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就兩張桌子,拚在一起,也不夠大家都坐下,一些侄曾孫就主動端著碗吃,讓小小朋友和女孩在桌上吃。
吃飽之後,大家就又忙起來,現在多做一點,老姑奶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少做一些。
老姑奶奶要的養兔籠子,要把最下麵的墊板拉出來就能清理糞便,這事幾個侄曾孫還在琢磨。
至於要的放在地窖裏的兩個大架子,已經做出來,還在打磨,等放院子裏曬幾天,插上油,就能放地窖用。
大家隻在家裏吃了一餐,大爺爺說了,老姑奶奶自己一人在家種東西不容易,不能讓老姑奶奶破費。
家裏熱鬧了一天,第二天,家裏就沒人了。
劉婆婆恢複了以往的忙碌。
七天之後,幾個小子抬著做的養兔籠子和兩個大架子過來給老姑奶奶放好,還帶了一堆的地龍和在山裏找到的葉子。
劉婆婆對養兔子還是有些心得,光是兔飼料的方子,就有一打。
有了籠子,劉婆婆就沒讓六隻兔子占著雞窩,也不用每天滿院子找雞蛋。
住在鄉裏就是這一點不好,劉婆婆哪天沒做飯,大家看的一清二楚。
嫋嫋升起的炊煙,在詩詞中來自小村莊的浪漫,換到現在,就是農村人的柴米油鹽。
劉婆婆一日吃三餐,一天之中,屋頂最少會有三次青煙升起,一次兩次,還能說犯懶不想做飯。
次數多了,大家就會嘀咕,劉婆婆年紀也這麽大,會不會哪天說不好,就去了。
有劉婆婆在,大劉鄉在縣裏也是能排上名,整個縣裏,打仗死了那麽多人,就幾個人朝廷認。
因為這個,縣裏的大人都會高看大劉鄉一眼,被如果哪天去了,這份特殊可就沒有了。
知道劉婆婆要一天吃三餐,大家也在想,這是應該的。
老了之後吃的少很容易倒下,鄉裏不少老人去處因為省這一口餓去了。
知道劉婆婆把自己的地租出去,鄉裏鄰居也隻可惜自己平時沒跟劉婆婆處好關係。
有根媳婦一個寡母都能分上,這可是不用交稅的,水田隻要分給劉婆婆五成,旱地分四成,隻要勤快點,過得會不差。
整個大劉鄉的風氣不錯,大家都盼著劉婆婆多活一天,大家也沾光。
劉婆婆一人住著,也不好打擾,就會習慣性的定點抬頭看看劉婆婆的屋子有沒有炊煙升起。
隻要還有精力做飯,就說明劉婆婆情況還好。
劉婆婆一開始不知道,後來去地裏得到一串的關心,就慢慢回味到,就算吃盒飯,也要拿幾根柴火熱熱鍋。
因著把地租出去的事情,劉婆婆在村裏的人緣更好了,定的是三年一租,那三年後呢。
三根家和長根家的份搶不了,有根媳婦家的還不能換出來嘛。
知道劉婆婆家裏喂了兔子,就讓在家閑著的姑娘小子出門時帶一小簍葉子回來,給劉婆婆送去。
劉婆婆收到之後,也沒拒絕,都會給送飼料的小輩一把吃的。
炒過的黃豆、花生,兩個柿子,一小把小棗,都能讓小輩們高興一整天。
知道還有吃的,這可是自己賺來的小零嘴,大人也搶不走,村裏的娃子們就很熱情。
鄉裏的娃子有自己的規矩,應該是有孩子組織,劉婆婆一大早打開門就能看到等著的小輩,手裏的樹葉裏還包著幾條地蟲。
小孩子的動作沒鬧出動靜來,大家小時候都是這麽過來的,農閑的時候,就跟著大孩子想各種辦法賺吃的。
屋前屋後的柿樹棗樹打完最後一個果,劉婆婆也安排好自己的兩畝地,種了蘿卜青菜,接下來,就是真正農閑的時候。
大劉鄉背靠大山,每年這個時候,鄉正就會請示縣裏,讓大家去山裏找東西,也能名正言順的帶去縣裏賣。
這個熱鬧,劉婆婆沒參與,要是就在山腳下摘野菜野果,那還行,這可是進山,沒得讓老人家一起的。
