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等候了大約一個來時辰,終於零零散散有丹藥出爐,被雜役弟子放入玉盤,雙手捧著,送到眾位長老、首座麵前,讓他們仔細評判一番。(.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若說丹藥,與之前的法器不同,評判起來更加困難。
蓋因在修行界,一件法器的好壞,有十分嚴格的劃分標準,分為上、中、下三品,而同一個品級之間,根據材料與手法不同,又分成上、中、下三等,評判起來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程序。
況且這次嶗山外門弟子之間的比試,師門根本不會大方的讓他們浪費寶貴的靈材,隻是提供一些常見的材料罷了,比得就是銘刻符篆的手法,不同符篆之間的搭配,以及對符篆更深層次的感悟。
而若論符篆,在場諸位長老、首座們,最次也是煉法巔峰的高手,更有幾個金丹真人,對符篆的領悟,自然不是才引氣期的弟子所能比的,因而一眼掃過,便能分出優劣,評定名次。
可煉丹雖不涉及符篆,其中卻非常複雜。即使同種丹方,由於爐火不同,手法不同,各個環節的處理不同,最後煉成的丹藥也是不同。或許成丹稀少,或許藥效不足,再或許直接煉成一顆廢丹,一顆毒丹也說不好。
這並非危言聳聽。要知道丹藥藥性不同,大體分為寒、熱、溫、平四種,可煉丹之時,丹藥中不免夾雜火性,若處理不當,自然要產生一些影響。
譬如一些滋養身體的丹藥,如人參養榮丸、當歸養血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這些分別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本就是讓沒有修為在身的凡人服用的。若這些丹藥裏麵火性過重,必須搬運周天才能化解,這藥煉成又有何用?能搬運周天,誰還吃這些藥啊!
而若煉丹之時,所用爐火不對,例如以梧桐木,配合法決,引來一絲南明離火,而丹藥偏偏藥性燥熱,以丹藥壯大火性,可以說就是一顆包著離火的毒丹,那麽金丹期以下的修為,誰吃誰死,金丹期以上,一旦誤服,也不免元氣大傷。
這些還是同種丹方煉成的丹藥。可這世間許多藥材難尋,期間不得不用類似的藥材代替,其中變化自然更加複雜難測,丹藥煉成之後,想要正確評判自然難上加難。
這時一名梳著羊角辮的童子,捧著玉盤來到清風真人麵前,等候著真人的評判。
清風真人卻是不急,微微一笑,轉頭對李淳風、陸文綺以及梅兒三人說道:“我現在考考你們!你們看,這顆丹藥煉的如何?”
梅兒就在清風真人身邊,眼力自不用說,雖天性畏火,不擅煉丹,可隻是評判丹藥優劣,還是能夠做到的。
而陸文綺,她能從外門弟子裏脫穎而出,非是隻會打打殺殺之輩,對丹道也略有涉獵,若是兩名丹道大師煉成的丹藥,可說難分伯仲,自然不是她能評判的。可現在隻是一個嶗山外門弟子煉就的丹藥,且其中高手的丹藥尚未出爐,陸文綺自信可以評判。
但這二人都有自知者明,心知她們不過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清風真人想考驗的,不過是李淳風罷了,因此二人都不說話,等著李淳風的評判。
李淳風也不用清風真人點名,早就習以為常,最先來到近前,一邊努力回憶著以往看過的《嶗山丹經詳解》,一邊圍著丹藥轉圈,從不同角度,仔細觀察著丹藥的形狀、光澤,尋找其中的瑕疵,隨後又輕嗅一下,分辨著丹藥流露出的些許氣味。
一般來說,丹藥的氣味既非苦澀難耐,也非辛辣刺鼻,更不會是惡臭以及香甜,而是一種清香怡人,香氣不濃不淡,彷如微風送上一縷青草的氣息,是那樣自然而然……
李淳風看過,嗅過,再以心念感應,隻覺裏麵藥力充盈,結合《嶗山丹經詳解》,最終得出結論,說道:“師父,這丹藥品色上乘,並且看成丹數目,推斷藥力浪費不多。由此,弟子覺得此人煉丹的手藝還是不錯的。”
“不錯”二字,用得含含糊糊,卻是李淳風自信心不足的表現。而他的評判果然有些錯誤。隻見陸文綺上前一步,糾正著丈夫的錯誤。
“淳風,想來你沒有吃過這種丹藥,對它並不了解,這才判斷出錯……”
李淳風連連點頭。他根本沒吃過固本培元的丹藥,而是拿藥材當飯吃,對此自然了解不多,這一點陸文綺並沒有說錯。
“這就對了!咱們嶗山,定例配發下來的丹藥,比此人煉製的,要小上三分!”
