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難以兩全
重生七零:我成家中頂梁柱 作者:楊小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啊,這次培訓班安排得當,從接待到開班沒有任何瑕疵,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沒找到,是這麽年輕的一位小同誌的一手操辦的。”
“真是江山輩有人才出啊。”
段同誌在知道了這次培訓會主要操辦的是周錦新之後表示挺意外。
這麽個年輕的女同誌,工作能力還這麽強,真是不容易。
“領導過獎了,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周錦新可不敢說這事都是自己的功勞,趕緊謙虛的說是大家的功勞。
“這位周副主任,還是咱們宋局長的夫人呢。”
旁邊的一位中年男人在段同誌的耳邊介紹了一下。
周錦新抬眼看過去,說話的這人他不認識,不過在這個時候說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哦?一個有頭腦敢幹事,一個能力強幹得好,果然是相得益彰。”
“這也是你們市局的領導眼光好,敢於啟用優秀的年輕人,這才達到了好的效果。”
段同誌點頭,對宋正陽和周錦新的工作表示認可,又對敢於啟用年輕優秀幹部的領導表示了認同。
周錦新聽這位段同誌這麽說心裏不住的點頭,看來這也是個思想開放的領導,他對於啟用年輕幹部也是讚同的。
“領導過獎了,是我們宋局長和周副主任的履曆太過優秀,這位周副主任可是幫著國家賺了不少的外匯,省政府點名表揚,連對外的許部長都致電表揚過。
還有,我們省內那個工務運輸就是這位小周同誌提議並且在她當時工作的段裏首先進行集體試點的,如今已經鋪滿了整個省內,她還去京城做過匯報,領導有意把這項工作大力推廣呢。”
“小宋局長更是在前些年來市裏陪同考察團參觀的時候還抓獲過意圖破壞華國安定團結的壞分子,保衛了咱們國家利益。”
“而且這麽多年的工作中也是表現十分突出,政績斐然。”
局長在段同誌麵前誇獎周錦新和宋正陽真是不遺餘力,專挑重要的說。
“哦?這事我也聽說過,原來就是這二位小同誌啊。”
段同誌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
原本就覺得是兩個工作幹的不錯的小同誌,聽局長這麽一說這才想起來,可不是嘛,他在京城都聽說過陽市這邊抓到過一個t務,現如今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之所以能記住是因為,被抓的這個t務是他們鐵路係統內的工人,聽說是全家潛伏在這邊二十來年了,這次被抓那真是意外,而且抓住他的人也是鐵路係統內的,這就挺新鮮。
仔細看了看,這位小宋同誌也不過二十多歲的樣子,當真是有勇有謀、年輕有為啊。
至於為國家賺外匯的事,也是一樣,就是聽說他們鐵路係統有個小同誌幫著政府部門賺了不少外匯,而且是長期的合作,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了鏈條,聽說對外的許同誌都對她讚賞有加呢。
至於工務運輸他更知道了,當時在他們部裏因為這個工務運輸值不值得推廣還幾次三番的開會討論過,可惜自己經常在外檢查工作,上次的匯報會他沒能參加,這次可不就見到本人了。
沒找到是這麽年輕的一個女同誌。
怪不得說年輕人頭腦靈活,能想到利用鐵路係統的便利條件辦一個集體,雖然集體的工人不屬於鐵路正式職工,工資也需要自負盈虧,可確確實實解決了一部分工人子女的就業問題,聽說目前為止經營的十分不錯,工人們的工資不比正式工人少多少,這可是是大大的好事。
“好,好啊,咱們國家就是需要這樣有能力有膽識的年輕幹部。”
“好好幹,你們年輕幹部重任在肩,以後肯定都大有可為。”
段同誌顯然激動了,聲音都比剛才大了許多。
周圍響起了掌聲一片,顯然都被他的話給帶動了,一個個手都拍紅了。
“領導說的對,我也覺得,年輕幹部的啟用非常有助於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激發幹部隊伍的活力。”
旁邊一位看起來就是領導的男同誌聲音洪亮的說。
周錦新看過去,這位同誌臉都紅了,咋這麽激動??
“年輕幹部通常比老同誌們學曆高、眼界寬、幹勁足、決心大。同時,年輕幹部也比老同誌們精力更旺盛,具有持續作戰能力,能夠承擔繁重複雜的工作任務。”
“我也覺得應該適當的啟用年輕幹部。”
段同誌的另外一邊,另一個跟著的人也點頭跟著附和。
“有些老同誌為單位奉獻了一輩子,到了歲數也還想繼續發光發熱,可惜身體情況不允許,而且他們思維也比較守舊,不願意嚐試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少不得會使一些工作難以推進。”
“我也覺得是時候提拔一批年輕幹部,讓這些年輕人大展拳腳了。”
“我們局裏這兩位就是個好的典型,有想法、敢實踐,工作都十分出色。”
局長這時候又適時的提出見解,這些都是平時跟底下人討論用人方麵問題的時常說的話。
其實他開始的時候是不怎麽讚同的,雖然年輕幹部有很多的優點,可他們工作經驗少,很容易出現立場不堅定的問題。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這種問題,在小宋局長和小周副主任的身上,他就沒有發現類似問題,這也跟上級領導管理和引導有關。
“嗯,你這個想法很對,隻是有些老同誌雖說思想跟不上,學習能力也跟不上,已經不太能適應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可畢竟是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同誌,咱們不能做法太激烈,也不能寒了這些人的心啊。”
“我覺得你之前提出的啟用年輕幹部的想法很好,隻是還得有具體的路數才行,你要是有這方麵的想法,能不能再展開說說?”