她就在家裏弄養的兔子和雞,六隻兔子,兩公四母,根據之前養兔子的經驗,公母比例在一公六母最合適。
那隻不那麽健壯的兔子,就被劉婆婆給收拾出來,內髒吃了一餐,兔皮和兔肉風幹之後收起來了。
四隻母兔最少懷了一胎,一胎三四隻,養兔子也費神,母兔會吃小兔,小兔又要喝奶,隻能每天拎來拎去。
慶幸學了【長生訣】後,自身氣息平和,母兔不抗拒小兔子身上沾了劉婆婆的味道。
按照一般的生長速度,幼兔四個月就能出欄,劉婆婆有自己的秘方,單獨的肉兔的養法,三個月就可以。
本來還想保留一公六母作為種兔,後來一看,還是不折騰自己這個老身子骨,就定為一公三母。
母兔是會一直生小兔子,這個數量,暫時對於劉婆婆來說足夠了,再多就要自己出門打兔草。
對於四隻種兔,劉婆婆還溫柔一些,其他兔子,都是要用來吃肉的,隻要保持均勻的長肉速度就行。
這都是熟練活,劉婆婆之前的任務養過不少兔子,就是現在,格子空間每天還有一隻兔子的產出。
外邊養的兔子,劉婆婆準備就留著,或者拿去縣裏換錢,自己嘛,吃格子空間產出的兔子。
還有雲香豬,劉婆婆隔幾天就要讓自己吃上幾塊肉,為了掩人耳目,還要把自己養的幹瘦幹瘦的。
兔子這邊,劉婆婆上手很快,就打著家裏幾隻雞的主意,準備擴大家裏養雞的規模。
特意留了二十個受精的大蛋,選了那隻有經驗的老母雞,讓它抱蛋。
劉婆婆也不太會挑,母雞可能也是好幾年沒抱蛋,業務不熟練。
母雞抱蛋七天後,劉婆婆就對著燭台挑出了三個未受精的。
按照一直傳下來諺語,母雞抱蛋二十一天不出是壞蛋,還有中間被母雞踩碎一個。
一來二去,二十個雞子隻出來十隻。
村裏有好幾個養小雞特別厲害的,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人帶著雞蛋找上門來求,報酬一般按孵出來的小雞算。
據說二十個蛋能出十八九隻,對比劉婆婆的戰績,要不然說人家能賺錢呢。
經曆了這一波,劉婆婆對自己養雞也沒多大信心,幹脆隻留三隻母雞生蛋,等母雞能生蛋了,老母雞就宰了煲湯。
沒被挑中的公雞母雞,都放出去吃蟲。
第一次養雞,劉婆婆還真沒有把握能讓它們每天回來,隻能從小就定點定時喂,讓它們能有記憶。
“劉婆婆,今年準備養雞了!怎麽隻養這麽幾隻。”
劉婆婆趕著雞去吃蟲,迎麵碰上的鄉親熱情的上來招呼。
“我還養了兔子,這些雞夠了。”
別人家的母雞後麵跟著一大串小雞子,自家母雞後麵就跟著七隻。
劉婆婆能怎麽說,她有原主的記憶,對於這些,真沒她熟練。
“養兔好,這東西就是肉少了點,養好了也能拿去賣錢,縣裏的大人們愛吃。”
除了劉婆婆,大劉鄉也有人家養兔子,據說養的這家人說,不如養雞輕鬆。
養兔也好,養雞養鴨也好,端看每戶人家的選擇。
一般都是擅長什麽就養什麽,從年頭養到年尾,總要讓過年桌上多一道肉菜。
帶上幾回,六隻公雞自己就能去地裏,兩畝地的蟲子都被他們吃個精光,偶爾也會對著菜葉下手。
一切走上正軌,整個大劉鄉都知道劉婆婆的動作,到這時,劉婆婆才好做下一步的動作。
冬天馬上就要來了,自己一個老人獨住,不準備厚衣服,很難挨過去。
從衣櫃翻出兩件還算幹淨的棉花衣,加上之前留的棉花和布料,湊上自己那件。
還找到今年種了棉花的鄉親,用雞子換了不少回來。
趁著還沒冷,劉婆婆打開院門忙活,把棉花抽出來,重新翻新,添上新棉花。
在沒有機械的時候,這是一個慢工活,劉婆婆現在還隻是在理棉花。
