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朱允炆還活著?
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 作者:懷疑探索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宏傑對張啟道,筆記本裏麵,還記載了一個更大的驚天秘密,這話讓張啟感到吃驚。他不由得問道:“是什麽秘密?”
張宏傑道:“兄弟,您應該聽說過明朝的靖難之役吧?”
張啟一愣,“靖難之役?”
他自然是聽說過的。這是一場由明成祖(時為燕王)朱棣向建文帝朱允炆發起的奪位之戰。其持續時間從建文元年(1399 年)至建文四年(1402 年)。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實行分封諸王政策。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了消除藩王對皇位的威脅,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實行“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反抗。
朱棣起兵後,迅速解除北平外圍威脅。朱允炆初拜耿炳文為將討伐朱棣,雄縣、莫州、真定三戰皆敗後,於建文元年(1399 年)八月,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負責平燕事宜,但其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在鄭壩村、白溝河等地被朱棣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而朱棣在收編寧王朱權的部隊後軍事實力得以壯大。
之後雙方陷入了艱苦的拉鋸戰。朱棣多次擊敗朱允炆大朝廷軍隊,朱允炆數次遣使議和皆為朱棣所拒。但朱棣的實力也逐漸被削弱。為了以弱勝強、絕地反擊,朱棣冒險奇襲金陵。
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十三日,穀王朱穗與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迎朱棣入城,朱允炆於宮中縱火後不知所蹤,一說為自焚而死,一說為逃亡出京。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二十七日,朱棣即位稱帝。
張啟疑惑的看向張宏傑,“這裏麵有什麽大秘密?”
張宏傑壓低了聲音,神色凝重地說道:“那場叔侄之間的皇位爭鬥,最終朱棣登上了皇位,可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民間傳說紛紜,可實際上,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死!”
張啟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這怎麽可能?”
張宏傑看了看四周,繼續道:“朱棣自從登基後,那是寢食難安呐!他心裏清楚,隻要朱允炆還活著,他這皇位就坐得不安穩。所以,他派出了眾多的人手,明麵上說是尋找仙風道骨的張三豐,實際上就是為了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在朱棣心裏,張三豐那等仙人般的人物,怎麽可能還在世間。可誰能想到,這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奇妙。”
張啟聽得入神,追問道:“然後呢?”
張宏傑深吸一口氣,聲音微微顫抖:“有一天,朱棣正在宮中處理政務,突然有人來報,說張三豐求見。朱棣當時就懵了,他怎麽也沒想到真能把張三豐給招來。等張三豐進來,朱棣還沒從震驚中緩過神來,卻發現張三豐身邊還跟著一個人。朱棣仔細一打量,隻覺得腦袋‘嗡’的一聲,差點沒癱坐在地上。那人竟然是失蹤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時的朱棣,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他恐懼,害怕這突然出現的朱允炆會奪回他好不容易得來的皇位;他又疑惑,這朱允炆怎麽會跟神仙人物張三豐在一起。而朱允炆呢,眼中滿是複雜的情緒,有對皇位的不甘,有對朱棣的怨恨,也有曆經滄桑後的淡然。
張三豐則一臉的淡然,仿佛這世間的紛爭都與他無關。他看著朱棣,緩緩說道:“陛下,這世間的爭鬥何時是個頭?”
朱棣強裝鎮定,聲音有些發顫:“張真人,您這是何意?”
張三豐輕輕一笑:“陛下心中明白,何必再問。”
朱棣的手心已滿是汗水,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局麵。
張宏傑道:“那張三豐告訴朱棣,他已經收了朱允炆為弟子,自此遠離塵世,不會再奪回皇位。要朱棣好好的治國,要愛護黎民百姓,不得苛捐暴政,以天下蒼生為念。”
朱棣臉色陰晴不定,目光在張三豐和朱允炆身上來回遊移。他心中暗想:“這張三豐的話,能信幾分?朱允炆真能就此放下皇位之爭?”但在張三豐的威嚴之下,朱棣還是強壓下心中的疑慮,說道:“真人教誨,朕定當銘記在心。若允炆賢弟能放下過往,朕自當全力治理好這天下。”
朱允炆此時向前一步,神色平靜而堅定:“四叔,過往種種,皆已如煙。我如今願跟隨仙師修行,從此不再過問世間紛爭。還望皇叔能以百姓為重,讓天下太平。”
朱棣看著朱允炆,心中五味雜陳。曾經的叔侄反目,如今這般結局,讓他一時有些恍惚。他說道:“允炆,你既已做出如此決定,朕也不再追究過往。隻盼你能得償所願,修行有成。”
張三豐和朱允炆轉身準備離去,朱棣忍不住追問了一句:“你們欲往何處?”
