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伐天之戰”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作者:一隻笨蛋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盼同二年,夏。
在大虞的天子明確表示了拒絕“合流”之說,非常堅定的表示,要堅持走大虞自己的道路,一定要將腐朽沒落的大漢王朝推翻之後,大漢天子表示“委婉歎息”。
他連續派出十幾位使者前往大虞,試圖再次勸誡大虞天子,都被大虞天子拒絕了。
盼同二年,秋。
大漢天子明喻天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高祖創業於沛縣,終以仁德治理天下,待到文景二帝,天下太平,盛世天下。
及武帝時期,蕩盡天下何處非漢土,世上之地皆為漢臣,遠征匈奴,外辟西域,以成大漢王朝之盛世,得天下之九州。
康、成皇帝時期,大漢已然鼎盛,大漢百姓數百年不知何為戰也。
而至光武,漢賊王莽篡政,上蒼降光武,而助大漢恢複正統。
邇來又兩百年矣。
及至懷帝,天下動蕩,漢賊頻出,乃有大虞、大魏而立,時先帝昭烈問世,乃為蒼天三興大漢之誌,此之為天命不可違背。
而今,大虞逆賊,立國之亂,或賊天下。
天子仁德,數次詔令,願尊為王,俱都拒之,此之謂不感大漢天子仁德而為賊子。
盼同二年,大漢天子詔令。
曰:“以令丞相諸葛、馬超、馬岱等眾將,興兵伐之。”
這是一封出自大漢天子之手的討賊械文,寫的十分漂亮,而且擁有大義的名頭,把大漢的曆代皇帝都給搬了出來,以此來打了一手感情牌。
有效果麽?
有。
畢竟哪怕是到了現在,天下百姓們心中還是有人感念當年文皇帝留下來的恩德,從而願意報效大漢的。
不得不說,文皇帝的名頭簡直是太好用了。
文皇帝逝世已經三百多年快四百年了,提起來文皇帝,長安附近的百姓還是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仿佛他們也親身感受到了文皇帝當年的“仁慈”。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文皇帝留下來的最大的遺產了。
大虞
勤政殿中
張成看著這檄文臉上閃過一抹笑意:“老師,這檄文寫的端的是一個雄偉壯麗、讓人讀著便能夠感覺到其中所蘊藏著的深刻感情啊。”
他有些感慨的說道:“此人才華,當真是令人豔羨。”
“老師可是知道,此文出自何人之手?”
張成當然不相信這是大漢那個小天子親手寫的檄文,畢竟劉禪真的沒有這個本事,如果劉禪有這個本事,那劉禪真的也就不會走到現在這一步了。
祖天師則是拿著那檄文,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最後才感慨的說道:“這檄文,怕是出自曹植之手啊。”
曹植?
張成略微有些驚訝的說道:“你說的是寫出“洛神賦”的那位曹植、曹子建?”
他頗為好奇:“那個家夥竟然還沒死麽?”
祖天師蒼老的眼神瞥了一眼張成,冷笑一聲:“當然還沒死。”
“當年曹丕想要殺他,而他則是悄默默的躲到了長安去。”
“不過麽,他估計也沒有多少天好活了。”
他指著麵前的檄文說道:“雖然是一篇檄文,但依然能夠從這篇檄文之中看出來一些什麽東西。”
祖天師輕輕的歎了口氣。
“這篇檄文中,帶著強烈的不甘。”
“曹植不想死去,但他卻已經沒有壽數可以繼續活下去了。”
“這應當也是他為曹髦所交出的“狀書”吧,以自己的才華為大漢寫出這樣一篇可以說傳承千年的檄文,以此來給曹髦鋪路。”
張成兩人都看著這檄文感慨著檄文中的文采,竟然完全沒有理會這檄文的真正“重要之事”。
末了末了,等到兩人都感慨了一遍之後,張成才笑著說道:“朕本來都想著要怎麽才能發起一場戰爭了,這下子連理由都不用想了。”
“我們隻是抵抗大漢的戰爭而已,至於反擊到最後占據了長安城、推翻了大漢?”
