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廢史立牧
漢末:從交州開始製霸 作者:左牽黃右擎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洛陽城的皇宮中,靈帝劉宏坐在龍椅上,麵帶喜色。
他剛剛接到前線傳來的捷報,皇甫嵩在南方戰場上大敗王國,而北方戰場上,孟益、公孫瓚、鄒靖、劉備等人也大破張舉、張純的叛軍。這些勝利的消息,讓靈帝感到無比的喜悅和自豪。
“陛下,公孫瓚和劉備等人在北方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出色,我們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封賞。”身邊的宦官小心翼翼地建議道。
靈帝點了點頭,他看著手中的捷報,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傳旨,拜公孫瓚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劉備為中山安喜縣尉。”靈帝大聲說道。
宦官立刻領旨而去,他知道這些封賞對於公孫瓚和劉備來說,意味著他們的地位和權力將會有所提升。
在北方戰場上,公孫瓚和劉備等人接到靈帝的封賞,心中都充滿了喜悅。公孫瓚被封為中郎將,封都亭侯,這是他多年征戰的回報,也是對他軍事才能的認可。而劉備,雖然隻是被封為中山安喜縣尉,但這是他第一次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劉備看著手中的任命狀,心中充滿了感慨。他知道,這個小小的縣尉職位,隻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洛陽城的皇宮中,靈帝劉宏看著手中的捷報,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這些勝利的消息,將會給大漢帶來短暫的安寧。但他也知道,在這安寧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挑戰和危機。
在洛陽城的暗流湧動中,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野心和計劃。
劉焉站立於眾多朝臣之中,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絲憂慮。他目睹著朝綱的混亂,宦官的專權,天下的多事,時局的危險,心中早已萌生退意。他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聲音堅定而有力:
“陛下,諸位同僚,吾有一言,不吐不快。如今,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此乃國家之大患,不可不察。依劉焉之見,應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守安定天下。”
就在這時,宗室成員劉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恢複自光武帝時期就已廢除的“州牧”製度。
朝堂之上,一時議論紛紛。有的朝臣點頭讚同,有的則麵露疑惑。
益州刺史郤儉在州內橫征暴斂,大肆貪腐,殘害百姓,引起州內動蕩。此乃刺史之失職,亦是國家之不幸。並州刺史張懿被休屠各人所殺,涼州刺史耿鄙征討邊章、韓遂時被手下嘩變士兵所殺。這些事情,都印證了劉焉之言。
皇宮之中,靈帝劉宏他的眼神中透露著疲憊和焦慮,因為全國各地不斷爆發的叛亂讓他夜不能寐。
靈帝封宗正劉虞為幽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議郎賈琮為冀州刺史,出鎮各州。
“陛下,微臣劉焉,願為朝廷分憂,主動請纓擔任交州牧。交州位於南疆,朝廷治理不便,微臣願前往,穩定邊疆,為朝廷效力。”
靈帝眉頭微皺看了一眼不動聲色的士徽說道:“劉焉,你可知道交州地處偏遠,環境艱苦,且民風彪悍,治理不易?”
“陛下,微臣明白。但正因交州特殊,微臣才更應前往。微臣有信心,定能穩定交州,為朝廷開疆拓土。”
“好,既然你心意已決,朕便準你前往交州。但願你真的能如你所言,為朕分憂,穩定邊疆。”靈帝心想既然你想去送死,咱也不攔著你了,這交州都死幾個刺史了,你比他們又如何。
靈帝看著一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士徽,歎了口氣。
“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朝會結束後,董扶步履匆匆,來到了劉焉居所中拜見。他深知劉焉此時的處境,心中不禁憂慮重重。
“劉大人,這交州去不得啊。”董扶一見麵,便急切地說道。他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劉焉抬起頭,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疑惑:“還請,董大人明示。”他看著董扶,等待他繼續說下去。
董扶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先不說這交州死了多少豪傑,單單這通往交州的道路,盡數都在士將軍手中。劉大人能否安全抵達交州都難說。”
“抵達交州之後,又如何能與士家抗衡?”