張三豐微微一笑,留下了八個字,“西洋萬裏,隨風而去。”
朱棣聽了,恍然若失。站在原地,久久不語。
張啟急切地問道:“那後來呢?”
張宏傑輕抿一口龍井茶,接著說道:“自那之後,朱棣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起那一幕。他心中既有著對朱允炆是否真的放下皇位的擔憂,又有著對張三豐那高深莫測的境界的敬畏。而張三豐留下的那八個字,更是讓朱棣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朱棣深知,張三豐乃絕世高人,他的行蹤難以捉摸。但那‘西洋萬裏’四字,卻讓朱棣心中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開始籌備大規模的航海行動,這便是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朱棣表麵上宣稱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加強與各國的交流。但實際上,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在西洋找到張三豐的蹤跡,實現長生不老的目的。每次鄭和出發前,朱棣都會秘密囑咐,務必留意張三豐的下落。
在準備航海的日子裏,朱棣常常獨自在宮中踱步,思考著自己的皇位是否真的穩固,想著若能得到張三豐的指點,或許就能永遠守住這大明江山。他對權力的渴望和對長生的追求交織在一起,讓他愈發急切地盼望鄭和能帶回好消息。
而鄭和這邊,身負皇命,壓力巨大。他深知朱棣的心思,也明白這航海之行的艱難。每到一處新的地方,他都會仔細打聽張三豐的消息。可茫茫大海,異國他鄉,要找到一個行蹤不定的仙人,談何容易。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傳回國內,朱棣的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他會大發雷霆,責怪鄭和辦事不力;有時又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太過執著。
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朱棣的內心飽受煎熬。他一方麵要處理國內的政務,應對各種政治鬥爭;另一方麵,又時刻牽掛著鄭和下西洋的進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棣漸漸意識到,也許長生不老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他已經無法停下這大規模航海的腳步,因為這已經成為了大明展示國力的重要象征。
而在民間,關於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朱棣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國寶,有人說他是為了開辟新的貿易路線,隻有少數知情人,才明白這背後隱藏著朱棣對長生和權力的終極追求。”
張啟聽得入神,不禁感歎道:“原來這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張宏傑微微一笑:“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層層迷霧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
張宏傑又告訴張啟:“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給垂危的朱棣帶回去了一封秘信,提到了一個地址。據葛老師考證,這應該是鄭和已經發現了張三豐和朱允炆的下落。”
張啟瞪大了眼睛,急切地問道:“那信裏到底寫了什麽?”
張宏傑神色凝重,緩緩說道:“這封信後來秘藏於皇宮大內,一直沒有人關注。後來改朝換代,明朝覆滅,清朝建立。在清朝的統治期間,宮廷的混亂和動蕩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獻和物件都失去了蹤跡。這封信也在其中,一直被塵封在曆史的角落。再後來,英法聯軍攻占紫禁城,無數珍寶被掠奪,這封信也就此下落不明。”
張啟皺起眉頭,滿心的疑惑:“那葛劍雄教授又是怎麽發現這封信的呢?”
張宏傑深吸一口氣,接著說:“葛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段曆史的研究。他通過查閱各種古籍文獻,走訪眾多古跡遺址,試圖拚湊出那段被遺忘的過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位海外收藏家那裏聽聞了一封神秘信件的存在。這位收藏家對中國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多年來收集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和文獻。”
“葛教授聽聞這個消息後,立刻動身前往海外。當他第一次見到那封信時,心情無比激動,但又充滿了擔憂。他擔心這封信並非他所尋找的,但內心又懷著一絲期待。”張宏傑頓了頓,繼續說道,“當他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封信,看到上麵的字跡和內容時,他知道,多年的研究終於有了重大的突破。”
張啟忍不住追問:“那信裏到底寫了什麽具體的內容?”
張宏傑目光深邃,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謎團的時刻:“信中提到,鄭和在西洋的一處神秘島嶼上,發現了一座寧靜的道觀。道觀中,張三豐和朱允炆正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與周圍的居民相處融洽。信中還描述了那裏的風景如畫,宛如世外桃源。”
張啟驚歎道:“原來如此!不知那朱棣看到這封信會作何感想?”
