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家人在轉基因領域的偉大貢獻!
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 作者:懷疑探索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衛健委互聯網科普醫學協會會員)
袁隆平,這位在農業科研史上鐫刻下深深印記的傳奇人物,其於雜交水稻領域的豐功偉績舉世聞名。而在轉基因技術這片充滿希望的領域,袁隆平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力與積極作為。
袁隆平深知在農業科技發展的浪潮中,轉基因育種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向。他為了鼓勵更多科研人員積極探索其在農業增產、品質提升等多方麵的潛力,勇攀科學高峰,親身示範投入轉基因技術科研第一線。袁隆平以個人名義發表的關於轉基因育種的論文有《轉基因抗除草劑水稻的研究與應用》,該論文與辛世文、蔣顯斌等人合著,發表於《2002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其論文工作彰顯出其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農業發展使命的深刻領悟。
此外,袁隆平與兒子袁定陽還合作發表了論文《轉bar基因抗除草劑水稻bar68-1的研究與應用》,收錄於《中國作物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這是又一篇研究轉基因水稻的重量級研究成果。
2008年起,袁隆平又主動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該項目的編號為2008zx08001-004,為國家建立起了轉基因水稻產業化基地。
此重大專項旨在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水稻新品種,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袁隆平團隊在該項目中取得了諸多成果,如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入水稻,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及產量;還獲得了抗稻瘟病材料和抗除草劑性能且能穩定遺傳的水稻材料等,為水稻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院士非常關注輿論,積極為轉基因發聲。
2020年,袁隆平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對轉基因技術在輿論場遭受的嚴重妖魔化與無端攻擊表達了痛心疾首的憂慮。彼時,不實信息如洶湧潮水般將轉基因技術淹沒,輿論環境烏煙瘴氣。袁隆平望著這片混沌的輿論“泥沼”,憂心忡忡地說道:“轉基因技術本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探索方向,卻被惡意曲解,這對科學研究的推進和農業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他深知科學進步需理性探討與包容環境,而非被不實輿論肆意打壓。
袁隆平院士這些年,他在國內各個公開場合有過多次正麵評價轉基因的演說活動。
2010年前後,袁隆平一直強調以轉基因為代表的分子育種技術的重要性,如2010年3月23日,袁隆平在法國駐華大使官邸接受“法蘭西共和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時,從側麵反映出他對相關技術研究的重視。
2010年,袁隆平對人民網表示,他本人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政府決策積極支持,他與張啟發院士領銜的團隊將加強合作。
2010年3月5日,袁隆平指出:“雖然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五年、長則十年,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了。”
袁隆平認為,今後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技術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就沒有地位。他提到有些轉基因作物,比如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人們已經食用多年且未出現問題,說明部分轉基因技術在提高產量、減少勞動成本等方麵有積極作用。
2010年3月12日,袁隆平表示支持政府關於轉基因作物研發的決策。為了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抗蟲稻米安全性顧慮的問題,袁隆平表示,願意作為第一個誌願者來吃。
2011年9月28日,袁隆平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超級稻不含轉基因,但對於抗病又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從過去的實驗來看沒問題。袁隆平再次表示,他願意試吃轉基因大米。
2012年,袁隆平出席“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啟動式時,也表達了對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生物技術助力超級雜交稻畝產破千公斤的殷切期望。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袁隆平說: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對轉基因技術不能“一棒打死”,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他主張,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測和推論,要用事實說話。
2014年1月2日,袁隆平向人民網記者透露,他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袁隆平談到轉基因問題時說:“我們現在正在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上麵來,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產量。這樣的轉基因有什麽吃不得,玉米不是照樣吃嗎?我們現在吃的大豆,3\/4是進口美國豆,也是轉基因”。
2014年5月1日勞動節,袁隆平院士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際上關於轉基因的負麵報道皆為不實之辭。袁隆平院士語重心長的說,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要敢說真話,不能因為怕惹麻煩就一言不發。
2014年11月17日上午,袁隆平在河南農業大學作專題報告時對在場的師生說:“轉基因食品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基因多種多樣,有些基因特別是抗病蟲的基因,大家擔心人吃了會不會有問題?這些基因我們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轉基因,如美國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麵積生產不用除草,沒有問題,不能談轉色變。”