劉焉瞬間明白了董扶話中的含義,他的臉色變得蒼白。他回憶起朝堂之上,士徽那奇怪的眼神,原來其中竟隱藏著如此深的敵意。
“原來如此。”劉焉喃喃自語,他的心中充滿了震驚和恐懼。他隻覺得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場無形的旋渦,無法自拔。
他原本隻是想找個偏遠的地方,安身立命,遠離朝堂的紛爭。卻沒想到,無形之中,他已經得罪了士徽。
劉焉感到一陣寒意從脊背升起,冷汗瞬間濕透了他的衣背。他看著董扶,眼中閃過一絲求助的神色。
“董大人,我該如何是好?”劉焉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可能被巨浪吞噬。
“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氣,劉大人當去益州,董某不才,願追隨大人前往益州。”
劉焉沉聲道:“董先生,您所言之‘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氣’,我已深思熟慮。如今,正是我劉焉大展雄圖之時。我意已決,明日便向朝廷上書,請求為益州牧。”
董扶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主公,此乃明智之舉。益州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資源豐富。加之如今黃巾之亂,朝廷正需良將鎮守四方。您此時提出此請,正是天時地利人和。”
劉焉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正是如此。朝廷見我願平定叛亂,必會欣然同意。益州牧之位,非我莫屬。”
董扶微笑道:“劉大人,一旦您成為益州牧,便可暗中積攢力量,待時機成熟,便可……”
劉焉眼中閃過一絲野心之火,接口道:“便可圖謀天下。董先生,您的智謀,我劉焉銘記在心。日後,我若有成就,必不忘先生今日之謀。”
董扶微微欠身:“能為主公效力,是董扶莫大的榮幸。隻願主公能早日達成宏圖大誌。”
劉焉站在書房內,窗外夜色深沉,室內燈火通明。他的手中拿著剛寫好的奏章,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和期待。他知道,這是一場豪賭,贏了可能一步登天,輸了則可能萬劫不複。
他轉身看向侍中董扶,語氣堅定地說:“茂安,你看這份奏章是否妥當?我劉焉一生謹慎,但此次事關重大,不得不冒險一試。”
董扶接過奏章,快速瀏覽一遍後,點頭道:“劉大人,您的奏章言辭懇切,理由充分。如今益州確實需要一位像您這樣的能人前去平定叛亂,相信朝廷會慎重考慮的。”
劉焉微微一笑,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茂安過譽了,我劉焉豈敢自稱能人。隻是,這益州的天子之氣,實在是讓人難以抗拒啊。”
幾天後,朝廷的回複傳來,劉焉如願以償被任命為益州牧。他站在書房內,手中的聖旨幾乎要被捏碎,臉上卻露出了難以抑製的喜悅。
“哈哈哈,茂安,你看,朝廷竟然真的同意了!我劉焉終於有機會一展抱負了!”他轉身對董扶說,眼中閃爍著野心和期待。
董扶微笑著拱手:“恭喜劉大人,您此次赴任,必定能夠平定叛亂,安撫百姓,成為一代名臣。”
劉焉點頭,眼神堅定:“沒錯,我劉焉定會不負朝廷所托,不負天下百姓所望。益州,將是我新的起點!”
