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的名爵除了陳和、寧隨、賈詡等少數幾人是兼有軍功所以封賞較高外,其餘文臣如周行、陳昧等人普遍都是第八級的公乘,明顯落後於武將。
這顯然是無可奈何之事,畢竟武將的名爵都是拚了性命才掙來的,首功的士卒看似第六級很高,但不是陣亡便是重傷殘疾。
公平嗎,其實並不公平。
但是徐澤恢複這二十等爵,就沒考慮過公平不公平。
兩漢之亡,其實都是亡於失去了上升的通道。固化的階級堵死了上升的通道,自然會被底層的人推翻,將整個社會秩序推倒重來。
二十等爵,便是一把梯子。
基於這種思想下,徐澤又提出了幾條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的決定。
其一乃是將徐澤治下的十二等工匠製直接與二十等爵掛鉤,同時在十二等工匠上又添加了三等國匠、三等大國匠、神匠和大神匠,形成了二十等工匠製。最初級的下品學徒授予公士名爵,最高級別的神匠拜為徹侯,一介工匠最終能夠封侯,這恐怕已經是前無古人之舉了。
其二乃是放出前五級名爵作為鬻爵之用,允許世家豪強用錢糧買名爵。但這種名爵不享受俸祿、授田宅待遇,且隻有一年的期限。同時規定治下所有世家豪強最低必須要有公士名爵,無名爵者一律治罪。
徐澤此舉可以說是與世家豪強某種程度的和解,但對世家豪強的抑製也顯而易見。每年必須上繳錢糧用來買名爵,不買便要被治罪,這種製度要是換在其他諸侯治下恐怕早就造反了。但是關中世家豪強肯定會欣然接受,能用錢糧解決的問題算什麽問題?區區錢糧哪有家族存續重要?
而隻要戴上了這層枷鎖,徐澤便可以從容馴服這些世家豪強,哪怕在座的文臣武將以後發展成為新的世家豪強,這層枷鎖依然適用!
其三乃是將前五級名爵用來犒賞服兵役、勞役的治下百姓。服一年兵役便可終生獲得第一級公士名爵,當然第一級是無法傳承給後代的。服三年兵役獲得第二級上造名爵,服六年兵役獲得第三級名爵。而要想靠服兵役獲得最高的第五級,則需要十五年的兵役。這種疊加計算方式顯然是在告訴民眾,要想靠服兵役成為第五級大夫,是一件漫長的事,國家並不鼓勵但也不反對。服勞役則是二年勞役獲得第一級公士,每兩年勞役升一級。
當然,二十等爵的升級其實還有一套潛規則。徐澤設定的便是前五級乃是民爵,有前五級民爵的是為公民;第六級至第十級乃是士爵,可以以士大夫自稱;第十一級至第十五級乃是卿爵,又稱上卿;第十六級至第二十級自然便是公爵,其中的分量可以與後漢的三公等同。
這當中的四層雖然不是無法跨越的,但非大功者不得入公爵,非顯功者不得入卿爵,非功者不得入士爵,勞者即可入民爵。四層的層級依舊分別,且隨著二十等爵的實施與亂世的結束,這四層說不準便會成為新的固化階層……
但總有這麽一架可能跨越階層的梯子了不是嘛。
封賞與討論持續了整整一天,文臣武將從自己的階層、職務上進行了各種考慮和修正,最終形成了確定的方案。
除了討論二十等爵,資格最老的陳和還提出了一個眾人未曾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敢提之事。
即建國稱製。
最終的確定方案是,徐澤以本就封侯為基礎,建侯國。
至於國號,秦是萬萬不能叫的。
有人提議稱楚,在座的至少一半都是楚地之人,但如今的核心在關中,稱楚國不免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覺,直接被徐澤否決。
於是,有人又以徐澤於南陽起家,南陽戰國時期屬韓國,提議稱韓。還別說,這一提議讚同的人還不少。
但是在座的不知道的是,韓國一詞早被後世某棒給汙染了,你讓徐澤自稱韓國,這簡直膈應的沒話說,直接否定!
秦、楚、韓都不能叫,有人又以關中部分地區屬於禹貢中的雍州為由,提議稱雍國。
乍一看好像確實沒問題,但徐澤仔細想了下還是否決了,雍與庸同音,大爭之世,怎麽可以平庸呢。
最後,還是陳和站了出來。
陳和道:“禹貢九州,關中之地亦有部分屬梁州,以梁為號,諸位覺得如何?”
