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隆十五年 除夕 養心殿
昌隆帝居高臨下地看著眼前從河南趕回來的信使,“你說的是真的?”
就見一個臉上鼻青臉腫、身上破破爛爛的信使,跪在下麵,“陛下,那魯王看完信,就讓人把屬下暴打一頓,還…”
“還什麽?有話直說!”
那信使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說,“還讓屬下回來告訴陛下,有什麽本事……盡管放馬過來!”
啪~!…
昌隆帝憤怒的一掌拍在禦案上,眼中發出堅定的寒光,“哼!真是豈有此理!陳德安,既然你非要找死,那朕就成全你!”
看著台下,如履薄冰的信使,昌隆帝閉著眼扶著額淡淡的說了句,“罷了,你先退下吧!”
那信使口稱遵旨退下了。
隨後幾個時辰內,昌隆帝也陸續收到吳王蜀王這兩位藩王斬殺信使,決定同自己決一死戰的消息。
“哼!既然你們不識抬舉,那就休怪朕不念兄弟之情!”昌隆帝怒不可遏的說。
………
昌隆十五年的除夕夜,神京城被一層沉重的陰霾所籠罩。
往年這個時候,街頭巷尾張燈結彩,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但今年,全京城上下都沉浸在太上皇駕崩的悲傷中,顯得異常的冷清。
夜幕降臨,本該是燈火輝煌的時刻,可如今大街小巷卻昏暗無光。
以往那五彩斑斕的燈籠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肅穆的素白。
寒風凜冽,吹過空蕩蕩的街道,發出嗚嗚的哀鳴,仿佛也在為太上皇的離去而悲泣。
往日裏車水馬龍的集市,如今空無一人。
店鋪緊閉,門板上貼著的白色挽聯在風中微微顫抖。沒有了吆喝聲,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喧鬧,
隻有那偶爾傳來的幾聲寒鴉的啼叫,劃破這死一般的寂靜。
城中的百姓們都緊閉家門,家中沒有了往日豐盛的年夜飯,沒有了美酒佳肴的香氣。
按照規定,全城不得食葷,不得飲酒,不得宴樂。一家人圍坐在昏暗的油燈下,默默無語,臉上寫滿了悲傷和無奈。
孩子們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安靜地依偎在父母身旁,眼中充滿了對往昔歡樂時光的懷念,
城西一個小屋裏,“祖母,什麽時候能吃肉,穿新衣!?”妞妞眨著萌萌的大眼睛期盼地看著旁邊的祖母。
那老太太溫柔的摸了摸二妞的小腦袋,“妞妞,快了,等明年三月,太上皇出殯之後,咱們家妞妞就能吃肉了!”
妞妞一聽,歡呼雀躍的拍著手,“太好了太好了!妞妞能吃肉了!”
………
皇宮之中,更是一片肅穆。昌隆帝身著素服,麵容憔悴,在太上皇的靈柩前長跪不起。
宮廷中的宮女和太監們也都低頭垂淚,小心翼翼地侍奉著,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往日裏華麗的宮殿,此刻也失去了光彩。那些精美的裝飾被白色的綢緞所取代,處處透著哀傷。
以往除夕夜宮廷中盛大的宴會取消了,沒有了優美的歌舞,沒有了歡聲笑語,隻有那無盡的悲痛和對太上皇的深深懷念。
“爹呀!今個兒是除夕,兒子來看您來了!老五老六老七這三個逆賊,不識抬舉,負隅頑抗,
爹呀!這可就怪不得我了,等料理完您的後事,兒子就將下令,讓各路平亂大軍繼續平亂了!”
說完,將杯中的酒從左至右的灑在身前。
………
昌隆十六年 三月初三
晨曦微露,整個神京城在朦朧中蘇醒。
這一天,是太上皇停靈結束,起靈出殯送往城西六十裏外皇陵下葬的日子。
天還未亮,神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已經擠滿了人。
百姓們身著素服,麵容肅穆,自發地前來為太上皇送行。
從皇宮到城西門的道路兩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皇宮內,禮部尚書劉晨神色莊重,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各項事宜。
他內著官服,外披白色孝服,頭戴烏紗帽,聲音洪亮而沉穩:“各就各位,務必確保出殯儀式順利進行,不得有絲毫差錯!”
