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張維賢奏對
在毫無征兆下,大批廠衛齊出京城,去向不明,動作不明,一時間京城眾說紛紜,更讓朝堂暗流橫生。
居於乾清宮的新君,乾綱獨斷的明確諸多事宜,這讓朝中的諸黨各派猜想連連,然誰都揣摩不透新君所想。
“袁卿所憂之事,朕理解。”
朱由校坐於寶座,看向坐在錦凳的袁可立,“薩爾滸之戰牽扯很多事宜,逮捕楊鎬、李如柏他們,國朝想要重審此案難處很多。
杜鬆、劉綎、馬林這些人都戰死了,其他參戰者要麽戰死,要麽戍邊,如何查,怎樣審,就是眼下最棘手的問題。
何況從朕定下薩爾滸之戰案以來,為楊鎬、李如柏申辯者眾多,想必袁卿也承受很大的壓力吧?”
袁可立默言。
在那場大朝會上,天子欽定他主審薩爾滸之戰案,雖說被晉升為大理寺左少卿,可袁可立的心裏,卻沒有半分的喜悅。
畢竟此案非同尋常。
楊鎬也好。
李如柏也罷。
稍有處置不當之處,必會生出風波,然時下的大明,豈能經受住新的風波?
“不過袁卿…恰恰是此案非比尋常,朕才交由你來審。”
瞧出袁可立的心思,朱由校繼續說道:“朕的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查明真相,要定成鐵案,要給戰死的大明兒郎一個公道!!”
“臣遵旨。”
袁可立當即起身作揖道。
薩爾滸之戰慘敗出現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也是從此戰為轉折點,使得遼地局勢開始逆轉。
朱由校決意定案調查,就是要表明一個態度,要讓朝堂知曉,要叫天下知曉,但凡給大明帶來重大損失者,不管是誰都必會追究責任,而非是和稀泥一般,裝作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
想要逐步的從文官群體手中,將逸散開的兵權聚攏重塑,朱由校就必須要讓文官群體清楚的明白,想藥插手軍事可以,打贏了有賞,打敗了有懲,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文武兼濟的戰略構想。
“皇爺,英國公求見。”
劉若愚低首走進東暖閣,抬手作揖道。
“袁卿,你先下去忙吧。”
朱由校聞言,看向袁可立道:“有朕在,誰妄想影響袁卿審案,朕會來管,袁卿不必分憂此事。”
“臣領旨。”
袁可立當即作揖道。
看著離去的袁可立,朱由校雙眼微眯,袁可立要能審理好薩爾滸之戰案,那算是在朝站穩跟腳了,到時就能進一步重用。
不急。
要慢慢來。
像袁可立這等大才,朱由校不會不重用的。
不過凡事總要有個過程。
“臣…張維賢,拜見陛下。”
“免禮,給英國公賜座斟茶。”
看著眼前的張維賢,朱由校露出淡淡笑意。
自頒布中旨命張維賢提督京營戎政,其已經很久沒有進宮,甚至那場大朝會,張維賢也以染疾為由沒去參加。
對此朱由校沒有多言其他。
朱由校在等。
等著張維賢來見他。
“陛下,自臣奉詔提督京營戎政以來,唯恐辜負陛下所期。”
張維賢沒有坐下,反掏出一份奏疏,朝朱由校作揖行禮道:“故而在此前一段時間,臣借故不出,秘密巡察駐守京畿各處京營駐地,時下戍守京畿的京營也好,京衛也罷,皆存在著嚴峻的問題,臣都逐一整理書寫,請陛下禦覽。”
看來張維賢是做出選擇了。
看著低首朝張維賢走去的劉若愚,朱由校嘴角微揚,對張維賢的表態,朱由校心裏是滿意的。
能不能辦事另說。
態度很重要!
要是沒有態度,就算能力再強,朱由校也不會重用。
對於戍守京畿的京營、京衛現狀,朱由校是清楚的,就算不看張維賢呈遞的奏疏,朱由校也知這些軍隊,多數是不堪重用的。
否則萬曆帝在世期間,就不會獨抽調各鎮各地精銳,而不調遣京營京衛參戰,畢竟從距離上來說,戍守京畿的京營京衛要更近。
“吃空餉,喝兵血,侵占屯田,盜賣軍械火器。”
禦覽著張維賢所呈奏疏,朱由校麵不改色道:“愛卿,你覺得這樣的京營,能成為朕信賴的梁柱嗎?”
