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後增補黃帝公孫軒轅(也稱姬軒轅)等五位上古帝王作為“五帝”


    五帝: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史記》《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顓頊(zhuān xu),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


    ,號“高陽氏”。


    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據多種史料分析,大約由女媧、盤古、顓頊、驩兜、祝融等族群組成。


    據《左傳》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記載,顓頊由“倉舒、隤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8個族群組成。


    據《史記》記載,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據《水經注》記載,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


    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


    《大戴禮 帝係》和《帝王世紀》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


    《山海經 海內經》對此記載亦然,並指出顓頊乃昌意次子,為韓流之弟。


    顓頊生於若水,因輔佐少昊有功,封於高陽。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


    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曆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


    顓頊以帝丘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句龍為土正。


    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


    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龍江,南到嶺南,東到東海一帶。古代曆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五帝”之名當是戰國時代的產物。


    在戰國前期以前,眾帝林立,不限於五。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現。


    “五帝”隻是一個對上古帝王的概括詞,不僅成員不能確定,有時也會出現一串古帝王名字而不限於“五”。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帝係》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一直到漢代前期,還有不同說法並存。


    《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孔安國《尚書序》以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司馬遷的《史記》采用《五帝德》和《帝係》的五帝係統,把本來屬於神話傳說時代的人物寫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遠古傳說清晰地呈現在後人麵前。


    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


    《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


    《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係下與帝嚳並列兩係中的一係,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2024開始記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之暗麵有多黑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之暗麵有多黑暗並收藏2024開始記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