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慧結晶


    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計委安排上海市每年生產100套小氮肥成套設備,支援全國小化肥建設,連續3年不變。全國小化肥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1000多個小氮肥廠遍布神州大地,備受農民群眾的青睞。但是,問題接連而來。塊煤供應緊張,鐵路運輸緊張,許多小化肥廠“無米下鍋”停產或半停產了。這可急壞了廠長,急壞了縣長。


    政策從實踐中來,辦法從群眾中來。燃料化學工業部從各地抽調了一批骨幹和專家,組成7個調查組,開始了對全國小氮肥的大調查。“聽說福建永春化肥廠能生產碳化煤球,不知情況如何?你趕快去看看。” 燃料化學工業部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徐今強,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命令身邊工作人員李穆欣趕快前往。


    隻有六七百人的小廠,卻是藏龍臥虎之地。朱定國、丁希燭、楊運藻3名大專畢業生跨進永春化肥廠後,一直在造氣崗位工作。為了解決粉煤成型的問題,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跋涉。他們先是用瀝青、炭渣、紙漿做黏結劑,雖然製成了煤球,但不僅原料來源不多,價格貴,而且煤球強度差、活性低,造氣不理想。


    於是,他們把眼光又放在了遍地皆是、價格便宜的石灰石上。因陋就簡,利用破舊的廠房和一些瓶瓶罐罐,自己動手,砌碳化窯。不論是潮濕陰冷的冬季,還是酷暑悶熱的夏季,他們都要穿著厚厚的工裝和膠鞋,整天跟石灰水打交道。女技術員翁玉玲,手腳被石灰水腐蝕得潰爛了。她卻不叫苦、不退卻,仍然堅持實驗。


    沒有獎金,沒有休息日。日複一日地苦幹、巧幹。實驗,失敗,再實驗。有誌者事竟成。用熟石灰做黏結劑,與粉煤混合成型,經烘幹製成的碳化煤球,機械強度和化學性能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朱定國成功了。這是小氮肥工業解決吃粉煤問題的一場革命,為小氮肥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上級撥款元,要他們在45天內建成碳化煤球車間,進行批量生產。元太少了,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購置必要的設備。


    困難壓不倒朱定國、蔡清堅等人。他們從廢料場找來一個報廢的氨水槽,一分為二,一半改造成煤氣罐,另一半改製成碳化罐。沒有鋼筋支柱,他們便用山裏運來的巨大的石頭壘砌成石柱代替。電焊工黃忠麟在現場連續幹了兩天三夜,最後昏倒在碳化罐旁。廠長、書記行動起來了。他們帶領全廠的白班職工參加義務勞動。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永春化肥廠的職工大多來自農家,對農用化工懷著一片赤誠之心。經過晝夜奮戰,他們終於在1969年5月建成了一個年產9000噸的碳化煤球車間。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碳化煤球車間本身。


    位於永春之南的長春化肥廠,“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在永春的基礎上做了改進,提高了工藝和技術水平,終於製成質地優良的碳化煤炭,發氣量達到了同種塊煤的水平。


    “情況屬實。”李穆欣回來報告,並詳細介紹了情況。“馬上派人去總結經驗。”徐今強又下令了。


    02


    典型力量巨大


    到漳州開會,徐今強是要推廣福建省永春化肥廠、長春化肥廠等單位利用本地煤炭資源,製作碳化煤球,自力更生解決小氮肥原料問題的經驗。當他們一行來到漳州時,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代表已會集此地。福建省委書記譚啟龍出席了會議。會議開得非常成功。會議明確提出了一整套解決小氨肥原料問題的方針政策:“就地取材,有啥吃啥,粗糧細作,吃飽吃好。”看起來似乎平常的16個字,可它傾注了徐今強的許多心血。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永春、長泰的經驗,被推廣了到全國。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飽了”。全國千餘家小氮肥廠,有800多家使用了碳化煤球。實踐的經驗,正確的政策,產生了巨大的效應。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小氮肥廠吃飽了,不再忍饑挨“餓”了,不再開開停停了。愁眉苦臉的小氮肥廠廠長樂了。


    雖然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飽了”,可是消耗高、虧損大,管理混亂,仍然嚴重地束縛著小氮肥廠前進的步伐,因而亟待鞏固提高。他們認為:“要吃飽管好,重點是管好。”


    浙江桐鄉化肥廠創造出了“三管一算”(原料管理、工藝管理、設備管理,經濟核算)的先進管理經驗,節能降耗成果尤為突出,盈利逐年遞增。


    一組組準確無誤的節能數據,使專家們心悅誠服。為推廣桐化的經驗,徐今強派燃化部小氮肥處孔祥琳等人寫成專著《小氮肥生產及節能》,推廣桐化典型經驗。眾多小氮肥廠到桐化取經,燃化部撥款20萬元給桐化建了座培訓樓,迎接八方來客,使桐化的經驗在全行業開花結果。


    03


    要抓就抓到底


    1973年3月、12月,徐今強兩次南下,主持召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國小氮肥生產經驗交流會。交流會進一步推廣“吃飽吃好”的典型經驗,完善小化肥的發展政策。


    小氮肥廠的發展,是一部技術改造、技術進步的曆史。1973年後,燃化部召開了10次小氮肥技術進步會議。每次都有一個新的側重點,解決一個新問題,總結一個新經驗。第一次會議,是解決小氮肥的小改小革,成龍配套,填平補齊;第二次會議,是強化生產管理;第三次會議,是原料改造,鍋爐改造;第四次會議,是餘熱發電;……第六次會議,是節能降耗四十條;……第八次會議,是研究設備定型意見;……第十次會議,是推廣蒸汽自給和兩水閉路循環技術。


    這一係列貌似枯燥的條文,傾注了徐今強和許許多多小氮肥工作者、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幹部的無數心血,是千百萬次實踐的總結,是眾多智慧的結晶。


    1974年1月,燃化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化肥會議,貫徹國務院領導的批示:“還是橫下一條心,今年生產3000萬噸化肥。靠自己,不靠進口。”會上,小氮肥廠豪邁地提出:“化肥不進口,全靠自己幹。橫下一條心,拿下三千萬,小廠挑一半。”小氮肥廠言必行,行必果。他們艱苦奮鬥,頑強進取。經過努力,小氮肥廠終於撐起了中國氮肥工業的一片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空間穿七零,賺錢搞事樣樣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奇奇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奇奇張並收藏帶著空間穿七零,賺錢搞事樣樣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