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孫處(死亡)
孫處(359年—411年),字季高,會稽永興人,東晉將領。
1.東晉末年,孫恩起義,孫處隨劉裕東征,平定京城建康,授任振武將軍,封新夷縣五等侯。
廣固城戰役中,先登有功。
2.義熙六年,盧循在廣州起兵,占領豫章,直逼建康。
劉裕遣孫處率三千人,從海上襲擊盧循大本營番禺,當日即攻破番禺。
此後,盧循率兵還襲廣州,孫處與盧循交戰二十餘日,盧循敗走,孫處率眾追奔至鬱林。
3.義熙七年,孫處去世。
朝廷追贈孫處為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官縣侯,食邑千戶。
義熙九年,重贈為交州刺史。
這一世,孫處最後參與章陵之戰,兵敗與沈攸之同歸於盡。
………
九、胡藩(死亡)
胡藩(372年~433年),字道序,祖籍江蘇宿遷縣人,後遷豫章。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開國功臣、名將,散騎常侍胡隨之孫,治書侍禦史胡仲任之子。
為人重義氣,性剛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謀。
初參郗恢、殷仲堪軍事,轉投桓玄。
桓玄敗亡後,劉裕知其忠義和富有才略,招降,遂投入劉裕麾下。
1.後隨劉裕南征北戰,先後參與劉裕北伐南燕,南征盧循,征討劉毅,征討司馬休之,北伐後秦的戰役,屢立戰功,參與了劉裕的一係列政治、軍事活動,才略超群,被譽為“江右俊傑”。
曆任吾平縣五等子、除正員郎、寧遠將軍、鄱陽太守、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參相國事。
劉裕稱帝後,進封陽山縣男,食邑五百戶。
2.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遷建武將軍、江夏內史。
元嘉七年(430年),征為遊擊將軍。
後又出戍廣陵,任廣陵太守,晚年任太子左衛將軍,封土豫章西,愛贛西新吳華林山水之勝,始就其地而居焉。
元嘉十年(433年)卒,時年六十二,諡壯侯,《方輿經》載其葬洪州南十九裏,《宋書》有傳。
這一世,胡藩參與襄陽大戰,但卻擁兵自重,企圖奪取蜀軍兵權,最後被劉封斬殺。
………
十、蒯恩(死亡)
蒯恩(生卒年不詳),字道恩,蘭陵郡承縣人,東晉時期名將。
1.一生戰功赫赫,討伐孫恩和盧循的叛軍,曾經三次平定江陵,又攻滅西蜀,身經百戰,為劉裕建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義熙十四年(418年),蒯恩到關中迎接桂陽公劉義真,卻被胡夏軍俘虜,最終在胡夏境內去世。
這一世,蒯恩最後參與烏林之戰,戰敗與張蠔同歸於盡。
………
十一、劉毅(劉磐)(在線)
劉道規(370年~412年),字道則,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裏人,漢族。
東晉末年名將,宋武帝劉裕異母弟。
倜儻不群,胸懷大誌,初為征虜中兵參軍。
1.桓玄之亂時,殺死青州刺史桓弘於廣陵,響應劉裕起兵。
隨軍收複建康,聯合劉毅、何無忌一同消滅桓玄,攻殺荊州刺史桓振。
迎複晉安帝,拜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封華容縣公。
2.鎮守荊州七年,剿滅桓氏殘餘勢力,擊殺後秦將領苟林。
協助劉裕平定盧循之亂,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豫州刺史,留京養病。
義熙八年(412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追贈侍中、司徒、南郡公,諡號烈武。
南朝宋建立後,追贈大司馬、臨川郡王。
宋文帝元嘉年間,追贈丞相。
這一世,劉道規重生成為劉磐,目前鎮守在漢中,以抵禦張合、高覽的進攻。
………
十二、劉遵考(死亡)
劉遵考(392年-473年7月20日),字號不詳,徐州彭城縣人。
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武帝劉裕族弟,正員郎劉淳曾孫。
1.起家振武參軍,參與平定盧循之亂,授建威將軍、彭城內史。
2.跟隨劉裕北伐後秦,授輔國將軍、河東太守,鎮守蒲阪。
關中失守後,南返建康,授冠軍將軍。
劉宋建立後,晉封營浦縣侯,領彭城及沛郡太守。
景平元年(423年),調任右衛將軍。
元嘉年間,曆任淮南太守、中護軍、雍兗徐豫湖五州刺史,為政嚴暴,聚斂無節。
後坐事免官,遷領軍將軍、豫州刺史。
