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何不留種?
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 作者:懷疑探索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鬱文小姐又提問說道:“張啟哥哥,剛剛你提到了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不能留種,為什麽會這樣呢?”
張啟回答道:“其實,不僅僅是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不能留種,世界上所有的雜交水稻都是不可留種的。迄今為止,無一例外。
那麽,不能留種的作物,能不能吃?答案是:當然可以吃。
我舉一個例子,無籽西瓜就是不能留種的。請問,我們吃不吃無籽西瓜?
20世紀50年代,市場上就出現了無籽西瓜。無籽西瓜是用種子種出來的,但這個種子不是無籽西瓜裏的種子,而是自然的二倍體西瓜跟經過誘變產生的四倍體雜交後,形成的三倍體西瓜裏的種子。由於是三倍體,所以本身是沒有繁殖能力的,也沒有籽。無籽西瓜是從三倍體的種子發育而成,但是它自己長成之後,是沒有種子的,即不能留種。在當今市場上,目前無籽西瓜的市場份額占到了90%以上。很多人胡說什麽“現在的東西口感差”,我是感覺無籽西瓜口感很好,一點不比以前的品種差,而且更好。還有蘋果,小時候吃的蘋果又小又黃又澀,現在的品種飽滿好看口感也好的多。”
謝鬱文連連點頭:“確實如此,無籽西瓜就能吃。”
張啟道:除了無籽西瓜,雜交玉米也是不能留種的。因為雜交玉米的種子是雜交種,特點是退化很快,僅在第一代時具有高產優勢,到了第二代就不行了。”
謝鬱文又問:“那麽,是不是雜交高粱也不能留種呢?”
張啟點點頭:“哈哈,你這就猜對了。雜交高粱也是不能留種的。
請記住:不管它是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或者雜交高粱,隻要是雜交品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無法留種。”
謝鬱文問道:“既然雜交品種都無法留種,憑什麽我們非要研發它們呢?”
張啟回答道:“答案很簡單啊,雜交品種優勢大。什麽優勢那?就是讓不同親本進行雜交,其產生的後代,比父母更加優異。雜交產生的後代,它們比父本和母本都長得更加高大、健壯,產量也更高。
一般來說,農作物需要經過開花授粉才能結出果實,有些作物是自花授粉,有些作物是異花授粉。而自花授粉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現象。水稻一開始就是自花授粉。
比如,現在有一株水稻花,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兩個一起生長,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由於挨的太近,所以正常情況下雌花隻能接受它的雄花,這個就是自交。自交是不可避免的情況。相當於妹妹隻能和她的哥哥進行婚配。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雜交,必須要趕在雄花,就是她的哥哥性成熟之前,用手術剪刀把雄的去掉。這樣就可以用這個作為母本,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產生雜交種。
這個雜交種,是具有優勢的,是農民急切盼望獲得的種子。所以需要對水稻進行人工的修剪,即“去雄”。也就是組織很多工人,用剪刀把雜交水稻花的雄花剪去。這是有目的的人工雜交。
但是用剪刀一個一個去弄,豈不是累死?就得尋找一種更加科學高效的方法,於是到了袁隆平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那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正是因為有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所以以後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
當時,袁隆平提出了一個理論構想,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即培育一種不用去雄的植株,來完成雜交製種,免去了人工去雄的過程。這個不用去雄的植株,叫做雄性不育株,簡稱不育係。
也就是說,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雜交種。比如,我們還看上麵的那個圖,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時有雄花和雌花嗎?如果讓那個雄花一開始就是不育的,豈不是就無法完成自交了嗎?不能自交,也就無所謂你是不是雄花,因為那是‘太監’。於是,這株水稻就被迫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而如果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則它們的後代質量就更高。
這就是袁隆平爺爺的理論思路。”
張啟說到這裏,腦海中回憶起上一世與袁隆平院士親密合作的場景,又繼續說道:
“理論畢竟是理論,首先得找到一個研究開始的範本,也就是說,得在自然界發現一個天生的雄花不能發育的水稻花。有了這個範本,然後才能研究下去。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不育係、不育係、不育係,親愛的您在哪裏啊?於是,袁隆平的團隊就開始天南地北地展開了尋找工作。
這個工作無異於大海撈針,因為理論畢竟隻是理論,能不能找到還不好說。但他們的運氣還是不錯的,概率相當於同一隻羊被雷連續劈中9次。運氣就好到這種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敗’,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後來的三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就是從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開始的。”
謝鬱文又問:“那為什麽李必湖不是‘雜交水稻之父’呢?”