“如此並非師門吝嗇,而是無論何種丹藥,皆有毒性,例如此丹藥,一日之內,隻能服下五顆,並且不宜一次性連續服下,每服一顆,均要運功煉化。”
“現在,此人所煉丹藥大上三分,若一日服下四顆,已然超量,而若服下三顆,卻不到一日之內承受藥力的極限,可以說有些浪費時間。”
“這還不是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是,一顆丹藥大上三分,蘊含的毒性也大上三分,一次服下一顆,即使馬上運功煉化,身體也不免受毒性侵害。雖然並不嚴重,甚至在突破之時,不知不覺間,通過身體蛻變,就將些微侵蝕抹去,但終究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淳風,我看這丹藥隻能稱為下品,而煉丹之人,也不過就是能照著丹方煉製而已,連每一個細節都琢磨不透,濫竽充數罷了。”
陸文綺說完,清風真人讚同的點點頭,伸手屈指一彈,就擊碎了玉盤裏的丹藥,隨著一陣微風吹過,徹底消失無蹤。
如此一來,這丹藥自然不用傳給其他長老評判,而煉製丹藥的這個弟子,不用說,這次根本不可能成為內門弟子。因為縱然是公開與清風真人不合的朱長老,也不會質疑清風真人的眼力,更不會收下一個心煩氣躁,不願塌下心來仔細琢磨的人為徒。
若說丹藥,與之前的法器不同,評判起來更加困難。
蓋因在修行界,一件法器的好壞,有十分嚴格的劃分標準,分為上、中、下三品,而同一個品級之間,根據材料與手法不同,又分成上、中、下三等,評判起來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程序。
況且這次嶗山外門弟子之間的比試,師門根本不會大方的讓他們浪費寶貴的靈材,隻是提供一些常見的材料罷了,比得就是銘刻符篆的手法,不同符篆之間的搭配,以及對符篆更深層次的感悟。
而若論符篆,在場諸位長老、首座們,最次也是煉法巔峰的高手,更有幾個金丹真人,對符篆的領悟,自然不是才引氣期的弟子所能比的,因而一眼掃過,便能分出優劣,評定名次。
可煉丹雖不涉及符篆,其中卻非常複雜。即使同種丹方,由於爐火不同,手法不同,各個環節的處理不同,最後煉成的丹藥也是不同。或許成丹稀少,或許藥效不足,再或許直接煉成一顆廢丹,一顆毒丹也說不好。
這並非危言聳聽。要知道丹藥藥性不同,大體分為寒、熱、溫、平四種,可煉丹之時,丹藥中不免夾雜火性,若處理不當,自然要產生一些影響。
譬如一些滋養身體的丹藥,如人參養榮丸、當歸養血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這些分別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本就是讓沒有修為在身的凡人服用的。若這些丹藥裏麵火性過重,必須搬運周天才能化解,這藥煉成又有何用?能搬運周天,誰還吃這些藥啊!