張宏傑沉思片刻,說道:“當時垂危的朱棣,在病榻上聽到這個消息,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麵,他終於得知了朱允炆的下落,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似乎落了地;另一方麵,他又深知自己已時日無多,無法再去追尋。他或許在那一刻,對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爭鬥感到了一絲疲憊和無奈。他可能會想,如果當初沒有那場靖難之役,一切會不會不同。”
張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那這封信的流失海外,對於曆史研究來說,真是一大損失。”
張宏傑感慨道:“是啊,這封信的流落海外,讓那段曆史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但葛教授的發現,至少為我們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們對那段往事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考。”
張宏傑又對張啟說:“葛老師在信上還看見了鄭和詳細記載了張三豐所在的那座海外島嶼的位置,以及附近的風土人情。據葛教授的仔細推測,那座島嶼大概位於北緯10度,東經78度左右的區域,靠近印度的海域。”
張啟驚訝道:“這麽精確的位置?那這豈不是一個重大發現!那這個位置附近是印度的哪個邦啊?”
張宏傑點點頭,說道:“據推測,應該是在印度的喀拉拉邦附近海域。當然,經緯度隻是葛老師大致的推測,未必就那麽精確。”
張啟皺起眉頭,疑惑地問:“那葛教授有沒有說為什麽鄭和能找到這麽偏遠的地方?”
張宏傑解釋道:“據信中描述,鄭和的船隊在航行中遭遇了強風,偏離了既定航線。在漂流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這座神秘的島嶼。而且鄭和的船隊規模龐大,人員眾多,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他們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探索欲望,才得以發現這座島嶼。”
張啟若有所思地說:“原來是這樣,那這座島嶼上的風土人情又是怎樣的呢?”
張宏傑回答道:“信中提到,島上的居民淳樸善良,有著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裏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們主要以漁業和種植業為生。島上還有著壯觀的自然景觀,比如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
張啟感歎道:“聽起來真是一個美好的地方,那朱允炆和張三豐在那裏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張宏傑思索片刻,說道:“信中說,他們在島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的居所,過著寧靜而平淡的生活。朱允炆似乎已經徹底放下了過往的一切,跟隨張三豐潛心修行,他們時常與當地居民交流,傳授一些中原的文化和技藝。”
張啟不禁問道:“那他們有沒有想過回到中原呢?”
張宏傑搖搖頭說:“信中並未提及,但從他們在島上的生活描述來看,或許已經心滿意足,不再留戀中原的繁華與紛爭。”
張啟感慨萬分:“這真是一段傳奇的故事,如果能找到這座島嶼,那對於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將具有重大意義。”
張宏傑表示讚同:“沒錯,但要找到這座島嶼並非易事。我們需要更多的線索和技術支持,也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努力。不過,既然推測出了大致的經緯度,我們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張啟充滿期待地說:“希望有一天,這個曆史謎團能夠被徹底解開。”
張宏傑笑著說:“是啊,讓我們拭目以待吧。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座神秘的島嶼會呈現在世人的麵前。”
張啟又問道:“那葛教授有沒有打算組織一次探索行動,去尋找這座島嶼?”
張宏傑回答:“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計劃,但葛老師一直在為此努力。葛老師之前在電話裏麵和我說過了,他希望您可以參加尋訪張三豐和朱允炆下落的探險活動。至於真正的秦始皇陵的位置,葛老師說他還沒有最後確定,還需要一些研究工作。”
張啟堅定地說:“以後如果有空的話,我一定在所不辭!”
聽聞此言,張宏傑拍了拍張啟的肩膀:“好,曆史的探索需要我們保持熱情和堅持。”
與張宏傑告辭之後,張啟打車離開。坐在車上,張啟思緒萬千。他之前可是真的見過了張三豐真人,但是這種事情過於敏感,他不好直接告訴張宏傑。在伏羲宮裏麵,張三豐對他多有指點。後來張三豐一路與他隨行,參加了東瀛國海域附近的海上軍事演習。在魔都,張三豐又飄然而去……
張啟突然想到,既然張三豐可以通過修煉長生不老,那麽他的弟子建文帝朱允炆,他是不是也依然活在人世間呢?如果朱允炆還健在的話,他是否還繼續生活在那座海外島嶼上?
