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無可奈何
歡喜鴛鴦,決戰大明帝國 作者:盲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伊寶忠在眾人表態後,並沒有選擇依附某一種觀點,而是態度鮮明的表示反對詔安。
並且滿懷激情的,希望通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徹底推翻大明國專權帝製的統治。
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明了,認為僅僅依靠和平手段,就想從大明帝國內部徹底顛覆大一統專權思想,那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隻有通過劇烈的暴力手段,才能讓明國那些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跪地求饒,才能讓百姓們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中獲得信心。
從勝利和實惠中看到三個主義成功的希望,從而自願加入到人民軍中,與特權階層持續展開英勇無畏的戰鬥。
而上層建築中的朝堂鬥爭,在老百姓的眼中,隻不過是神仙打架般的存在。
他們會認為無論是哪一方麵獲得勝利,都與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毫不相幹,隻是盲目的去幫助勝利者痛打失敗者,從中獲得到勝利者賞賜的殘羹剩飯。
而且在這種上層鬥爭的過程中,老百姓們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甚至沒有明晰的對錯觀念。
至於鬥爭雙方的政治主張,這些對於老百姓來說都無關緊要,他們在意的隻有那些摸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馬超被伊寶忠的發言所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學生的思想境界,竟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超越自己。
伊寶忠在發言中似乎還有所保留,並沒有將他的全部想法都講出來。
看得出,他在孤軍奮戰時顧慮重重,生怕會與戰友之間產生決裂,更擔心與自己這位校長的思想出現分歧,從而失去自己對他的信任。
在這次擴大會議的討論中,馬超並未明確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因為他目前的思想也處於一種搖擺不定中,更不希望自己的陣營中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分裂。
通過一天的閉門討論,馬超深入了解到每個人的思想立場,發現大家基本上都傾向於接受大明朝廷的招安。
由此可以推測,遠在安山鎮的李大虎、母賢君和徐小虎等人,或許也持有與他們相似的想法。
所有人都渴望抓住這個機會,擺脫叛亂者的身份,搖身一變,堂而皇之的成為正統製度下的特權階層。
就在這時,馬超腦海裏突然閃現出後世的那本《水滸傳》,以及書中宋江腦子裏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
他不禁感歎,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啊!如今的情況不正如同當年水泊梁山一般嗎?
都渴望得到官方的認可進入體製內,尋求一個名正言順的職務。隻是,這樣的選擇真能給他們帶來榮耀和幸福嗎?
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教育,再加上法家所實行的愚民製度作為輔助,大一統的法理、階層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早已經深深的侵入到了明朝人的骨髓之中。
儒家三綱五常中的服從和忍耐精神,使得華夏大地上的人們逐漸習慣了逆來順受,並將絕對服從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法家則通過法、術、勢三者的相互結合,為大一統的皇權專製劃分出了嚴密的等級體係,借助係統的獎懲機製,構建起了一種表麵上符合大義的法理支撐。
僅憑他這位穿越者單槍匹馬的力量,想要改變這個時代的愚昧無知,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些人沒有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也不會在推翻君主專製之後,心甘情願的放棄手中已經擁有的既得利益,將權力交還給天下百姓,進而對他們這些新興的特權階層形成製約。
這無異是讓貪官去查處其他貪官,或者讓瘋子去管理另一群瘋子。
馬超心中不禁暗自歎息,感覺自己之前的那些美好想法,都過於理想主義了。
華夏曆史的三百年一輪回,到底是人性之惡,還是製度上的缺陷?
馬超自上一世開始,心中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剪不斷,理還亂。
所以他在穿越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按照後世的思想認識編寫著作,希望培養出更多和自己誌同道合的助手,而沒有向朱媺娖那樣去招攬這一時代的名人。
教育乃國之根本,唯有開啟民智的教育,方能讓受到新文化思想洗禮的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有了接受新文化思想教育出來的人,再配合完善的國家製度,自己的理想信念就應該可以付諸實現了。
所以這一次,馬超決定順應民心,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視中,他也依然不肯表露出自己的態度,隻是淡淡說道:
“開始不記名投票表決吧!”