2.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弑父篡位後,舉兵響應討劭義軍。
宋孝武帝即位初年,又坐事免官。
3.劉義宣之亂時,複起為征虜將軍,領兵防備叛軍。
後又曆任湘州刺史、丹陽尹、領軍將軍、尚書左仆射,領徐州刺史。
前廢帝時期,出任南豫州刺史。
宋明帝即位,授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崇憲太仆。
後廢帝即位,遷左光祿大夫。
元徽元年六月乙卯日(473年7月20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元。
這一世,劉遵考最後參與當陽之戰,兵敗被黃敘斬殺。
………
十三、王仲德(在線)
王仲德(367年~438年),晚渡北人,原名王懿,字仲德(渡江後,為避司馬懿名諱,以字行世),自稱太原郡祁縣人。
東晉末年到劉宋前期名將、劉宋開國元勳,後趙大臣王宏之孫,前秦大臣王苗之子。
王仲德初為前秦人,自幼沉穩謹慎,文韜武略。
1.前秦末年,慕容垂反叛,王仲德兄弟率義軍討伐後燕,但被慕容垂擊敗。
王仲德深受重傷,後被丁零翟遼拘留,多年後逃奔江左。
2.東晉末年,王仲德追隨劉裕北滅南燕慕容氏,平定盧循,征伐荊州,滅亡後秦,抗擊北魏,屢次擔任前鋒,曆任征虜將軍、冀州刺史。
劉宋建立,拜為左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淮北七州諸軍事,封爵新淦縣侯。
3.景平年間,王仲德鎮守北邊抵禦北魏進攻。
4.元嘉年間,參與元嘉北伐。
期間,王仲德對北魏敵情屢次作出正確判斷,但統帥到彥之未曾接受,致使宋軍戰敗。
宋軍潰敗南撤後,王仲德又與檀道濟率軍北上救援滑台,斬殺北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後因糧盡而退兵。
5.元嘉九年(432年),王仲德擔任鎮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宋文帝將邊關軍務全部委托給他,北魏數年未敢犯境。
元嘉十五年(438年),王仲德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諡號桓侯。
這一世,王仲德參與襄陽大戰,最後兵敗投降,目前正被關押於襄陽。
孫處(359年—411年),字季高,會稽永興人,東晉將領。
1.東晉末年,孫恩起義,孫處隨劉裕東征,平定京城建康,授任振武將軍,封新夷縣五等侯。
廣固城戰役中,先登有功。
2.義熙六年,盧循在廣州起兵,占領豫章,直逼建康。
劉裕遣孫處率三千人,從海上襲擊盧循大本營番禺,當日即攻破番禺。
此後,盧循率兵還襲廣州,孫處與盧循交戰二十餘日,盧循敗走,孫處率眾追奔至鬱林。
3.義熙七年,孫處去世。
朝廷追贈孫處為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官縣侯,食邑千戶。
義熙九年,重贈為交州刺史。
這一世,孫處最後參與章陵之戰,兵敗與沈攸之同歸於盡。
………
九、胡藩(死亡)
胡藩(372年~433年),字道序,祖籍江蘇宿遷縣人,後遷豫章。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開國功臣、名將,散騎常侍胡隨之孫,治書侍禦史胡仲任之子。
為人重義氣,性剛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謀。
初參郗恢、殷仲堪軍事,轉投桓玄。
桓玄敗亡後,劉裕知其忠義和富有才略,招降,遂投入劉裕麾下。
1.後隨劉裕南征北戰,先後參與劉裕北伐南燕,南征盧循,征討劉毅,征討司馬休之,北伐後秦的戰役,屢立戰功,參與了劉裕的一係列政治、軍事活動,才略超群,被譽為“江右俊傑”。
曆任吾平縣五等子、除正員郎、寧遠將軍、鄱陽太守、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參相國事。
劉裕稱帝後,進封陽山縣男,食邑五百戶。
2.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遷建武將軍、江夏內史。
元嘉七年(430年),征為遊擊將軍。
後又出戍廣陵,任廣陵太守,晚年任太子左衛將軍,封土豫章西,愛贛西新吳華林山水之勝,始就其地而居焉。
元嘉十年(433年)卒,時年六十二,諡壯侯,《方輿經》載其葬洪州南十九裏,《宋書》有傳。
這一世,胡藩參與襄陽大戰,但卻擁兵自重,企圖奪取蜀軍兵權,最後被劉封斬殺。
………
十、蒯恩(死亡)
蒯恩(生卒年不詳),字道恩,蘭陵郡承縣人,東晉時期名將。
