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府州知州折可求率部,揮兵北伐,取得大捷!”
趙吉與身邊陪同視察軍營的種師道,聞報皆大喜。
趙吉急忙問道:“詳細道來。”
“啟奏官家,昨日午時,府州知州折可求率領本部精銳騎兵七千騎,兵分兩路。”
“一路由府州知州折可求親率,從黃河東岸的靈州城外,用數十艘官船橫渡至黃河西岸後,便一路揮兵北上!”
“另一路府州騎兵三千騎,由直秘閣參軍事、府州通判折彥質率領騎兵,沿黃河東岸,揮兵向北,這兩路府州先鋒軍,沿黃河東西兩岸遙相呼應,一路向北挺進……”
“府州先鋒軍的後續步兵和輜重糧草,或沿黃河船運,或走黃河沿岸陸路,隨其後而北進……”
趙吉聽著奏報,微笑著點頭。這些都是他事先與折可求密謀商議好的。
趙吉用折家軍的目的,一是掃清黃河兩岸各渡口的夏軍駐地,最終為後續宋軍大部隊,從占領的原夏國西京現大宋靈州出發北伐,沿黃河順流而下,進攻一百四五十裏地外的黃河西岸的夏國京城興慶府做好準備。
而趙吉知道,用府州兵馬(即折家軍)當先鋒,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麵可以掃清黃河兩岸的夏軍,另一方麵也能消耗異族兵馬折家軍。
熟知兩宋曆史的趙吉,知道在未來的靖康之變後,折家軍中了折可求這個因府州被金軍圍困絕援斷糧後而叛宋投金之徒。折可求降金,並非他隻身一人降金,而是帶著手下的數萬府州兵馬(即折家軍)降金反戈打大宋的。
當然,現如今,誰也不敢公開稱折可求部的府州兵馬為折家軍,因為大宋哪一州的兵馬,都是官家的!
誰敢公開以某個姓氏冠名一路兵馬呢?
那他就會被扣上想要謀反的帽子!
當然,民間的一部分無知的平民百姓,私下裏可能會以某路軍的主帥姓氏,稱其部為某某家軍。像這種,朝廷或不知,或知道了但是追責太麻煩,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其主帥和將領們,絕對不敢這樣自稱為“某家軍”的。
像折家軍,以及未來的嶽家軍,其實都是改朝換代的後世,才會公開如此稱呼的。
在當時,即便是其部的主帥,以及任何大宋國內的文臣武將和兵卒,都不敢稱其為折家軍。
……
趙吉聽到報事官提到的折彥質,他知道其是已故名將折可適之子,也是現任府州知州折可求的堂侄。
折彥質今年四十多歲,他雖然是折可求的侄子輩,但他卻比堂叔折可求年長十歲。
昨日,趙吉視察折可求部臨時駐地時,他還特意接見了直秘閣參軍事、府州通判折彥質。
趙吉知道曆史上,大宋府州知州折可求,這位曾經的西北名將,卻因府州被金軍圍困絕援斷糧,加上軍金主帥完顏婁室以其子和折家族人為要挾,折可求被迫以麟、府、豐三州降金。
大部分折家軍都跟著折可求降金了,但是,忠勇折家軍中也有不少人沒有降金,依然忠於大宋,終生抗金。
這其中,折家軍中未降金的名將,就有折彥質。
曆史上,宣和七年,金兵擒遼主天祚帝,下燕京,圍太原,直逼開封,宋庭人心惶惶……
靖康元年正月,折彥質率部與種師道、姚平仲、姚古率軍勤王,在南關、黃河等地與金兵血戰數場……
因此,南下的折彥質,躲過了之後身在西北府州的折可求降金的叛國罪行。
靖康元年六月,朝廷以李綱為河東宣撫使、折彥質為勾當公事,前往救援被金兵圍困的太原。折彥質隨製置副使謝潛自威勝軍出兵,與金兵血戰四天,最終因為金人增兵未能成功。
但是,折彥質的將才得到朝廷認可,被擢升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
折彥質率部在與金兵的對峙中,曾多次與金兵統帥粘罕通信,想停戰修好,利於兩國百姓,但這隻是他一廂情願。
十一月,朝廷要求折彥質率部守住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及汾州一帶。
平陽為汾、隰等路帥府,而平陽知府林積仁壓根沒有打算堅守,朝廷所差都統製劉銳也不肯用命,最終平陽府陷落,威勝、隆德、澤州相繼失守。