這時候,有條件的家裏在做新棉衣,沒條件的,也是把往年的棉衣翻出來曬曬,讓裏麵的棉花更蓬鬆保暖。
劉婆婆坐在堂屋前理棉花的時候,都會開著門,這時就有鄰居帶著自己的活計,從屋裏找個凳子。
大家聚在一起,邊聊邊做。
“這鞋底納的真密,是給你家三根做的吧,我可是知道,你每年都要做這麽一雙鞋給他。”
“給自家男人做鞋怎麽了,我看你手上的這件衣服,也是你家男人的,破個口子,縫這麽半天,我看你是要繡個花上去。”
“兩位嫂子手真巧,我為著這一堆衣服,都弄了大半天,幾個皮小子,每次不是膝蓋破,就是手肘爛。”
原本大家也不是聚在劉婆婆這的,就是總感覺在劉婆婆家這棵柿樹下,圍著一起織東西比在家快些。
有劉婆婆在,大家說話都和氣些,說說笑笑,一上午就過去了。
老媳婦圍一堆,新媳婦坐一起,彼此之間不打擾。
碰上剛來的小媳婦要是有哪不會的,也有老嫂子給說上一句,比在婆婆那鬆快。
男人們去山裏為著過冬做準備,女人們也在柿樹底為家裏的做著東西。
劉婆婆一般是不跟大家一起做的,她一個人坐在一邊弄自己的棉花。
等弄完之後,就帶去家裏,家裏有彈棉花的架子,到時候,打一床墊的,一厚一薄兩床蓋的,就差不多。
大家聊著聊著,又說到劉婆婆這邊來。
“要我說,還是婆婆過得舒服。”
這個小媳婦剛嫁過來,正在被自家婆婆立規矩,看著劉婆婆撿棉花也能做這麽多天,心裏別提多羨慕。
小媳婦說的隱晦,大家都能明白,誰都是從這個時候過來的。
幾個小媳婦相互勸了幾句,讓她好過些。
“你們說的我都知道,就是心裏堵得慌,咱們還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劉婆婆低頭半天,理完最後一點棉花,才聽到大家說的。
“日子都是人過出來的,婆婆之前也是,這會想明白,想著怎麽過都是一天,日子才舒坦起來。
我之前心裏苦啊,恨不得跟著一起去了,這會看開了才覺著,現在一個人過著也不錯。”
劉婆婆一直沒忘加固人設,別讓自己的變化惹人懷疑。
劉婆婆之前是什麽樣,現在是什麽樣,大家看的明白。
聽著這話,知道劉婆婆說的在理,日子怎麽樣都要過下去的,總不會越過越好。
劉婆婆一般不參與聊天,她隻愛聽著,這會開口說話,就是送客,抬頭一看,果然到中午了。
大家把矮凳放一起碼好,收拾好東西,就相約離開,下午劉婆婆這不開門,大家也隻能在家裏待著。
看著劉婆婆家門關上,大家還在輕聲討論,說的都是誇劉婆婆的話。
有人說,劉婆婆人勤快,一個人能把家裏上下操持的這麽好,後院菜看著個個水靈,養了雞,又養了兔子。
還有人說,立身正,又膽大,家裏田地租出去,婆家娘家都沒忘,還找上了有根媳婦家。
聽說,是她自己去找的鄉正大人,幾家人都不敢留下來,劉婆婆還能陪著一起吃飯,還被鄉正大人誇了廚藝。
鄉裏辦喜事,好幾家人都親自上門去找劉婆婆,可惜沒同意,要不然也能嚐嚐縣裏官老爺吃的什麽味。
又有人說,像是劉婆婆這樣,日子才舒坦,現在聽說還讓自己每天吃一個雞子,這一枚雞子就是一文錢,誰家也舍不得。
還有小媳婦誇劉婆婆是個和善人,看著就讓人親切,老天真是不長眼。
劉婆婆把嘈雜關在外邊,知道自己在河上裏乃至大劉村的口碑都好起來了,這就可以。
自己每天隻開門三個點,大家過來也都是做自己的事,連水都不會喝一口,效果反而很不錯。
所有的棉花都被劉婆婆挑了,接下來就是給自己做衣服,剩下的拿去打被子。
家裏的的布和線用不了,布料都是當時為了取媳婦買的鮮豔顏色,線頭收了好幾年,容易蹦線,得去縣裏買。