“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他站在那裏,微微側身,頭頂的“勤政愛民”四個大字閃爍著些許光亮。
“既然大漢天子說大漢是奉承了天命所歸,那麽大虞也不能不做一個回答。”
“大漢承襲天命,而大虞則是承襲數萬萬黎民之命。”
“大虞當代替百姓。”
“此戰不為大虞、大漢之爭。”
張成燦爛的笑了出來,臉頰上映照無數的光。
“此戰。”
“伐天。”
盼同二年秋,在大漢天子下達詔書要伐天之後,大虞天子同樣下達了一封詔書。
這封詔書更加有意思。
他的文采說實話是無法與“討虞檄文”相提並論的,甚至如果真的要比的話,其一為皓月,其一為螢火,螢火之光如何能與皓月爭輝?
但所有人都更加喜歡“伐天檄文”。
是的。
“伐天檄文”。
或者說,後世的人們更加喜歡他的另外一個名字。
“自強書”
這一封“詔書”也好、檄文也好,經過數千年的流傳,最後被中州博物院所收藏,成為了中州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後世大明人民聯邦共和國的鎮國之寶,一度被人將其拿著與“九鼎”、“軒轅劍”、“傳國玉璽”相提並論。
甚至隱約之間,超過了傳國玉璽的排名。
後世中,十大國寶的排名,前三位不知該如何排列,隻能並列。
分別是
華夏九鼎、軒轅劍、伐天檄文
而後便是象征著皇權的
“傳國玉璽”、“大賢良師至聖天師太祖皇帝印”、“赤帝劍”
而後是象征著曆史文化祭祀的
“商太陽神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靠著“走後門”才排列到十大國寶的“洪武祭祀天地鼎”。
那麽“伐天檄文”中到底寫了什麽呢?
很簡單的一封詔書。
節選其中一段
“人當自強,自三皇五帝承九州文明而立華夏,至今數千年矣。”
“期間苦難無數,先賢輩出。”
“昔年,天降大水於華夏,大虞何曾屈服?以九鼎鎮華夏九州,而立一家一姓之王朝,至今又千年矣。”
“天下動蕩之賊,何曾為大虞也?”
“漢所謂天命,不過虛妄也。”
“若天有命人便從之,何需先賢問世?”
“若天有命人便服之,何來華夏九州之雄立。”
“若天有命人便屈之,何來華夏之族戰四方而懾四夷?”
“故,無天、無命,無有天命也。”
這是“伐天檄文”的開篇,十分簡單的一段文字,甚至不算是有什麽文采,但其中所蘊含著的精神則是無論過了多少年都能讓人熱血澎湃。
開篇之“人當自強”也是後世為之取名“自強書”的原因。
而後洋洋灑灑數千字都是在論述人與天命之間的“關係”,便不再節選,但這篇檄文與其稱為是一篇向大漢發出的“檄文”,還不如說是大虞向“天”發出的檄文。
在這篇檄文的最後,這篇檄文的作者隻是簡簡單單的寫了一句。
“此之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也。”
“天若有命以令人之懾服,則大虞不當也。”
“今之一戰,無論勝負,願以為蒼生而“伐天”。”
整篇檄文沒有講述多少道理,甚至沒有文采,隻是在告訴所有人,人應該自強,人應該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強不息。
所以這篇檄文才被稱之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為這種平淡中蘊藏著的無盡的“傲然”,才讓它超越了“傳國玉璽”,成為了與軒轅劍、九州鼎並列的國寶。
伐天檄文傳到長安城後,曹髦拿著這篇檄文來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這個時候的曹植已經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懇求上蒼讓自己多活幾日了。
看到這檄文的時候,曹植的手顫顫巍巍的支撐著他的身體坐了起來,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誦著這篇檄文,最後甚至到了瘋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個伐天檄文!”
曹植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說道:“此人之才,遠勝我矣。”
“其中所蘊藏著的道理,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曾看到的啊!”