隨著劉晨的一聲令下,宮廷樂隊奏響了沉重而悲傷的哀樂。
數百名身著白衣的宮女和太監們,手持白色的幡旗和鮮花,緩緩地走出宮門。
在靈柩前,昌隆帝親自帶領著王公大臣們跪地送行。
昌隆帝眼中含淚,聲音哽咽地說道:“父皇,兒臣送您最後一程。”
昌隆帝身後是劉皇後和慶陽長公主陳霓裳,再後是長樂公主秦王妃陳可卿,安康郡主秦王側妃劉冰清,隨後還跟著三四個昌隆帝的年幼的皇子。
劉晨高聲喊道:“起靈!”
隻見三十二名身強力壯的力士,齊聲吆喝,穩穩地抬起了太上皇那沉重的靈柩。靈柩之上,覆蓋著華麗的錦緞,鑲嵌著珠寶玉石。
送葬的隊伍緩緩前行,昌隆帝走在最前麵,身後是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他們皆低頭默哀,步伐沉重。
人群中,一位老者忍不住感歎:“太上皇一生英明,如今仙逝,真是令人悲痛啊!”
旁邊的年輕人接話道:“是啊,但願太上皇在天之靈安息。”
隊伍經過之處,百姓們紛紛跪地磕頭,哭聲一片。
劉晨時刻關注著隊伍的行進節奏,不時高聲喊道:“保持整齊,不得慌亂!”
突然,一陣狂風刮來,吹得幡旗獵獵作響。一名小太監不小心被風吹倒,劉晨怒喝道:“小心行事,不得有失皇家威嚴!”小太監連忙爬起,戰戰兢兢地繼續前行。
送葬隊伍中,還有眾多的僧侶念經超度,木魚聲和誦經聲交織在一起,更增添了幾分莊嚴肅穆的氣氛。
當隊伍終於來到城西門時,劉晨大聲喊道:“停!”靈柩隨之暫時停下。昌隆帝雙眼紅腫,
步伐踉蹌地奔至靈柩前,再次跪地叩頭,悲聲泣道:“父皇,此去路途遙遠,您一路走好。
兒臣不孝,不能再伴您左右。”他的聲音顫抖著,飽含著無盡的悲痛與不舍,
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淚水浸濕了身前的一片土地。
站在昌隆帝身後的慶陽長公主陳霓裳,早已泣不成聲。她雙手緊緊捂住嘴巴,
試圖壓製住那悲慟欲絕的哭聲,可淚水卻如決堤的洪水般肆意流淌。
她的身體因抽泣而不停地顫抖,身旁的侍女努力攙扶著她,生怕她因過度悲傷而昏厥過去。
陳霓裳望著靈柩,喃喃自語:“父皇,您怎忍心拋下霓裳,從此陰陽兩隔。”
一旁的長樂公主陳可卿,雖已成人且嫁人,但此刻也是悲痛萬分。
她淚水漣漣,妝容早已花亂,手帕被淚水濕透。她聲音哽咽地說道:“皇祖父,您走了,孫兒心中的依靠仿佛也塌了。”
她眼神中滿是哀傷與眷戀,身子微微顫抖,身旁的安康郡主劉冰清輕輕扶著她,給予無聲的安慰。
昌隆帝緩緩站起身來,目光呆滯地望著遠去的靈柩,仿佛靈魂也隨著太上皇一同離去。
他的嘴唇顫抖著,想要再說些什麽,卻終究隻是長歎一聲。周圍的王公大臣們紛紛低頭拭淚,整個場麵沉浸在一片極度的悲傷之中。
隨後,靈柩繼續前行,向著皇陵的方向慢慢遠去。人群依然緊緊跟隨著,久久不願散去。
他們的目光中充滿了哀思與眷戀,仿佛要用這最後的陪伴,來表達對太上皇深深的敬愛與懷念。
在這龐大而悲傷的場麵裏,每一個細微的表情,每一滴滑落的淚水,都訴說著對太上皇的敬重與不舍。
整個神京城都被無盡的悲痛所籠罩,那哀痛的氛圍如同厚重的烏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昌隆帝居高臨下地看著眼前從河南趕回來的信使,“你說的是真的?”