麵對提問,袁隆平認為,轉基因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有些轉基因是抗病蟲的,叫“毒蛋白基因”,人吃了會怎麽樣,我們應該慎重對待。
在袁隆平看來,分子育種的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糧食增產、保證糧食安全的科學措施,搞轉基因要合理研究,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和把關。
2014年4月28日,袁隆平在湖北舉辦的一次高層發展論壇上指出,中國如果不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後果不堪設想。
2016年,袁隆平接受英國媒體專訪時表示,轉基因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如將玉米碳四高光合作用基因轉移到水稻上的轉基因水稻,對人體無害。袁隆平還表示,其所屬的分子技術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對於一些安全的轉基因技術研究要積極推進。
2016年2月,袁隆平院士又主動糾正口誤,表示他先前稱呼“毒蛋白”的說法不確切。實際上,學術界從來沒有“毒蛋白”的說法。而轉基因技術中轉入的那個基因,原本就來源於人類已經安全食用幾千年幾萬年的傳統植物的身上。bt 蛋白具有高度的特異性,隻對特定的害蟲產生作用,對人類、家畜和其他非目標生物完全沒有毒性。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其稱為“毒蛋白”是民間一種不準確的表述,“現在應該予以改正”。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隻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美國轉基因大豆加入的是除草基因,這個對人體無害,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幾千萬噸大豆,這個完全沒問題。”
袁隆平還又一次對記者鄭重的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麵對采訪時,袁隆平強調指出,轉基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保證糧食安全、增加產量的科學措施,利用轉基因技術為人們帶來安全和高產的糧食,並沒什麽不妥。轉基因食品是經過合理研究及嚴格科學試驗把關,才投入生產的。
2020年4月初,袁隆平院士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北京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他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政府批準的轉基因產品,我們可以放心食用”,袁隆平院士表示,“科學家對基因本身研究的非常透徹,轉基因沒有毒,這是非常明確的。”
由此可見,袁隆平院士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也好,對轉基因產品的合法推廣也好,都是非常讚同的。作為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學生,袁隆平院士沒有知難而退和墨守成規,而是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探索中尋求真相。他熱愛人民,特愛科學,熱愛真理,並且仗義執言,勇於為中國科學發聲。在袁隆平院士身上,我們看見了一片赤子之心!
袁隆平的高瞻遠矚在於他敏銳洞察到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在全球農業競爭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若不積極研究和應用,我國農業科技優勢將難以持續。他的觀點和行動對於促進轉基因技術在科學規範軌道上發展、引導公眾理性看待轉基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有著極為深遠且積極的意義,也為後來者樹立了勇於探索、堅持真理、服務人民的光輝榜樣。
袁門虎子
為了順應曆史潮流,支持轉基因技術,袁隆平院士力促兒子和兒媳婦進入這個領域。他曾經對朱院士袒露心聲:“我現在已經老了,搞轉基因育種不在行,轉基因育種比雜交育種更有前途,所以我讓我的兒子和兒媳婦從事這一專業,從事這個專業更能為人民服務,對國家貢獻更大。”
袁隆平之子袁定陽,1970年出生,是袁隆平的第三個兒子。他在轉基因育種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領域中,宛如一顆堅定的星辰,沿著父親開辟的科研道路奮勇前行,他的努力與成就贏得了同行們的廣泛讚譽與尊重。其同事們由衷讚歎,袁定陽在工作中始終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對待科研細節精益求精,實驗步驟嚴謹規範,數據處理細致入微。他對科研的執著專注,“頗有乃父之風”。
袁定陽自1990年踏入廣西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條求知探索的漫漫長路。此後,他在湖南農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殿堂中不斷磨礪,先後斬獲遺傳育種及分子生物學的碩士、博士學位,並圓滿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
如今,他肩負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重任,在水稻遺傳育種的廣袤天地裏辛勤耕耘,成績斐然。他成功選育出多個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其在內蒙古開展的“袁”夢計劃更是豪情滿懷,旨在將水稻產量推向新的高峰。袁定陽堅信,轉基因技術將為水稻育種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他認為借助精準的基因編輯手段,能夠如魔法般快速塑造出適應多元環境、抗逆性超群且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為全球糧食安全的堅固堡壘添磚加瓦。
中國作物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中有一篇《轉bar基因抗除草劑水稻bar68-1的研究與應用》,袁隆平與袁定陽均是作者之一。袁定陽在國內外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研究論文。
袁定陽長期致力於農業科研工作,在轉基因等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深入鑽研,不斷探索創新,為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進步付出諸多努力,他的鑽研精神和專業貢獻有助於提升我國在農業生物科技前沿的競爭力,為攻克農業生產麵臨的挑戰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征程中發揮著積極且關鍵的作用。