“梁國?似乎可行。”眾人思索之後紛紛覺得可行,徐澤也表示讚同。
於是,初平五年(194年)元月,徐澤自稱梁侯,梁國就此宣布成立,並公告天下,舊漢的衛將軍、安鄉侯之類的稱呼一律棄之不用。
沒錯,梁侯徐澤仍舊使用初平年號。
……
徐澤建梁侯國之事告之天下後,天下諸侯一片嘩然。但奇怪的是,並沒有任何諸侯以此為由討伐徐澤。畢竟大漢本就是郡國並行治,諸侯王封國不稱郡,但郡中也是有列侯所屬的侯國。
人家徐澤隻是將自己實際控製的地盤名正言順,連公都沒有稱,就算是有諸侯心血來潮想去討伐也不會有人響應的。
反而徐澤建侯國一事啟發了天下大小諸侯,尤其是天下人對此冷淡的反應。
既然你梁侯都開了頭了,我們再跟上也不算什麽吧。
於是乎,初平五年二月,公孫瓚稱燕侯,建燕國於遼西,直接無視了劉虞的存在。
初平五年三月,袁紹稱冀侯,建冀國於河北。
初平五年五月,陶謙稱徐侯,建徐國於徐州。
初平五年六月,孫堅稱吳侯,建吳國於揚州。
初平五年九月,韓遂稱隴侯,建隴國於涼州之西,實控隴西、金城兩郡。
初平五年十二月,士燮稱越侯,在交州建立越國的消息也傳到了中原。
這些是自稱侯國的諸侯,自然也有一些漢室宗親或者迫於形勢,或者出於野心,建的是王國。
初平五年四月,益州牧劉焉稱蜀王,建蜀國於益州。
初平五年五月,荊州牧劉表稱楚王,建楚國於荊州。
初平五年十一月,幽州牧劉虞被擁立為代王,以幽州西麵五郡為代國。
當然,也有更早自稱為帝的陳王劉寵、袁術袁公路二帝爭鋒豫州,各自以陳國、汝南為根基。
至於夾在這些帝王諸侯中間也有一些隻敢自稱將軍的小勢力,諸如並州的張燕、張揚,兗州的曹操、劉岱,河內的呂布,河東的白波軍郭太,遼東的公孫度,平原脫離了公孫瓚的劉備等人。
至此,大漢除了一個年號,已經再也剩不下什麽了。
大漢天下的廢墟之上,春秋戰國再現!
這顯然是無可奈何之事,畢竟武將的名爵都是拚了性命才掙來的,首功的士卒看似第六級很高,但不是陣亡便是重傷殘疾。
公平嗎,其實並不公平。
但是徐澤恢複這二十等爵,就沒考慮過公平不公平。
兩漢之亡,其實都是亡於失去了上升的通道。固化的階級堵死了上升的通道,自然會被底層的人推翻,將整個社會秩序推倒重來。
二十等爵,便是一把梯子。
基於這種思想下,徐澤又提出了幾條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的決定。
其一乃是將徐澤治下的十二等工匠製直接與二十等爵掛鉤,同時在十二等工匠上又添加了三等國匠、三等大國匠、神匠和大神匠,形成了二十等工匠製。最初級的下品學徒授予公士名爵,最高級別的神匠拜為徹侯,一介工匠最終能夠封侯,這恐怕已經是前無古人之舉了。
其二乃是放出前五級名爵作為鬻爵之用,允許世家豪強用錢糧買名爵。但這種名爵不享受俸祿、授田宅待遇,且隻有一年的期限。同時規定治下所有世家豪強最低必須要有公士名爵,無名爵者一律治罪。
徐澤此舉可以說是與世家豪強某種程度的和解,但對世家豪強的抑製也顯而易見。每年必須上繳錢糧用來買名爵,不買便要被治罪,這種製度要是換在其他諸侯治下恐怕早就造反了。但是關中世家豪強肯定會欣然接受,能用錢糧解決的問題算什麽問題?區區錢糧哪有家族存續重要?
而隻要戴上了這層枷鎖,徐澤便可以從容馴服這些世家豪強,哪怕在座的文臣武將以後發展成為新的世家豪強,這層枷鎖依然適用!