段同誌顯然覺得局長的思想很對,可又覺得沒辦法安置那些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同誌,難以兩全,十糾結。
“沒找到,是這麽年輕的一位小同誌的一手操辦的。”
“真是江山輩有人才出啊。”
段同誌在知道了這次培訓會主要操辦的是周錦新之後表示挺意外。
這麽個年輕的女同誌,工作能力還這麽強,真是不容易。
“領導過獎了,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周錦新可不敢說這事都是自己的功勞,趕緊謙虛的說是大家的功勞。
“這位周副主任,還是咱們宋局長的夫人呢。”
旁邊的一位中年男人在段同誌的耳邊介紹了一下。
周錦新抬眼看過去,說話的這人他不認識,不過在這個時候說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哦?一個有頭腦敢幹事,一個能力強幹得好,果然是相得益彰。”
“這也是你們市局的領導眼光好,敢於啟用優秀的年輕人,這才達到了好的效果。”
段同誌點頭,對宋正陽和周錦新的工作表示認可,又對敢於啟用年輕優秀幹部的領導表示了認同。
周錦新聽這位段同誌這麽說心裏不住的點頭,看來這也是個思想開放的領導,他對於啟用年輕幹部也是讚同的。
“領導過獎了,是我們宋局長和周副主任的履曆太過優秀,這位周副主任可是幫著國家賺了不少的外匯,省政府點名表揚,連對外的許部長都致電表揚過。
還有,我們省內那個工務運輸就是這位小周同誌提議並且在她當時工作的段裏首先進行集體試點的,如今已經鋪滿了整個省內,她還去京城做過匯報,領導有意把這項工作大力推廣呢。”
“小宋局長更是在前些年來市裏陪同考察團參觀的時候還抓獲過意圖破壞華國安定團結的壞分子,保衛了咱們國家利益。”
“而且這麽多年的工作中也是表現十分突出,政績斐然。”
局長在段同誌麵前誇獎周錦新和宋正陽真是不遺餘力,專挑重要的說。
“哦?這事我也聽說過,原來就是這二位小同誌啊。”
段同誌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
原本就覺得是兩個工作幹的不錯的小同誌,聽局長這麽一說這才想起來,可不是嘛,他在京城都聽說過陽市這邊抓到過一個t務,現如今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之所以能記住是因為,被抓的這個t務是他們鐵路係統內的工人,聽說是全家潛伏在這邊二十來年了,這次被抓那真是意外,而且抓住他的人也是鐵路係統內的,這就挺新鮮。
仔細看了看,這位小宋同誌也不過二十多歲的樣子,當真是有勇有謀、年輕有為啊。
至於為國家賺外匯的事,也是一樣,就是聽說他們鐵路係統有個小同誌幫著政府部門賺了不少外匯,而且是長期的合作,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了鏈條,聽說對外的許同誌都對她讚賞有加呢。
至於工務運輸他更知道了,當時在他們部裏因為這個工務運輸值不值得推廣還幾次三番的開會討論過,可惜自己經常在外檢查工作,上次的匯報會他沒能參加,這次可不就見到本人了。
沒找到是這麽年輕的一個女同誌。
怪不得說年輕人頭腦靈活,能想到利用鐵路係統的便利條件辦一個集體,雖然集體的工人不屬於鐵路正式職工,工資也需要自負盈虧,可確確實實解決了一部分工人子女的就業問題,聽說目前為止經營的十分不錯,工人們的工資不比正式工人少多少,這可是是大大的好事。
“好,好啊,咱們國家就是需要這樣有能力有膽識的年輕幹部。”
“好好幹,你們年輕幹部重任在肩,以後肯定都大有可為。”
段同誌顯然激動了,聲音都比剛才大了許多。
周圍響起了掌聲一片,顯然都被他的話給帶動了,一個個手都拍紅了。
“領導說的對,我也覺得,年輕幹部的啟用非常有助於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激發幹部隊伍的活力。”
旁邊一位看起來就是領導的男同誌聲音洪亮的說。
周錦新看過去,這位同誌臉都紅了,咋這麽激動??
“年輕幹部通常比老同誌們學曆高、眼界寬、幹勁足、決心大。同時,年輕幹部也比老同誌們精力更旺盛,具有持續作戰能力,能夠承擔繁重複雜的工作任務。”
“我也覺得應該適當的啟用年輕幹部。”
段同誌的另外一邊,另一個跟著的人也點頭跟著附和。
“有些老同誌為單位奉獻了一輩子,到了歲數也還想繼續發光發熱,可惜身體情況不允許,而且他們思維也比較守舊,不願意嚐試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少不得會使一些工作難以推進。”
“我也覺得是時候提拔一批年輕幹部,讓這些年輕人大展拳腳了。”
“我們局裏這兩位就是個好的典型,有想法、敢實踐,工作都十分出色。”
局長這時候又適時的提出見解,這些都是平時跟底下人討論用人方麵問題的時常說的話。
其實他開始的時候是不怎麽讚同的,雖然年輕幹部有很多的優點,可他們工作經驗少,很容易出現立場不堅定的問題。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這種問題,在小宋局長和小周副主任的身上,他就沒有發現類似問題,這也跟上級領導管理和引導有關。
“嗯,你這個想法很對,隻是有些老同誌雖說思想跟不上,學習能力也跟不上,已經不太能適應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可畢竟是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同誌,咱們不能做法太激烈,也不能寒了這些人的心啊。”
“我覺得你之前提出的啟用年輕幹部的想法很好,隻是還得有具體的路數才行,你要是有這方麵的想法,能不能再展開說說?”
段同誌顯然覺得局長的思想很對,可又覺得沒辦法安置那些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同誌,難以兩全,十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