就見一個臉上鼻青臉腫、身上破破爛爛的信使,跪在下麵,“陛下,那魯王看完信,就讓人把屬下暴打一頓,還…”
“還什麽?有話直說!”
那信使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說,“還讓屬下回來告訴陛下,有什麽本事……盡管放馬過來!”
啪~!…
昌隆帝憤怒的一掌拍在禦案上,眼中發出堅定的寒光,“哼!真是豈有此理!陳德安,既然你非要找死,那朕就成全你!”
看著台下,如履薄冰的信使,昌隆帝閉著眼扶著額淡淡的說了句,“罷了,你先退下吧!”
那信使口稱遵旨退下了。
隨後幾個時辰內,昌隆帝也陸續收到吳王蜀王這兩位藩王斬殺信使,決定同自己決一死戰的消息。
“哼!既然你們不識抬舉,那就休怪朕不念兄弟之情!”昌隆帝怒不可遏的說。
………
昌隆十五年的除夕夜,神京城被一層沉重的陰霾所籠罩。
往年這個時候,街頭巷尾張燈結彩,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但今年,全京城上下都沉浸在太上皇駕崩的悲傷中,顯得異常的冷清。
夜幕降臨,本該是燈火輝煌的時刻,可如今大街小巷卻昏暗無光。
以往那五彩斑斕的燈籠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肅穆的素白。
寒風凜冽,吹過空蕩蕩的街道,發出嗚嗚的哀鳴,仿佛也在為太上皇的離去而悲泣。
往日裏車水馬龍的集市,如今空無一人。
店鋪緊閉,門板上貼著的白色挽聯在風中微微顫抖。沒有了吆喝聲,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喧鬧,
隻有那偶爾傳來的幾聲寒鴉的啼叫,劃破這死一般的寂靜。
城中的百姓們都緊閉家門,家中沒有了往日豐盛的年夜飯,沒有了美酒佳肴的香氣。
按照規定,全城不得食葷,不得飲酒,不得宴樂。一家人圍坐在昏暗的油燈下,默默無語,臉上寫滿了悲傷和無奈。
孩子們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安靜地依偎在父母身旁,眼中充滿了對往昔歡樂時光的懷念,
城西一個小屋裏,“祖母,什麽時候能吃肉,穿新衣!?”妞妞眨著萌萌的大眼睛期盼地看著旁邊的祖母。
那老太太溫柔的摸了摸二妞的小腦袋,“妞妞,快了,等明年三月,太上皇出殯之後,咱們家妞妞就能吃肉了!”
妞妞一聽,歡呼雀躍的拍著手,“太好了太好了!妞妞能吃肉了!”
………
皇宮之中,更是一片肅穆。昌隆帝身著素服,麵容憔悴,在太上皇的靈柩前長跪不起。
宮廷中的宮女和太監們也都低頭垂淚,小心翼翼地侍奉著,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往日裏華麗的宮殿,此刻也失去了光彩。那些精美的裝飾被白色的綢緞所取代,處處透著哀傷。
以往除夕夜宮廷中盛大的宴會取消了,沒有了優美的歌舞,沒有了歡聲笑語,隻有那無盡的悲痛和對太上皇的深深懷念。
“爹呀!今個兒是除夕,兒子來看您來了!老五老六老七這三個逆賊,不識抬舉,負隅頑抗,
爹呀!這可就怪不得我了,等料理完您的後事,兒子就將下令,讓各路平亂大軍繼續平亂了!”
說完,將杯中的酒從左至右的灑在身前。
………
昌隆十六年 三月初三
晨曦微露,整個神京城在朦朧中蘇醒。
這一天,是太上皇停靈結束,起靈出殯送往城西六十裏外皇陵下葬的日子。
天還未亮,神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已經擠滿了人。
百姓們身著素服,麵容肅穆,自發地前來為太上皇送行。
從皇宮到城西門的道路兩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皇宮內,禮部尚書劉晨神色莊重,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各項事宜。
他內著官服,外披白色孝服,頭戴烏紗帽,聲音洪亮而沉穩:“各就各位,務必確保出殯儀式順利進行,不得有絲毫差錯!”
