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近乎白紙一張的東北
我在永不磨滅的番號當政委 作者:莫問大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轉眼,又是10天過去,來到6月16號。
經過這20多天的忙碌,東北區民主政府的一係列框架終於搭建完成,起碼在徐岩的幫助下,很多事情都思路清晰,幹部們忙也不至於瞎忙然後處處碰壁,算是少走了許多彎路。
東北這個地方,與其說是改造,不如說是重建。
原本這裏就地廣人稀,當初滿清入關之後嫌這裏苦寒,除了祖墳沒遷別的全遷到關內了。
東北的發展,還得從“闖關東”說起。
闖關東有很多種說法,最讓人認可的還是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那一撥移民潮。
當時黃河下遊地區連年遭災,山東地區的百姓活不下去了,隻能舍棄家鄉跨過山海關來到東北求活。
很多人就好奇為什麽旅順那邊人的口音和煙台的口音咋那麽像,就是那一批移民潮帶過去的,當時不允許移民,山海關那邊輕易不讓過,所以很多都是從煙台那邊坐船過去。
有記載說從1860年至建國期間,闖關東的總人數高達4000萬,僅民國時期的那38年,總計遷移人口就有1700萬。
大量的移民,給東北地區帶來的傳統的農耕文化,也因為時間短,來到這裏的移民們還沒有形成宗族文化,地主階級也比較少。
所以土地改革這一塊簡直是行政院最簡單的一道政令,地主都不用鬥,讓他們成為私營農場主就行了,大不了就是無法再剝削佃農,該給的工資一分不能少。
而且許多地主階級還大多都是遺老遺少,或者就是維持會長,查了要是迫害過老百姓,直接抓去勞改,土地收歸公有然後分給沒地的。
所以行政院土改相當順利,20多天就完成了整個東北的土地政策起草,初步傳達下去之後,也基本沒有人反對。
因為按照新政策,按人頭算每人都能分兩畝私有地,但東北目前有1.2億畝耕地呢,而根據43年鬼子新統計的總人口,算上牧民們也才4300萬左右。
就算剩下那些相對好的,有良心的地主不打,也根本分不完!
大頭還是那些鬼子僑民留下的,這200多萬人占了東北近3成的土地!
當時就有人問徐岩,說土地空餘都那麽多了,為什麽還要大量開墾,形成公有化的農業生產基地呢?
得著眼未來啊,眼下土地是夠了,糧食也夠吃,但是將來人口暴漲了以後呢?
不光是地區性的人口自然增長,還有移民呢。
和平年代,大城市有虹吸效應,戰爭年代,哪兒安全,哪兒就有虹吸效應。
別看之前小鬼子占著東北,實際上東北這邊的人口每年都在漲,因為至少這裏相對安定。
百姓就隻求一口吃的,哪裏能活著,他們就往哪裏走。
就說東北這邊,隨便墾一畝地就是肥田,多好的地方?
說起來也是好壞各一半吧,闖關東的移民浪潮使得東北平原得以初步開發和利用,但是正因為都是移民,相對鬆散,沒有關內那種宗族之類的思想。
所以當遇到壓迫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人站出來振臂一揮帶領大家反抗,就算有人當那個出頭鳥,也無法服眾。
你算老幾啊,想領著我們去送死?
要擱南方,就說某宗族祠堂要被強拆,完了族老直接發族人召集令,完後各家小夥子抽生死簽去幹死開發商,族譜單開一頁,家小舉族供養,那是個個踴躍報名,嚇得開發商連夜跑路。
東北就是因為還沒有誕生類似的能絕對服眾的人,以至於在別人眼中“很軟”。
老張家也不行,統治時間太短,哪怕老張頭兒幹得還不錯,但畢竟他和他手底下大多是胡子出身,大家基本都是怕他,而不是服他。
目前挺進軍算是半個能服眾的,首先因為已經打出了威名,其次是因為戰士們對老百姓的態度,最後就是那一道道偏向百姓的政策。
再說回糧食,這是好東西,不嫌多的,農業經濟,怎麽能忽略農副產品呢、
大豆吃不完,榨油嘛!
大米、高粱、地瓜什麽的吃不完,釀酒嘛,對不對?