張啟向她解釋道:“雖然是李必湖第一個發現了‘野敗’,但袁隆平依然是‘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是理論的開創者。沒有理論指明研究方向,就沒有應用。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論指導,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敗’。所以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之父’實至名歸,確實無可置疑!”
謝鬱文又說道:“如果農民就是不喜歡雜交品種呢?讓農民擁有可以留種的作物多好啊!”
張啟哈哈一笑,解釋道:“你如果是農民,就不會這樣說啦。農民已經多年受益於雜交品種,早就習慣了雜交技術。
我可以告訴你,農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種。
為什麽呢?因為所謂的可以留種的種子,其實就是純種。純種是可以留種,沒錯,但是其缺陷實在太大了,農民經過對比,就感覺到不劃算,還不如使用雜交種子。純種的缺陷在於,其天生就容易退化,而且產量很低。比如某一個農民第一年種了純種,打的麥子還可以第二年繼續種,自然不必年年買種子。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產量下降很多。到了第三年,產量又掉了一大截。一般來說,純種最多使用三年,越往後性能越慘。所以農民過個三年還必須重新買種子。農民如果采取雜交技術,則產量立馬提高幾個檔次,雖然需要每年花點錢購買新的種子,但是一算總賬,收益依然比種純種的作物劃算。所以,農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種,隻要每年的收益更大就行。
此外,農民為什麽喜愛非純種,與工業化有關。在小農經濟時代,一個家庭可以自己弄,但種子的產量很差勁。農業工業化實現之後,采用了給種子“包衣”的技術,就是將種子浸泡在營養液之中,給種子外殼塗上一種‘保護衣’。效果是既防蟲,又防護除草劑,還提高產量。但傳統小農經濟的一家一戶,顯然沒有這個能力做“包衣”。隻有工業化的工廠,可以提供這種服務。工業化以後,新種子有幾個好處:第一,成本大幅下降,即使農民每年花錢購買,也比純種便宜許多。第二,性狀不容易退化,而純種很快就退化了。第三,有‘包衣’技術加持,純種則沒有這個東西。
有些人不懂科學知識,胡說什麽‘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但轉基因技術與能不能留種一點聯係都沒有。”
謝鬱文又說道:“萬一有些人就喜歡鑽牛角尖呢?比如,他們會說:‘不行!不行!雖然現在不能留種也沒有關係,但難保未來某一天出現巨大的天災人禍,農民拿不到雜交種子了,這可怎麽辦啊!還是留種好!’張啟哥哥,你說應該如何這個風險?”
張啟微微一笑,說道:“哈哈,別急!非要留種,也不是不可解決。世界上你不了解的科學技術多得是。還真有辦法解決呢。那就是依靠轉基因技術實現留種。正是轉基因技術,讓原本不能留種的雜交作物,居然也可以留種了。
作物在受精後胚珠的發育,是依靠一個基因bbm1的激發的。在花粉精子中bbm1是有表達活性的,而在未受精的卵細胞中bbm1則不表達。在自然條件下,花粉精子中的bbm1表達產物,在受精後會激活卵子bbm1的表達,從而開啟胚發育的過程。通過轉基因以及基因編輯手段,科學家們讓卵細胞中的bbm1直接就能表達。這時候不需要受精過程的發生,卵細胞就能發育成胚——即幼小的植株。卵細胞是單倍體細胞,即使它能夠繞過受精過程發育成胚,產生的植株也是單倍體,因此還要繞過減數分裂這個難關。好在,科學家們發現,隻要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水稻中的三個減數分裂相關基因,就能讓水稻的生殖原細胞的減數分裂變成有絲分裂——這個過程被稱為mime。通過這一過程,卵原細胞在形成卵子的時候,不會發生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維持二倍體倍性。科學家可以利用這種類似無性繁殖的過程來產生種子,從而維持其雜種優勢的特性。
這樣的話,隻要在適合的時候,以後的科學家就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讓一些雜交種子也可以留種。隻要需要,轉基因技術完全可以讓袁隆平的不能留種的雜交水稻,也變得可以留種。”