他捧著檄文,像是看到了人生至寶一樣。
“得看此文,死而無憾矣!”
話音剛落,他的笑聲便戛然而止。
曹髦看著曹植的頭顱重重的垂落下來,眼睛中帶著滿滿的痛苦與傷心之色,他猛的充上前去,跪伏在曹植屍體的麵前。
“叔祖父!”
丞相署中
諸葛亮看著這篇滿是豪氣的“雄文”,眼睛中同樣是帶著些許的敬佩之色,他滿是感慨的對身旁的眾多侍者、大臣說道:“此人才華驚世,寫此篇者定然是大虞“祖天師”。”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其實已經知道了“祖天師”到底是誰,所以他更加欽佩這一位了。
“當真是驚世雄文啊。”
他搖頭歎息:“隻是可惜,此等大才不能為大漢所用。”
諸葛亮環視周圍的眾將、眾大臣,低聲道:“最後一戰、決定了大漢與大虞未來的一戰已經到來,諸位可願隨我前往征戰?”
在場之人,無不應答。
於是,戰起。
盼同三年,夏。
當春耕過去之後,諸葛亮以及眾多將士率兵出長安,與大虞決一死戰。
這一場戰役在後世中有許多的名字,人們對這一場戰爭的研究興趣也十分巨大,後世戰爭史的專家學者如果沒有寫過關於這一場戰爭在曆史中影響的文章,就不配被稱之為“戰爭史學家”。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爭的影響太巨大了,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場戰爭有不同的理解,也同樣將這一場戰爭命名為不同的名字。
簡單來說,所有人都在爭奪對這一場戰爭的“命名權”,因為這象征著地位。
知識界、或者說學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那群所謂的專家、所謂的學者、所謂的文人,並不是什麽潔白的兔子,而是從古至今最為邪惡、愚蠢、貪婪、肮髒、怯懦、膽大妄為、貪欲享受的集合體。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要排列出兩種最肮髒的人,那麽“沒有信仰的政治家”何“沒有信仰的文人”必定斷層式的前二。
他們中誕生了無數的“學閥”。
直到某一年,一位天縱之才誕生,寫出了一本巨著“華夏戰爭史”,其中將五場慘烈的戰爭單獨列出來,最後將其命名。
關於這場戰役的命名權爭奪之戰才結束。
最後,這場戰役被命名為。
“伐天之戰”。
這是曆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場戰役。
為什麽?
因為他的時間跨度太長了。
命名這一場戰役的人,將當年大虞太祖皇帝揭竿而起、到祖天師發起世家之殤、三國赤壁之上的那一場大火、曹劉合流、以及最後這一場決定了大虞存在與否的戰爭都列為“伐天之戰”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自承泰元年(191年)開始,到盼同十年(266年)才結束的一場戰爭。
它其中有真正刀兵相接的戰爭、也有無聲的“政治鬥爭”,它其中有大火熊熊焚燒一切虛妄的大火,也有藏匿在暗中的陰影之水。
戰爭啊戰爭。
這是一場持續了七十五年的戰爭。
但“華夏戰爭史”的作者將這一場戰爭定義的時候,華夏曆史學界卻沒有多少人反駁。
第一,因為這位作者出身高貴。他出身自官渡陳氏。就是那個傳承了幾千年、曆史中連續千年擔任三公之位、甚至出了無數帝師的官渡陳氏。
第二,這位作者拿出了足以懾服所有人的“證據”——無數藏在拙身樓中的文獻。
第一條保證了這位作者不會被“物理毀滅”,保證了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公平的在那些學閥麵前講述自己的發現、研究、以及證據。
第二條則是證實了他的研究。
盼同四年。