袁隆平的三兒媳段美娟在轉基因育種的舞台上,也宛如一顆耀眼的新星,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並收獲了累累碩果。
段美娟女士,出生於1974年10月,身為湖南農業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以及黨委副書記,將自己的科研熱情與心血傾注於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遺傳育種的深邃領域,尤其在高產、抗病、抗蟲、抗逆水稻新品種的選育方麵展現出非凡的智慧與毅力。她深刻的指出,轉基因育種猶如一把精準的基因手術刀,能夠高效地將有益基因導入水稻基因組,從而大幅縮短育種周期,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無常、病蟲害肆虐等嚴峻挑戰時,恰似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其研究成果為構建更加穩固、可持續的農業生產體係奠定了堅如磐石的基礎。
段美娟在其專業領域也展現出卓越才能,她積極投身於轉基因技術相關的科研與實踐,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為推動轉基因技術在農業應用中的優化與拓展貢獻力量,其工作成果對於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在農業科技領域女性力量的彰顯方麵也起到了榜樣作用。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出生於1968年,作為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理事長,他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推動農業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傳承袁隆平精神。2015年起,袁定江擔任隆平高科副董事長,2020年7月6日再次獲任該職,還兼任常務副總裁、決策委員會委員和非獨立董事等職 ,2023年3月起代行董事長職責。
袁定江積極推動轉基因技術發展,在其推動下,隆平高科投資布局生物技術平台,獲9個玉米轉基因性狀安全證書,完成主導玉米品種轉基因版本開發及審定測試,是首批獲審定轉基因玉米品種占比較高的企業,正穩步推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示範與推廣工作。
袁定江還推動隆平高科開展國內外種業資源整合,2017~2019年先後收購多家外資企業,實現種業資源國內外聯通,促進轉基因玉米技術出口到巴西,成立隆平生物開啟了農作物轉基因性狀的研發工作。
袁定江在隆平高科的領導崗位上,積極布局轉基因技術戰略,大力推動公司在轉基因技術研發、產業化進程等多方麵的投入與發展。他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對農業科技趨勢的精準把握,促進了轉基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轉化,不僅助力企業在農業科技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更為整個農業行業的轉基因技術推廣與應用創造了良好的商業環境和發展機遇,對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袁隆平的轉基因水稻之夢
在水稻科研成果的璀璨星空中,低鎘水稻的成功研發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隨著工業化進程帶來的重金屬汙染肆虐,我國約7%的農田深陷鎘汙染的困境。水稻對鎘的富集,猶如一顆隱藏的健康“炸彈”,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可引發諸如骨質疏鬆、腎功能衰竭乃至癌症等多種可怕疾病。袁隆平團隊運用先進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以精準的“基因手術刀”,對秈型雜交水稻常用親本係中的鎘吸收主效基因osnramp5進行敲除。在雄性不育係隆科638s和恢複係華占中精心操作,曆經雜交與嚴格篩選的層層考驗,成功培育出不含外源基因且鎘含量極低的水稻新品種。
即便在鎘汙染嚴重如“毒境”的稻田中,這些新品種依然能傲然挺立,保持良好生長態勢與穩定產量,為解決水稻鎘汙染難題開辟了極具前景的嶄新道路。
在農業生產領域,雜交技術無疑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與效益,袁隆平院士不禁思考:在雜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抗蟲轉基因減少蟲害損失,得到間接增產,不是更好嗎?
袁老在世時,其團隊不斷探索創新,積極開展多方麵的研究工作。例如,他們曾致力於研發將玉米基因轉入水稻,力求進一步增產。這一舉措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農業科技深入探索與突破的決心。雜交技術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麵臨著一些挑戰,如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始終存在。而抗蟲轉基因技術則能夠精準地針對特定害蟲,減少蟲害對作物的損害,從而間接地實現增產的目標。通過將玉米基因轉入水稻,或許能夠整合不同作物的優良基因特性,在原有雜交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水稻的增產潛力,為糧食產量的提升開辟新的路徑。這種跨作物基因融合的嚐試,一旦成功,將有可能改變傳統農業的格局,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讓我們在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和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時有更多的技術手段與應對策略。
袁隆平對轉基因技術秉持著積極且理性的態度,始終堅信其在農業未來發展中的關鍵地位。他曾明確表態:“轉基因技術是農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絕不能因暫時的疑慮而被否定。隨著科研的深入探索與技術的不斷完善,其安全性與優勢必將愈發清晰地展現。”
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察覺到全球人口如洶湧潮水般不斷增長與耕地資源如稀缺珍寶般日益有限之間的尖銳矛盾。在他的眼中,轉基因技術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有望開啟突破糧食產量瓶頸、雕琢作物品質的全新大門。例如,他曾滿懷憧憬地提及將玉米高光效基因巧妙地轉移至水稻之中,這一充滿創意的設想猶如一顆希望的種子,有望在水稻田中綻放出大幅提升光合作用效率,進而實現產量躍升的絢麗花朵,充分彰顯了他對轉基因技術在增產領域所蘊含巨大潛力的深度認知與殷切期待。
主動攜手張啟發院士
回溯2010年,袁隆平主動與張啟發院士開啟了意義深遠的合作。