突然,他腦海中又有了一個荒誕的想法……
一路想著,張啟回到了軍事基地。
張宏傑道:“兄弟,您應該聽說過明朝的靖難之役吧?”
張啟一愣,“靖難之役?”
他自然是聽說過的。這是一場由明成祖(時為燕王)朱棣向建文帝朱允炆發起的奪位之戰。其持續時間從建文元年(1399 年)至建文四年(1402 年)。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實行分封諸王政策。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了消除藩王對皇位的威脅,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實行“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反抗。
朱棣起兵後,迅速解除北平外圍威脅。朱允炆初拜耿炳文為將討伐朱棣,雄縣、莫州、真定三戰皆敗後,於建文元年(1399 年)八月,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負責平燕事宜,但其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在鄭壩村、白溝河等地被朱棣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而朱棣在收編寧王朱權的部隊後軍事實力得以壯大。
之後雙方陷入了艱苦的拉鋸戰。朱棣多次擊敗朱允炆大朝廷軍隊,朱允炆數次遣使議和皆為朱棣所拒。但朱棣的實力也逐漸被削弱。為了以弱勝強、絕地反擊,朱棣冒險奇襲金陵。
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十三日,穀王朱穗與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迎朱棣入城,朱允炆於宮中縱火後不知所蹤,一說為自焚而死,一說為逃亡出京。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二十七日,朱棣即位稱帝。
張啟疑惑的看向張宏傑,“這裏麵有什麽大秘密?”
張宏傑壓低了聲音,神色凝重地說道:“那場叔侄之間的皇位爭鬥,最終朱棣登上了皇位,可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民間傳說紛紜,可實際上,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死!”
張啟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這怎麽可能?”
張宏傑看了看四周,繼續道:“朱棣自從登基後,那是寢食難安呐!他心裏清楚,隻要朱允炆還活著,他這皇位就坐得不安穩。所以,他派出了眾多的人手,明麵上說是尋找仙風道骨的張三豐,實際上就是為了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在朱棣心裏,張三豐那等仙人般的人物,怎麽可能還在世間。可誰能想到,這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奇妙。”
張啟聽得入神,追問道:“然後呢?”
張宏傑深吸一口氣,聲音微微顫抖:“有一天,朱棣正在宮中處理政務,突然有人來報,說張三豐求見。朱棣當時就懵了,他怎麽也沒想到真能把張三豐給招來。等張三豐進來,朱棣還沒從震驚中緩過神來,卻發現張三豐身邊還跟著一個人。朱棣仔細一打量,隻覺得腦袋‘嗡’的一聲,差點沒癱坐在地上。那人竟然是失蹤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時的朱棣,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他恐懼,害怕這突然出現的朱允炆會奪回他好不容易得來的皇位;他又疑惑,這朱允炆怎麽會跟神仙人物張三豐在一起。而朱允炆呢,眼中滿是複雜的情緒,有對皇位的不甘,有對朱棣的怨恨,也有曆經滄桑後的淡然。
張三豐則一臉的淡然,仿佛這世間的紛爭都與他無關。他看著朱棣,緩緩說道:“陛下,這世間的爭鬥何時是個頭?”
朱棣強裝鎮定,聲音有些發顫:“張真人,您這是何意?”
張三豐輕輕一笑:“陛下心中明白,何必再問。”
朱棣的手心已滿是汗水,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局麵。
張宏傑道:“那張三豐告訴朱棣,他已經收了朱允炆為弟子,自此遠離塵世,不會再奪回皇位。要朱棣好好的治國,要愛護黎民百姓,不得苛捐暴政,以天下蒼生為念。”
朱棣臉色陰晴不定,目光在張三豐和朱允炆身上來回遊移。他心中暗想:“這張三豐的話,能信幾分?朱允炆真能就此放下皇位之爭?”但在張三豐的威嚴之下,朱棣還是強壓下心中的疑慮,說道:“真人教誨,朕定當銘記在心。若允炆賢弟能放下過往,朕自當全力治理好這天下。”
朱允炆此時向前一步,神色平靜而堅定:“四叔,過往種種,皆已如煙。我如今願跟隨仙師修行,從此不再過問世間紛爭。還望皇叔能以百姓為重,讓天下太平。”
朱棣看著朱允炆,心中五味雜陳。曾經的叔侄反目,如今這般結局,讓他一時有些恍惚。他說道:“允炆,你既已做出如此決定,朕也不再追究過往。隻盼你能得償所願,修行有成。”
張三豐和朱允炆轉身準備離去,朱棣忍不住追問了一句:“你們欲往何處?”