改置州牧之後,東漢帝國的局勢似乎出現了轉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帝國境內的各大反政府武裝相繼被鎮壓,這一消息傳到洛陽,朝廷上下頓時一片喜氣洋洋。在許多官員和貴族看來,這似乎預示著東漢的中興即將到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這種樂觀的情緒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現實:孔子的古訓。孔子曾經說過:“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一個問題:一個國家的真正危險,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內部的分裂和矛盾。
洛陽的朝廷在慶祝勝利的同時,卻忽略了這個深刻的道理。州牧製度的實施,雖然暫時平定了叛亂,但也加劇了中央集權的衰落。州牧們逐漸成為地方的實權人物,他們的忠誠更多地轉向了自己和地方,而非中央政府。這種趨勢,實際上為未來的分裂和動蕩埋下了伏筆。
他剛剛接到前線傳來的捷報,皇甫嵩在南方戰場上大敗王國,而北方戰場上,孟益、公孫瓚、鄒靖、劉備等人也大破張舉、張純的叛軍。這些勝利的消息,讓靈帝感到無比的喜悅和自豪。
“陛下,公孫瓚和劉備等人在北方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出色,我們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封賞。”身邊的宦官小心翼翼地建議道。
靈帝點了點頭,他看著手中的捷報,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傳旨,拜公孫瓚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劉備為中山安喜縣尉。”靈帝大聲說道。
宦官立刻領旨而去,他知道這些封賞對於公孫瓚和劉備來說,意味著他們的地位和權力將會有所提升。
在北方戰場上,公孫瓚和劉備等人接到靈帝的封賞,心中都充滿了喜悅。公孫瓚被封為中郎將,封都亭侯,這是他多年征戰的回報,也是對他軍事才能的認可。而劉備,雖然隻是被封為中山安喜縣尉,但這是他第一次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劉備看著手中的任命狀,心中充滿了感慨。他知道,這個小小的縣尉職位,隻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洛陽城的皇宮中,靈帝劉宏看著手中的捷報,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這些勝利的消息,將會給大漢帶來短暫的安寧。但他也知道,在這安寧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挑戰和危機。
在洛陽城的暗流湧動中,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野心和計劃。
劉焉站立於眾多朝臣之中,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絲憂慮。他目睹著朝綱的混亂,宦官的專權,天下的多事,時局的危險,心中早已萌生退意。他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聲音堅定而有力:
“陛下,諸位同僚,吾有一言,不吐不快。如今,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此乃國家之大患,不可不察。依劉焉之見,應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守安定天下。”
就在這時,宗室成員劉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恢複自光武帝時期就已廢除的“州牧”製度。
朝堂之上,一時議論紛紛。有的朝臣點頭讚同,有的則麵露疑惑。
益州刺史郤儉在州內橫征暴斂,大肆貪腐,殘害百姓,引起州內動蕩。此乃刺史之失職,亦是國家之不幸。並州刺史張懿被休屠各人所殺,涼州刺史耿鄙征討邊章、韓遂時被手下嘩變士兵所殺。這些事情,都印證了劉焉之言。
皇宮之中,靈帝劉宏他的眼神中透露著疲憊和焦慮,因為全國各地不斷爆發的叛亂讓他夜不能寐。
靈帝封宗正劉虞為幽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議郎賈琮為冀州刺史,出鎮各州。
“陛下,微臣劉焉,願為朝廷分憂,主動請纓擔任交州牧。交州位於南疆,朝廷治理不便,微臣願前往,穩定邊疆,為朝廷效力。”
靈帝眉頭微皺看了一眼不動聲色的士徽說道:“劉焉,你可知道交州地處偏遠,環境艱苦,且民風彪悍,治理不易?”
“陛下,微臣明白。但正因交州特殊,微臣才更應前往。微臣有信心,定能穩定交州,為朝廷開疆拓土。”
“好,既然你心意已決,朕便準你前往交州。但願你真的能如你所言,為朕分憂,穩定邊疆。”靈帝心想既然你想去送死,咱也不攔著你了,這交州都死幾個刺史了,你比他們又如何。
靈帝看著一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士徽,歎了口氣。
“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朝會結束後,董扶步履匆匆,來到了劉焉居所中拜見。他深知劉焉此時的處境,心中不禁憂慮重重。
“劉大人,這交州去不得啊。”董扶一見麵,便急切地說道。他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劉焉抬起頭,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疑惑:“還請,董大人明示。”他看著董扶,等待他繼續說下去。
董扶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先不說這交州死了多少豪傑,單單這通往交州的道路,盡數都在士將軍手中。劉大人能否安全抵達交州都難說。”
“抵達交州之後,又如何能與士家抗衡?”
