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張遼並不願就此殉節。


    大好男兒,尚未建立功業,豈能就此自戕?


    李肅見張遼並不言語,遂再度道:“文遠可知城下之人?”


    “梁征東將軍河東徐公明,我豈會不知。”張遼心中有些明悟。


    “徐公明庶民出身,後更是投身白波匪軍。然梁軍征討河東之時,梁王見其勇武,遂拜其為將軍,如今已至四征之列。”李肅看向張遼,笑著道,“文遠清白之身,武藝將略俱佳之士,若得伯樂,成就又豈會低於徐公明?當今之世,梁據關中、西涼,已有前秦之勢。即便無法一統天下,亦處於不敗之地。梁王唯才是舉,不以家世門第論人,此正是我輩出身低賤之士明主也!”


    “聞公嚴之言,莫非已經投了梁軍?”張遼冷冷道。“溫侯死於梁王之手,我若投之,天下人將如何看我?”


    “溫侯死於戰場,此非私仇。且梁軍雖未厚葬溫侯,卻也收斂屍骸,令溫侯入土為安。此何等胸懷也!”李肅望著城外的梁軍,再度勸道,“我尚未投梁,乃是因文遠未作決斷。梁國繡衣衛已找過我,若是我等願舉城投梁,亦可拜為將軍,士卒仍未我等統領。”


    “哦?繡衣衛竟未許以高官厚祿?”張遼嘲諷道。


    李肅卻並未氣惱,接連跟隨了董卓、呂布二人,李肅功名之心已不再炙熱。


    “若是許以高官厚祿,我反倒不願降之!”


    “此言何解?”


    “寸功未立而得高官,此取禍之道也!故繡衣衛許以將軍之位,反倒顯出梁軍誠意。”


    “若我張遼堅決不降,公嚴卻要何為?”


    “人各有誌,我隻帶本部兵馬降梁便是!”


    “我與公嚴同僚數年,今日方知公嚴!”張遼肅然道,“公嚴告知繡衣衛,明日正午,東門之外,我欲與徐公明一晤!


    “善!”李肅見張遼鬆了口風,心中不免鬆了一口氣。自己早有降梁之心,若不能舉城投梁,終為不美。


    翌日正午,蕩陰城東門開啟,張遼單騎而出。


    城外的梁軍軍伍齊整,隻見一人亦單騎前來,正是征東將軍徐公明。


    “足下想必便是張文遠?”


    張遼握槍抱拳致禮:“某便是雁門張文遠,徐征東單騎前來,好氣魄!”


    “足下不也亦是單騎相會?”


    二人意氣相投,竟生出惺惺相惜之感。


    “為蕩陰將士百姓計,文遠還是降了吧!”


    “要我降梁亦可,然我有三個條件,若是公明能答應,我便降梁!”


    “文遠但講無妨!若是合情合理,我主河內軍務,可全權處置。”


    “其一,呂溫侯乃我舊主,如今梁國雖葬之,卻失之草率。若我降梁,將軍當許我以諸侯之禮厚葬溫侯!”


    徐晃有些遲疑道:“諸侯之禮規格過高,我無權應下,還須待稟明大王,才可應下!”


    “善,將軍若是一口答應,我反要生疑,將軍回稟梁王再應允亦無妨!”張遼見徐晃在自己的試探下並未虛言誆騙,放心道出第二個條件,“其二,侯成、宋憲、魏續三人賣主求榮,我恥與三人同伍。故降梁之後,勿使三人與我同伍!”


    “隻要不是取三人性命便可,文遠這條件我可以應下了!”降將與降將亦是有區別的,像侯成、宋憲、魏續這般賣主求榮的降將,哪怕是同樣降將出身的徐晃也看不起三人。


    “其三,溫侯之女嫁與劉玄德為妻,如今劉玄德已立晉漢,我乃雁門人,故還望勿使我與晉漢對陣!”


    “文遠重情重義,不願與故人對陣,合情合理。此條件亦可應允!”


    “如此,張遼願降!待我與將士言明,明日便舉軍來降!”張遼下馬向徐晃拜道。


    “善!大王若知文遠來投,定喜不自勝也!”


    “報!!!”二人本還欲交談,卻見東麵馳來一伍梁軍探馬。


    探馬伍長識得徐晃所在,當即奔馳而來,下馬拜道:“魏國大將淳於瓊率魏軍正往蕩陰而來,前鋒離蕩陰城已不到三十裏!”


    徐晃色變,魏國竟於此時發兵,想必是見河內梁溫交戰,欲來分一杯羹。


    “可知來了多少兵馬?”


    “我等探馬營於魏軍周圍探查三日,以灶論之,當有五萬之數!”


    張遼果斷道:“軍情緊急,望將軍允我回城領軍,助將軍拒敵!”


    徐晃亦是果斷之人,當即應允了此事。


    張遼既降,徐晃引軍退回營寨,召集各部將校商議魏軍來攻之事。


    “魏軍五萬兵馬來勢洶洶,如今蕩陰城尚有一萬兵馬,我軍亦有兩萬,拒敵應無大礙,退敵卻非易事。”


    “張遼如今再回蕩陰,若有反複,則我軍危矣!”毋丘興諫言道,“不如令張遼引軍出城紮寨,我軍入蕩陰城,一則試探張遼是否真心降梁,二則防止張遼生變!”


    “張文遠乃信義之士,此計斷不可行!”徐晃拒絕道。


    “將軍,人心難測,即便張文遠乃信人,可若是其軍中有將校見魏軍勢大,裹挾張文遠降魏,我等敗亡事小,誤了國事則萬死難辭其咎!”


    “將軍,毋丘將軍所言乃是老成謀國之言,望將軍察之!”新投入徐晃幕府的河內士人常林也勸諫道。


    一同投入徐晃幕府的河內士人楊俊、王象亦附和道。


    “諸君,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張文遠掌蕩陰城數年,以其才能豈會有掌握不了僚屬之事?且我等若引軍入城,驅其出城拒敵,恐怕其無二心亦生變矣!”


    徐晃此言一出,帳內眾將校皆默然不語。


    “為今之計,當拒敵於蕩陰,如此河內方可安定。龐令明據守太行陘以防並州,不可輕動;河南之軍更須嚴防陳漢,故我軍隻能以此三萬兵馬對敵!諸君回營後,即刻拔營至蕩陰南麵,與蕩陰形犄角之勢!”


    “將軍,此間戰事亦當報於大王及長安。魏國兵多將廣,若是再增兵五萬,則蕩陰難守矣!”常林雖居河內,對河北魏國亦多有關注,深知魏國的實力之雄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戰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虞溪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虞溪澤並收藏漢末戰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