當時,袁隆平承擔的2008年國家啟動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中的“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正在推進且已建立產業化基地,張啟發院士在轉基因水稻分子育種技術與安全性評估方麵經驗豐富。基於共同的認知與優勢互補,雙方攜手合作。人民網2010年的一則報道就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轉基因水稻之父”張啟發交流後表示,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政府決策積極支持,兩人領銜的團隊將加強合作。
張啟發院士在回憶文章中提及袁隆平的大力支持,在合作過程中,袁隆平憑借自身威望與資源,積極促進雙方團隊交流互動,鼓勵張啟發院士大膽探索轉基因應用邊界,他曾言:“隻要秉持科學嚴謹,轉基因研究定能造福農業。”這給予了張啟發院士極大的鼓舞。
合作期間,張啟發院士應袁隆平邀請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轉基因作物的機遇與挑戰》專題報告,深入剖析轉基因與傳統育種技術關聯、國內外研究動態及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性評價資料。袁隆平則就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性實驗細節、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作用機理等與張啟發院士深入探討,並堅定表示支持政府轉基因研發決策,還自願成為試吃轉基因大米第一人以消弭公眾疑慮。
此後,雙方團隊在信息共享、人才培養、項目聯合攻關等多方麵強化合作,致力於融合傳統與現代育種技術,推動我國水稻科研事業邁向新高度,為全球糧食安全不懈努力。
袁隆平在轉基因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其學術論文中亦有體現。例如團隊關於將玉米碳四基因轉入水稻的研究,闡述了該轉基因方式可提升水稻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增產的理論依據與實驗成果,彰顯轉基因技術在增產方麵的巨大潛力。同時,他強調對於轉基因食品尤其是抗病蟲基因的食品需謹慎對待,需充分實驗確保安全後才可投放市場,如2013年他表示抗病蟲基因要慎重,需多實驗確證無害方可推廣。
隆平高科:出口轉基因玉米技術到巴西
1999年6月30日,袁隆平作為主要發起人,聯合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發起設立了隆平高科。
由袁隆平院士直接擔任顧問的隆平高科在轉基因育種領域成績卓著,組建了由常規育種人員、分子技術人員以及生物信息人員等構成的專業團隊,培養了一批在轉基因技術和育種領域的專業人才,為轉基因水稻的研發提供了智力支持。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自2015年起擔任隆平高科的最高負責人之一,用實際行動推動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隆平高科在轉基因技術研發上不遺餘力,已經構建起一套完善且先進的育種技術體係。隆平高科通過投資布局的生物技術平台已獲得瑞豐125、浙大瑞豐8、ncx-1、bfl4-2等9個玉米轉基因性狀的安全證書。此外,其參股公司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轉基因玉米瑞豐125已在中國和美國獲得專利。
據新聞報道,隆平高科研發的部分轉基因水稻品種在產量與抗病蟲害能力方麵表現極為突出。如轉基因水稻品種在嚴苛的國家品種審定試驗中,展現出優良的農藝性狀,產量相比傳統品種大幅提升,且對特定病蟲害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宛如農業生產的“守護神”,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2019年,經過國家批準又成立了隆平生物,開啟農作物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性狀研發。通過建立種業科學研究院和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先進技術,不斷推進種業領域的創新平台建設和重點品種的前沿性研究。其種業科學院生物技術團隊運用基因編輯等技術,進行水稻資源創製和全基因組選擇,提升了育種創新效率,為轉基因水稻研發奠定了基礎。
2024年,隆平高科副總楊遠柱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團隊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oshel2調節溫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轉換的分子機製,為轉基因水稻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隆平高科在國內種業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其在轉基因玉米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和技術積累,為未來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和示範,有助於推動轉基因水稻從研發到商業化種植的進程。
在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的廣闊舞台上,隆平高科同樣收獲頗豐。其轉基因品種及相關專利已成功獲批出口至巴西。隆平高科通過其子公司隆平發展在巴西從事轉基因玉米種子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2017年收購巴西資產後,隆平高科采用中方與巴西團隊共同經營的模式,其研發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技術已出口到巴西。目前,其市場份額已經位列巴西前兩名,前十大玉米種子品種中約占據1\/3,銷量從收購初的240萬袋增至500餘萬袋。
這一裏程碑式的成果,不僅為巴西的玉米種植技術升級與產量增長注入強大動力,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力推動了全球農業科技合作與協同發展的進程。
未來科學大獎
在2018年,袁隆平與李家洋二位院士共同榮獲未來科學大獎。這一殊榮是對他們在農業科學領域,尤其是在轉基因育種等相關研究方麵所做出巨大貢獻的高度認可。
未來科學大獎旨在表彰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與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其對於轉基因育種研究的鼓勵,彰顯了這一領域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方麵的關鍵意義。袁隆平及其團隊在轉基因育種等多方麵的持續探索與創新實踐,正契合了該獎項所倡導的推動科學前沿發展、造福人類社會的精神內涵,他們的努力為農業科研領域樹立了光輝榜樣,激勵著更多科研人員投身於轉基因等前沿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構建更加美好的農業未來而拚搏奮進。
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水稻科研領域的不懈努力與輝煌成就,無論是雜交水稻的偉大創舉,還是轉基因技術的勇敢探索,以及隆平高科在產業化道路上的奮勇前行,都如同一座座巍峨的燈塔,照亮了農業科技進步的漫漫征途,為全球糧食安全與人類福祉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研勇士在農業創新的神聖使命中砥礪前行,書寫更為壯麗的篇章。