去歲掀起戰爭之後,大漢與大虞之間的小戰爭就不曾斷絕過,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的不僅僅是兩國的國力,還有兩國主戰者、也就是大將的“生命”。
夜色下
諸葛亮坐在帳篷中神色蒼茫,他抬起頭看向蒼天。
他第一次希望蒼天再借給自己數十年的光陰。
諸葛亮害怕了。
害怕自己熬不過大虞的那位“祖天師”。
在大虞的天子明確表示了拒絕“合流”之說,非常堅定的表示,要堅持走大虞自己的道路,一定要將腐朽沒落的大漢王朝推翻之後,大漢天子表示“委婉歎息”。
他連續派出十幾位使者前往大虞,試圖再次勸誡大虞天子,都被大虞天子拒絕了。
盼同二年,秋。
大漢天子明喻天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高祖創業於沛縣,終以仁德治理天下,待到文景二帝,天下太平,盛世天下。
及武帝時期,蕩盡天下何處非漢土,世上之地皆為漢臣,遠征匈奴,外辟西域,以成大漢王朝之盛世,得天下之九州。
康、成皇帝時期,大漢已然鼎盛,大漢百姓數百年不知何為戰也。
而至光武,漢賊王莽篡政,上蒼降光武,而助大漢恢複正統。
邇來又兩百年矣。
及至懷帝,天下動蕩,漢賊頻出,乃有大虞、大魏而立,時先帝昭烈問世,乃為蒼天三興大漢之誌,此之為天命不可違背。
而今,大虞逆賊,立國之亂,或賊天下。
天子仁德,數次詔令,願尊為王,俱都拒之,此之謂不感大漢天子仁德而為賊子。
盼同二年,大漢天子詔令。
曰:“以令丞相諸葛、馬超、馬岱等眾將,興兵伐之。”
這是一封出自大漢天子之手的討賊械文,寫的十分漂亮,而且擁有大義的名頭,把大漢的曆代皇帝都給搬了出來,以此來打了一手感情牌。
有效果麽?
有。
畢竟哪怕是到了現在,天下百姓們心中還是有人感念當年文皇帝留下來的恩德,從而願意報效大漢的。
不得不說,文皇帝的名頭簡直是太好用了。
文皇帝逝世已經三百多年快四百年了,提起來文皇帝,長安附近的百姓還是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仿佛他們也親身感受到了文皇帝當年的“仁慈”。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文皇帝留下來的最大的遺產了。
大虞
勤政殿中
張成看著這檄文臉上閃過一抹笑意:“老師,這檄文寫的端的是一個雄偉壯麗、讓人讀著便能夠感覺到其中所蘊藏著的深刻感情啊。”
他有些感慨的說道:“此人才華,當真是令人豔羨。”
“老師可是知道,此文出自何人之手?”
張成當然不相信這是大漢那個小天子親手寫的檄文,畢竟劉禪真的沒有這個本事,如果劉禪有這個本事,那劉禪真的也就不會走到現在這一步了。
祖天師則是拿著那檄文,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最後才感慨的說道:“這檄文,怕是出自曹植之手啊。”
曹植?
張成略微有些驚訝的說道:“你說的是寫出“洛神賦”的那位曹植、曹子建?”
他頗為好奇:“那個家夥竟然還沒死麽?”
祖天師蒼老的眼神瞥了一眼張成,冷笑一聲:“當然還沒死。”
“當年曹丕想要殺他,而他則是悄默默的躲到了長安去。”
“不過麽,他估計也沒有多少天好活了。”
他指著麵前的檄文說道:“雖然是一篇檄文,但依然能夠從這篇檄文之中看出來一些什麽東西。”
祖天師輕輕的歎了口氣。
“這篇檄文中,帶著強烈的不甘。”
“曹植不想死去,但他卻已經沒有壽數可以繼續活下去了。”
“這應當也是他為曹髦所交出的“狀書”吧,以自己的才華為大漢寫出這樣一篇可以說傳承千年的檄文,以此來給曹髦鋪路。”
張成兩人都看著這檄文感慨著檄文中的文采,竟然完全沒有理會這檄文的真正“重要之事”。
末了末了,等到兩人都感慨了一遍之後,張成才笑著說道:“朕本來都想著要怎麽才能發起一場戰爭了,這下子連理由都不用想了。”
“我們隻是抵抗大漢的戰爭而已,至於反擊到最後占據了長安城、推翻了大漢?”