金軍長驅南下,折彥質以宣撫副使領兵十二萬,與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共守黃河,但未及戰鬥宋師盡潰。折彥質因此責授海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南宋紹興二年六月,折彥質複龍圖閣直學士,並被命令即刻返回京城,他已經度過了五年南荒歲月。
此時正值洞庭湖的楊幺作亂,尚在廣西的折彥質被委以重任,擔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
折彥質在王燮、嶽飛、韓世忠、劉光世諸部兵馬的配合下,於紹興四年二月剿滅楊幺之亂。
折彥質因與王燮不和,改知靜江(今廣西桂林)。九月,金聯合和偽齊自淮陽分道南犯,舉朝震恐。
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趙鼎,舉薦折彥質為川、陝、荊、襄都督府參謀官、樞密都承旨。折彥質星夜兼程赴任,緩解了偽齊自淮陽分道南犯的軍事危機。
紹興五年(即公元1135年),折彥質返回臨安,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謀軍事,又為兵部尚書。
紹興六年,折彥質簽書樞密院事,不久兼權參知政事,與趙鼎、張浚等同掌朝政。同年十二月,因趙鼎和張浚之間的爭鬥導致趙鼎罷相,折彥質係趙鼎極力舉薦,因此也被免職,黜知洪州(今江西南昌)。
紹興七年趙鼎複相,折彥質也因此,起知福州。
但一年多之後,趙鼎再次罷相,秦檜獨攬朝政。作為趙鼎舊交以及抗金派代表的折彥質,因此受到秦檜的強烈排擠。折彥質被免職,賦閑居住在信州……
紹興十五年(1145年),侍禦史汪勃投秦檜所好,說“彥質頃任樞府,懷奸誤國。今居衝要之地,分守臣吳說私相議論,妄及朝廷”,而且再次強調說他是趙鼎同黨,因此被貶郴州安置。
折彥質在郴州一住便是十年,一直到紹興二十五年秦檜病死,才得以離開。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七十五歲的折彥質,被允許任便居住,隨即又被複官端明殿學士、左朝請大夫。
紹興二十六年春,折彥質任廣州知州,隨後不久,移知洪州。
此時,正值秦檜黨羽萬俟卨當政,欲借當年折彥質與王燮不和之事,來羅織罪狀,陷害折彥質;卻幸好被宋高宗趙構阻止了。
紹興二十七年十二月,折彥質自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紹興二十九年十一月,折彥質以左中奉大夫致仕。
紹興三十年八月癸醜,八十歲的折彥質病逝於潭州。
……
趙吉回想至此,感歎曆史上的折彥質,起起落落,屢遭貶斥,卻不改忠君報國的初衷,可謂是秉承忠勇折家的將門家風。
趙吉在心裏,記下了折彥質的大名。
他要等到宋軍滅掉夏國之後,如果折可求在伐夏之戰中僥幸活下來,那麽他也不會給曆史上叛國降金的折可求有掌握兵權的機會了。
對折可求,朕可先采用明升暗降之策,再學一下太祖皇帝的杯酒釋兵權……
而為了安撫府州折家軍的人心,朕還是要履行當年宋太祖的諾言;那府州知州最適合的人選,當然就是曆史上一生都忠勇愛國的折彥質了。
趙吉的所思所想,其實隻是一個呼吸之間。
此時,報事官繼續奏報:
“我大宋先鋒軍,府州兩路騎兵,沿黃河東西岸,向北進兵,行至夏國靜州南城外十裏地的黃河渡口,遭遇夏國兩路翔慶軍的奮力阻擊……”
“兩路府州先鋒軍,與敵鏖戰一個時辰,互有傷亡,也未能攻下敵軍的靜州南城外的黃河東西兩岸的渡口……”
“最後,折可求部和折彥質部,皆動用了官家賜給他們的火器營,使用了火藥武器後,炸死炸傷守敵甚眾,才令尚存的敵軍,聞風喪膽,棄渡口駐營而逃……”
趙吉焦急問道:“兩路府州先鋒軍,傷亡如何?斬獲又如何呢?”
“啟奏官家:府州折可求部殺敵,一千五百餘;自損八百!”