張啟興奮的繼續說道,“意外不意外?!原本大自然讓雜交作物天生就不能留種,結果轉基因技術打破了這個魔咒,讓不能留種的作物也可以留種了。所以,即使以後世界‘末日’了,大家擠在一艘‘方舟’裏麵,等到‘大洪水’一退,科學技術還能保人類順利的生存繁衍下去。”
說到這裏,張啟伸出手指,說道:“剛剛我說了這麽多,現在總結一下。
第一,純種可以留種。但是退化很快,不劃算。
第二,通過雜交技術得到的雜交種,不能留種。所有的雜交品種都是不能留種的。但是劃算,農民就是喜歡。
第三,轉基因技術可以讓原本不能留種的雜交種也可以留種。”
謝鬱文點了點頭,又問道:“剛剛你提到了‘雄性不育保持係’ 這是啥意思意思啊?我有點不明白。”
張啟解釋說道:“前麵我說了,雜交水稻技術,也包括雜交高粱技術、雜交玉米技術等等,可以用不著人工去雄,不育係對於雜交優勢的廣泛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也要指出,不育係因為雄性敗育,不能自交結實,獲得的種子本身不能留種,不能傳宗接代。所以在利用雜交優勢的時候,還必須有一個外表相像,自交能結實,花粉發育良好的另外一個品種來幫助它傳種,把這種品種的花粉,授以不育係。這樣的話,不僅使得不育係結下種子,而且結下的這個種子以後長成的植株,它們依然可以保持雄性不育係的特征。這個品種,就是雄性不育保持係,簡稱為保持係。
如果我們選擇某種品種為不育係雜交產生雜種優勢的品種,這就叫做雄性可育恢複係,簡稱為恢複係。
關於不育係雜交種優勢的利用,我舉一個例子。就不說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因為那個大家都太熟悉了。我就說說雜交高粱。
山西省河曲縣在1969年種植的雜交高粱,平均畝產為1993.8斤,比之前不使用雜交時提高產量達50%。昔陽縣種植了晉雜5號,平均畝產為1600斤,其中有的畝產高達1720斤,而之前平均畝產量僅為680斤左右。我國在雜交高粱上采用的不育係多為3197a,保持係為3197b。利用3197a與其他優良品種即恢複係進行雜交,培育出不少有名的雜交品種。比如,晉雜5號就是3197a與三尺三培育而成,可以寫成3197ax三尺三。”
謝鬱文看他侃侃而談,內心極為震撼,說道:“張啟哥哥,為什麽你什麽都懂?你和神仙一樣呢!”
張啟擺了擺手,“我也是看書才知道的,汲取前人的智慧。”
謝鬱文滿臉崇拜,“可是你真的什麽都懂,就像和袁隆平爺爺認識一樣。”
“我當然與袁隆平院士認識了”,張啟心裏暗自想道:“上一世,我們彼此之間不僅是好朋友,還經常在一起合作科研項目,袁隆平還親自參與了轉基因技術的研究,發表了4篇論文……”
張啟暗自發誓:“這一世,我要做‘農業之神’!”
張啟回答道:“其實,不僅僅是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不能留種,世界上所有的雜交水稻都是不可留種的。迄今為止,無一例外。
那麽,不能留種的作物,能不能吃?答案是:當然可以吃。
我舉一個例子,無籽西瓜就是不能留種的。請問,我們吃不吃無籽西瓜?
20世紀50年代,市場上就出現了無籽西瓜。無籽西瓜是用種子種出來的,但這個種子不是無籽西瓜裏的種子,而是自然的二倍體西瓜跟經過誘變產生的四倍體雜交後,形成的三倍體西瓜裏的種子。由於是三倍體,所以本身是沒有繁殖能力的,也沒有籽。無籽西瓜是從三倍體的種子發育而成,但是它自己長成之後,是沒有種子的,即不能留種。在當今市場上,目前無籽西瓜的市場份額占到了90%以上。很多人胡說什麽“現在的東西口感差”,我是感覺無籽西瓜口感很好,一點不比以前的品種差,而且更好。還有蘋果,小時候吃的蘋果又小又黃又澀,現在的品種飽滿好看口感也好的多。”
謝鬱文連連點頭:“確實如此,無籽西瓜就能吃。”
張啟道:除了無籽西瓜,雜交玉米也是不能留種的。因為雜交玉米的種子是雜交種,特點是退化很快,僅在第一代時具有高產優勢,到了第二代就不行了。”
謝鬱文又問:“那麽,是不是雜交高粱也不能留種呢?”
張啟點點頭:“哈哈,你這就猜對了。雜交高粱也是不能留種的。
請記住:不管它是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或者雜交高粱,隻要是雜交品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無法留種。”
謝鬱文問道:“既然雜交品種都無法留種,憑什麽我們非要研發它們呢?”