“不能!”
張維賢態度堅決道:“時下國朝處境艱難,如若京營繼續糜爛下去,必然會拖累到社稷安穩,然整飭京營非同小可,稍有不慎恐會引發兵變,繼而威脅到京城安穩,此事要想辦好的話,需徐徐圖之。”
作為大明勳貴的一員,京營存在哪些貓膩,張維賢再清楚不過了,甚至其此前也曾有些這種行為。
如若是在從前,張維賢才不願趟這趟渾水,就算貴為英國公又如何?觸碰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那也要身陷其中。
可自從新君隱晦的政治許諾,加之新君在此期間,所做的種種事情,張維賢的態度慢慢變了。
徐家之殊榮,張家能得否?
這句話在張維賢的腦海裏,可謂是徘徊了許久,張家一脈強盛時,可不止一個國公爵,還有別的爵位,隻是並非世襲罔替。
現在有機會了,張維賢不心動才怪!
“愛卿說的不錯。”
朱由校合上奏疏,頗為讚許的看向張維賢,“整飭京營之事的確急不得,再等幾日吧,朕會幫愛卿破局,後續如何整飭京營,愛卿還需好好思慮,朕就一個原則,京營要變,哪怕裁撤部分建製,也要把風氣給朕逆轉回來,國庫撥銀供養京營,是為國養精銳之師,而非進某些人的腰包。”
“臣遵旨!”
張維賢當即作揖道。
其實朱由校心裏也清楚,張維賢呈遞的這份奏疏是帶著政治試探的,一個是看他敢不敢做,一個是看他會不會守諾。
相較於大明社稷的安穩,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朱由校還真沒有放在眼裏,要是連這點承諾,朱由校都辦不到的話,那今後誰還願奉旨行事?
孰輕。
孰重。
朱由校是能拎清楚的。
大明社稷都要保不住了,死攥著爵位不敕封何用?朱由校能想象的到,後續涉及整飭京營的事,必然會生出風波的。
在毫無征兆下,大批廠衛齊出京城,去向不明,動作不明,一時間京城眾說紛紜,更讓朝堂暗流橫生。
居於乾清宮的新君,乾綱獨斷的明確諸多事宜,這讓朝中的諸黨各派猜想連連,然誰都揣摩不透新君所想。
“袁卿所憂之事,朕理解。”
朱由校坐於寶座,看向坐在錦凳的袁可立,“薩爾滸之戰牽扯很多事宜,逮捕楊鎬、李如柏他們,國朝想要重審此案難處很多。
杜鬆、劉綎、馬林這些人都戰死了,其他參戰者要麽戰死,要麽戍邊,如何查,怎樣審,就是眼下最棘手的問題。
何況從朕定下薩爾滸之戰案以來,為楊鎬、李如柏申辯者眾多,想必袁卿也承受很大的壓力吧?”
袁可立默言。
在那場大朝會上,天子欽定他主審薩爾滸之戰案,雖說被晉升為大理寺左少卿,可袁可立的心裏,卻沒有半分的喜悅。
畢竟此案非同尋常。
楊鎬也好。
李如柏也罷。
稍有處置不當之處,必會生出風波,然時下的大明,豈能經受住新的風波?
“不過袁卿…恰恰是此案非比尋常,朕才交由你來審。”
瞧出袁可立的心思,朱由校繼續說道:“朕的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查明真相,要定成鐵案,要給戰死的大明兒郎一個公道!!”