“折彥質部,殺敵兩千,自損七百!”
趙吉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喜色,他接過戰報仔細閱讀,果然與報事官所言一樣。
他看著捷報上所寫的文字,仿佛看到了兩路大宋折氏先鋒軍,分別在折可求和折彥質的率領下,與敵軍爭奪靜州城外的黃河東西兩岸渡口的激戰場景……
府州兩路折氏兵馬的大宋軍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在靜州城外的黃河兩岸渡口前,折氏眾兒郞身披鐵甲,手握長槍,身背弓箭,騎在戰馬上,伴著黃河奔流的浪濤聲,衝破晨霧,奮勇地衝殺向前,拚命地向敵軍駐營地發起一輪輪進攻……
箭矢似雨,馬蹄如雷,塵土飛揚,兩軍交戰,殺聲震天……
折家軍的騎兵,雖然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他們憑借精湛的馬術和驍勇的鬥誌,在戰場上占了上風,但是,他們畢竟是進攻一方。
而守衛在靜州城外黃河兩岸渡口駐地軍營內的夏軍,他們可憑險據守,占據地利,用弓弩射殺一輪又一輪進攻而來的折家軍……
麵對如此強敵,黃河東西兩岸的折家軍先鋒軍,應該意識到了單憑騎兵的冷兵器進攻,即便是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也未必能取勝,必須利用趙官家賜給他們的火藥武器。
雖然,火炮留在了數裏外的後隊步兵中用牲口拖拽拉運,但折家軍的騎兵配備有趙官家賜給他們的手榴彈、火藥包。
黃河西岸的折可求,與黃河東岸的折彥質,雖然隔數裏寬的滔滔黃河,暫時無法互通音訊;
但是,他們叔侄倆,作為折氏兩代名將中的佼佼者,皆意識到了,即便趙官家所賜其部的火藥武器有限,也不能再珍惜了,必須要在如此膠著的戰場上,迅速用火藥武器打破困局,以圖出奇製勝。
折可求和折彥質都果斷下令,向敵軍投擲出了一輪又一輪的手榴彈……
爆炸聲在戰場上此起彼伏,給夏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更讓守衛在靜州城外黃河東西兩岸渡口的夏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棄營而逃……
隨後,黃河東西兩岸的折彥質和折可求,分別率領本部騎兵,追殺起潰逃的敵軍……
……
趙吉在捷報中還看到,折可求和折彥質都按事先得到的密旨而行。
他們把犧牲的宋軍兵卒的屍體,就地挖坑,簡單掩埋好;
他們卻把殺死的夏軍兵將,那一具具血淋淋的屍體,都扔進了黃河裏……
整條黃河,是呈“幾”字形的。
它從夏國的西京,即現在的大宋靈州的西城外流過,向北方的靜州城外流去,再向北流經夏國的國都興慶府的東城郊外;
以上這一流域,正是“幾”字的第一筆,那個“撇”形的中間部分。
折家軍把在靜州城外戰場上殺死的那三千五百具夏軍屍體,都扔進了黃河,它們便可順流而下,漂流到下遊夏國京城興慶府城外的黃河兩岸。
這會給大夏國都的軍民,帶來恐慌,更能威懾夏軍,令夏人軍心動搖,士氣不振……
趙吉閱畢捷報。
他將這封八百裏快馬加急的捷報,遞給陪同在身邊的種師道。
“朕請種老愛卿閱此捷報。”
“微臣師道,謝主隆恩!”
種師道受寵若驚,雙手接過捷報,興奮地閱讀起來……
趙吉悠悠問道:“朕派出的府州兩路先鋒軍,雖然取得首戰大捷,然朕亦憂其孤軍深入,極易腹背受敵!”
“種老愛卿,久經沙場,有何高見,可使府州兩路先鋒軍成功,完成朕交給的掃清沿河夏敵的重任,又不會因孤軍深入而全軍覆沒呢?”
種師道沉思少許,立即奏請道:
“微臣師道,請率本部,繼府州兵馬之後,沿河北進,增援助府州先鋒軍……”
“哈哈哈……如此,甚好。”趙吉大笑,胸有成竹,卻對老將種師道,考問道:
“然則,種老愛卿率部北進,可有速破夏人國都興慶府之計嗎?”
