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驢車
雙穿:農村夫妻揚名大周 作者:煢煢白兔是誰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氣越來越熱,白天也越來越長。晚飯時,天色還很亮。
陳三平一家搬走後,陳家一個大桌子擠擠也還可以坐的下。飯吃到一半,陳母放下碗筷,其他人跟著停下動作。又要訓話了。
“大禮,明天你去把趙氏接回來吧!”
陳大禮有些懵,自己媳婦那是因為嚼舌根子被送回娘家,雖然自己打算等老三消消氣再去接她,這也有點快吧。
“以前家裏的活都是老大媳婦和老三媳婦幹,如今老三搬出去了,老大媳婦又忙。家裏這些洗衣服喂牲口等活還需要人張羅,趕明兒你就把她接回來負責這些活。”
陳大禮知道,不會這麽簡單。媳婦懶散好幾年了,是該讓她幹點家務了。不然孩子大了,相看女方時,婆婆懶散那可不好娶媳婦。
“知道了,娘。明天一早我就去。”
“大江,二河,三湖。你們兄弟三個沒事的時候去割點草,別天天到處野。老三家丫頭才五歲就知道采菌子挖蚯蚓,給家裏幹活。你看看你們!”
三小隻低頭不敢說話。
在陳母眼睛裏,容不得一個閑散人員。隻不過如今農閑,所以老爺子和陳大禮賦閑在家,不然也會挨訓。
這些日子,趙金花在娘家也不好過。兩個嫂子可沒給她好臉色。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嫂子不疼,兄長也不問。就連老父親老母親也都不待見她。
鄰居們不知道,還以為是女兒孝順來看望老兩口的。老趙家當然知道自家女兒是因為嚼舌根子被攆回來的,這是打趙家的臉。
所以,當陳大禮來接趙金花時,她是一萬個願意回家。即便陳大禮說了,回家家務都是她的。
有了趙金花做家務,劉氏有了很多時間做涼粉。為了不讓別人進廚房,家裏的飯菜還是她負責。
轉眼間,來到了六月初。陳三平第三次送稿子去淡泊書店。
陳三平一進門便被穀掌櫃領著進了後院,陳三平喝著茶等著穀掌櫃檢查稿子。
“陳公子,你這故事確實好,我們東家一個勁的催我把新稿子送回去,大家都好奇後麵的進展。你能不能透露一點?”
陳三平道:“提前知道結局,故事就沒意思了。還是不說為好。”
穀掌櫃尷尬笑笑,回身拿了一本賬簿,當著陳三平的麵算了一會兒。
“陳公子,咱們合作時間有限,上個月雖然推出了兩部,但是第二部在月底才剛送到。到目前為止的營收基本都是第一部。上個月的分紅一共是三百二十五兩。”
陳三平點點頭,“穀掌櫃,冒昧的問一句,你們定價多少錢一本。”
穀掌櫃伸出一隻手掌,微笑道:“因為拆分過了,五百文一本。你這書能分成八本來賣,全套就是四兩銀子。”
陳三平感歎道:“還是有錢人多呀!”
穀掌櫃笑道:“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五百文也不算少。主要是我們淡泊書院分號多。不僅弋陽縣有店麵,整個博陽府都有我們的人。我聽說,這書現在已經傳出博陽府了。”
陳三平抿了一口茶,“終究是小道。”
“陳公子,任何一行做到極致都當得起大師的稱呼,在讀書人眼中,白玉京就是小說一道的大師。如果,你的名號曝光出去,估計那些文人能把弋陽縣圍的水泄不通。”
“嗬嗬,哪有那麽誇張!”
穀掌櫃一陣恭維過後,取來三張一百兩銀票和二十五兩銀子。
陳三平感覺胸口墜墜的,他在縣城溜達一圈,慢慢來到牙行。
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迎了過來,笑著問道:“客官想要什麽?”
陳三平問道:“我想買頭驢子,你這可有?”
小夥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客官,咱這可是牙行,當然有。今天在這有三隻驢子。一隻公的,五歲了,年輕力壯,以前是拉車的,原主家裏遇到點事要賣了應急。十三兩就可以賣。”
陳三平不動聲色,“還有別的麽?”