袁隆平,這位在農業科研史上鐫刻下深深印記的傳奇人物,其於雜交水稻領域的豐功偉績舉世聞名。而在轉基因技術這片充滿希望的領域,袁隆平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力與積極作為。
袁隆平深知在農業科技發展的浪潮中,轉基因育種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向。他為了鼓勵更多科研人員積極探索其在農業增產、品質提升等多方麵的潛力,勇攀科學高峰,親身示範投入轉基因技術科研第一線。袁隆平以個人名義發表的關於轉基因育種的論文有《轉基因抗除草劑水稻的研究與應用》,該論文與辛世文、蔣顯斌等人合著,發表於《2002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其論文工作彰顯出其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農業發展使命的深刻領悟。
此外,袁隆平與兒子袁定陽還合作發表了論文《轉bar基因抗除草劑水稻bar68-1的研究與應用》,收錄於《中國作物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這是又一篇研究轉基因水稻的重量級研究成果。
2008年起,袁隆平又主動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該項目的編號為2008zx08001-004,為國家建立起了轉基因水稻產業化基地。
此重大專項旨在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水稻新品種,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袁隆平團隊在該項目中取得了諸多成果,如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入水稻,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及產量;還獲得了抗稻瘟病材料和抗除草劑性能且能穩定遺傳的水稻材料等,為水稻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院士非常關注輿論,積極為轉基因發聲。
2020年,袁隆平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對轉基因技術在輿論場遭受的嚴重妖魔化與無端攻擊表達了痛心疾首的憂慮。彼時,不實信息如洶湧潮水般將轉基因技術淹沒,輿論環境烏煙瘴氣。袁隆平望著這片混沌的輿論“泥沼”,憂心忡忡地說道:“轉基因技術本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探索方向,卻被惡意曲解,這對科學研究的推進和農業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他深知科學進步需理性探討與包容環境,而非被不實輿論肆意打壓。
袁隆平院士這些年,他在國內各個公開場合有過多次正麵評價轉基因的演說活動。
2010年前後,袁隆平一直強調以轉基因為代表的分子育種技術的重要性,如2010年3月23日,袁隆平在法國駐華大使官邸接受“法蘭西共和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時,從側麵反映出他對相關技術研究的重視。
2010年,袁隆平對人民網表示,他本人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政府決策積極支持,他與張啟發院士領銜的團隊將加強合作。
2010年3月5日,袁隆平指出:“雖然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五年、長則十年,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了。”
袁隆平認為,今後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技術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就沒有地位。他提到有些轉基因作物,比如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人們已經食用多年且未出現問題,說明部分轉基因技術在提高產量、減少勞動成本等方麵有積極作用。
2010年3月12日,袁隆平表示支持政府關於轉基因作物研發的決策。為了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抗蟲稻米安全性顧慮的問題,袁隆平表示,願意作為第一個誌願者來吃。
2011年9月28日,袁隆平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超級稻不含轉基因,但對於抗病又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從過去的實驗來看沒問題。袁隆平再次表示,他願意試吃轉基因大米。
2012年,袁隆平出席“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啟動式時,也表達了對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生物技術助力超級雜交稻畝產破千公斤的殷切期望。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袁隆平說: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對轉基因技術不能“一棒打死”,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他主張,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測和推論,要用事實說話。
2014年1月2日,袁隆平向人民網記者透露,他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袁隆平談到轉基因問題時說:“我們現在正在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上麵來,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產量。這樣的轉基因有什麽吃不得,玉米不是照樣吃嗎?我們現在吃的大豆,3\/4是進口美國豆,也是轉基因”。
2014年5月1日勞動節,袁隆平院士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際上關於轉基因的負麵報道皆為不實之辭。袁隆平院士語重心長的說,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要敢說真話,不能因為怕惹麻煩就一言不發。
2014年11月17日上午,袁隆平在河南農業大學作專題報告時對在場的師生說:“轉基因食品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基因多種多樣,有些基因特別是抗病蟲的基因,大家擔心人吃了會不會有問題?這些基因我們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轉基因,如美國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麵積生產不用除草,沒有問題,不能談轉色變。”