其三乃是將前五級名爵用來犒賞服兵役、勞役的治下百姓。服一年兵役便可終生獲得第一級公士名爵,當然第一級是無法傳承給後代的。服三年兵役獲得第二級上造名爵,服六年兵役獲得第三級名爵。而要想靠服兵役獲得最高的第五級,則需要十五年的兵役。這種疊加計算方式顯然是在告訴民眾,要想靠服兵役成為第五級大夫,是一件漫長的事,國家並不鼓勵但也不反對。服勞役則是二年勞役獲得第一級公士,每兩年勞役升一級。
當然,二十等爵的升級其實還有一套潛規則。徐澤設定的便是前五級乃是民爵,有前五級民爵的是為公民;第六級至第十級乃是士爵,可以以士大夫自稱;第十一級至第十五級乃是卿爵,又稱上卿;第十六級至第二十級自然便是公爵,其中的分量可以與後漢的三公等同。
這當中的四層雖然不是無法跨越的,但非大功者不得入公爵,非顯功者不得入卿爵,非功者不得入士爵,勞者即可入民爵。四層的層級依舊分別,且隨著二十等爵的實施與亂世的結束,這四層說不準便會成為新的固化階層……
但總有這麽一架可能跨越階層的梯子了不是嘛。
封賞與討論持續了整整一天,文臣武將從自己的階層、職務上進行了各種考慮和修正,最終形成了確定的方案。
除了討論二十等爵,資格最老的陳和還提出了一個眾人未曾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敢提之事。
即建國稱製。
最終的確定方案是,徐澤以本就封侯為基礎,建侯國。
至於國號,秦是萬萬不能叫的。
有人提議稱楚,在座的至少一半都是楚地之人,但如今的核心在關中,稱楚國不免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覺,直接被徐澤否決。
於是,有人又以徐澤於南陽起家,南陽戰國時期屬韓國,提議稱韓。還別說,這一提議讚同的人還不少。
但是在座的不知道的是,韓國一詞早被後世某棒給汙染了,你讓徐澤自稱韓國,這簡直膈應的沒話說,直接否定!
秦、楚、韓都不能叫,有人又以關中部分地區屬於禹貢中的雍州為由,提議稱雍國。
乍一看好像確實沒問題,但徐澤仔細想了下還是否決了,雍與庸同音,大爭之世,怎麽可以平庸呢。
最後,還是陳和站了出來。
陳和道:“禹貢九州,關中之地亦有部分屬梁州,以梁為號,諸位覺得如何?”
“梁國?似乎可行。”眾人思索之後紛紛覺得可行,徐澤也表示讚同。
於是,初平五年(194年)元月,徐澤自稱梁侯,梁國就此宣布成立,並公告天下,舊漢的衛將軍、安鄉侯之類的稱呼一律棄之不用。
沒錯,梁侯徐澤仍舊使用初平年號。
……
徐澤建梁侯國之事告之天下後,天下諸侯一片嘩然。但奇怪的是,並沒有任何諸侯以此為由討伐徐澤。畢竟大漢本就是郡國並行治,諸侯王封國不稱郡,但郡中也是有列侯所屬的侯國。
人家徐澤隻是將自己實際控製的地盤名正言順,連公都沒有稱,就算是有諸侯心血來潮想去討伐也不會有人響應的。
反而徐澤建侯國一事啟發了天下大小諸侯,尤其是天下人對此冷淡的反應。
既然你梁侯都開了頭了,我們再跟上也不算什麽吧。
於是乎,初平五年二月,公孫瓚稱燕侯,建燕國於遼西,直接無視了劉虞的存在。
初平五年三月,袁紹稱冀侯,建冀國於河北。
初平五年五月,陶謙稱徐侯,建徐國於徐州。
初平五年六月,孫堅稱吳侯,建吳國於揚州。
初平五年九月,韓遂稱隴侯,建隴國於涼州之西,實控隴西、金城兩郡。
初平五年十二月,士燮稱越侯,在交州建立越國的消息也傳到了中原。
這些是自稱侯國的諸侯,自然也有一些漢室宗親或者迫於形勢,或者出於野心,建的是王國。
初平五年四月,益州牧劉焉稱蜀王,建蜀國於益州。
初平五年五月,荊州牧劉表稱楚王,建楚國於荊州。
初平五年十一月,幽州牧劉虞被擁立為代王,以幽州西麵五郡為代國。
當然,也有更早自稱為帝的陳王劉寵、袁術袁公路二帝爭鋒豫州,各自以陳國、汝南為根基。
至於夾在這些帝王諸侯中間也有一些隻敢自稱將軍的小勢力,諸如並州的張燕、張揚,兗州的曹操、劉岱,河內的呂布,河東的白波軍郭太,遼東的公孫度,平原脫離了公孫瓚的劉備等人。
至此,大漢除了一個年號,已經再也剩不下什麽了。
大漢天下的廢墟之上,春秋戰國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