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朝廷之上炸開了鍋,群臣不禁議論紛紛。


    有人認為法正是在危言聳聽;


    有人認為法正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


    有人認為法正肯定是被孫策一方給收買了,借他之手勸說劉裕不要出兵,以此來讓江東軍攻取南郡!


    然而劉裕想了想卻是明白了,法正之言其實是在訴說不東征的壞處,總之不出兵的話南郡定然不保!


    江東軍現在之所以圍而不打,倒和涪陵那邊不一樣,情況也根本就不同。


    涪陵那邊的三十萬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且糧草短缺,巴郡也才剛剛安定。


    反觀襄陽那邊江東軍背靠大後方,不缺糧草,其二十萬大軍也都是精銳之師。


    涪陵那邊甘寧麾下雖然隻有三萬人,但個個精銳,甘寧、沙摩柯、王二、李四也都是勇將。


    反觀襄陽那邊守軍雖然有十萬之數,但卻也是烏合之眾,且除了龐統外也沒什麽人才了。


    涪陵那邊,乃是三十萬烏合之眾對三萬精銳,因此隻能圍而不攻。


    襄陽那邊,乃是二十萬精銳對十萬烏合之眾,圍而不攻就隻能是江東軍在用計!


    而法正之言卻也基本分析出了江東軍的目的所在,說穿了就是陽謀,以此迫使劉裕這邊派出主力救援。


    等你主力來了,江東軍也有辦法戰而勝之,就怕你不來。


    可要是你不來,那麽抱歉,到時候直接把你的南郡給收了。


    你說你救不救吧?


    救,我有辦法對付你;


    不救,那我也能讓你損兵折將!


    南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裕這邊也早就打定主意要救了,關鍵是怎麽救?


    “孝直,你是說我軍主力東征之後,江東軍必然會攻打上庸、夷陵?以此斷絕我軍的退路?”劉裕問道。


    “正是!縱觀孫策此人用兵,其人極為喜歡斷別人後路和糧道,因此不得不防!”法正說道。


    “上庸有孟達、向朗、向寵,聽說夷陵也有韋放率軍駐紮,等到我軍主力進入南郡之後,大軍也必然會重兵留守夷陵這個退路!如此一來,我軍無憂,如何孝直你會有如此顧慮呢?”劉裕不解地問道。


    “是啊是啊!”群臣不禁附和道。


    “大王!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下攻城!江東軍對襄陽圍而不打正應了兵法。如今天下大勢,八國鼎立,我國雖然鼎足西南,但周邊同樣是強敵環繞!先不說東邊的孫策、陳霸先,單單就說咱們的北邊、西邊和南邊吧!南邊有南蠻對大王恨之入骨,北邊和西邊則都是大秦的地盤。倘若我軍主力東出,當此之時秦軍來犯如何?則北邊三郡危矣。


    而我軍主力東出,待進入南郡與江東軍決戰之際,萬一江東軍派出水師突襲夷陵呢?又或者直接殺入巴郡腹地呢?


    還有那陳霸先,如今其人已經率軍橫掃荊南,兵鋒直指武昌。可他畢竟沒有水師之利,對於孫策一方也造不成太大的威脅,萬一他下一步也將矛頭對準巴郡呢?


    大王!夷陵雖然是我軍東出的必經之路,也是未來我軍主力的退路不假,但巴郡同樣也是!因此,如今在巴郡的三十萬大軍,若是傾巢出動是萬萬不可以的,至少要留一個軍團再配合江州的嚴顏一起設防方可!


    還有北邊!據臣所知,如今下辨(武都治所)、散關、陳倉、南鄭(漢中治所)、上庸各處,守軍加起來也不到三萬人。倘若秦軍來襲如何是好?因此,大王也必須要加派軍隊固守北邊,如此方可無憂!”法正侃侃而談道。


    總之,法正是在大戰前先謀敗,再謀勝。


    不要想著東征後會怎麽怎麽樣?萬一輸了呢?又萬一後院失火了呢?


    為今之計,東出是肯定是要東出的,但絕不能傾巢而出!


    劉裕聽明白了,群臣也聽明白了,眾人不禁暗暗心驚。


    “唔…既然如此,傅弘之率領兩萬人留守蜀中,震懾四方;巴郡那邊在打下涪陵之後還需要留下一個軍團,再調一個軍團北上固守北部防線,如此我軍主力才能安心東征!”劉裕說道。


    “大王英明!不過大王還需要防備江東軍有可能的不按套路出牌,萬一他們搶先一步攻打上庸、夷陵呢?如此則將我軍東出的道路斷絕!大王還得搶先一步,以防萬一!同時還得派人出使宇文泰和陳霸先,先穩住這兩方,以防我軍的敵人不止孫策一路!”法正建議道。


    “好好好!就是不知在列的諸位何人願意出使?”劉裕問道。


    “大王!臣願意往長安走一趟!”刺史府長史—張裔毛遂自薦道。


    “大王!臣願往荊南!”治中楊洪請命道。


    “好!準了!”劉裕不禁大喜。


    眼下東出一事商議完畢,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就等巴郡那邊打下涪陵,再分兵固守各處要害,最後兩路人分別結交好宇文泰和陳霸先即可。


    張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張裔研涉史書,劉璋時,被舉為孝廉,任魚複縣長,回州任州署從事,兼帳下司馬。


    張飛入蜀地,劉璋授張裔軍隊,命其抵禦張飛,結果張裔兵敗,退回成都。


    作為劉璋信使前往會見劉備,劉備答應他對劉璋以禮相待並安撫劉璋部下,張裔回到成都,開城歡迎劉備,劉備任他為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將、益州太守。


    在赴郡上任途中,被益州人雍闓押送給吳國孫權。


    章武二年(223年),劉備去世,丞相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乘機向孫權提出請求放還張裔。


    張裔回到蜀國後,諸葛亮任他為丞相府參軍,代行相府政務,又兼益州治中從事。


    諸葛亮駐守漢中,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留府長史。


    後加封輔漢將軍,兼長史照舊。


    建興八年(230年),去世。


    ………


    楊洪(?-228年),字季休,三國時犍為武陽人,本益州牧劉璋郡吏,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劉璋時曆部諸郡。


    劉備定蜀,太守李嚴命為功曹。


    李嚴打算搬遷郡治房舍,楊洪固諫不聽,遂辭功曹,請退。


    李嚴欲薦楊洪於州,為蜀部從事。


    頃之,轉為益州治中從事。


    建興元年(223年),其賜爵關內侯,複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為越騎校尉,領郡如故。


    劉備征伐東吳失敗,回軍駐紮永安。


    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聽聞劉備生病,懼有後患,舉郡叛亂,燒毀臨邛城。


    當時諸葛亮到川東看望劉備,成都空虛,是以黃元素更加無所忌憚。


    楊洪立即啟奏太子,要求遣其親兵,派將軍陳智、鄭綽討伐黃元素叛軍。


    眾臣商議,認為黃元素若不能圍攻成都,當由越嵩據南中,楊洪對此反對。


    隨後,陳智、鄭綽根據楊洪的意見埋下伏兵,生擒住黃元素。


    劉禪即位,賜爵關內侯,複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為越騎校尉,卒於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之孫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魯斯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魯斯老爺並收藏血之孫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