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開始南下之時,已是十月中旬,距離白袍軍逗留在宛城的時間,正好已經一個月。


    當初,我命令白袍軍留在南陽境內,將工匠、財貨、存糧全部洗劫一空。


    諸位看官沒有看錯,就是搶劫!但搶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府。


    於是,南陽境內各城全都遭了殃,各城的官府、軍械庫、馬廄、鐵匠鋪、糧倉,全都被洗劫一空。


    糧草、甲胄、兵器、物資全部被打包帶走,馬匹、牲畜、工匠、醫匠也全部被強製性帶往南方。


    這是一場浩劫,屬於曹軍的浩劫。


    南陽境內有著天下著名的鐵礦,總共有十三處。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鐵礦就已經十分出名,占據此地的韓國也憑借著優質的鐵礦,打造出強弓勁弩,“勁韓”也由此得名。


    一直到了秦漢時期,南陽的鐵礦依舊十分地出名。這裏出產的鐵礦石含碳量低,因此打造出來的武器、甲胄都比其他地方的質量要高。


    可以說,曹軍之所以這麽強,南陽的鐵礦占據了很大的功勞。


    但隨著宛城被白袍軍攻下,整個南陽,乃至南陽境內的鐵礦就都成了我的東西。


    因此,在我的命令下,這一個月來,白袍軍就專門幹著搶劫的勾當。已經開采的鐵礦石全部帶走,已經打造出來的武器、甲胄全部帶走,就連工匠以及他們的家屬也全部帶走。


    這簡直就是在抄曹操的家底。


    不僅如此,糧草、馬匹、牲畜也是南方奇缺的,自然也要統統帶走。


    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人和物資、牲畜從北邊,通過新野的中轉來到樊城,再由駐紮在樊城的軍隊,一批批裝船,然後運往西陵、臨湘、金陵等大後方的城池。


    我每天站在樊城的城牆上,望著忙碌的渡口,望著一船船被運走的工匠、物資、牲畜,臉上笑開了花。


    無論在哪個時代,工匠都是寶貴的財富。雖然他們中有許多人都心不甘,情不願,但在我開出了高額的報酬後,他們也都釋懷了。他們都將前往臨湘,以及金陵礦廠,日後都將成為江東的一員。


    相比工匠,被一起帶走的醫匠們則顯得自願了許多。畢竟,如今的金陵醫學院已經天下聞名,天下人都知道這是培養醫學人才的搖籃。更何況還有葛玄、張仲景坐鎮,身為醫匠之人自然都願意往那裏去。


    南陽境內,大批的駑馬和其他牲畜,則會被統一運往臨湘。整個荊南,如今已經基本被平定,但卻道路險阻,交通不便。所以在明年開春後;各郡縣便會組織民夫進行修路、搭橋,而大批的駑馬、牲畜,屆時都會派上大用場。


    至於戰馬,更是寶貴的很,如今白袍軍的騎兵和所需的戰馬已經飽和,一騎配雙馬又太過奢侈。所以,我將會把它們全部運往金陵,在金陵學院旁邊再建設一座金陵軍馬場,專門用來繁殖和培育戰馬。


    鍾山附近的環境、氣候,也比較適合養馬,所以這絕對是個好辦法。


    大批的甲胄、武器也是寶貝,這些裝備比之金陵兵工廠出產的也不遑多讓,隻需要重新塗個顏色,便可使用。


    而我準備在明年,進行全軍大擴軍。屆時,將會成立四支軍團,三支陸師,一支水師,總兵力二十萬人。所以,需要的武器、甲胄多多益善。


    至於糧草,更是如今江東境內奇缺的。因為隨著賦稅改革,以後收繳的糧食都少了,所以有了這麽多洗劫來的糧食,明年軍隊都不需要後方再運輸來糧草了。隻需要將之全部運往安陸或者西陵進行存放,便可確保萬無一失。


    白袍軍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我交代的任務。同時,近三千新兵也跟隨大部隊得到了鍛煉,如今八千白袍軍的戰鬥力又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因為白袍軍的擴編,是陳慶、吳才私自決定的,所以二人早早地就派人來通知給了我。


    一開始,二人唯恐我會怪罪,內心裏忐忑不安。


    結果,我非但沒有怪罪,反而褒獎了二人。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雖然二人確實自作主張,但我也從未說過不許私自募兵!更何況二人是什麽身份?一個是“我的表弟”,另一個可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白袍鬼將”!


    開玩笑,這兩人的忠誠度都是杠杠的好嗎?


    樊城內的眾將卻在得知消息後,感到了不滿,尤其是魯肅,多次跑來找我說起這事。


    比如說什麽李術、孫輔之事乃是前車之鑒雲雲,但都被我一一用大道理駁斥。


    而眾將也從我這裏得知了明年將要全軍大擴編的事情。到時候,每個人的部眾都將得到擴充。如此一來,白袍軍隻擴充了區區兩千人,這事也就不算個事了。


    隨著一個月之期已到,卻有一樁大事又擺在了白袍軍的麵前,那就是還打不打許都?


    曹軍主力從河北撤退,即將南下的事情已經天下皆知,早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了。


    而這正是我當初讓白袍軍攻打宛城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說,如今戰略目標已經達成,是時候該撤了。就連魯肅、陸遜這兩位智囊之士,也一致認為白袍軍是時候該撤了,但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現在已經不是打不打許都的問題,而是該不該讓白袍軍從宛城撤退!


    因為時至十月中旬,天氣已經很冷了。在古時候,不管是從事農業生產,還是軍隊進行作戰,多是在春秋兩季進行的。現在天這麽冷,也確實沒必要再打仗了。


    全軍撤退,退往江夏進行休整才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我卻認為白袍軍應當繼續留在宛城!


    理由有三:


    一、這時候誰都會認為天下不會再有戰事,更不會認為我軍還會去攻打許都。


    二、曹軍已然南下,這不會有假,但具體何時南下回到許都呢?


    三、就算不打許都,白袍軍暫時留在南陽也無甚壞處,畢竟曹軍也不一定會打過來啊?


    有這三點理由,我便決定讓白袍軍繼續留在宛城按兵不動,並且一切軍事行動皆由陳慶、吳才自己做主!


    也就是說,不管二人想不想打許都,又或者是打哪裏,我都不管了,隨他兩去吧!


    因為我相信,吳才是出色的!陳慶之更是超一流的軍事統帥!


    萬一“經曆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所向無前”這一戰績又再次上演了呢?


    注: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義興郡國山縣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


    陳慶之出身寒門,年輕時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起家奉朝請。


    普通六年(525年),迎接元法僧歸附。


    大通元年(527年),聯合曹仲宗、韋放攻打北魏渦陽,迫使渦陽城主王緯出降。


    大通二年(528年),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


    次年,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的魏將丘大千。在考城擊敗擁兵2萬的魏將元暉業。


    五月,連拔滎陽、虎牢二城,長驅直入,護送元顥到洛陽。


    經曆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所向無前。


    後來,北魏重兵回師洛陽,元顥的十萬大軍慘敗,陳慶之的梁軍也隨之而敗。


    最終,陳慶之隻身潛返江南。


    中大通二年(530年),參加懸瓠之戰,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


    楚城之戰,破東魏孫騰等人。


    大同元年(535年),與東魏堯雄交戰兩次,皆失利而還。


    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侯景。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善撫軍士,富有膽略,善於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之孫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魯斯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魯斯老爺並收藏血之孫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