正好把家裏的東西都收拾出來,拿去縣裏賣。
吃飽之後,大家就又忙起來,現在多做一點,老姑奶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少做一些。
老姑奶奶要的養兔籠子,要把最下麵的墊板拉出來就能清理糞便,這事幾個侄曾孫還在琢磨。
至於要的放在地窖裏的兩個大架子,已經做出來,還在打磨,等放院子裏曬幾天,插上油,就能放地窖用。
大家隻在家裏吃了一餐,大爺爺說了,老姑奶奶自己一人在家種東西不容易,不能讓老姑奶奶破費。
家裏熱鬧了一天,第二天,家裏就沒人了。
劉婆婆恢複了以往的忙碌。
七天之後,幾個小子抬著做的養兔籠子和兩個大架子過來給老姑奶奶放好,還帶了一堆的地龍和在山裏找到的葉子。
劉婆婆對養兔子還是有些心得,光是兔飼料的方子,就有一打。
有了籠子,劉婆婆就沒讓六隻兔子占著雞窩,也不用每天滿院子找雞蛋。
住在鄉裏就是這一點不好,劉婆婆哪天沒做飯,大家看的一清二楚。
嫋嫋升起的炊煙,在詩詞中來自小村莊的浪漫,換到現在,就是農村人的柴米油鹽。
劉婆婆一日吃三餐,一天之中,屋頂最少會有三次青煙升起,一次兩次,還能說犯懶不想做飯。
次數多了,大家就會嘀咕,劉婆婆年紀也這麽大,會不會哪天說不好,就去了。
有劉婆婆在,大劉鄉在縣裏也是能排上名,整個縣裏,打仗死了那麽多人,就幾個人朝廷認。
因為這個,縣裏的大人都會高看大劉鄉一眼,被如果哪天去了,這份特殊可就沒有了。
知道劉婆婆要一天吃三餐,大家也在想,這是應該的。
老了之後吃的少很容易倒下,鄉裏不少老人去處因為省這一口餓去了。
知道劉婆婆把自己的地租出去,鄉裏鄰居也隻可惜自己平時沒跟劉婆婆處好關係。
有根媳婦一個寡母都能分上,這可是不用交稅的,水田隻要分給劉婆婆五成,旱地分四成,隻要勤快點,過得會不差。
整個大劉鄉的風氣不錯,大家都盼著劉婆婆多活一天,大家也沾光。
劉婆婆一人住著,也不好打擾,就會習慣性的定點抬頭看看劉婆婆的屋子有沒有炊煙升起。
隻要還有精力做飯,就說明劉婆婆情況還好。
劉婆婆一開始不知道,後來去地裏得到一串的關心,就慢慢回味到,就算吃盒飯,也要拿幾根柴火熱熱鍋。
因著把地租出去的事情,劉婆婆在村裏的人緣更好了,定的是三年一租,那三年後呢。
三根家和長根家的份搶不了,有根媳婦家的還不能換出來嘛。
知道劉婆婆家裏喂了兔子,就讓在家閑著的姑娘小子出門時帶一小簍葉子回來,給劉婆婆送去。
劉婆婆收到之後,也沒拒絕,都會給送飼料的小輩一把吃的。
炒過的黃豆、花生,兩個柿子,一小把小棗,都能讓小輩們高興一整天。
知道還有吃的,這可是自己賺來的小零嘴,大人也搶不走,村裏的娃子們就很熱情。
鄉裏的娃子有自己的規矩,應該是有孩子組織,劉婆婆一大早打開門就能看到等著的小輩,手裏的樹葉裏還包著幾條地蟲。
小孩子的動作沒鬧出動靜來,大家小時候都是這麽過來的,農閑的時候,就跟著大孩子想各種辦法賺吃的。
屋前屋後的柿樹棗樹打完最後一個果,劉婆婆也安排好自己的兩畝地,種了蘿卜青菜,接下來,就是真正農閑的時候。
大劉鄉背靠大山,每年這個時候,鄉正就會請示縣裏,讓大家去山裏找東西,也能名正言順的帶去縣裏賣。
這個熱鬧,劉婆婆沒參與,要是就在山腳下摘野菜野果,那還行,這可是進山,沒得讓老人家一起的。
她就在家裏弄養的兔子和雞,六隻兔子,兩公四母,根據之前養兔子的經驗,公母比例在一公六母最合適。