而若煉丹之時,所用爐火不對,例如以梧桐木,配合法決,引來一絲南明離火,而丹藥偏偏藥性燥熱,以丹藥壯大火性,可以說就是一顆包著離火的毒丹,那麽金丹期以下的修為,誰吃誰死,金丹期以上,一旦誤服,也不免元氣大傷。
這些還是同種丹方煉成的丹藥。可這世間許多藥材難尋,期間不得不用類似的藥材代替,其中變化自然更加複雜難測,丹藥煉成之後,想要正確評判自然難上加難。
這時一名梳著羊角辮的童子,捧著玉盤來到清風真人麵前,等候著真人的評判。
清風真人卻是不急,微微一笑,轉頭對李淳風、陸文綺以及梅兒三人說道:“我現在考考你們!你們看,這顆丹藥煉的如何?”
梅兒就在清風真人身邊,眼力自不用說,雖天性畏火,不擅煉丹,可隻是評判丹藥優劣,還是能夠做到的。
而陸文綺,她能從外門弟子裏脫穎而出,非是隻會打打殺殺之輩,對丹道也略有涉獵,若是兩名丹道大師煉成的丹藥,可說難分伯仲,自然不是她能評判的。可現在隻是一個嶗山外門弟子煉就的丹藥,且其中高手的丹藥尚未出爐,陸文綺自信可以評判。
但這二人都有自知者明,心知她們不過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清風真人想考驗的,不過是李淳風罷了,因此二人都不說話,等著李淳風的評判。
李淳風也不用清風真人點名,早就習以為常,最先來到近前,一邊努力回憶著以往看過的《嶗山丹經詳解》,一邊圍著丹藥轉圈,從不同角度,仔細觀察著丹藥的形狀、光澤,尋找其中的瑕疵,隨後又輕嗅一下,分辨著丹藥流露出的些許氣味。
一般來說,丹藥的氣味既非苦澀難耐,也非辛辣刺鼻,更不會是惡臭以及香甜,而是一種清香怡人,香氣不濃不淡,彷如微風送上一縷青草的氣息,是那樣自然而然……
李淳風看過,嗅過,再以心念感應,隻覺裏麵藥力充盈,結合《嶗山丹經詳解》,最終得出結論,說道:“師父,這丹藥品色上乘,並且看成丹數目,推斷藥力浪費不多。由此,弟子覺得此人煉丹的手藝還是不錯的。”
“不錯”二字,用得含含糊糊,卻是李淳風自信心不足的表現。而他的評判果然有些錯誤。隻見陸文綺上前一步,糾正著丈夫的錯誤。
“淳風,想來你沒有吃過這種丹藥,對它並不了解,這才判斷出錯……”
李淳風連連點頭。他根本沒吃過固本培元的丹藥,而是拿藥材當飯吃,對此自然了解不多,這一點陸文綺並沒有說錯。
“這就對了!咱們嶗山,定例配發下來的丹藥,比此人煉製的,要小上三分!”
“如此並非師門吝嗇,而是無論何種丹藥,皆有毒性,例如此丹藥,一日之內,隻能服下五顆,並且不宜一次性連續服下,每服一顆,均要運功煉化。”
“現在,此人所煉丹藥大上三分,若一日服下四顆,已然超量,而若服下三顆,卻不到一日之內承受藥力的極限,可以說有些浪費時間。”
“這還不是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是,一顆丹藥大上三分,蘊含的毒性也大上三分,一次服下一顆,即使馬上運功煉化,身體也不免受毒性侵害。雖然並不嚴重,甚至在突破之時,不知不覺間,通過身體蛻變,就將些微侵蝕抹去,但終究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淳風,我看這丹藥隻能稱為下品,而煉丹之人,也不過就是能照著丹方煉製而已,連每一個細節都琢磨不透,濫竽充數罷了。”
陸文綺說完,清風真人讚同的點點頭,伸手屈指一彈,就擊碎了玉盤裏的丹藥,隨著一陣微風吹過,徹底消失無蹤。
如此一來,這丹藥自然不用傳給其他長老評判,而煉製丹藥的這個弟子,不用說,這次根本不可能成為內門弟子。因為縱然是公開與清風真人不合的朱長老,也不會質疑清風真人的眼力,更不會收下一個心煩氣躁,不願塌下心來仔細琢磨的人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