“府州知州折可求率部,揮兵北伐,取得大捷!”
趙吉與身邊陪同視察軍營的種師道,聞報皆大喜。
趙吉急忙問道:“詳細道來。”
“啟奏官家,昨日午時,府州知州折可求率領本部精銳騎兵七千騎,兵分兩路。”
“一路由府州知州折可求親率,從黃河東岸的靈州城外,用數十艘官船橫渡至黃河西岸後,便一路揮兵北上!”
“另一路府州騎兵三千騎,由直秘閣參軍事、府州通判折彥質率領騎兵,沿黃河東岸,揮兵向北,這兩路府州先鋒軍,沿黃河東西兩岸遙相呼應,一路向北挺進……”
“府州先鋒軍的後續步兵和輜重糧草,或沿黃河船運,或走黃河沿岸陸路,隨其後而北進……”
趙吉聽著奏報,微笑著點頭。這些都是他事先與折可求密謀商議好的。
趙吉用折家軍的目的,一是掃清黃河兩岸各渡口的夏軍駐地,最終為後續宋軍大部隊,從占領的原夏國西京現大宋靈州出發北伐,沿黃河順流而下,進攻一百四五十裏地外的黃河西岸的夏國京城興慶府做好準備。
而趙吉知道,用府州兵馬(即折家軍)當先鋒,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麵可以掃清黃河兩岸的夏軍,另一方麵也能消耗異族兵馬折家軍。
熟知兩宋曆史的趙吉,知道在未來的靖康之變後,折家軍中了折可求這個因府州被金軍圍困絕援斷糧後而叛宋投金之徒。折可求降金,並非他隻身一人降金,而是帶著手下的數萬府州兵馬(即折家軍)降金反戈打大宋的。
當然,現如今,誰也不敢公開稱折可求部的府州兵馬為折家軍,因為大宋哪一州的兵馬,都是官家的!
誰敢公開以某個姓氏冠名一路兵馬呢?
那他就會被扣上想要謀反的帽子!
當然,民間的一部分無知的平民百姓,私下裏可能會以某路軍的主帥姓氏,稱其部為某某家軍。像這種,朝廷或不知,或知道了但是追責太麻煩,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其主帥和將領們,絕對不敢這樣自稱為“某家軍”的。
像折家軍,以及未來的嶽家軍,其實都是改朝換代的後世,才會公開如此稱呼的。
在當時,即便是其部的主帥,以及任何大宋國內的文臣武將和兵卒,都不敢稱其為折家軍。
……
趙吉聽到報事官提到的折彥質,他知道其是已故名將折可適之子,也是現任府州知州折可求的堂侄。
折彥質今年四十多歲,他雖然是折可求的侄子輩,但他卻比堂叔折可求年長十歲。
昨日,趙吉視察折可求部臨時駐地時,他還特意接見了直秘閣參軍事、府州通判折彥質。
趙吉知道曆史上,大宋府州知州折可求,這位曾經的西北名將,卻因府州被金軍圍困絕援斷糧,加上軍金主帥完顏婁室以其子和折家族人為要挾,折可求被迫以麟、府、豐三州降金。
大部分折家軍都跟著折可求降金了,但是,忠勇折家軍中也有不少人沒有降金,依然忠於大宋,終生抗金。
這其中,折家軍中未降金的名將,就有折彥質。
曆史上,宣和七年,金兵擒遼主天祚帝,下燕京,圍太原,直逼開封,宋庭人心惶惶……
靖康元年正月,折彥質率部與種師道、姚平仲、姚古率軍勤王,在南關、黃河等地與金兵血戰數場……
因此,南下的折彥質,躲過了之後身在西北府州的折可求降金的叛國罪行。
靖康元年六月,朝廷以李綱為河東宣撫使、折彥質為勾當公事,前往救援被金兵圍困的太原。折彥質隨製置副使謝潛自威勝軍出兵,與金兵血戰四天,最終因為金人增兵未能成功。
但是,折彥質的將才得到朝廷認可,被擢升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
折彥質率部在與金兵的對峙中,曾多次與金兵統帥粘罕通信,想停戰修好,利於兩國百姓,但這隻是他一廂情願。
十一月,朝廷要求折彥質率部守住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及汾州一帶。
平陽為汾、隰等路帥府,而平陽知府林積仁壓根沒有打算堅守,朝廷所差都統製劉銳也不肯用命,最終平陽府陷落,威勝、隆德、澤州相繼失守。
