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北非方案
魔幻雄心:重返日不落帝國 作者:玖九八一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收回北高盧後,林奇完成了《收複高盧領土》任務的百分之99.99%,剩下的0.01%要繼續等待機會。去掉阿爾薩斯-洛林平方公裏(摩澤爾河以東地區給了漢斯國),高盧本土麵積仍有53.3萬平方公裏。
伊班牙-高盧聯合王國核心領土增加到139萬平方公裏,核心人口增加到8400萬左右,本土人口快到一億了。
接管高盧屬北非之後,殖民地增加286萬平方公裏,合計約510萬平方公裏。聯合王國領土約650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1億500萬。
在2300萬殖民地人口中,新增的北非殖民地有1400萬。北非是白色人種,和歐陸鄰近,加上高盧國多年的同化政策,反抗運動較少。
新增這麽多領土,政府需要因地製宜製定治理政策。
高盧地區的政策和伊比利亞一樣,逐步推行。不過,高盧地區城市人口占比多,土地政策修改了一些,即每戶分配的土地比伊比利亞半島多一倍。在土地分配後仍然多出的土地,歸到農業部門,但優先分包給本地農民。
在伊比利亞工業爆發後,半島農業人口呈現了減少的趨勢,根本無法進行調劑,而且暫時無法異地調劑。
高盧本是發達地區,治理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北非地區則相反,完全是落後地區,僅沿海城市有發展。想要將這片地區消化融合,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
內閣調整了北非的行政區,以沿海向內陸延伸的方式,將北非地區劃分為八個州,其中摩烙哥三個,阿爾及利亞北部三個,突尼斯一個。南部的撒哈拉除了劃分給上麵七個州的地區,建撒哈拉州,變成一個中等的內陸州。
有了之前的殖民地治理經驗,埃爾南德斯提出了六條政策,即戶口、土地、教育、移民、基建、經濟。六條政策之外,輔助完善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宗教信仰方麵,按照伊比利亞的方式管理,允許信仰自由,但宗教活動僅在節日或特定的場合。
實行戶口製度,是將北非完全融入發展之中,讓北非民眾有新國家的概念。而且,在部落林立的北非地區,想要打破部落統治,必須分化其統治基礎。
在林奇的建議下,內政部通過本地傳統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等差異,將北非的土著劃分為十多個不同民族,並在戶口上顯示。當然,等未來相互通婚後,就可以直接變成高盧族或伊比利亞族。
擁有戶口的平民,將獲得本地的土地,擁有生存生活能力,讓其不需要依附誰,多餘的土地,才進行分包,讓當地平民感受不到排擠。
戶口和土地政策推行後,教育、基建、經濟發展也會逐步展開。各州官員配比是一比一,即本土一半,當地一半,以示公平。
為了更快地同化北非,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拿到賠款後,在北非各州建立移民基金,吸引本土或拉丁美洲的民眾舉家遷移。同時,政府提拔大量的本土基層官員,讓他們拖家帶口過去,長期紮根,一樣享受移民補償金。
各州還建立婚育基金,鼓勵移民與當地人互相通婚。林奇直接給之前的二十萬烏蘭雇傭軍下達了目標,沒結婚的,就地結婚,發放戶口。
另外,林奇還建立北非對外移民基金,凡是願意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北非當地人,皆可獲得一定的補助。
林奇的目標很簡單,讓不願意留下來的人出去,特別是那些即將被剝奪土地的猶人和部落貴族。一進一出,稀釋掉北非的人口結構。此時的北非,伊比利亞族、高盧族、其他歐陸移民不到一百萬,占比較少。
其實,林奇很想對北非當地製定人口計劃生育政策,但考慮到平等公民權問題,沒辦法製定,畢竟伊比利亞本土是鼓勵人口政策。
不過,林奇還是有辦法,那便是宣傳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勇敢,鼓勵他們當兵。為此,林奇給陸軍部一項任務,凡是參與鷹倫戰役的北非軍團有功者,要親自去發勳章。