張三豐微微一笑,留下了八個字,“西洋萬裏,隨風而去。”
朱棣聽了,恍然若失。站在原地,久久不語。
張啟急切地問道:“那後來呢?”
張宏傑輕抿一口龍井茶,接著說道:“自那之後,朱棣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起那一幕。他心中既有著對朱允炆是否真的放下皇位的擔憂,又有著對張三豐那高深莫測的境界的敬畏。而張三豐留下的那八個字,更是讓朱棣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朱棣深知,張三豐乃絕世高人,他的行蹤難以捉摸。但那‘西洋萬裏’四字,卻讓朱棣心中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開始籌備大規模的航海行動,這便是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朱棣表麵上宣稱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加強與各國的交流。但實際上,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在西洋找到張三豐的蹤跡,實現長生不老的目的。每次鄭和出發前,朱棣都會秘密囑咐,務必留意張三豐的下落。
在準備航海的日子裏,朱棣常常獨自在宮中踱步,思考著自己的皇位是否真的穩固,想著若能得到張三豐的指點,或許就能永遠守住這大明江山。他對權力的渴望和對長生的追求交織在一起,讓他愈發急切地盼望鄭和能帶回好消息。
而鄭和這邊,身負皇命,壓力巨大。他深知朱棣的心思,也明白這航海之行的艱難。每到一處新的地方,他都會仔細打聽張三豐的消息。可茫茫大海,異國他鄉,要找到一個行蹤不定的仙人,談何容易。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傳回國內,朱棣的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他會大發雷霆,責怪鄭和辦事不力;有時又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太過執著。
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朱棣的內心飽受煎熬。他一方麵要處理國內的政務,應對各種政治鬥爭;另一方麵,又時刻牽掛著鄭和下西洋的進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棣漸漸意識到,也許長生不老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他已經無法停下這大規模航海的腳步,因為這已經成為了大明展示國力的重要象征。
而在民間,關於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朱棣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國寶,有人說他是為了開辟新的貿易路線,隻有少數知情人,才明白這背後隱藏著朱棣對長生和權力的終極追求。”
張啟聽得入神,不禁感歎道:“原來這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張宏傑微微一笑:“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層層迷霧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
張宏傑又告訴張啟:“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給垂危的朱棣帶回去了一封秘信,提到了一個地址。據葛老師考證,這應該是鄭和已經發現了張三豐和朱允炆的下落。”
張啟瞪大了眼睛,急切地問道:“那信裏到底寫了什麽?”
張宏傑神色凝重,緩緩說道:“這封信後來秘藏於皇宮大內,一直沒有人關注。後來改朝換代,明朝覆滅,清朝建立。在清朝的統治期間,宮廷的混亂和動蕩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獻和物件都失去了蹤跡。這封信也在其中,一直被塵封在曆史的角落。再後來,英法聯軍攻占紫禁城,無數珍寶被掠奪,這封信也就此下落不明。”
張啟皺起眉頭,滿心的疑惑:“那葛劍雄教授又是怎麽發現這封信的呢?”
張宏傑深吸一口氣,接著說:“葛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段曆史的研究。他通過查閱各種古籍文獻,走訪眾多古跡遺址,試圖拚湊出那段被遺忘的過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位海外收藏家那裏聽聞了一封神秘信件的存在。這位收藏家對中國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多年來收集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和文獻。”
“葛教授聽聞這個消息後,立刻動身前往海外。當他第一次見到那封信時,心情無比激動,但又充滿了擔憂。他擔心這封信並非他所尋找的,但內心又懷著一絲期待。”張宏傑頓了頓,繼續說道,“當他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封信,看到上麵的字跡和內容時,他知道,多年的研究終於有了重大的突破。”
張啟忍不住追問:“那信裏到底寫了什麽具體的內容?”
張宏傑目光深邃,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謎團的時刻:“信中提到,鄭和在西洋的一處神秘島嶼上,發現了一座寧靜的道觀。道觀中,張三豐和朱允炆正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與周圍的居民相處融洽。信中還描述了那裏的風景如畫,宛如世外桃源。”
張啟驚歎道:“原來如此!不知那朱棣看到這封信會作何感想?”