金軍長驅南下,折彥質以宣撫副使領兵十二萬,與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共守黃河,但未及戰鬥宋師盡潰。折彥質因此責授海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南宋紹興二年六月,折彥質複龍圖閣直學士,並被命令即刻返回京城,他已經度過了五年南荒歲月。
此時正值洞庭湖的楊幺作亂,尚在廣西的折彥質被委以重任,擔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
折彥質在王燮、嶽飛、韓世忠、劉光世諸部兵馬的配合下,於紹興四年二月剿滅楊幺之亂。
折彥質因與王燮不和,改知靜江(今廣西桂林)。九月,金聯合和偽齊自淮陽分道南犯,舉朝震恐。
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趙鼎,舉薦折彥質為川、陝、荊、襄都督府參謀官、樞密都承旨。折彥質星夜兼程赴任,緩解了偽齊自淮陽分道南犯的軍事危機。
紹興五年(即公元1135年),折彥質返回臨安,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謀軍事,又為兵部尚書。
紹興六年,折彥質簽書樞密院事,不久兼權參知政事,與趙鼎、張浚等同掌朝政。同年十二月,因趙鼎和張浚之間的爭鬥導致趙鼎罷相,折彥質係趙鼎極力舉薦,因此也被免職,黜知洪州(今江西南昌)。
紹興七年趙鼎複相,折彥質也因此,起知福州。
但一年多之後,趙鼎再次罷相,秦檜獨攬朝政。作為趙鼎舊交以及抗金派代表的折彥質,因此受到秦檜的強烈排擠。折彥質被免職,賦閑居住在信州……
紹興十五年(1145年),侍禦史汪勃投秦檜所好,說“彥質頃任樞府,懷奸誤國。今居衝要之地,分守臣吳說私相議論,妄及朝廷”,而且再次強調說他是趙鼎同黨,因此被貶郴州安置。
折彥質在郴州一住便是十年,一直到紹興二十五年秦檜病死,才得以離開。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七十五歲的折彥質,被允許任便居住,隨即又被複官端明殿學士、左朝請大夫。
紹興二十六年春,折彥質任廣州知州,隨後不久,移知洪州。
此時,正值秦檜黨羽萬俟卨當政,欲借當年折彥質與王燮不和之事,來羅織罪狀,陷害折彥質;卻幸好被宋高宗趙構阻止了。
紹興二十七年十二月,折彥質自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紹興二十九年十一月,折彥質以左中奉大夫致仕。
紹興三十年八月癸醜,八十歲的折彥質病逝於潭州。
……
趙吉回想至此,感歎曆史上的折彥質,起起落落,屢遭貶斥,卻不改忠君報國的初衷,可謂是秉承忠勇折家的將門家風。
趙吉在心裏,記下了折彥質的大名。
他要等到宋軍滅掉夏國之後,如果折可求在伐夏之戰中僥幸活下來,那麽他也不會給曆史上叛國降金的折可求有掌握兵權的機會了。
對折可求,朕可先采用明升暗降之策,再學一下太祖皇帝的杯酒釋兵權……
而為了安撫府州折家軍的人心,朕還是要履行當年宋太祖的諾言;那府州知州最適合的人選,當然就是曆史上一生都忠勇愛國的折彥質了。
趙吉的所思所想,其實隻是一個呼吸之間。
此時,報事官繼續奏報:
“我大宋先鋒軍,府州兩路騎兵,沿黃河東西岸,向北進兵,行至夏國靜州南城外十裏地的黃河渡口,遭遇夏國兩路翔慶軍的奮力阻擊……”
“兩路府州先鋒軍,與敵鏖戰一個時辰,互有傷亡,也未能攻下敵軍的靜州南城外的黃河東西兩岸的渡口……”
“最後,折可求部和折彥質部,皆動用了官家賜給他們的火器營,使用了火藥武器後,炸死炸傷守敵甚眾,才令尚存的敵軍,聞風喪膽,棄渡口駐營而逃……”
趙吉焦急問道:“兩路府州先鋒軍,傷亡如何?斬獲又如何呢?”