三日之後,濟南城德王府內,當德王收到朱媺娖運送而來的足額糧餉時,麵龐上籠罩數日的陰霾方才逐漸消散。
德王也對年僅七歲的長平公主讚賞有加,稱她誠實守信、才華出眾且禮數周全。
待返回書房後,德王悄然將指控曹化淳弄權的奏本付之一炬。對於那位因仗義執言而喪命的大管家,他僅是哀歎了一句“苦命人”。
就在這幾天裏,馬超也相繼收到了五軍都督府送至的兵符印綬,以及兵部運來的大量兵器裝備,還有戶部調撥來的一萬兩白銀和一千石粳米。
李太監與董修撰依然停留在濟南城中,盼著尚衣監送來劉氏的蹙金繡雲霞孔雀紋霞帔。
與此同時,濟南府衙也派遣官員抵達馬家村,目的是來歸還馬家當年被查抄的那些物品,並附上了那座宅院的一串鑰匙。
這些官員此時已然知道了馬超的根底,不但受到了德王殿下的庇護,就連當今天子也對他青睞有加,態度上自然就表現得無比恭順謙卑。
到訪的幾名官員,甚至在見到劉氏時還行了跪拜大禮,其禮節之周到,令劉氏、馬蓮以及李靈兒都深感榮耀。
馬蓮也向馬超轉達了劉氏,對於大明朝廷此番誠意的感激之情,並委婉的提醒他在行事時應當深思熟慮,謹慎從事。
在親人和各方人士的強烈暗示下,馬超不得不無奈的做出妥協,決定按期籌建軍隊,奉旨前往神木縣駐守。
並且滿懷激情的,希望通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徹底推翻大明國專權帝製的統治。
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明了,認為僅僅依靠和平手段,就想從大明帝國內部徹底顛覆大一統專權思想,那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隻有通過劇烈的暴力手段,才能讓明國那些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跪地求饒,才能讓百姓們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中獲得信心。
從勝利和實惠中看到三個主義成功的希望,從而自願加入到人民軍中,與特權階層持續展開英勇無畏的戰鬥。
而上層建築中的朝堂鬥爭,在老百姓的眼中,隻不過是神仙打架般的存在。
他們會認為無論是哪一方麵獲得勝利,都與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毫不相幹,隻是盲目的去幫助勝利者痛打失敗者,從中獲得到勝利者賞賜的殘羹剩飯。
而且在這種上層鬥爭的過程中,老百姓們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甚至沒有明晰的對錯觀念。
至於鬥爭雙方的政治主張,這些對於老百姓來說都無關緊要,他們在意的隻有那些摸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馬超被伊寶忠的發言所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學生的思想境界,竟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超越自己。
伊寶忠在發言中似乎還有所保留,並沒有將他的全部想法都講出來。
看得出,他在孤軍奮戰時顧慮重重,生怕會與戰友之間產生決裂,更擔心與自己這位校長的思想出現分歧,從而失去自己對他的信任。
在這次擴大會議的討論中,馬超並未明確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因為他目前的思想也處於一種搖擺不定中,更不希望自己的陣營中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分裂。
通過一天的閉門討論,馬超深入了解到每個人的思想立場,發現大家基本上都傾向於接受大明朝廷的招安。
由此可以推測,遠在安山鎮的李大虎、母賢君和徐小虎等人,或許也持有與他們相似的想法。
所有人都渴望抓住這個機會,擺脫叛亂者的身份,搖身一變,堂而皇之的成為正統製度下的特權階層。
就在這時,馬超腦海裏突然閃現出後世的那本《水滸傳》,以及書中宋江腦子裏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
他不禁感歎,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啊!如今的情況不正如同當年水泊梁山一般嗎?
都渴望得到官方的認可進入體製內,尋求一個名正言順的職務。隻是,這樣的選擇真能給他們帶來榮耀和幸福嗎?
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教育,再加上法家所實行的愚民製度作為輔助,大一統的法理、階層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早已經深深的侵入到了明朝人的骨髓之中。
儒家三綱五常中的服從和忍耐精神,使得華夏大地上的人們逐漸習慣了逆來順受,並將絕對服從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法家則通過法、術、勢三者的相互結合,為大一統的皇權專製劃分出了嚴密的等級體係,借助係統的獎懲機製,構建起了一種表麵上符合大義的法理支撐。
僅憑他這位穿越者單槍匹馬的力量,想要改變這個時代的愚昧無知,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些人沒有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也不會在推翻君主專製之後,心甘情願的放棄手中已經擁有的既得利益,將權力交還給天下百姓,進而對他們這些新興的特權階層形成製約。
這無異是讓貪官去查處其他貪官,或者讓瘋子去管理另一群瘋子。
馬超心中不禁暗自歎息,感覺自己之前的那些美好想法,都過於理想主義了。
華夏曆史的三百年一輪回,到底是人性之惡,還是製度上的缺陷?
馬超自上一世開始,心中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剪不斷,理還亂。
所以他在穿越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按照後世的思想認識編寫著作,希望培養出更多和自己誌同道合的助手,而沒有向朱媺娖那樣去招攬這一時代的名人。
教育乃國之根本,唯有開啟民智的教育,方能讓受到新文化思想洗禮的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有了接受新文化思想教育出來的人,再配合完善的國家製度,自己的理想信念就應該可以付諸實現了。
所以這一次,馬超決定順應民心,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視中,他也依然不肯表露出自己的態度,隻是淡淡說道:
“開始不記名投票表決吧!”
三日之後,濟南城德王府內,當德王收到朱媺娖運送而來的足額糧餉時,麵龐上籠罩數日的陰霾方才逐漸消散。
德王也對年僅七歲的長平公主讚賞有加,稱她誠實守信、才華出眾且禮數周全。
待返回書房後,德王悄然將指控曹化淳弄權的奏本付之一炬。對於那位因仗義執言而喪命的大管家,他僅是哀歎了一句“苦命人”。
就在這幾天裏,馬超也相繼收到了五軍都督府送至的兵符印綬,以及兵部運來的大量兵器裝備,還有戶部調撥來的一萬兩白銀和一千石粳米。
李太監與董修撰依然停留在濟南城中,盼著尚衣監送來劉氏的蹙金繡雲霞孔雀紋霞帔。
與此同時,濟南府衙也派遣官員抵達馬家村,目的是來歸還馬家當年被查抄的那些物品,並附上了那座宅院的一串鑰匙。
這些官員此時已然知道了馬超的根底,不但受到了德王殿下的庇護,就連當今天子也對他青睞有加,態度上自然就表現得無比恭順謙卑。
到訪的幾名官員,甚至在見到劉氏時還行了跪拜大禮,其禮節之周到,令劉氏、馬蓮以及李靈兒都深感榮耀。
馬蓮也向馬超轉達了劉氏,對於大明朝廷此番誠意的感激之情,並委婉的提醒他在行事時應當深思熟慮,謹慎從事。
在親人和各方人士的強烈暗示下,馬超不得不無奈的做出妥協,決定按期籌建軍隊,奉旨前往神木縣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