經過大半個月的討論,高盧和北非的治理政策綱領框架出來了,待各部門細化後再發布。
在此期間,鷹倫島撤軍有條不紊地進行。鷹國海軍陸陸續續趕往裏斯本港口,交艦日尚不確定,但戰爭結束,無需繼續留在鷹倫。
等交艦過後,林奇會舉行凱旋閱兵。
閱兵由所有海陸空參戰部隊推選戰功者、代表組成閱兵方隊。林奇的要求很簡單,每個班至少有一人。閱兵是表達勝利的重要方式,每一個基層單位都應有機會參與。
此次大戰,伊班牙軍陣亡人數達2萬人,不同程度受傷的人員4萬人,對比漢斯軍要少得多。漢斯軍陣亡人數近8萬,受傷30多萬。
鷹倫戰役讓協約國軍隊傷亡很大,漢斯軍是一路啃著硬骨頭前進的。
傷亡很慘重,戰果也輝煌。整個西線戰役,同盟國陣亡五十多萬人,被俘近五百萬。陣亡人數中,鷹國較多,近三十萬,其他國家或鷹國自治領二十多萬。被俘人數中,高盧兩百多萬,鷹國近兩百萬。
這麽龐大的數字,伊班牙軍隊占比近五分之二,然而,等林奇打開係統,才發現獲得的軍事點有點感人。陸軍殲敵產生的軍事點才200多點,還不如擴軍來得實在,太拉垮。
戰爭結束時,伊班牙陸軍規模是140餘萬人,海軍各種艦艇近500艘,各種飛機4000多架,每天產生的軍事點取整是61點。
政治點數每日產生還是5.3,沒算上高盧地區的核心領土和人口,林奇看到左邊界麵有一個決議,打開來看,是整合領土決議。
雖然林奇通過決議獲得了王位,不需要占領全境才觸發決議,但仍需進行領土整合。在係統的規則中,屬於伊班牙曾經的領土、或屬於國王的領土、或屬於泛伊比利亞文化圈、或伊比利亞人口比例超過80%,皆可以整合。
整合花費的政治點是整合地區每日產生政治點的1000倍,也就是說,林奇整合高盧地區,需要花費4533政治點。
太他媽虧了!
從1936年8月到1939年8月,滿滿三年的時間,政治點也才增加到8000多點,就這樣要花掉一半多,不心疼才怪。
軍事點就不一樣,殲敵得到少,擴軍來得多啊。擴軍後,軍事點漲得厲害,直接到了多點。可惜,軍事點和政治點是一比一兌換,無法單獨使用。
林奇無奈中點擊整合,先度過眼前吧,至於超級武器之路,估計要等時間了。點數不夠,時間來湊。時間越近,花費越少。
整合後,每日產生的政治點為9.8,翻了近一倍。軍事和工業線目前不算差,暫時不用規劃,剩餘的政治點先留著。
對同盟國的戰爭勝利了,但林奇的目標尚未完成,仍需繼續努力。
美洲,那是必須回去的。
伊班牙-高盧聯合王國核心領土增加到139萬平方公裏,核心人口增加到8400萬左右,本土人口快到一億了。
接管高盧屬北非之後,殖民地增加286萬平方公裏,合計約510萬平方公裏。聯合王國領土約650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1億500萬。
在2300萬殖民地人口中,新增的北非殖民地有1400萬。北非是白色人種,和歐陸鄰近,加上高盧國多年的同化政策,反抗運動較少。
新增這麽多領土,政府需要因地製宜製定治理政策。
高盧地區的政策和伊比利亞一樣,逐步推行。不過,高盧地區城市人口占比多,土地政策修改了一些,即每戶分配的土地比伊比利亞半島多一倍。在土地分配後仍然多出的土地,歸到農業部門,但優先分包給本地農民。
在伊比利亞工業爆發後,半島農業人口呈現了減少的趨勢,根本無法進行調劑,而且暫時無法異地調劑。
高盧本是發達地區,治理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北非地區則相反,完全是落後地區,僅沿海城市有發展。想要將這片地區消化融合,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
內閣調整了北非的行政區,以沿海向內陸延伸的方式,將北非地區劃分為八個州,其中摩烙哥三個,阿爾及利亞北部三個,突尼斯一個。南部的撒哈拉除了劃分給上麵七個州的地區,建撒哈拉州,變成一個中等的內陸州。
有了之前的殖民地治理經驗,埃爾南德斯提出了六條政策,即戶口、土地、教育、移民、基建、經濟。六條政策之外,輔助完善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宗教信仰方麵,按照伊比利亞的方式管理,允許信仰自由,但宗教活動僅在節日或特定的場合。
實行戶口製度,是將北非完全融入發展之中,讓北非民眾有新國家的概念。而且,在部落林立的北非地區,想要打破部落統治,必須分化其統治基礎。