麵對提問,袁隆平認為,轉基因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有些轉基因是抗病蟲的,叫“毒蛋白基因”,人吃了會怎麽樣,我們應該慎重對待。
在袁隆平看來,分子育種的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糧食增產、保證糧食安全的科學措施,搞轉基因要合理研究,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和把關。
2014年4月28日,袁隆平在湖北舉辦的一次高層發展論壇上指出,中國如果不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後果不堪設想。
2016年,袁隆平接受英國媒體專訪時表示,轉基因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如將玉米碳四高光合作用基因轉移到水稻上的轉基因水稻,對人體無害。袁隆平還表示,其所屬的分子技術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對於一些安全的轉基因技術研究要積極推進。
2016年2月,袁隆平院士又主動糾正口誤,表示他先前稱呼“毒蛋白”的說法不確切。實際上,學術界從來沒有“毒蛋白”的說法。而轉基因技術中轉入的那個基因,原本就來源於人類已經安全食用幾千年幾萬年的傳統植物的身上。bt 蛋白具有高度的特異性,隻對特定的害蟲產生作用,對人類、家畜和其他非目標生物完全沒有毒性。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其稱為“毒蛋白”是民間一種不準確的表述,“現在應該予以改正”。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隻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美國轉基因大豆加入的是除草基因,這個對人體無害,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幾千萬噸大豆,這個完全沒問題。”
袁隆平還又一次對記者鄭重的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麵對采訪時,袁隆平強調指出,轉基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保證糧食安全、增加產量的科學措施,利用轉基因技術為人們帶來安全和高產的糧食,並沒什麽不妥。轉基因食品是經過合理研究及嚴格科學試驗把關,才投入生產的。
2020年4月初,袁隆平院士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北京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他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政府批準的轉基因產品,我們可以放心食用”,袁隆平院士表示,“科學家對基因本身研究的非常透徹,轉基因沒有毒,這是非常明確的。”
由此可見,袁隆平院士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也好,對轉基因產品的合法推廣也好,都是非常讚同的。作為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學生,袁隆平院士沒有知難而退和墨守成規,而是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探索中尋求真相。他熱愛人民,特愛科學,熱愛真理,並且仗義執言,勇於為中國科學發聲。在袁隆平院士身上,我們看見了一片赤子之心!
袁隆平的高瞻遠矚在於他敏銳洞察到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在全球農業競爭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若不積極研究和應用,我國農業科技優勢將難以持續。他的觀點和行動對於促進轉基因技術在科學規範軌道上發展、引導公眾理性看待轉基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有著極為深遠且積極的意義,也為後來者樹立了勇於探索、堅持真理、服務人民的光輝榜樣。
袁門虎子
為了順應曆史潮流,支持轉基因技術,袁隆平院士力促兒子和兒媳婦進入這個領域。他曾經對朱院士袒露心聲:“我現在已經老了,搞轉基因育種不在行,轉基因育種比雜交育種更有前途,所以我讓我的兒子和兒媳婦從事這一專業,從事這個專業更能為人民服務,對國家貢獻更大。”
袁隆平之子袁定陽,1970年出生,是袁隆平的第三個兒子。他在轉基因育種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領域中,宛如一顆堅定的星辰,沿著父親開辟的科研道路奮勇前行,他的努力與成就贏得了同行們的廣泛讚譽與尊重。其同事們由衷讚歎,袁定陽在工作中始終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對待科研細節精益求精,實驗步驟嚴謹規範,數據處理細致入微。他對科研的執著專注,“頗有乃父之風”。
袁定陽自1990年踏入廣西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條求知探索的漫漫長路。此後,他在湖南農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殿堂中不斷磨礪,先後斬獲遺傳育種及分子生物學的碩士、博士學位,並圓滿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
如今,他肩負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重任,在水稻遺傳育種的廣袤天地裏辛勤耕耘,成績斐然。他成功選育出多個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其在內蒙古開展的“袁”夢計劃更是豪情滿懷,旨在將水稻產量推向新的高峰。袁定陽堅信,轉基因技術將為水稻育種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他認為借助精準的基因編輯手段,能夠如魔法般快速塑造出適應多元環境、抗逆性超群且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為全球糧食安全的堅固堡壘添磚加瓦。
中國作物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中有一篇《轉bar基因抗除草劑水稻bar68-1的研究與應用》,袁隆平與袁定陽均是作者之一。袁定陽在國內外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研究論文。
袁定陽長期致力於農業科研工作,在轉基因等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深入鑽研,不斷探索創新,為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進步付出諸多努力,他的鑽研精神和專業貢獻有助於提升我國在農業生物科技前沿的競爭力,為攻克農業生產麵臨的挑戰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征程中發揮著積極且關鍵的作用。
袁隆平的三兒媳段美娟在轉基因育種的舞台上,也宛如一顆耀眼的新星,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並收獲了累累碩果。
