄉試要重要的多。
如果說今年的會試,出現大規模罷考的風潮,這將會對朝廷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朱由校的天子威儀。
“臣附議!”
“臣附議!”
朱國祚、錢謙益、孫如遊、畢自嚴、何宗彥、沈、史繼偕、王象乾一眾內閣大臣紛紛行跪拜之禮拜道。
看著眼前跪地的諸內閣大臣,朱由校表現的很平靜,但凡是正常點的人,都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隻不過時下在奉天門雲聚大批讀書人,鬧出這種近乎宣威的風潮,卻跟中樞朝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隻眼前的內閣諸臣中,一個錢謙益,一個孫如遊,他們就在背後做了不少事,別看他們做的很隱秘,但朱由校卻早就知曉了。
從方從哲下台,到葉向高進京,再到構建眼前這個內閣班底,提出責任內閣的概念,將部分權力給到內閣,朱由校就在其中摻沙子了,幹掉在表麵做代表的群體,不能把幕後利益群體連根拔起,那就等於徒勞無功。
與其麵對一些陌生的人,倒不如跟熟悉的人打交道,這樣一點點的瓦解掉他們,繼而還大明一片清平!
“大明一向對讀書人很寬容,哪怕是談論時政,也沒有做過激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啊,卻拿朝廷的這份寬容當做放肆!”
環視禦前內閣諸臣,朱由校收斂心神,語氣鏗鏘道:“言論自由不代表肆意妄為,有些人就是想借著朝中發生的一些事,在私底下做推波助瀾之事,他們想幹什麽想讓朝廷做出讓步,想讓朕做出讓步,這可能嗎!”
“以崔呈秀為首的廉政院,是奉了朕的旨意赴魯督辦漕運案,被抓的不止有衍聖公府一脈,更有在魯地諸藩的人,在以往的皇明時報中,也都將他們犯下的種種惡行,全都一一紕漏了。”
“可是有些人啊,卻罔顧這些事實真相,用狹隘肮髒的心思去揣摩,甚至散布妖言惑眾之言,魯地諸藩的人被抓,那就是確有此事,可到了衍聖公府一脈就變了,說是故意栽贓陷害,這是想要幹什麽啊!!!”
東暖閣的氛圍變得壓抑起來。
跪在地上的內閣諸臣,有一個算一個都低下腦袋,對近期朝野間發生的事情,他們都是很清楚的。
特別是其中的一些人,對眼下鬧出的動靜,一點都不奇怪,畢竟他們的意誌,被底下的人傳導的很好。
比如孫如遊。
作為浙黨黨魁的他,明麵上看起來跟山東的事沒有關係,但是過去這些年,就漕糧漕銀一事,他們浙黨做了什麽,別人不清楚,孫如遊最清楚了,那時候當家做主的還不是他,但現在齊黨要是敢垮台,那下一個隻怕就會追查到浙黨身上。
同樣的道理,東林黨、宣黨、昆黨這些派係也都一樣。
也恰恰是這些情況,使得他們沒有再相互算計,而是想盡快將眼前的危機解決。
“既然你們都來了,那朕索性就把話說明白。”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眼神堅毅道:“若是沒有今日之事,他們想怎樣鬧騰都行,想怎樣議論都行,但是他們敢僭越大明律法,聚在奉天門向朝廷示威,向朕示威,那他們就別想著能逃過大明律法的製裁!”
“別說是會試前出現罷考,就算是殿試出現罷考,那朕該抓也還是抓,今日他們敢聚在奉天門外示威,那明日就敢衝撞皇城,這股歪風邪氣不給他壓下去,那大明還是大明嗎!”
這是要出大事啊!!
聽到此言的內閣諸臣,無不是臉色大變,誰都沒有想到天子竟這般強硬,顯然是要嚴查此事了。
事實上對今日發生的事情,朱由校一點都不意外,甚至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不知從何時起,大明的讀書人,跟政治緊密聯係到一起,關鍵是這一群體串聯起來,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
空談誤國之風,泛泛其談之風,在很多地方肆意發展著,這也殘害了很多讀書人,繼而使得博取名望,成為很多人想要做的事情。
隻要有了名望,那一切就好辦了。
再好的東西摻進了人性,摻進了利益集團,都會走成四不像。
朱由校選擇借著山東漕運案,以逮捕孔胤植作為契機,選擇在京城掀起一股思潮,就是因為他敏銳的發現,儒家在此時已經失去了本義,這其中摻雜著太多的利益集團的代言!
他們假借著儒家思想的名義,幹著很多肮髒的勾當,深固於思想層麵的東西,如果以這種形勢長期傳承,那必然會造成思想禁錮,必然會變得保守固舊,這也是為什麽神州千百年來,明明有很多次機會再度騰飛,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可最終都隻存在於萌芽狀態。
朱由校想帶領著大明走出去,但是想真正走出去,那儒家思想就必須要改造,且不能再受個人的影響,應以國家意誌為主導掌控住,沒有一個內外兼修的意識形態,哪怕朱由校能開辟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到最後啊,終究會泯滅於時代浪潮下。
原因很簡單,當打著某些旗幟的守舊派占據主導地位時,必然是會推翻先前定下的種種國策,這也是為什麽大明總是反反複複,朱由校要用自己的方式,徹底根除掉這一隱患,使得大明的國策,能夠在大層麵保持延續性,而絕非是一位天子一個國策!!
構建起漢文化圈的基準前提,就是要有兼濟天下、兼容四方的大胸懷,而絕非是動輒就保守固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