劉焉瞬間明白了董扶話中的含義,他的臉色變得蒼白。他回憶起朝堂之上,士徽那奇怪的眼神,原來其中竟隱藏著如此深的敵意。
“原來如此。”劉焉喃喃自語,他的心中充滿了震驚和恐懼。他隻覺得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場無形的旋渦,無法自拔。
他原本隻是想找個偏遠的地方,安身立命,遠離朝堂的紛爭。卻沒想到,無形之中,他已經得罪了士徽。
劉焉感到一陣寒意從脊背升起,冷汗瞬間濕透了他的衣背。他看著董扶,眼中閃過一絲求助的神色。
“董大人,我該如何是好?”劉焉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可能被巨浪吞噬。
“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氣,劉大人當去益州,董某不才,願追隨大人前往益州。”
劉焉沉聲道:“董先生,您所言之‘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氣’,我已深思熟慮。如今,正是我劉焉大展雄圖之時。我意已決,明日便向朝廷上書,請求為益州牧。”
董扶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主公,此乃明智之舉。益州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資源豐富。加之如今黃巾之亂,朝廷正需良將鎮守四方。您此時提出此請,正是天時地利人和。”
劉焉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正是如此。朝廷見我願平定叛亂,必會欣然同意。益州牧之位,非我莫屬。”
董扶微笑道:“劉大人,一旦您成為益州牧,便可暗中積攢力量,待時機成熟,便可……”
劉焉眼中閃過一絲野心之火,接口道:“便可圖謀天下。董先生,您的智謀,我劉焉銘記在心。日後,我若有成就,必不忘先生今日之謀。”
董扶微微欠身:“能為主公效力,是董扶莫大的榮幸。隻願主公能早日達成宏圖大誌。”
劉焉站在書房內,窗外夜色深沉,室內燈火通明。他的手中拿著剛寫好的奏章,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和期待。他知道,這是一場豪賭,贏了可能一步登天,輸了則可能萬劫不複。
他轉身看向侍中董扶,語氣堅定地說:“茂安,你看這份奏章是否妥當?我劉焉一生謹慎,但此次事關重大,不得不冒險一試。”
董扶接過奏章,快速瀏覽一遍後,點頭道:“劉大人,您的奏章言辭懇切,理由充分。如今益州確實需要一位像您這樣的能人前去平定叛亂,相信朝廷會慎重考慮的。”
劉焉微微一笑,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茂安過譽了,我劉焉豈敢自稱能人。隻是,這益州的天子之氣,實在是讓人難以抗拒啊。”
幾天後,朝廷的回複傳來,劉焉如願以償被任命為益州牧。他站在書房內,手中的聖旨幾乎要被捏碎,臉上卻露出了難以抑製的喜悅。
“哈哈哈,茂安,你看,朝廷竟然真的同意了!我劉焉終於有機會一展抱負了!”他轉身對董扶說,眼中閃爍著野心和期待。
董扶微笑著拱手:“恭喜劉大人,您此次赴任,必定能夠平定叛亂,安撫百姓,成為一代名臣。”
劉焉點頭,眼神堅定:“沒錯,我劉焉定會不負朝廷所托,不負天下百姓所望。益州,將是我新的起點!”
改置州牧之後,東漢帝國的局勢似乎出現了轉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帝國境內的各大反政府武裝相繼被鎮壓,這一消息傳到洛陽,朝廷上下頓時一片喜氣洋洋。在許多官員和貴族看來,這似乎預示著東漢的中興即將到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這種樂觀的情緒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現實:孔子的古訓。孔子曾經說過:“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一個問題:一個國家的真正危險,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內部的分裂和矛盾。
洛陽的朝廷在慶祝勝利的同時,卻忽略了這個深刻的道理。州牧製度的實施,雖然暫時平定了叛亂,但也加劇了中央集權的衰落。州牧們逐漸成為地方的實權人物,他們的忠誠更多地轉向了自己和地方,而非中央政府。這種趨勢,實際上為未來的分裂和動蕩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