隨著劉晨的一聲令下,宮廷樂隊奏響了沉重而悲傷的哀樂。
數百名身著白衣的宮女和太監們,手持白色的幡旗和鮮花,緩緩地走出宮門。
在靈柩前,昌隆帝親自帶領著王公大臣們跪地送行。
昌隆帝眼中含淚,聲音哽咽地說道:“父皇,兒臣送您最後一程。”
昌隆帝身後是劉皇後和慶陽長公主陳霓裳,再後是長樂公主秦王妃陳可卿,安康郡主秦王側妃劉冰清,隨後還跟著三四個昌隆帝的年幼的皇子。
劉晨高聲喊道:“起靈!”
隻見三十二名身強力壯的力士,齊聲吆喝,穩穩地抬起了太上皇那沉重的靈柩。靈柩之上,覆蓋著華麗的錦緞,鑲嵌著珠寶玉石。
送葬的隊伍緩緩前行,昌隆帝走在最前麵,身後是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他們皆低頭默哀,步伐沉重。
人群中,一位老者忍不住感歎:“太上皇一生英明,如今仙逝,真是令人悲痛啊!”
旁邊的年輕人接話道:“是啊,但願太上皇在天之靈安息。”
隊伍經過之處,百姓們紛紛跪地磕頭,哭聲一片。
劉晨時刻關注著隊伍的行進節奏,不時高聲喊道:“保持整齊,不得慌亂!”
突然,一陣狂風刮來,吹得幡旗獵獵作響。一名小太監不小心被風吹倒,劉晨怒喝道:“小心行事,不得有失皇家威嚴!”小太監連忙爬起,戰戰兢兢地繼續前行。
送葬隊伍中,還有眾多的僧侶念經超度,木魚聲和誦經聲交織在一起,更增添了幾分莊嚴肅穆的氣氛。
當隊伍終於來到城西門時,劉晨大聲喊道:“停!”靈柩隨之暫時停下。昌隆帝雙眼紅腫,
步伐踉蹌地奔至靈柩前,再次跪地叩頭,悲聲泣道:“父皇,此去路途遙遠,您一路走好。
兒臣不孝,不能再伴您左右。”他的聲音顫抖著,飽含著無盡的悲痛與不舍,
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淚水浸濕了身前的一片土地。
站在昌隆帝身後的慶陽長公主陳霓裳,早已泣不成聲。她雙手緊緊捂住嘴巴,
試圖壓製住那悲慟欲絕的哭聲,可淚水卻如決堤的洪水般肆意流淌。
她的身體因抽泣而不停地顫抖,身旁的侍女努力攙扶著她,生怕她因過度悲傷而昏厥過去。
陳霓裳望著靈柩,喃喃自語:“父皇,您怎忍心拋下霓裳,從此陰陽兩隔。”
一旁的長樂公主陳可卿,雖已成人且嫁人,但此刻也是悲痛萬分。
她淚水漣漣,妝容早已花亂,手帕被淚水濕透。她聲音哽咽地說道:“皇祖父,您走了,孫兒心中的依靠仿佛也塌了。”
她眼神中滿是哀傷與眷戀,身子微微顫抖,身旁的安康郡主劉冰清輕輕扶著她,給予無聲的安慰。
昌隆帝緩緩站起身來,目光呆滯地望著遠去的靈柩,仿佛靈魂也隨著太上皇一同離去。
他的嘴唇顫抖著,想要再說些什麽,卻終究隻是長歎一聲。周圍的王公大臣們紛紛低頭拭淚,整個場麵沉浸在一片極度的悲傷之中。
隨後,靈柩繼續前行,向著皇陵的方向慢慢遠去。人群依然緊緊跟隨著,久久不願散去。
他們的目光中充滿了哀思與眷戀,仿佛要用這最後的陪伴,來表達對太上皇深深的敬愛與懷念。
在這龐大而悲傷的場麵裏,每一個細微的表情,每一滴滑落的淚水,都訴說著對太上皇的敬重與不舍。
整個神京城都被無盡的悲痛所籠罩,那哀痛的氛圍如同厚重的烏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