“啟奏官家:府州折可求部殺敵,一千五百餘;自損八百!”
“折彥質部,殺敵兩千,自損七百!”
趙吉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喜色,他接過戰報仔細閱讀,果然與報事官所言一樣。
他看著捷報上所寫的文字,仿佛看到了兩路大宋折氏先鋒軍,分別在折可求和折彥質的率領下,與敵軍爭奪靜州城外的黃河東西兩岸渡口的激戰場景……
府州兩路折氏兵馬的大宋軍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在靜州城外的黃河兩岸渡口前,折氏眾兒郞身披鐵甲,手握長槍,身背弓箭,騎在戰馬上,伴著黃河奔流的浪濤聲,衝破晨霧,奮勇地衝殺向前,拚命地向敵軍駐營地發起一輪輪進攻……
箭矢似雨,馬蹄如雷,塵土飛揚,兩軍交戰,殺聲震天……
折家軍的騎兵,雖然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他們憑借精湛的馬術和驍勇的鬥誌,在戰場上占了上風,但是,他們畢竟是進攻一方。
而守衛在靜州城外黃河兩岸渡口駐地軍營內的夏軍,他們可憑險據守,占據地利,用弓弩射殺一輪又一輪進攻而來的折家軍……
麵對如此強敵,黃河東西兩岸的折家軍先鋒軍,應該意識到了單憑騎兵的冷兵器進攻,即便是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也未必能取勝,必須利用趙官家賜給他們的火藥武器。
雖然,火炮留在了數裏外的後隊步兵中用牲口拖拽拉運,但折家軍的騎兵配備有趙官家賜給他們的手榴彈、火藥包。
黃河西岸的折可求,與黃河東岸的折彥質,雖然隔數裏寬的滔滔黃河,暫時無法互通音訊;
但是,他們叔侄倆,作為折氏兩代名將中的佼佼者,皆意識到了,即便趙官家所賜其部的火藥武器有限,也不能再珍惜了,必須要在如此膠著的戰場上,迅速用火藥武器打破困局,以圖出奇製勝。
折可求和折彥質都果斷下令,向敵軍投擲出了一輪又一輪的手榴彈……
爆炸聲在戰場上此起彼伏,給夏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更讓守衛在靜州城外黃河東西兩岸渡口的夏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棄營而逃……
隨後,黃河東西兩岸的折彥質和折可求,分別率領本部騎兵,追殺起潰逃的敵軍……
……
趙吉在捷報中還看到,折可求和折彥質都按事先得到的密旨而行。
他們把犧牲的宋軍兵卒的屍體,就地挖坑,簡單掩埋好;
他們卻把殺死的夏軍兵將,那一具具血淋淋的屍體,都扔進了黃河裏……
整條黃河,是呈“幾”字形的。
它從夏國的西京,即現在的大宋靈州的西城外流過,向北方的靜州城外流去,再向北流經夏國的國都興慶府的東城郊外;
以上這一流域,正是“幾”字的第一筆,那個“撇”形的中間部分。
折家軍把在靜州城外戰場上殺死的那三千五百具夏軍屍體,都扔進了黃河,它們便可順流而下,漂流到下遊夏國京城興慶府城外的黃河兩岸。
這會給大夏國都的軍民,帶來恐慌,更能威懾夏軍,令夏人軍心動搖,士氣不振……
趙吉閱畢捷報。
他將這封八百裏快馬加急的捷報,遞給陪同在身邊的種師道。
“朕請種老愛卿閱此捷報。”
“微臣師道,謝主隆恩!”
種師道受寵若驚,雙手接過捷報,興奮地閱讀起來……
趙吉悠悠問道:“朕派出的府州兩路先鋒軍,雖然取得首戰大捷,然朕亦憂其孤軍深入,極易腹背受敵!”
“種老愛卿,久經沙場,有何高見,可使府州兩路先鋒軍成功,完成朕交給的掃清沿河夏敵的重任,又不會因孤軍深入而全軍覆沒呢?”
種師道沉思少許,立即奏請道:
“微臣師道,請率本部,繼府州兵馬之後,沿河北進,增援助府州先鋒軍……”
“哈哈哈……如此,甚好。”趙吉大笑,胸有成竹,卻對老將種師道,考問道:
“然則,種老愛卿率部北進,可有速破夏人國都興慶府之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