1.一生戰功赫赫,討伐孫恩和盧循的叛軍,曾經三次平定江陵,又攻滅西蜀,身經百戰,為劉裕建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義熙十四年(418年),蒯恩到關中迎接桂陽公劉義真,卻被胡夏軍俘虜,最終在胡夏境內去世。
這一世,蒯恩最後參與烏林之戰,戰敗與張蠔同歸於盡。
………
十一、劉毅(劉磐)(在線)
劉道規(370年~412年),字道則,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裏人,漢族。
東晉末年名將,宋武帝劉裕異母弟。
倜儻不群,胸懷大誌,初為征虜中兵參軍。
1.桓玄之亂時,殺死青州刺史桓弘於廣陵,響應劉裕起兵。
隨軍收複建康,聯合劉毅、何無忌一同消滅桓玄,攻殺荊州刺史桓振。
迎複晉安帝,拜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封華容縣公。
2.鎮守荊州七年,剿滅桓氏殘餘勢力,擊殺後秦將領苟林。
協助劉裕平定盧循之亂,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豫州刺史,留京養病。
義熙八年(412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追贈侍中、司徒、南郡公,諡號烈武。
南朝宋建立後,追贈大司馬、臨川郡王。
宋文帝元嘉年間,追贈丞相。
這一世,劉道規重生成為劉磐,目前鎮守在漢中,以抵禦張合、高覽的進攻。
………
十二、劉遵考(死亡)
劉遵考(392年-473年7月20日),字號不詳,徐州彭城縣人。
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武帝劉裕族弟,正員郎劉淳曾孫。
1.起家振武參軍,參與平定盧循之亂,授建威將軍、彭城內史。
2.跟隨劉裕北伐後秦,授輔國將軍、河東太守,鎮守蒲阪。
關中失守後,南返建康,授冠軍將軍。
劉宋建立後,晉封營浦縣侯,領彭城及沛郡太守。
景平元年(423年),調任右衛將軍。
元嘉年間,曆任淮南太守、中護軍、雍兗徐豫湖五州刺史,為政嚴暴,聚斂無節。
後坐事免官,遷領軍將軍、豫州刺史。
2.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弑父篡位後,舉兵響應討劭義軍。
宋孝武帝即位初年,又坐事免官。
3.劉義宣之亂時,複起為征虜將軍,領兵防備叛軍。
後又曆任湘州刺史、丹陽尹、領軍將軍、尚書左仆射,領徐州刺史。
前廢帝時期,出任南豫州刺史。
宋明帝即位,授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崇憲太仆。
後廢帝即位,遷左光祿大夫。
元徽元年六月乙卯日(473年7月20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元。
這一世,劉遵考最後參與當陽之戰,兵敗被黃敘斬殺。
………
十三、王仲德(在線)
王仲德(367年~438年),晚渡北人,原名王懿,字仲德(渡江後,為避司馬懿名諱,以字行世),自稱太原郡祁縣人。
東晉末年到劉宋前期名將、劉宋開國元勳,後趙大臣王宏之孫,前秦大臣王苗之子。
王仲德初為前秦人,自幼沉穩謹慎,文韜武略。
1.前秦末年,慕容垂反叛,王仲德兄弟率義軍討伐後燕,但被慕容垂擊敗。
王仲德深受重傷,後被丁零翟遼拘留,多年後逃奔江左。
2.東晉末年,王仲德追隨劉裕北滅南燕慕容氏,平定盧循,征伐荊州,滅亡後秦,抗擊北魏,屢次擔任前鋒,曆任征虜將軍、冀州刺史。
劉宋建立,拜為左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淮北七州諸軍事,封爵新淦縣侯。
3.景平年間,王仲德鎮守北邊抵禦北魏進攻。
4.元嘉年間,參與元嘉北伐。
期間,王仲德對北魏敵情屢次作出正確判斷,但統帥到彥之未曾接受,致使宋軍戰敗。
宋軍潰敗南撤後,王仲德又與檀道濟率軍北上救援滑台,斬殺北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後因糧盡而退兵。
5.元嘉九年(432年),王仲德擔任鎮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宋文帝將邊關軍務全部委托給他,北魏數年未敢犯境。
元嘉十五年(438年),王仲德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諡號桓侯。
這一世,王仲德參與襄陽大戰,最後兵敗投降,目前正被關押於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