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道理,並非記住就管用的,還需要親身體驗實踐一番,這樣獲得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經驗也好,教訓也好,不但能記在心裏,還能在日後言行之中體現出來,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


    而不論正邪兩道弟子,踏入世俗之中,彼此爭鬥,除了尋找機緣,磨練心性,爭奪資源之外,也還有上麵的原因。至於磨礪之中,不幸丟掉性命的弟子,各派掌教、長老最多也就惋惜一聲,道一句“命當如此”。


    不過清風真人絕對不願讓自己的兒子李淳風送掉小命的,最初剛見到李淳風時,還曾升起過讓他在自己的庇護下,無憂無慮活上一輩子的念頭,因而所謂下山磨礪,清風真人免不得提早安排,時時關注,偶爾還要現身指點一番,當然磨礪的效果,也比不上那些一次次生死搏殺中嶄露頭角的各派精英們。


    而之前李淳風進宮宴飲,本來並無凶險,隻是他心中被權勢迷惑,更突生貪念,認為可以借著皇宮龍氣壓製,潘嶽輕敵之心,將其斬殺,這才假作猶豫不決、畏懼怯懦的樣子,一邊麻痹潘嶽,一邊卻應下了這場比鬥。


    這在清風真人這種喜歡深思熟慮,事前推演卜算許久的人來說,這場比鬥本來就愚蠢至極,更何況李淳風還想保留底牌,自然更是蠢上加蠢,錯上加錯,別說李淳風吃了大虧,即使僥幸殺掉潘嶽,也仍是如此評價。


    不過清風真人為了讓李淳風加深記憶,因此也不指出他的錯誤,而是告訴他彌補的辦法,讓他夫妻二人自己想方設法弄來玄陰屍魔、陽煞屍傀。


    按清風真人對九幽派的了解,大概判斷,京城這裏祭煉著兩種法器的人並不多,也就是說,縱然有段鈺相助,此事十有八九也會是失敗的結果。而這時出言教導方才最好,可以讓兒子領悟到,許多錯誤,若要彌補,有多麽的困難。


    為了一句教導,費了如此多的心思,這根本不是李淳風現在所能想象的,即便是努力研習伏羲六十四卦的陸文綺,也猜測不出這麽多東西。


    現在見李淳風接受了教訓,雖不能確定效果如何,清風真人也隻能出手為兒子彌補錯誤,卻聽她點頭說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罷了,淳風你通過古銅鑒,立刻返回嶗山派,此地暫且由文綺掌管,對外就說你閉關修煉即可!”


    “娘,我們知道了!”李淳風、陸文綺同時答應一聲,就見鏡麵上,清風真人的身影如水波一般,蕩起層層漣漪,最後逝去不見,隻留下一條清澈的小溪緩緩流淌。


    這裏就是嶗山竹峰,涼亭旁邊的那條溪流,也就是說,李淳風通過古銅鑒的“鏡之界”後,會從這條溪流形成的鏡麵之中出來,返回嶗山派中。


    陸文綺嘴唇蠕動,低聲念誦著莫名蘊意的咒文,手指也隨之交疊成一個個獨特的手印,接連點纏繞著鏡麵的雲紋之上,留下了一個個泛著五色光華,若如夢幻一般的符篆。


    隨著符篆的增多,陸文綺手印疊加的越來越慢,彷如每一根手指,都吊著千斤重物,而她的臉上也慢慢褪去了紅潤,顯現出蒼白之色,額頭鬢角更有汗水不斷淌下,在沾濕了頭發、眉毛之後,沿著她修長的脖頸,流入了早就浸透了的衣衫之內。


    這件法寶古銅鑒的主人,是李淳風、陸文綺二人,雖然平日清風真人也能借嶺南秘傳法決,使用古銅鑒的一點兒小功能,但若要開啟一個容人進出的通道,卻非要主人催動不可。


    隻是現在李淳風動用不得法力,所有消耗都有陸文綺一人承擔,若非使用之際,法寶對於心念的壓迫,有二人共同分擔,單憑陸文綺一人之力,根本無法將其徹底催動。


    隨著最後一個符篆在古銅鑒上出現,一道清如水,明如鏡的光芒射出,籠罩住站在原地耐心等待著的李淳風,之後光芒收斂,將他收入“鏡之界”中。


    李淳風初次踏足“鏡之界”,滿含好奇的想四處望去,隻見周圍色彩斑斕之中,有著無盡扭曲的景象,或青麵獠牙,或獐頭鼠目,也或相愛相殺,也或同床異夢……如此種種,比之森羅地獄,更讓人由心底升起恐懼之感。不用說,若一不小心沾染上,必然會有極為可怕的後果。


    好在腳下一道清光,將這一切分割開來,留出一條寬闊的大道,讓李淳風能無所顧及的向前行去,而遠處道路的盡頭,正是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


    李淳風不在耽擱,邁步向前走去,隻是一步,卻是走過一半的路程,第二步邁出,卻已來到小溪近前,而當他第三步邁出,跨入溪水之中,隻覺身子一輕,眼前景物一陣晃動,已然踏出溪水,站在一塊岸邊隆起的岩石上,在他麵前,正是清風真人慈愛的笑容。


    “娘!”李淳風低喚一聲,整理袍袖,來到清風真人身前,腰挺背直,彷如青鬆,肅然而立。


    “為娘隻是弄來一具玄陰屍魔,並無祭煉,以及將它化為本命法器的方法,不得不強行施為,非要我親自動手,才能保證萬無一失,所以你記下法決就行,日後卻萬不能自己貿然動手。”清風真人詳細解釋道。


    “娘,孩兒知道了!”李淳風點頭應下。


    “嗬嗬,我知淳風你懂事聽話,也就不多囉嗦了,你先去那邊仰臥,待我施展法術!”清風真人一指涼亭後方,一處陰氣匯聚,由明珠、彩玉、珊瑚、瑪瑙、符帆、銅燈圍繞,構成的陣法中心之處。


    這裏用紫黑色冥玉,搭建了一個長方形石台,有一縷縷鬼氣散出,朦朦朧朧的,繚繞著石台上方的一口棺材。這棺材無蓋,裏麵用大紅錦被鋪墊了厚厚的一層,腦袋這一邊,更有一枚溫玉雕琢的枕頭,上麵刻著細小的符篆,運足目力仔細看去,皆是精心,安神,護持魂魄的種種法決,更有《心經》三十六篇,《莊嚴智慧經》五十四篇摻雜其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嶗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瑪的榮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瑪的榮耀並收藏嶗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