張啟回答道:“答案很簡單啊,雜交品種優勢大。什麽優勢那?就是讓不同親本進行雜交,其產生的後代,比父母更加優異。雜交產生的後代,它們比父本和母本都長得更加高大、健壯,產量也更高。
一般來說,農作物需要經過開花授粉才能結出果實,有些作物是自花授粉,有些作物是異花授粉。而自花授粉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現象。水稻一開始就是自花授粉。
比如,現在有一株水稻花,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兩個一起生長,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由於挨的太近,所以正常情況下雌花隻能接受它的雄花,這個就是自交。自交是不可避免的情況。相當於妹妹隻能和她的哥哥進行婚配。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雜交,必須要趕在雄花,就是她的哥哥性成熟之前,用手術剪刀把雄的去掉。這樣就可以用這個作為母本,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產生雜交種。
這個雜交種,是具有優勢的,是農民急切盼望獲得的種子。所以需要對水稻進行人工的修剪,即“去雄”。也就是組織很多工人,用剪刀把雜交水稻花的雄花剪去。這是有目的的人工雜交。
但是用剪刀一個一個去弄,豈不是累死?就得尋找一種更加科學高效的方法,於是到了袁隆平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那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正是因為有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所以以後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
當時,袁隆平提出了一個理論構想,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即培育一種不用去雄的植株,來完成雜交製種,免去了人工去雄的過程。這個不用去雄的植株,叫做雄性不育株,簡稱不育係。
也就是說,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雜交種。比如,我們還看上麵的那個圖,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時有雄花和雌花嗎?如果讓那個雄花一開始就是不育的,豈不是就無法完成自交了嗎?不能自交,也就無所謂你是不是雄花,因為那是‘太監’。於是,這株水稻就被迫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而如果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則它們的後代質量就更高。
這就是袁隆平爺爺的理論思路。”
張啟說到這裏,腦海中回憶起上一世與袁隆平院士親密合作的場景,又繼續說道:
“理論畢竟是理論,首先得找到一個研究開始的範本,也就是說,得在自然界發現一個天生的雄花不能發育的水稻花。有了這個範本,然後才能研究下去。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不育係、不育係、不育係,親愛的您在哪裏啊?於是,袁隆平的團隊就開始天南地北地展開了尋找工作。
這個工作無異於大海撈針,因為理論畢竟隻是理論,能不能找到還不好說。但他們的運氣還是不錯的,概率相當於同一隻羊被雷連續劈中9次。運氣就好到這種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敗’,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後來的三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就是從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開始的。”
謝鬱文又問:“那為什麽李必湖不是‘雜交水稻之父’呢?”
張啟向她解釋道:“雖然是李必湖第一個發現了‘野敗’,但袁隆平依然是‘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是理論的開創者。沒有理論指明研究方向,就沒有應用。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論指導,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敗’。所以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之父’實至名歸,確實無可置疑!”
謝鬱文又說道:“如果農民就是不喜歡雜交品種呢?讓農民擁有可以留種的作物多好啊!”
張啟哈哈一笑,解釋道:“你如果是農民,就不會這樣說啦。農民已經多年受益於雜交品種,早就習慣了雜交技術。
我可以告訴你,農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種。
為什麽呢?因為所謂的可以留種的種子,其實就是純種。純種是可以留種,沒錯,但是其缺陷實在太大了,農民經過對比,就感覺到不劃算,還不如使用雜交種子。純種的缺陷在於,其天生就容易退化,而且產量很低。比如某一個農民第一年種了純種,打的麥子還可以第二年繼續種,自然不必年年買種子。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產量下降很多。到了第三年,產量又掉了一大截。一般來說,純種最多使用三年,越往後性能越慘。所以農民過個三年還必須重新買種子。農民如果采取雜交技術,則產量立馬提高幾個檔次,雖然需要每年花點錢購買新的種子,但是一算總賬,收益依然比種純種的作物劃算。所以,農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種,隻要每年的收益更大就行。
此外,農民為什麽喜愛非純種,與工業化有關。在小農經濟時代,一個家庭可以自己弄,但種子的產量很差勁。農業工業化實現之後,采用了給種子“包衣”的技術,就是將種子浸泡在營養液之中,給種子外殼塗上一種‘保護衣’。效果是既防蟲,又防護除草劑,還提高產量。但傳統小農經濟的一家一戶,顯然沒有這個能力做“包衣”。隻有工業化的工廠,可以提供這種服務。工業化以後,新種子有幾個好處:第一,成本大幅下降,即使農民每年花錢購買,也比純種便宜許多。第二,性狀不容易退化,而純種很快就退化了。第三,有‘包衣’技術加持,純種則沒有這個東西。
有些人不懂科學知識,胡說什麽‘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但轉基因技術與能不能留種一點聯係都沒有。”
謝鬱文又說道:“萬一有些人就喜歡鑽牛角尖呢?比如,他們會說:‘不行!不行!雖然現在不能留種也沒有關係,但難保未來某一天出現巨大的天災人禍,農民拿不到雜交種子了,這可怎麽辦啊!還是留種好!’張啟哥哥,你說應該如何這個風險?”
