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對麵那些黑煙滾滾,用鋼鐵打造的艦隊不斷靠近,鄭和隻能選擇出港迎戰。


    畢竟對麵敢主動對自己發動進攻,那他們就一定做好了能夠對付自己的辦法。


    更何況自己現在是在朝鮮,這邊的守軍可沒有什麽大炮這種東西。


    然而,就在鄭和這邊準備再靠近一些的時候,李肯那邊就已經發動攻擊了。


    雖然明軍這邊有著傳奇指揮官鄭和的領導,但科技差距終歸還是太大了,無論怎麽努力,結果終究是徒勞的。


    明軍甚至連甲板登陸都做不到,在李肯鋼鐵洪流下,直接被全部擊沉。


    看著目前這些還在海上漂浮著的幸存者,李肯想了一下,還是決定將他們都撈上來。


    畢竟都是優秀的海軍,等以後說不定還能留著有用。


    當然李肯也吩咐了,撈救上來的人,如果還有敢向自己等人發動攻擊的,一律擊斃,畢竟李肯也不希望看到,自己好心救助上來的人還要害自己這種事情。


    救助很順利,並沒有什麽意外發生,畢竟看到自己的敵人在擊敗自己後還願意救自己這些人,他們都是非常感激的。


    不過,令李肯意外的是,這些被救的人裏麵,有一個光是一看就知道身份不低的人。


    你問李肯是怎麽知道的?這不廢話嗎,穿著這麽好,與其他人完全不同,上麵還繡著一些禽獸,這麽衣冠禽獸的人,一看身份就不簡單。


    當然,李肯並不急著處理這些人,畢竟現在既然都已經來到這裏了,那就順便把這裏給打下來吧。


    畢竟李肯為了這次行動,足足準備的兩千萬近現代化士兵。


    一共6000千多萬人,就有整整三分之一是士兵,這股勢力放在現在的1400年時間點,別說是拿下中原,就是拿下整個世界都是輕輕鬆鬆。


    在拿下朝鮮首都漢城後,李肯派了一部分陸軍上岸攻城掠地,自己則是帶領海軍一路沿海向上,拿下沿海地區的城市。


    當然了,2000千多萬大軍不可能一路衝過來,李肯現在帶領的隻是小部分部隊。


    大部分部隊被李肯一分為三,從海上的華北、華中、華南3個地方同時對明朝發起了進攻。


    在有超時代軍隊加上聊天群朱棣提供的資料幫助下,派出去的3路大軍很輕鬆擊敗了所有企圖攔路的存在。


    至於那些像樣的阻攔更是一個都沒有碰到過。


    這是當然,畢竟都這樣子了,要是還能發生激烈的對戰那才叫說不過去呢。


    對李肯一方來說,耗費時間最久的,依舊還是處理地方上剩下的那些士紳。


    不過在李肯手上他們可沒有什麽權利,李肯自己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官員體係了,根本用不到他們。


    缺少政治權利,武力上又和李肯這邊有著不可跨越的差距,結果自然是被李肯這邊的人給挨個清算了。


    雖然這些士紳在最後一刻確實爆發出了不小的力量,放在正常古代足以令任何一個王朝崩潰,但在李肯手上一點浪花都沒飄起來。


    收複完中原後,李肯看著自己手底下的士兵,想著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如給他們找點事情幹。


    於是順帶將周圍一圈原本就屬於東亞文化圈的國家,也都納入了直轄領土範圍。


    特別是草原上了那些遊牧民族們,在李肯機槍大炮的友好訪問下,直接變得載歌載舞起來。


    在統一了整個東亞文化圈的範圍後,李肯停下了繼續的腳步。


    這並不是李肯就已經滿足了這些地盤,而是李肯發現,出了東亞文化圈之後,自己即使在武力上占領了其他地盤也沒有什麽用。


    東亞文化圈雖然也有佛教和道教這兩種宗教,但都是偏世俗的,畢竟這邊的主流還是宣傳‘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文化。


    對於李肯實行的無神論和宗教自由政策,除了東亞文化圈還可以接受,在中亞和接近天蘭地區都繼續。


    這兩個地方宗教勢力早就已經滲透到他們的方方麵麵中,深刻的注入了他們的文化和血脈中了。


    別說是這兩個地方,就算是在勉強算在東亞文化圈的東南亞地區都很難繼續,除非把傳承全部替換掉。


    目前李肯這邊算上全東亞文化圈的人口數量,那也不過才3億多,接近4億而已。


    而且這時候因為李肯征服後帶來的新技術和新製度(更現代化,不像古代那樣重農抑商的製度)以及義務教學。


    整個東亞文化圈迎來了一波新的浪潮。


    農業上,李肯廢除了自封建君主專製以來的所有土地上的苛捐雜稅,同時宣布將土地在名義上收為國有,不得擅自買賣,由官方統一分發給農民。


    作為代價,隻收取象征性的1成賦稅,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收取項目了。


    而且為了方便農民,李肯還是老樣子,依舊用出了高產量的雜交水稻。


    在工業上,李肯大辦國營工廠,重工輕工同時開幹,至於產量李肯完全不在乎,隻要質量好就可以了。


    熟悉點曆史的人可能知道,什麽是資本主義的擴張。


    我們這裏拿布匹舉例,例如英國改良了蒸汽機,實現了蒸汽紡織技術,大大增加了布匹產量。


    但也因為蒸汽紡織技術,造成了大量英國工人失業。


    就算是還在工位上的英國工人,他們的薪資也被調低了。


    這就導致英國雖然布匹產量雖然增加了,但國內買得起布匹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於是倉庫內堆滿了成堆的布匹,但資本家們卻賣不出去,於是他們隻能向其他地方傾銷,比如印度。


    但如果兩個國家生產的資源都多了,比如法國和德國,且兩邊都想往對方那邊傾銷商品,那這個時候又要怎麽辦?


    沒錯,這個時候戰爭就爆發了,打贏的那一方自然就可以獲得對失敗一方傾銷商品的權利。


    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會被對方傾銷,還會背上巨額的賠款(例如一戰後的德國)。


    雖然李肯不在乎數量,隻追求同等情況下的質量。


    但由於各地新建的工廠實在太多,李肯依舊遇到了生產過多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同穿99世界從我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道德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道德星並收藏同穿99世界從我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