“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他站在那裏,微微側身,頭頂的“勤政愛民”四個大字閃爍著些許光亮。
“既然大漢天子說大漢是奉承了天命所歸,那麽大虞也不能不做一個回答。”
“大漢承襲天命,而大虞則是承襲數萬萬黎民之命。”
“大虞當代替百姓。”
“此戰不為大虞、大漢之爭。”
張成燦爛的笑了出來,臉頰上映照無數的光。
“此戰。”
“伐天。”
盼同二年秋,在大漢天子下達詔書要伐天之後,大虞天子同樣下達了一封詔書。
這封詔書更加有意思。
他的文采說實話是無法與“討虞檄文”相提並論的,甚至如果真的要比的話,其一為皓月,其一為螢火,螢火之光如何能與皓月爭輝?
但所有人都更加喜歡“伐天檄文”。
是的。
“伐天檄文”。
或者說,後世的人們更加喜歡他的另外一個名字。
“自強書”
這一封“詔書”也好、檄文也好,經過數千年的流傳,最後被中州博物院所收藏,成為了中州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後世大明人民聯邦共和國的鎮國之寶,一度被人將其拿著與“九鼎”、“軒轅劍”、“傳國玉璽”相提並論。
甚至隱約之間,超過了傳國玉璽的排名。
後世中,十大國寶的排名,前三位不知該如何排列,隻能並列。
分別是
華夏九鼎、軒轅劍、伐天檄文
而後便是象征著皇權的
“傳國玉璽”、“大賢良師至聖天師太祖皇帝印”、“赤帝劍”
而後是象征著曆史文化祭祀的
“商太陽神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靠著“走後門”才排列到十大國寶的“洪武祭祀天地鼎”。
那麽“伐天檄文”中到底寫了什麽呢?
很簡單的一封詔書。
節選其中一段
“人當自強,自三皇五帝承九州文明而立華夏,至今數千年矣。”
“期間苦難無數,先賢輩出。”
“昔年,天降大水於華夏,大虞何曾屈服?以九鼎鎮華夏九州,而立一家一姓之王朝,至今又千年矣。”
“天下動蕩之賊,何曾為大虞也?”
“漢所謂天命,不過虛妄也。”
“若天有命人便從之,何需先賢問世?”
“若天有命人便服之,何來華夏九州之雄立。”
“若天有命人便屈之,何來華夏之族戰四方而懾四夷?”
“故,無天、無命,無有天命也。”
這是“伐天檄文”的開篇,十分簡單的一段文字,甚至不算是有什麽文采,但其中所蘊含著的精神則是無論過了多少年都能讓人熱血澎湃。
開篇之“人當自強”也是後世為之取名“自強書”的原因。
而後洋洋灑灑數千字都是在論述人與天命之間的“關係”,便不再節選,但這篇檄文與其稱為是一篇向大漢發出的“檄文”,還不如說是大虞向“天”發出的檄文。
在這篇檄文的最後,這篇檄文的作者隻是簡簡單單的寫了一句。
“此之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也。”
“天若有命以令人之懾服,則大虞不當也。”
“今之一戰,無論勝負,願以為蒼生而“伐天”。”
整篇檄文沒有講述多少道理,甚至沒有文采,隻是在告訴所有人,人應該自強,人應該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強不息。
所以這篇檄文才被稱之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為這種平淡中蘊藏著的無盡的“傲然”,才讓它超越了“傳國玉璽”,成為了與軒轅劍、九州鼎並列的國寶。
伐天檄文傳到長安城後,曹髦拿著這篇檄文來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這個時候的曹植已經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懇求上蒼讓自己多活幾日了。
看到這檄文的時候,曹植的手顫顫巍巍的支撐著他的身體坐了起來,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誦著這篇檄文,最後甚至到了瘋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個伐天檄文!”
曹植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說道:“此人之才,遠勝我矣。”
“其中所蘊藏著的道理,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曾看到的啊!”
他捧著檄文,像是看到了人生至寶一樣。
“得看此文,死而無憾矣!”