段美娟女士,出生於1974年10月,身為湖南農業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以及黨委副書記,將自己的科研熱情與心血傾注於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遺傳育種的深邃領域,尤其在高產、抗病、抗蟲、抗逆水稻新品種的選育方麵展現出非凡的智慧與毅力。她深刻的指出,轉基因育種猶如一把精準的基因手術刀,能夠高效地將有益基因導入水稻基因組,從而大幅縮短育種周期,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無常、病蟲害肆虐等嚴峻挑戰時,恰似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其研究成果為構建更加穩固、可持續的農業生產體係奠定了堅如磐石的基礎。
段美娟在其專業領域也展現出卓越才能,她積極投身於轉基因技術相關的科研與實踐,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為推動轉基因技術在農業應用中的優化與拓展貢獻力量,其工作成果對於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在農業科技領域女性力量的彰顯方麵也起到了榜樣作用。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出生於1968年,作為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理事長,他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推動農業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傳承袁隆平精神。2015年起,袁定江擔任隆平高科副董事長,2020年7月6日再次獲任該職,還兼任常務副總裁、決策委員會委員和非獨立董事等職 ,2023年3月起代行董事長職責。
袁定江積極推動轉基因技術發展,在其推動下,隆平高科投資布局生物技術平台,獲9個玉米轉基因性狀安全證書,完成主導玉米品種轉基因版本開發及審定測試,是首批獲審定轉基因玉米品種占比較高的企業,正穩步推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示範與推廣工作。
袁定江還推動隆平高科開展國內外種業資源整合,2017~2019年先後收購多家外資企業,實現種業資源國內外聯通,促進轉基因玉米技術出口到巴西,成立隆平生物開啟了農作物轉基因性狀的研發工作。
袁定江在隆平高科的領導崗位上,積極布局轉基因技術戰略,大力推動公司在轉基因技術研發、產業化進程等多方麵的投入與發展。他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對農業科技趨勢的精準把握,促進了轉基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轉化,不僅助力企業在農業科技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更為整個農業行業的轉基因技術推廣與應用創造了良好的商業環境和發展機遇,對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袁隆平的轉基因水稻之夢
在水稻科研成果的璀璨星空中,低鎘水稻的成功研發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隨著工業化進程帶來的重金屬汙染肆虐,我國約7%的農田深陷鎘汙染的困境。水稻對鎘的富集,猶如一顆隱藏的健康“炸彈”,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可引發諸如骨質疏鬆、腎功能衰竭乃至癌症等多種可怕疾病。袁隆平團隊運用先進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以精準的“基因手術刀”,對秈型雜交水稻常用親本係中的鎘吸收主效基因osnramp5進行敲除。在雄性不育係隆科638s和恢複係華占中精心操作,曆經雜交與嚴格篩選的層層考驗,成功培育出不含外源基因且鎘含量極低的水稻新品種。
即便在鎘汙染嚴重如“毒境”的稻田中,這些新品種依然能傲然挺立,保持良好生長態勢與穩定產量,為解決水稻鎘汙染難題開辟了極具前景的嶄新道路。
在農業生產領域,雜交技術無疑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與效益,袁隆平院士不禁思考:在雜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抗蟲轉基因減少蟲害損失,得到間接增產,不是更好嗎?
袁老在世時,其團隊不斷探索創新,積極開展多方麵的研究工作。例如,他們曾致力於研發將玉米基因轉入水稻,力求進一步增產。這一舉措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農業科技深入探索與突破的決心。雜交技術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麵臨著一些挑戰,如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始終存在。而抗蟲轉基因技術則能夠精準地針對特定害蟲,減少蟲害對作物的損害,從而間接地實現增產的目標。通過將玉米基因轉入水稻,或許能夠整合不同作物的優良基因特性,在原有雜交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水稻的增產潛力,為糧食產量的提升開辟新的路徑。這種跨作物基因融合的嚐試,一旦成功,將有可能改變傳統農業的格局,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讓我們在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和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時有更多的技術手段與應對策略。
袁隆平對轉基因技術秉持著積極且理性的態度,始終堅信其在農業未來發展中的關鍵地位。他曾明確表態:“轉基因技術是農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絕不能因暫時的疑慮而被否定。隨著科研的深入探索與技術的不斷完善,其安全性與優勢必將愈發清晰地展現。”
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察覺到全球人口如洶湧潮水般不斷增長與耕地資源如稀缺珍寶般日益有限之間的尖銳矛盾。在他的眼中,轉基因技術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有望開啟突破糧食產量瓶頸、雕琢作物品質的全新大門。例如,他曾滿懷憧憬地提及將玉米高光效基因巧妙地轉移至水稻之中,這一充滿創意的設想猶如一顆希望的種子,有望在水稻田中綻放出大幅提升光合作用效率,進而實現產量躍升的絢麗花朵,充分彰顯了他對轉基因技術在增產領域所蘊含巨大潛力的深度認知與殷切期待。
主動攜手張啟發院士
回溯2010年,袁隆平主動與張啟發院士開啟了意義深遠的合作。
當時,袁隆平承擔的2008年國家啟動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中的“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正在推進且已建立產業化基地,張啟發院士在轉基因水稻分子育種技術與安全性評估方麵經驗豐富。基於共同的認知與優勢互補,雙方攜手合作。人民網2010年的一則報道就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轉基因水稻之父”張啟發交流後表示,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政府決策積極支持,兩人領銜的團隊將加強合作。