在林奇的建議下,內政部通過本地傳統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等差異,將北非的土著劃分為十多個不同民族,並在戶口上顯示。當然,等未來相互通婚後,就可以直接變成高盧族或伊比利亞族。
擁有戶口的平民,將獲得本地的土地,擁有生存生活能力,讓其不需要依附誰,多餘的土地,才進行分包,讓當地平民感受不到排擠。
戶口和土地政策推行後,教育、基建、經濟發展也會逐步展開。各州官員配比是一比一,即本土一半,當地一半,以示公平。
為了更快地同化北非,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拿到賠款後,在北非各州建立移民基金,吸引本土或拉丁美洲的民眾舉家遷移。同時,政府提拔大量的本土基層官員,讓他們拖家帶口過去,長期紮根,一樣享受移民補償金。
各州還建立婚育基金,鼓勵移民與當地人互相通婚。林奇直接給之前的二十萬烏蘭雇傭軍下達了目標,沒結婚的,就地結婚,發放戶口。
另外,林奇還建立北非對外移民基金,凡是願意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北非當地人,皆可獲得一定的補助。
林奇的目標很簡單,讓不願意留下來的人出去,特別是那些即將被剝奪土地的猶人和部落貴族。一進一出,稀釋掉北非的人口結構。此時的北非,伊比利亞族、高盧族、其他歐陸移民不到一百萬,占比較少。
其實,林奇很想對北非當地製定人口計劃生育政策,但考慮到平等公民權問題,沒辦法製定,畢竟伊比利亞本土是鼓勵人口政策。
不過,林奇還是有辦法,那便是宣傳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勇敢,鼓勵他們當兵。為此,林奇給陸軍部一項任務,凡是參與鷹倫戰役的北非軍團有功者,要親自去發勳章。
經過大半個月的討論,高盧和北非的治理政策綱領框架出來了,待各部門細化後再發布。
在此期間,鷹倫島撤軍有條不紊地進行。鷹國海軍陸陸續續趕往裏斯本港口,交艦日尚不確定,但戰爭結束,無需繼續留在鷹倫。
等交艦過後,林奇會舉行凱旋閱兵。
閱兵由所有海陸空參戰部隊推選戰功者、代表組成閱兵方隊。林奇的要求很簡單,每個班至少有一人。閱兵是表達勝利的重要方式,每一個基層單位都應有機會參與。
此次大戰,伊班牙軍陣亡人數達2萬人,不同程度受傷的人員4萬人,對比漢斯軍要少得多。漢斯軍陣亡人數近8萬,受傷30多萬。
鷹倫戰役讓協約國軍隊傷亡很大,漢斯軍是一路啃著硬骨頭前進的。
傷亡很慘重,戰果也輝煌。整個西線戰役,同盟國陣亡五十多萬人,被俘近五百萬。陣亡人數中,鷹國較多,近三十萬,其他國家或鷹國自治領二十多萬。被俘人數中,高盧兩百多萬,鷹國近兩百萬。
這麽龐大的數字,伊班牙軍隊占比近五分之二,然而,等林奇打開係統,才發現獲得的軍事點有點感人。陸軍殲敵產生的軍事點才200多點,還不如擴軍來得實在,太拉垮。
戰爭結束時,伊班牙陸軍規模是140餘萬人,海軍各種艦艇近500艘,各種飛機4000多架,每天產生的軍事點取整是61點。
政治點數每日產生還是5.3,沒算上高盧地區的核心領土和人口,林奇看到左邊界麵有一個決議,打開來看,是整合領土決議。
雖然林奇通過決議獲得了王位,不需要占領全境才觸發決議,但仍需進行領土整合。在係統的規則中,屬於伊班牙曾經的領土、或屬於國王的領土、或屬於泛伊比利亞文化圈、或伊比利亞人口比例超過80%,皆可以整合。
整合花費的政治點是整合地區每日產生政治點的1000倍,也就是說,林奇整合高盧地區,需要花費4533政治點。
太他媽虧了!
從1936年8月到1939年8月,滿滿三年的時間,政治點也才增加到8000多點,就這樣要花掉一半多,不心疼才怪。
軍事點就不一樣,殲敵得到少,擴軍來得多啊。擴軍後,軍事點漲得厲害,直接到了多點。可惜,軍事點和政治點是一比一兌換,無法單獨使用。
林奇無奈中點擊整合,先度過眼前吧,至於超級武器之路,估計要等時間了。點數不夠,時間來湊。時間越近,花費越少。
整合後,每日產生的政治點為9.8,翻了近一倍。軍事和工業線目前不算差,暫時不用規劃,剩餘的政治點先留著。
對同盟國的戰爭勝利了,但林奇的目標尚未完成,仍需繼續努力。
美洲,那是必須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