“有,還有一頭母驢,三歲,會拉車,力氣雖然差點,好處是以後能下崽。剩下這個是頭小驢,剛出生母驢難產死了。這家夥是喝羊奶活下來的。如今一歲。”
陳三平道:“你帶我去看看!”
“好嘞,您跟我來。”
小夥帶著陳三平挨著看了三頭驢,最後落在第三頭小驢身上。
“小哥,這不是驢吧!”
小夥雖然疑惑,但是微笑不離嘴。
“客官,這驢生下來的時候就在牙行。那母驢死了就被賣肉吃了,大家還能都認錯了麽!”
陳三平搖搖頭,“母驢是驢,這家夥的爹可不是驢,而是馬!”
小哥張大了嘴,不敢相信。
“驢和馬還能生娃?客官,這玩笑可不好笑。”
“信不信由你,我隻告訴你。這小家夥比驢子好使,吃苦耐幹。隻不過有一個缺點。”
小夥忙問:“什麽缺點。”
“也沒啥,就是生不出崽!”
最後陳三平花了十三兩銀子買了那頭公驢。騾子雖然性能好,但是年齡太小,還是成年公驢吧,正好用得著。
陳三平又花了二兩銀子買了車架配上,有了驢車,以後進城就能方便一些。
陳三平來到肉鋪,買了五十斤肉,打包了豬下水。老板遇到了大客戶,額外送了四根大棒骨,上麵還帶著肉。為此花了二兩銀子多銀子。
陳三平又買了幾袋糧食,大米小米綠豆黃豆等都有。他需要做出假象,自己賺錢買了很多糧食。不然以後家裏糧食多了都不好解釋。
他又買了十隻母雞。王晨天天做雞蛋吃,兩個孩子小,還以為一隻雞能生很多蛋呢。加上這十隻,好歹能遮掩一下。手中還剩下五兩銀子,陳三平這才打道回府。
有了驢車,回家的路不再那麽遙遠。剛到村裏,陳三平便被一群孩子圍了起來。
一個婦女路過,問道:“哎呦,是三平啊,哪裏弄的驢車啊?”
“是張嬸啊,剛從縣城買的。”
“看來三平賺錢了,真好。有機會借張嬸坐坐!”
“唉,有需要您說聲就行。”
張嬸是大河村出了名的大喇叭,她知道的事就等於全村都知道了。
陳三平一家搬走後,陳家一個大桌子擠擠也還可以坐的下。飯吃到一半,陳母放下碗筷,其他人跟著停下動作。又要訓話了。
“大禮,明天你去把趙氏接回來吧!”
陳大禮有些懵,自己媳婦那是因為嚼舌根子被送回娘家,雖然自己打算等老三消消氣再去接她,這也有點快吧。
“以前家裏的活都是老大媳婦和老三媳婦幹,如今老三搬出去了,老大媳婦又忙。家裏這些洗衣服喂牲口等活還需要人張羅,趕明兒你就把她接回來負責這些活。”
陳大禮知道,不會這麽簡單。媳婦懶散好幾年了,是該讓她幹點家務了。不然孩子大了,相看女方時,婆婆懶散那可不好娶媳婦。
“知道了,娘。明天一早我就去。”
“大江,二河,三湖。你們兄弟三個沒事的時候去割點草,別天天到處野。老三家丫頭才五歲就知道采菌子挖蚯蚓,給家裏幹活。你看看你們!”
三小隻低頭不敢說話。
在陳母眼睛裏,容不得一個閑散人員。隻不過如今農閑,所以老爺子和陳大禮賦閑在家,不然也會挨訓。
這些日子,趙金花在娘家也不好過。兩個嫂子可沒給她好臉色。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嫂子不疼,兄長也不問。就連老父親老母親也都不待見她。
鄰居們不知道,還以為是女兒孝順來看望老兩口的。老趙家當然知道自家女兒是因為嚼舌根子被攆回來的,這是打趙家的臉。
所以,當陳大禮來接趙金花時,她是一萬個願意回家。即便陳大禮說了,回家家務都是她的。
有了趙金花做家務,劉氏有了很多時間做涼粉。為了不讓別人進廚房,家裏的飯菜還是她負責。
轉眼間,來到了六月初。陳三平第三次送稿子去淡泊書店。
陳三平一進門便被穀掌櫃領著進了後院,陳三平喝著茶等著穀掌櫃檢查稿子。
“陳公子,你這故事確實好,我們東家一個勁的催我把新稿子送回去,大家都好奇後麵的進展。你能不能透露一點?”