那隻不那麽健壯的兔子,就被劉婆婆給收拾出來,內髒吃了一餐,兔皮和兔肉風幹之後收起來了。
四隻母兔最少懷了一胎,一胎三四隻,養兔子也費神,母兔會吃小兔,小兔又要喝奶,隻能每天拎來拎去。
慶幸學了【長生訣】後,自身氣息平和,母兔不抗拒小兔子身上沾了劉婆婆的味道。
按照一般的生長速度,幼兔四個月就能出欄,劉婆婆有自己的秘方,單獨的肉兔的養法,三個月就可以。
本來還想保留一公六母作為種兔,後來一看,還是不折騰自己這個老身子骨,就定為一公三母。
母兔是會一直生小兔子,這個數量,暫時對於劉婆婆來說足夠了,再多就要自己出門打兔草。
對於四隻種兔,劉婆婆還溫柔一些,其他兔子,都是要用來吃肉的,隻要保持均勻的長肉速度就行。
這都是熟練活,劉婆婆之前的任務養過不少兔子,就是現在,格子空間每天還有一隻兔子的產出。
外邊養的兔子,劉婆婆準備就留著,或者拿去縣裏換錢,自己嘛,吃格子空間產出的兔子。
還有雲香豬,劉婆婆隔幾天就要讓自己吃上幾塊肉,為了掩人耳目,還要把自己養的幹瘦幹瘦的。
兔子這邊,劉婆婆上手很快,就打著家裏幾隻雞的主意,準備擴大家裏養雞的規模。
特意留了二十個受精的大蛋,選了那隻有經驗的老母雞,讓它抱蛋。
劉婆婆也不太會挑,母雞可能也是好幾年沒抱蛋,業務不熟練。
母雞抱蛋七天後,劉婆婆就對著燭台挑出了三個未受精的。
按照一直傳下來諺語,母雞抱蛋二十一天不出是壞蛋,還有中間被母雞踩碎一個。
一來二去,二十個雞子隻出來十隻。
村裏有好幾個養小雞特別厲害的,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人帶著雞蛋找上門來求,報酬一般按孵出來的小雞算。
據說二十個蛋能出十八九隻,對比劉婆婆的戰績,要不然說人家能賺錢呢。
經曆了這一波,劉婆婆對自己養雞也沒多大信心,幹脆隻留三隻母雞生蛋,等母雞能生蛋了,老母雞就宰了煲湯。
沒被挑中的公雞母雞,都放出去吃蟲。
第一次養雞,劉婆婆還真沒有把握能讓它們每天回來,隻能從小就定點定時喂,讓它們能有記憶。
“劉婆婆,今年準備養雞了!怎麽隻養這麽幾隻。”
劉婆婆趕著雞去吃蟲,迎麵碰上的鄉親熱情的上來招呼。
“我還養了兔子,這些雞夠了。”
別人家的母雞後麵跟著一大串小雞子,自家母雞後麵就跟著七隻。
劉婆婆能怎麽說,她有原主的記憶,對於這些,真沒她熟練。
“養兔好,這東西就是肉少了點,養好了也能拿去賣錢,縣裏的大人們愛吃。”
除了劉婆婆,大劉鄉也有人家養兔子,據說養的這家人說,不如養雞輕鬆。
養兔也好,養雞養鴨也好,端看每戶人家的選擇。
一般都是擅長什麽就養什麽,從年頭養到年尾,總要讓過年桌上多一道肉菜。
帶上幾回,六隻公雞自己就能去地裏,兩畝地的蟲子都被他們吃個精光,偶爾也會對著菜葉下手。
一切走上正軌,整個大劉鄉都知道劉婆婆的動作,到這時,劉婆婆才好做下一步的動作。
冬天馬上就要來了,自己一個老人獨住,不準備厚衣服,很難挨過去。
從衣櫃翻出兩件還算幹淨的棉花衣,加上之前留的棉花和布料,湊上自己那件。
還找到今年種了棉花的鄉親,用雞子換了不少回來。
趁著還沒冷,劉婆婆打開院門忙活,把棉花抽出來,重新翻新,添上新棉花。
在沒有機械的時候,這是一個慢工活,劉婆婆現在還隻是在理棉花。
這時候,有條件的家裏在做新棉衣,沒條件的,也是把往年的棉衣翻出來曬曬,讓裏麵的棉花更蓬鬆保暖。
劉婆婆坐在堂屋前理棉花的時候,都會開著門,這時就有鄰居帶著自己的活計,從屋裏找個凳子。