張啟發院士在回憶文章中提及袁隆平的大力支持,在合作過程中,袁隆平憑借自身威望與資源,積極促進雙方團隊交流互動,鼓勵張啟發院士大膽探索轉基因應用邊界,他曾言:“隻要秉持科學嚴謹,轉基因研究定能造福農業。”這給予了張啟發院士極大的鼓舞。
合作期間,張啟發院士應袁隆平邀請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轉基因作物的機遇與挑戰》專題報告,深入剖析轉基因與傳統育種技術關聯、國內外研究動態及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性評價資料。袁隆平則就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性實驗細節、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作用機理等與張啟發院士深入探討,並堅定表示支持政府轉基因研發決策,還自願成為試吃轉基因大米第一人以消弭公眾疑慮。
此後,雙方團隊在信息共享、人才培養、項目聯合攻關等多方麵強化合作,致力於融合傳統與現代育種技術,推動我國水稻科研事業邁向新高度,為全球糧食安全不懈努力。
袁隆平在轉基因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其學術論文中亦有體現。例如團隊關於將玉米碳四基因轉入水稻的研究,闡述了該轉基因方式可提升水稻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增產的理論依據與實驗成果,彰顯轉基因技術在增產方麵的巨大潛力。同時,他強調對於轉基因食品尤其是抗病蟲基因的食品需謹慎對待,需充分實驗確保安全後才可投放市場,如2013年他表示抗病蟲基因要慎重,需多實驗確證無害方可推廣。
隆平高科:出口轉基因玉米技術到巴西
1999年6月30日,袁隆平作為主要發起人,聯合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發起設立了隆平高科。
由袁隆平院士直接擔任顧問的隆平高科在轉基因育種領域成績卓著,組建了由常規育種人員、分子技術人員以及生物信息人員等構成的專業團隊,培養了一批在轉基因技術和育種領域的專業人才,為轉基因水稻的研發提供了智力支持。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自2015年起擔任隆平高科的最高負責人之一,用實際行動推動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隆平高科在轉基因技術研發上不遺餘力,已經構建起一套完善且先進的育種技術體係。隆平高科通過投資布局的生物技術平台已獲得瑞豐125、浙大瑞豐8、ncx-1、bfl4-2等9個玉米轉基因性狀的安全證書。此外,其參股公司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轉基因玉米瑞豐125已在中國和美國獲得專利。
據新聞報道,隆平高科研發的部分轉基因水稻品種在產量與抗病蟲害能力方麵表現極為突出。如轉基因水稻品種在嚴苛的國家品種審定試驗中,展現出優良的農藝性狀,產量相比傳統品種大幅提升,且對特定病蟲害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宛如農業生產的“守護神”,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2019年,經過國家批準又成立了隆平生物,開啟農作物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性狀研發。通過建立種業科學研究院和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先進技術,不斷推進種業領域的創新平台建設和重點品種的前沿性研究。其種業科學院生物技術團隊運用基因編輯等技術,進行水稻資源創製和全基因組選擇,提升了育種創新效率,為轉基因水稻研發奠定了基礎。
2024年,隆平高科副總楊遠柱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團隊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oshel2調節溫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轉換的分子機製,為轉基因水稻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隆平高科在國內種業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其在轉基因玉米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和技術積累,為未來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和示範,有助於推動轉基因水稻從研發到商業化種植的進程。
在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的廣闊舞台上,隆平高科同樣收獲頗豐。其轉基因品種及相關專利已成功獲批出口至巴西。隆平高科通過其子公司隆平發展在巴西從事轉基因玉米種子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2017年收購巴西資產後,隆平高科采用中方與巴西團隊共同經營的模式,其研發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技術已出口到巴西。目前,其市場份額已經位列巴西前兩名,前十大玉米種子品種中約占據1\/3,銷量從收購初的240萬袋增至500餘萬袋。
這一裏程碑式的成果,不僅為巴西的玉米種植技術升級與產量增長注入強大動力,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力推動了全球農業科技合作與協同發展的進程。
未來科學大獎
在2018年,袁隆平與李家洋二位院士共同榮獲未來科學大獎。這一殊榮是對他們在農業科學領域,尤其是在轉基因育種等相關研究方麵所做出巨大貢獻的高度認可。
未來科學大獎旨在表彰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與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其對於轉基因育種研究的鼓勵,彰顯了這一領域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方麵的關鍵意義。袁隆平及其團隊在轉基因育種等多方麵的持續探索與創新實踐,正契合了該獎項所倡導的推動科學前沿發展、造福人類社會的精神內涵,他們的努力為農業科研領域樹立了光輝榜樣,激勵著更多科研人員投身於轉基因等前沿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構建更加美好的農業未來而拚搏奮進。
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水稻科研領域的不懈努力與輝煌成就,無論是雜交水稻的偉大創舉,還是轉基因技術的勇敢探索,以及隆平高科在產業化道路上的奮勇前行,都如同一座座巍峨的燈塔,照亮了農業科技進步的漫漫征途,為全球糧食安全與人類福祉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研勇士在農業創新的神聖使命中砥礪前行,書寫更為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