張宏傑沉思片刻,說道:“當時垂危的朱棣,在病榻上聽到這個消息,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麵,他終於得知了朱允炆的下落,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似乎落了地;另一方麵,他又深知自己已時日無多,無法再去追尋。他或許在那一刻,對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爭鬥感到了一絲疲憊和無奈。他可能會想,如果當初沒有那場靖難之役,一切會不會不同。”
張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那這封信的流失海外,對於曆史研究來說,真是一大損失。”
張宏傑感慨道:“是啊,這封信的流落海外,讓那段曆史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但葛教授的發現,至少為我們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們對那段往事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考。”
張宏傑又對張啟說:“葛老師在信上還看見了鄭和詳細記載了張三豐所在的那座海外島嶼的位置,以及附近的風土人情。據葛教授的仔細推測,那座島嶼大概位於北緯10度,東經78度左右的區域,靠近印度的海域。”
張啟驚訝道:“這麽精確的位置?那這豈不是一個重大發現!那這個位置附近是印度的哪個邦啊?”
張宏傑點點頭,說道:“據推測,應該是在印度的喀拉拉邦附近海域。當然,經緯度隻是葛老師大致的推測,未必就那麽精確。”
張啟皺起眉頭,疑惑地問:“那葛教授有沒有說為什麽鄭和能找到這麽偏遠的地方?”
張宏傑解釋道:“據信中描述,鄭和的船隊在航行中遭遇了強風,偏離了既定航線。在漂流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這座神秘的島嶼。而且鄭和的船隊規模龐大,人員眾多,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他們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探索欲望,才得以發現這座島嶼。”
張啟若有所思地說:“原來是這樣,那這座島嶼上的風土人情又是怎樣的呢?”
張宏傑回答道:“信中提到,島上的居民淳樸善良,有著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裏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們主要以漁業和種植業為生。島上還有著壯觀的自然景觀,比如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
張啟感歎道:“聽起來真是一個美好的地方,那朱允炆和張三豐在那裏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張宏傑思索片刻,說道:“信中說,他們在島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的居所,過著寧靜而平淡的生活。朱允炆似乎已經徹底放下了過往的一切,跟隨張三豐潛心修行,他們時常與當地居民交流,傳授一些中原的文化和技藝。”
張啟不禁問道:“那他們有沒有想過回到中原呢?”
張宏傑搖搖頭說:“信中並未提及,但從他們在島上的生活描述來看,或許已經心滿意足,不再留戀中原的繁華與紛爭。”
張啟感慨萬分:“這真是一段傳奇的故事,如果能找到這座島嶼,那對於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將具有重大意義。”
張宏傑表示讚同:“沒錯,但要找到這座島嶼並非易事。我們需要更多的線索和技術支持,也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努力。不過,既然推測出了大致的經緯度,我們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張啟充滿期待地說:“希望有一天,這個曆史謎團能夠被徹底解開。”
張宏傑笑著說:“是啊,讓我們拭目以待吧。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座神秘的島嶼會呈現在世人的麵前。”
張啟又問道:“那葛教授有沒有打算組織一次探索行動,去尋找這座島嶼?”
張宏傑回答:“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計劃,但葛老師一直在為此努力。葛老師之前在電話裏麵和我說過了,他希望您可以參加尋訪張三豐和朱允炆下落的探險活動。至於真正的秦始皇陵的位置,葛老師說他還沒有最後確定,還需要一些研究工作。”
張啟堅定地說:“以後如果有空的話,我一定在所不辭!”
聽聞此言,張宏傑拍了拍張啟的肩膀:“好,曆史的探索需要我們保持熱情和堅持。”
與張宏傑告辭之後,張啟打車離開。坐在車上,張啟思緒萬千。他之前可是真的見過了張三豐真人,但是這種事情過於敏感,他不好直接告訴張宏傑。在伏羲宮裏麵,張三豐對他多有指點。後來張三豐一路與他隨行,參加了東瀛國海域附近的海上軍事演習。在魔都,張三豐又飄然而去……
張啟突然想到,既然張三豐可以通過修煉長生不老,那麽他的弟子建文帝朱允炆,他是不是也依然活在人世間呢?如果朱允炆還健在的話,他是否還繼續生活在那座海外島嶼上?
突然,他腦海中又有了一個荒誕的想法……
一路想著,張啟回到了軍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