大家聚在一起,邊聊邊做。
“這鞋底納的真密,是給你家三根做的吧,我可是知道,你每年都要做這麽一雙鞋給他。”
“給自家男人做鞋怎麽了,我看你手上的這件衣服,也是你家男人的,破個口子,縫這麽半天,我看你是要繡個花上去。”
“兩位嫂子手真巧,我為著這一堆衣服,都弄了大半天,幾個皮小子,每次不是膝蓋破,就是手肘爛。”
原本大家也不是聚在劉婆婆這的,就是總感覺在劉婆婆家這棵柿樹下,圍著一起織東西比在家快些。
有劉婆婆在,大家說話都和氣些,說說笑笑,一上午就過去了。
老媳婦圍一堆,新媳婦坐一起,彼此之間不打擾。
碰上剛來的小媳婦要是有哪不會的,也有老嫂子給說上一句,比在婆婆那鬆快。
男人們去山裏為著過冬做準備,女人們也在柿樹底為家裏的做著東西。
劉婆婆一般是不跟大家一起做的,她一個人坐在一邊弄自己的棉花。
等弄完之後,就帶去家裏,家裏有彈棉花的架子,到時候,打一床墊的,一厚一薄兩床蓋的,就差不多。
大家聊著聊著,又說到劉婆婆這邊來。
“要我說,還是婆婆過得舒服。”
這個小媳婦剛嫁過來,正在被自家婆婆立規矩,看著劉婆婆撿棉花也能做這麽多天,心裏別提多羨慕。
小媳婦說的隱晦,大家都能明白,誰都是從這個時候過來的。
幾個小媳婦相互勸了幾句,讓她好過些。
“你們說的我都知道,就是心裏堵得慌,咱們還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劉婆婆低頭半天,理完最後一點棉花,才聽到大家說的。
“日子都是人過出來的,婆婆之前也是,這會想明白,想著怎麽過都是一天,日子才舒坦起來。
我之前心裏苦啊,恨不得跟著一起去了,這會看開了才覺著,現在一個人過著也不錯。”
劉婆婆一直沒忘加固人設,別讓自己的變化惹人懷疑。
劉婆婆之前是什麽樣,現在是什麽樣,大家看的明白。
聽著這話,知道劉婆婆說的在理,日子怎麽樣都要過下去的,總不會越過越好。
劉婆婆一般不參與聊天,她隻愛聽著,這會開口說話,就是送客,抬頭一看,果然到中午了。
大家把矮凳放一起碼好,收拾好東西,就相約離開,下午劉婆婆這不開門,大家也隻能在家裏待著。
看著劉婆婆家門關上,大家還在輕聲討論,說的都是誇劉婆婆的話。
有人說,劉婆婆人勤快,一個人能把家裏上下操持的這麽好,後院菜看著個個水靈,養了雞,又養了兔子。
還有人說,立身正,又膽大,家裏田地租出去,婆家娘家都沒忘,還找上了有根媳婦家。
聽說,是她自己去找的鄉正大人,幾家人都不敢留下來,劉婆婆還能陪著一起吃飯,還被鄉正大人誇了廚藝。
鄉裏辦喜事,好幾家人都親自上門去找劉婆婆,可惜沒同意,要不然也能嚐嚐縣裏官老爺吃的什麽味。
又有人說,像是劉婆婆這樣,日子才舒坦,現在聽說還讓自己每天吃一個雞子,這一枚雞子就是一文錢,誰家也舍不得。
還有小媳婦誇劉婆婆是個和善人,看著就讓人親切,老天真是不長眼。
劉婆婆把嘈雜關在外邊,知道自己在河上裏乃至大劉村的口碑都好起來了,這就可以。
自己每天隻開門三個點,大家過來也都是做自己的事,連水都不會喝一口,效果反而很不錯。
所有的棉花都被劉婆婆挑了,接下來就是給自己做衣服,剩下的拿去打被子。
家裏的的布和線用不了,布料都是當時為了取媳婦買的鮮豔顏色,線頭收了好幾年,容易蹦線,得去縣裏買。
正好把家裏的東西都收拾出來,拿去縣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