話音剛落,他的笑聲便戛然而止。
曹髦看著曹植的頭顱重重的垂落下來,眼睛中帶著滿滿的痛苦與傷心之色,他猛的充上前去,跪伏在曹植屍體的麵前。
“叔祖父!”
丞相署中
諸葛亮看著這篇滿是豪氣的“雄文”,眼睛中同樣是帶著些許的敬佩之色,他滿是感慨的對身旁的眾多侍者、大臣說道:“此人才華驚世,寫此篇者定然是大虞“祖天師”。”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其實已經知道了“祖天師”到底是誰,所以他更加欽佩這一位了。
“當真是驚世雄文啊。”
他搖頭歎息:“隻是可惜,此等大才不能為大漢所用。”
諸葛亮環視周圍的眾將、眾大臣,低聲道:“最後一戰、決定了大漢與大虞未來的一戰已經到來,諸位可願隨我前往征戰?”
在場之人,無不應答。
於是,戰起。
盼同三年,夏。
當春耕過去之後,諸葛亮以及眾多將士率兵出長安,與大虞決一死戰。
這一場戰役在後世中有許多的名字,人們對這一場戰爭的研究興趣也十分巨大,後世戰爭史的專家學者如果沒有寫過關於這一場戰爭在曆史中影響的文章,就不配被稱之為“戰爭史學家”。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爭的影響太巨大了,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場戰爭有不同的理解,也同樣將這一場戰爭命名為不同的名字。
簡單來說,所有人都在爭奪對這一場戰爭的“命名權”,因為這象征著地位。
知識界、或者說學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那群所謂的專家、所謂的學者、所謂的文人,並不是什麽潔白的兔子,而是從古至今最為邪惡、愚蠢、貪婪、肮髒、怯懦、膽大妄為、貪欲享受的集合體。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要排列出兩種最肮髒的人,那麽“沒有信仰的政治家”何“沒有信仰的文人”必定斷層式的前二。
他們中誕生了無數的“學閥”。
直到某一年,一位天縱之才誕生,寫出了一本巨著“華夏戰爭史”,其中將五場慘烈的戰爭單獨列出來,最後將其命名。
關於這場戰役的命名權爭奪之戰才結束。
最後,這場戰役被命名為。
“伐天之戰”。
這是曆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場戰役。
為什麽?
因為他的時間跨度太長了。
命名這一場戰役的人,將當年大虞太祖皇帝揭竿而起、到祖天師發起世家之殤、三國赤壁之上的那一場大火、曹劉合流、以及最後這一場決定了大虞存在與否的戰爭都列為“伐天之戰”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自承泰元年(191年)開始,到盼同十年(266年)才結束的一場戰爭。
它其中有真正刀兵相接的戰爭、也有無聲的“政治鬥爭”,它其中有大火熊熊焚燒一切虛妄的大火,也有藏匿在暗中的陰影之水。
戰爭啊戰爭。
這是一場持續了七十五年的戰爭。
但“華夏戰爭史”的作者將這一場戰爭定義的時候,華夏曆史學界卻沒有多少人反駁。
第一,因為這位作者出身高貴。他出身自官渡陳氏。就是那個傳承了幾千年、曆史中連續千年擔任三公之位、甚至出了無數帝師的官渡陳氏。
第二,這位作者拿出了足以懾服所有人的“證據”——無數藏在拙身樓中的文獻。
第一條保證了這位作者不會被“物理毀滅”,保證了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公平的在那些學閥麵前講述自己的發現、研究、以及證據。
第二條則是證實了他的研究。
盼同四年。
去歲掀起戰爭之後,大漢與大虞之間的小戰爭就不曾斷絕過,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的不僅僅是兩國的國力,還有兩國主戰者、也就是大將的“生命”。
夜色下
諸葛亮坐在帳篷中神色蒼茫,他抬起頭看向蒼天。
他第一次希望蒼天再借給自己數十年的光陰。
諸葛亮害怕了。
害怕自己熬不過大虞的那位“祖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