當然規劃肯定要規劃好,不能嚴重破壞生態,也得考慮到未來的工業發展。
經濟上農業這一塊好搞,就是工商業有點費幹部們的腦子。
因為徐岩照抄了前世的公有製市場經濟模式,這個模式目前沒地方借鑒,大毛熊之前都還在搞計劃經濟呢。
硬要說參考的話,更像漢斯喵的經濟模式,不過他們是借著國有的名頭,實際上還是容客們在掌控。
之前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忙這個,幫著工商部門的人把關。
這個模式的好處就是經濟發展會更有活力,壞處就是監管相對寬鬆,容易滋生出大資本家,同時還要時刻盯著那些外國資本的入侵。
軍隊這邊徐岩倒沒忙什麽,就是把航空兵院校、裝甲兵院校劃到抗大下麵,同時改組抗大,使其下麵擁有空軍學院、裝甲兵學院、陸軍學院、裝備工程學院、政法學院、外交學院,外加新建一個海軍學院。
抗大總校區位於長春,主要負責各種理論知識授課,然後空軍、裝甲兵、海軍分別在哈爾濱、沈陽、旅順有一個校區,用於最後一年給軍校生們進行實訓課。
這一下子,從結構上看挺進軍的抗大就真的是頂級軍校了,讓籌備中的高洋累並快樂著。
就是目前師資力量還是有點欠缺,慢慢發展吧,打完二戰等老家那邊全盤接手了,肯定一下就能支棱起來,畢竟底子都打好了。
話說抗大海軍學院的教師已經過來了一批,讓東條上等兵送黃金他磨磨唧唧的,送人倒是積極,把江田島內部那些高呼反戰的討厭家夥全給送到了徐岩這邊。
還真別懷疑,要問鬼子軍方哪個地方反戰的呼聲最高,肯定就是江田島海軍學校。
別說師生,現役的那些實權派海軍軍官都有不少反戰的。
正因為他們的到來,徐岩又給老家發電報,讓他們多送點學曆初中以上的知識分子。
說起來上次老家那邊說要送人過來,徐岩還打蛇隨棍上地多要了名2年以上老兵,老家那邊也欣然同意,表示可以送過來。
以前說不給,是怕徐岩領著八路軍的骨血去東北霍霍了,現在有了東北那麽大一塊根據地,當然要好好把握住。
再說這個老兵,2年以上就相當於是41年左右入伍的兵,那會兒正是八路軍數量增長最快的時候,那一批入伍的裏麵送過來完全不是什麽大問題,算不上傷筋動骨。
要按和平年代的標準,2年兵那就是士官,各方麵素質過硬的話就能當班長,這年頭還是戰爭年代,2年兵當班長綽綽有餘。
這些天東北這邊已經陸續接到了4批過來的幹部、老兵,以及知識分子,每一批大約5000人。
老兵先放到新兵營,充當新兵階段的隊列訓練教官,後續一起根據參謀部製定的計劃訓練。
幹部直接放到行政院,充實行政院的骨架。
知識分子嘛就看他們各自的情況,大部分丟抗大、哈工大繼續進修,剩下那些不想上學隻想參加工作的,就按他們的意願下放基層,當個村支書什麽的。
今天正是第5批到來的人員,徐岩也是一大早就從沈陽坐飛機來到了錫林浩特迎接。
前麵4批他都沒來,一個是因為忙,另一個則是因為那些送來的人實在沒必要讓徐岩這麽大的腕兒來親自迎接。
但是這次不一樣,來了一個熟人。
經過這20多天的忙碌,東北區民主政府的一係列框架終於搭建完成,起碼在徐岩的幫助下,很多事情都思路清晰,幹部們忙也不至於瞎忙然後處處碰壁,算是少走了許多彎路。
東北這個地方,與其說是改造,不如說是重建。
原本這裏就地廣人稀,當初滿清入關之後嫌這裏苦寒,除了祖墳沒遷別的全遷到關內了。
東北的發展,還得從“闖關東”說起。
闖關東有很多種說法,最讓人認可的還是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那一撥移民潮。
當時黃河下遊地區連年遭災,山東地區的百姓活不下去了,隻能舍棄家鄉跨過山海關來到東北求活。
很多人就好奇為什麽旅順那邊人的口音和煙台的口音咋那麽像,就是那一批移民潮帶過去的,當時不允許移民,山海關那邊輕易不讓過,所以很多都是從煙台那邊坐船過去。
有記載說從1860年至建國期間,闖關東的總人數高達4000萬,僅民國時期的那38年,總計遷移人口就有1700萬。
大量的移民,給東北地區帶來的傳統的農耕文化,也因為時間短,來到這裏的移民們還沒有形成宗族文化,地主階級也比較少。
所以土地改革這一塊簡直是行政院最簡單的一道政令,地主都不用鬥,讓他們成為私營農場主就行了,大不了就是無法再剝削佃農,該給的工資一分不能少。
而且許多地主階級還大多都是遺老遺少,或者就是維持會長,查了要是迫害過老百姓,直接抓去勞改,土地收歸公有然後分給沒地的。
所以行政院土改相當順利,20多天就完成了整個東北的土地政策起草,初步傳達下去之後,也基本沒有人反對。
因為按照新政策,按人頭算每人都能分兩畝私有地,但東北目前有1.2億畝耕地呢,而根據43年鬼子新統計的總人口,算上牧民們也才4300萬左右。
就算剩下那些相對好的,有良心的地主不打,也根本分不完!
大頭還是那些鬼子僑民留下的,這200多萬人占了東北近3成的土地!
當時就有人問徐岩,說土地空餘都那麽多了,為什麽還要大量開墾,形成公有化的農業生產基地呢?
得著眼未來啊,眼下土地是夠了,糧食也夠吃,但是將來人口暴漲了以後呢?
