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陝西旬邑)人,上古周氏族的領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銘文稱其為“檀公”。


    據推算,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第17世孫、周祖後稷的第12世孫,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人由豳(bin)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複修後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麵,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


    (周太王的長子:太伯(亦稱泰伯、吳太伯)。


    次子:虞仲(亦稱仲雍、吳仲雍)。


    三子:季曆(亦稱公季、王季、周王季)。


    季曆,姬姓,名曆,尊稱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


    兒子:周文王姬昌、虢仲、虢叔)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追諡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公亶父,一名古公亶父,古代周人首領,傳為後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祖父。公亶父是使周人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後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太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詩經·閟宮》說:“後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遷周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


    先周從公亶父遷岐到文王建豐,是其發展的第二階段。


    在這一階段,先周姬姓氏族與薑姓氏族聯姻,並向東發展,為武王滅商準備了條件。其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社會形態則已由居豳時的酋邦模式而進入了早期國家時期。


    有關這次遷移,其它史書也都有載。


    據《竹書紀年》記載:“(殷)武乙元年,豳遷於岐周。”陳逢衡謂:“當雲那侯亶父自豳遷於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自公亶父遷岐之後,先周曆史便發生了巨大變化。


    司馬遷:“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崔東壁先生遺書》已指出《史記·周本紀》之誤,認為“古公亶父”之“古”是“昔”之義。孫作雲先生考證:“公亶父”不能稱為“古公亶父”,或“古公”。


    《詩經》四字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


    司馬遷不察,在《史記·周本紀》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這是不對的。


    顧頡剛先生《上古史講義·周人的崛起》中注釋曰:“古”,與《尚書》的“舊者稽古”相同,是說遠古的意思,不是人名,人名隻有三個字,即“公亶父”是周人開國始祖,所以詩才稱“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決不會從中間的太王講起,公亶父與周太王為二人。譚戒甫先生亦認為古公亶父、太王亶父是二人,一前一後。


    楊寬先生論日:“公亶父如同公劉、公非、公叔祖類一樣,以“公”為尊稱。《史記》稱為“古公亶父”是不對的,《詩經》四字一句,前加“古’字,是“昔”的意思。崔述《豐鎬考信錄》稱他為太王,是出於文王稱主以後的追述。”


    此論與孫作雲先生之說相對應,以“公亶父”之說為確。


    《大雅·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此詩描寫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奠基的故事,以及周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國家製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詩。


    全詩九章,每章六句,內容豐富,結構宏偉,善於作規模宏大的描寫,場麵描寫尤其突出,特別是修築宮室宗廟的勞動場麵,寫得轟轟烈烈,同時多用排比,顯得整飭莊重,前詳後略,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2024開始記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之暗麵有多黑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之暗麵有多黑暗並收藏2024開始記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