陳三平道:“提前知道結局,故事就沒意思了。還是不說為好。”
穀掌櫃尷尬笑笑,回身拿了一本賬簿,當著陳三平的麵算了一會兒。
“陳公子,咱們合作時間有限,上個月雖然推出了兩部,但是第二部在月底才剛送到。到目前為止的營收基本都是第一部。上個月的分紅一共是三百二十五兩。”
陳三平點點頭,“穀掌櫃,冒昧的問一句,你們定價多少錢一本。”
穀掌櫃伸出一隻手掌,微笑道:“因為拆分過了,五百文一本。你這書能分成八本來賣,全套就是四兩銀子。”
陳三平感歎道:“還是有錢人多呀!”
穀掌櫃笑道:“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五百文也不算少。主要是我們淡泊書院分號多。不僅弋陽縣有店麵,整個博陽府都有我們的人。我聽說,這書現在已經傳出博陽府了。”
陳三平抿了一口茶,“終究是小道。”
“陳公子,任何一行做到極致都當得起大師的稱呼,在讀書人眼中,白玉京就是小說一道的大師。如果,你的名號曝光出去,估計那些文人能把弋陽縣圍的水泄不通。”
“嗬嗬,哪有那麽誇張!”
穀掌櫃一陣恭維過後,取來三張一百兩銀票和二十五兩銀子。
陳三平感覺胸口墜墜的,他在縣城溜達一圈,慢慢來到牙行。
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迎了過來,笑著問道:“客官想要什麽?”
陳三平問道:“我想買頭驢子,你這可有?”
小夥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客官,咱這可是牙行,當然有。今天在這有三隻驢子。一隻公的,五歲了,年輕力壯,以前是拉車的,原主家裏遇到點事要賣了應急。十三兩就可以賣。”
陳三平不動聲色,“還有別的麽?”
“有,還有一頭母驢,三歲,會拉車,力氣雖然差點,好處是以後能下崽。剩下這個是頭小驢,剛出生母驢難產死了。這家夥是喝羊奶活下來的。如今一歲。”
陳三平道:“你帶我去看看!”
“好嘞,您跟我來。”
小夥帶著陳三平挨著看了三頭驢,最後落在第三頭小驢身上。
“小哥,這不是驢吧!”
小夥雖然疑惑,但是微笑不離嘴。
“客官,這驢生下來的時候就在牙行。那母驢死了就被賣肉吃了,大家還能都認錯了麽!”
陳三平搖搖頭,“母驢是驢,這家夥的爹可不是驢,而是馬!”
小哥張大了嘴,不敢相信。
“驢和馬還能生娃?客官,這玩笑可不好笑。”
“信不信由你,我隻告訴你。這小家夥比驢子好使,吃苦耐幹。隻不過有一個缺點。”
小夥忙問:“什麽缺點。”
“也沒啥,就是生不出崽!”
最後陳三平花了十三兩銀子買了那頭公驢。騾子雖然性能好,但是年齡太小,還是成年公驢吧,正好用得著。
陳三平又花了二兩銀子買了車架配上,有了驢車,以後進城就能方便一些。
陳三平來到肉鋪,買了五十斤肉,打包了豬下水。老板遇到了大客戶,額外送了四根大棒骨,上麵還帶著肉。為此花了二兩銀子多銀子。
陳三平又買了幾袋糧食,大米小米綠豆黃豆等都有。他需要做出假象,自己賺錢買了很多糧食。不然以後家裏糧食多了都不好解釋。
他又買了十隻母雞。王晨天天做雞蛋吃,兩個孩子小,還以為一隻雞能生很多蛋呢。加上這十隻,好歹能遮掩一下。手中還剩下五兩銀子,陳三平這才打道回府。
有了驢車,回家的路不再那麽遙遠。剛到村裏,陳三平便被一群孩子圍了起來。
一個婦女路過,問道:“哎呦,是三平啊,哪裏弄的驢車啊?”
“是張嬸啊,剛從縣城買的。”
“看來三平賺錢了,真好。有機會借張嬸坐坐!”
“唉,有需要您說聲就行。”
張嬸是大河村出了名的大喇叭,她知道的事就等於全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