不光是地區性的人口自然增長,還有移民呢。
和平年代,大城市有虹吸效應,戰爭年代,哪兒安全,哪兒就有虹吸效應。
別看之前小鬼子占著東北,實際上東北這邊的人口每年都在漲,因為至少這裏相對安定。
百姓就隻求一口吃的,哪裏能活著,他們就往哪裏走。
就說東北這邊,隨便墾一畝地就是肥田,多好的地方?
說起來也是好壞各一半吧,闖關東的移民浪潮使得東北平原得以初步開發和利用,但是正因為都是移民,相對鬆散,沒有關內那種宗族之類的思想。
所以當遇到壓迫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人站出來振臂一揮帶領大家反抗,就算有人當那個出頭鳥,也無法服眾。
你算老幾啊,想領著我們去送死?
要擱南方,就說某宗族祠堂要被強拆,完了族老直接發族人召集令,完後各家小夥子抽生死簽去幹死開發商,族譜單開一頁,家小舉族供養,那是個個踴躍報名,嚇得開發商連夜跑路。
東北就是因為還沒有誕生類似的能絕對服眾的人,以至於在別人眼中“很軟”。
老張家也不行,統治時間太短,哪怕老張頭兒幹得還不錯,但畢竟他和他手底下大多是胡子出身,大家基本都是怕他,而不是服他。
目前挺進軍算是半個能服眾的,首先因為已經打出了威名,其次是因為戰士們對老百姓的態度,最後就是那一道道偏向百姓的政策。
再說回糧食,這是好東西,不嫌多的,農業經濟,怎麽能忽略農副產品呢、
大豆吃不完,榨油嘛!
大米、高粱、地瓜什麽的吃不完,釀酒嘛,對不對?
當然規劃肯定要規劃好,不能嚴重破壞生態,也得考慮到未來的工業發展。
經濟上農業這一塊好搞,就是工商業有點費幹部們的腦子。
因為徐岩照抄了前世的公有製市場經濟模式,這個模式目前沒地方借鑒,大毛熊之前都還在搞計劃經濟呢。
硬要說參考的話,更像漢斯喵的經濟模式,不過他們是借著國有的名頭,實際上還是容客們在掌控。
之前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忙這個,幫著工商部門的人把關。
這個模式的好處就是經濟發展會更有活力,壞處就是監管相對寬鬆,容易滋生出大資本家,同時還要時刻盯著那些外國資本的入侵。
軍隊這邊徐岩倒沒忙什麽,就是把航空兵院校、裝甲兵院校劃到抗大下麵,同時改組抗大,使其下麵擁有空軍學院、裝甲兵學院、陸軍學院、裝備工程學院、政法學院、外交學院,外加新建一個海軍學院。
抗大總校區位於長春,主要負責各種理論知識授課,然後空軍、裝甲兵、海軍分別在哈爾濱、沈陽、旅順有一個校區,用於最後一年給軍校生們進行實訓課。
這一下子,從結構上看挺進軍的抗大就真的是頂級軍校了,讓籌備中的高洋累並快樂著。
就是目前師資力量還是有點欠缺,慢慢發展吧,打完二戰等老家那邊全盤接手了,肯定一下就能支棱起來,畢竟底子都打好了。
話說抗大海軍學院的教師已經過來了一批,讓東條上等兵送黃金他磨磨唧唧的,送人倒是積極,把江田島內部那些高呼反戰的討厭家夥全給送到了徐岩這邊。
還真別懷疑,要問鬼子軍方哪個地方反戰的呼聲最高,肯定就是江田島海軍學校。
別說師生,現役的那些實權派海軍軍官都有不少反戰的。
正因為他們的到來,徐岩又給老家發電報,讓他們多送點學曆初中以上的知識分子。
說起來上次老家那邊說要送人過來,徐岩還打蛇隨棍上地多要了名2年以上老兵,老家那邊也欣然同意,表示可以送過來。
以前說不給,是怕徐岩領著八路軍的骨血去東北霍霍了,現在有了東北那麽大一塊根據地,當然要好好把握住。
再說這個老兵,2年以上就相當於是41年左右入伍的兵,那會兒正是八路軍數量增長最快的時候,那一批入伍的裏麵送過來完全不是什麽大問題,算不上傷筋動骨。
要按和平年代的標準,2年兵那就是士官,各方麵素質過硬的話就能當班長,這年頭還是戰爭年代,2年兵當班長綽綽有餘。
這些天東北這邊已經陸續接到了4批過來的幹部、老兵,以及知識分子,每一批大約5000人。
老兵先放到新兵營,充當新兵階段的隊列訓練教官,後續一起根據參謀部製定的計劃訓練。
幹部直接放到行政院,充實行政院的骨架。
知識分子嘛就看他們各自的情況,大部分丟抗大、哈工大繼續進修,剩下那些不想上學隻想參加工作的,就按他們的意願下放基層,當個村支書什麽的。
今天正是第5批到來的人員,徐岩也是一大早就從沈陽坐飛機來到了錫林浩特迎接。
前麵4批他都沒來,一個是因為忙,另一個則是因為那些送來的人實在沒必要讓徐岩這麽大的腕兒來親自迎接。
但是這次不一樣,來了一個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