“臣遵旨。”
袁可立當即起身作揖道。
薩爾滸之戰慘敗出現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也是從此戰為轉折點,使得遼地局勢開始逆轉。
朱由校決意定案調查,就是要表明一個態度,要讓朝堂知曉,要叫天下知曉,但凡給大明帶來重大損失者,不管是誰都必會追究責任,而非是和稀泥一般,裝作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
想要逐步的從文官群體手中,將逸散開的兵權聚攏重塑,朱由校就必須要讓文官群體清楚的明白,想藥插手軍事可以,打贏了有賞,打敗了有懲,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文武兼濟的戰略構想。
“皇爺,英國公求見。”
劉若愚低首走進東暖閣,抬手作揖道。
“袁卿,你先下去忙吧。”
朱由校聞言,看向袁可立道:“有朕在,誰妄想影響袁卿審案,朕會來管,袁卿不必分憂此事。”
“臣領旨。”
袁可立當即作揖道。
看著離去的袁可立,朱由校雙眼微眯,袁可立要能審理好薩爾滸之戰案,那算是在朝站穩跟腳了,到時就能進一步重用。
不急。
要慢慢來。
像袁可立這等大才,朱由校不會不重用的。
不過凡事總要有個過程。
“臣…張維賢,拜見陛下。”
“免禮,給英國公賜座斟茶。”
看著眼前的張維賢,朱由校露出淡淡笑意。
自頒布中旨命張維賢提督京營戎政,其已經很久沒有進宮,甚至那場大朝會,張維賢也以染疾為由沒去參加。
對此朱由校沒有多言其他。
朱由校在等。
等著張維賢來見他。
“陛下,自臣奉詔提督京營戎政以來,唯恐辜負陛下所期。”
張維賢沒有坐下,反掏出一份奏疏,朝朱由校作揖行禮道:“故而在此前一段時間,臣借故不出,秘密巡察駐守京畿各處京營駐地,時下戍守京畿的京營也好,京衛也罷,皆存在著嚴峻的問題,臣都逐一整理書寫,請陛下禦覽。”
看來張維賢是做出選擇了。
看著低首朝張維賢走去的劉若愚,朱由校嘴角微揚,對張維賢的表態,朱由校心裏是滿意的。
能不能辦事另說。
態度很重要!
要是沒有態度,就算能力再強,朱由校也不會重用。
對於戍守京畿的京營、京衛現狀,朱由校是清楚的,就算不看張維賢呈遞的奏疏,朱由校也知這些軍隊,多數是不堪重用的。
否則萬曆帝在世期間,就不會獨抽調各鎮各地精銳,而不調遣京營京衛參戰,畢竟從距離上來說,戍守京畿的京營京衛要更近。
“吃空餉,喝兵血,侵占屯田,盜賣軍械火器。”
禦覽著張維賢所呈奏疏,朱由校麵不改色道:“愛卿,你覺得這樣的京營,能成為朕信賴的梁柱嗎?”
“不能!”
張維賢態度堅決道:“時下國朝處境艱難,如若京營繼續糜爛下去,必然會拖累到社稷安穩,然整飭京營非同小可,稍有不慎恐會引發兵變,繼而威脅到京城安穩,此事要想辦好的話,需徐徐圖之。”
作為大明勳貴的一員,京營存在哪些貓膩,張維賢再清楚不過了,甚至其此前也曾有些這種行為。
如若是在從前,張維賢才不願趟這趟渾水,就算貴為英國公又如何?觸碰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那也要身陷其中。
可自從新君隱晦的政治許諾,加之新君在此期間,所做的種種事情,張維賢的態度慢慢變了。
徐家之殊榮,張家能得否?
這句話在張維賢的腦海裏,可謂是徘徊了許久,張家一脈強盛時,可不止一個國公爵,還有別的爵位,隻是並非世襲罔替。
現在有機會了,張維賢不心動才怪!
“愛卿說的不錯。”
朱由校合上奏疏,頗為讚許的看向張維賢,“整飭京營之事的確急不得,再等幾日吧,朕會幫愛卿破局,後續如何整飭京營,愛卿還需好好思慮,朕就一個原則,京營要變,哪怕裁撤部分建製,也要把風氣給朕逆轉回來,國庫撥銀供養京營,是為國養精銳之師,而非進某些人的腰包。”
“臣遵旨!”
張維賢當即作揖道。
其實朱由校心裏也清楚,張維賢呈遞的這份奏疏是帶著政治試探的,一個是看他敢不敢做,一個是看他會不會守諾。
相較於大明社稷的安穩,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朱由校還真沒有放在眼裏,要是連這點承諾,朱由校都辦不到的話,那今後誰還願奉旨行事?
孰輕。
孰重。
朱由校是能拎清楚的。
大明社稷都要保不住了,死攥著爵位不敕封何用?朱由校能想象的到,後續涉及整飭京營的事,必然會生出風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