張啟微微一笑,說道:“哈哈,別急!非要留種,也不是不可解決。世界上你不了解的科學技術多得是。還真有辦法解決呢。那就是依靠轉基因技術實現留種。正是轉基因技術,讓原本不能留種的雜交作物,居然也可以留種了。
作物在受精後胚珠的發育,是依靠一個基因bbm1的激發的。在花粉精子中bbm1是有表達活性的,而在未受精的卵細胞中bbm1則不表達。在自然條件下,花粉精子中的bbm1表達產物,在受精後會激活卵子bbm1的表達,從而開啟胚發育的過程。通過轉基因以及基因編輯手段,科學家們讓卵細胞中的bbm1直接就能表達。這時候不需要受精過程的發生,卵細胞就能發育成胚——即幼小的植株。卵細胞是單倍體細胞,即使它能夠繞過受精過程發育成胚,產生的植株也是單倍體,因此還要繞過減數分裂這個難關。好在,科學家們發現,隻要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水稻中的三個減數分裂相關基因,就能讓水稻的生殖原細胞的減數分裂變成有絲分裂——這個過程被稱為mime。通過這一過程,卵原細胞在形成卵子的時候,不會發生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維持二倍體倍性。科學家可以利用這種類似無性繁殖的過程來產生種子,從而維持其雜種優勢的特性。
這樣的話,隻要在適合的時候,以後的科學家就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讓一些雜交種子也可以留種。隻要需要,轉基因技術完全可以讓袁隆平的不能留種的雜交水稻,也變得可以留種。”
張啟興奮的繼續說道,“意外不意外?!原本大自然讓雜交作物天生就不能留種,結果轉基因技術打破了這個魔咒,讓不能留種的作物也可以留種了。所以,即使以後世界‘末日’了,大家擠在一艘‘方舟’裏麵,等到‘大洪水’一退,科學技術還能保人類順利的生存繁衍下去。”
說到這裏,張啟伸出手指,說道:“剛剛我說了這麽多,現在總結一下。
第一,純種可以留種。但是退化很快,不劃算。
第二,通過雜交技術得到的雜交種,不能留種。所有的雜交品種都是不能留種的。但是劃算,農民就是喜歡。
第三,轉基因技術可以讓原本不能留種的雜交種也可以留種。”
謝鬱文點了點頭,又問道:“剛剛你提到了‘雄性不育保持係’ 這是啥意思意思啊?我有點不明白。”
張啟解釋說道:“前麵我說了,雜交水稻技術,也包括雜交高粱技術、雜交玉米技術等等,可以用不著人工去雄,不育係對於雜交優勢的廣泛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也要指出,不育係因為雄性敗育,不能自交結實,獲得的種子本身不能留種,不能傳宗接代。所以在利用雜交優勢的時候,還必須有一個外表相像,自交能結實,花粉發育良好的另外一個品種來幫助它傳種,把這種品種的花粉,授以不育係。這樣的話,不僅使得不育係結下種子,而且結下的這個種子以後長成的植株,它們依然可以保持雄性不育係的特征。這個品種,就是雄性不育保持係,簡稱為保持係。
如果我們選擇某種品種為不育係雜交產生雜種優勢的品種,這就叫做雄性可育恢複係,簡稱為恢複係。
關於不育係雜交種優勢的利用,我舉一個例子。就不說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因為那個大家都太熟悉了。我就說說雜交高粱。
山西省河曲縣在1969年種植的雜交高粱,平均畝產為1993.8斤,比之前不使用雜交時提高產量達50%。昔陽縣種植了晉雜5號,平均畝產為1600斤,其中有的畝產高達1720斤,而之前平均畝產量僅為680斤左右。我國在雜交高粱上采用的不育係多為3197a,保持係為3197b。利用3197a與其他優良品種即恢複係進行雜交,培育出不少有名的雜交品種。比如,晉雜5號就是3197a與三尺三培育而成,可以寫成3197ax三尺三。”
謝鬱文看他侃侃而談,內心極為震撼,說道:“張啟哥哥,為什麽你什麽都懂?你和神仙一樣呢!”
張啟擺了擺手,“我也是看書才知道的,汲取前人的智慧。”
謝鬱文滿臉崇拜,“可是你真的什麽都懂,就像和袁隆平爺爺認識一樣。”
“我當然與袁隆平院士認識了”,張啟心裏暗自想道:“上一世,我們彼此之間不僅是好朋友,還經常在一起合作科研項目,袁隆平還親自參與了轉基因技術的研究,發表了4篇論文……”
張啟暗自發誓:“這一世,我要做‘農業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