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漫長歲月如紅塵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作者:一隻笨蛋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者之間的關係,劉徹巧妙的用幾個搭橋給徹底的聯係了起來。
第一,軍功。
這個“橋”是為了讓陳氏、衛青、霍去病三者之間有軍務之情,世上什麽樣子的情誼是最難以改變的?
大概便“生死之情”。
一同經曆過生死之間的奔跑,他們之間的情誼便是會變得密不可分,就算是有外界的“外力”想要將其拆散,也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人才草木,孰能無情?
這一點情便是被天子用的恰到好處、淋漓盡致,仿佛人世間的一切都隻是他棋盤上的一個棋子一樣。
但事實上,天子也並不確定這點情誼是否能夠將三人徹底的捆綁住。
因為天子是不相信情的,天子相信的是利益至上。
所以,在這一層濃厚的戰友情誼之上,天子再度為三者捆綁了一層密切的聯係、用利益將其徹底的捆綁在一起,他們徹底成了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請看公式。
衛青:衛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親舅舅、自然也就是太子妃的舅舅、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衛青的外甥、自然也是衛子夫的外甥、若是從太子這邊論的話,那便是天子貨真價實的“兄弟”,他們身上的血脈是有相關性的。太子的身上有二分之一衛氏的血,而霍去病的身上同樣有二分之一衛氏的血。
若是論血親關係,太子的母親是霍去病的小姨、而霍去病的母親則是太子的大姨。
這是無法割舍的。
陳去虜:陳氏在軍界的代表、同樣的他還是太子妃“陳茗”的“爺爺”。
那這樣子算起來,陳去虜也是太子的爺爺
他甚至算是當今天子的長輩了。
當然了,輩分肯定是不能算到皇家去的,劉氏的天子即便是再怎麽無恥,也不會無恥到這種程度,讓自己的兒子認一個外人當大父甚至算輩分算到自己的頭上
但是嘛.
這並不妨礙天子在私底下讓“劉據”喊陳去虜一聲“大父”,畢竟隻要陳茗喊得出口,那太子自然而然也是要跟著喊的。
喊一聲大父就能夠完全獲得陳氏的全部支持的話.
當今天子甚至都可以喊一聲試試。
陳去虜、霍去病、衛青,這三個人縱橫交錯,背後代表著的其實是兩股勢力,其一,陳氏,其二,天子。
而如今這三者的關係通過一個“戰友情”,一個“太子”為代表的利益,徹底的捆綁在了一起,這也代表著陳氏和劉氏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至少在皇帝沒有改變自己想要立“陳氏女之子”為太子的想法之前,劉氏的利益和陳氏的利益是捆綁的。
元狩三年的春天,大漢的天子親自迎接從北疆歸來的戰士們,並且在宮中為他們設宴。
這一場宴會十分宏大,而大漢未來數十年的新貴也在這一場宴會上正式確立了。
衛氏和霍氏一躍成為了大漢之中,僅次於官渡陳氏的大貴族世家,宴會上的人們紛紛舉起酒爵,向這兩位新的勳貴敬酒,他們渴望得到衛氏以及霍氏的認可。
因為想要得到陳氏的認可,實在是太難了。
陳氏就好像是高高在上的神靈一樣,從未垂下他們的目光,去看向除卻陳氏以外的人。
在這個已然傳承了兩百多年的世家身上,無論是長安城的勳貴們,還是這天下的名流們都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私心”,當年陳氏先祖陳野所說的“天下為公”的話語,好似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的成為了現實。
人們對於陳氏的畏懼和敬仰,就好像是對於那永遠佇立在平原之上的泰山一樣。
在這場宴會之後,大漢的天子劉徹真正的開始掌握了這座宏偉而又古老帝國的權利,朝堂上的人們開始逐漸的發現了一件事情,那位一直牢牢的占據大漢丞相之位的老人發言的時候開始變少了。
恢弘的未央宮上首,在大漢天子之下的那個位置,放置著一把椅子。
這把椅子的上麵經常坐著一個老人。
那是大漢的丞相,陳秋。
時間總是如同歲月紅塵一般,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就悄然過去了,天子的威儀愈加盛,而陳秋的威儀則是愈加的尋常。
陳秋緩緩睜開眼睛,身旁傳來大漢天子的輕聲呼喚。
“老師,老師?”
“已經下朝了,您怎麽在這睡著了?”
他看著身旁站著的劉徹,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不知道什麽時候的記憶,他笑了笑站了起來,劉徹攙扶著這位老人,緩慢的朝著大殿外走去。
“咳咳,無忌獻上的這個椅子,坐著確實是舒服許多,比跪坐要強多了。”
陳秋一邊走一邊說道:“他總是喜歡研究這些東西,卻是叫人有些擔憂,陛下覺著無忌的這些東西可堪大用麽?”
劉徹依舊低著頭,此時已經不是元狩三年,而是元狩六年了。
在這三年的時間裏,陳氏的下一代迅速成長了起來,但成長的方向卻與他們所想的都不同,劉徹也能夠看出來,這是陳氏想要再一次回歸官渡的試探。
他的老師有兩個嫡子,其餘的庶子倒是不少,但總歸不成氣候,已經在官渡城中生活。
唯有“陳無實”“陳無忌”兩個人得到了磨煉。
陳無實身為陳氏的下一代繼承者,自然是繼承了安國王的傳統,但他與曆代安國王不同的是,陳無實是一個集法家、儒家、道家、政治學四個流派於一身的人。
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熔百家與一身而得我道”,這一點讓陳秋以及劉徹都十分喜歡。
劉徹尤其喜歡的是陳無實思想中的“百家所長,為君所用”,在陳無實看來,學問便是要為帝王治國所用的,當然,陳無實的根底依舊是“陳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最基礎的依舊是“為民”。
而陳無忌則是與他的兄長相反,陳無忌在年幼的時候就表露出來了對墨家的喜愛,與陳氏當初的四脈一同專心研究起了墨家的機關術,成為了不輸當年墨子、公輸班的能工巧匠。
而陳氏對此也並沒有產生什麽質疑。
陳秋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自己的兒子對於機關術的研究,表明若是為了民眾所學,那麽無論是讀書也好、還是研究機關術也好,隻要是適合自己的道路,那麽陳氏就會支持。
在最開始的時候,大漢建立之後天下人本來是慢慢淡忘了墨家以及公輸家,因為這並不利於君王的統治。
帝王們總是覺著這些人苦心研究機關術,或者“工匠”之流,就會喪失對於君王的忠誠,而他們總是想要底下的人對自己多多忠誠的。
自高皇帝時期開始,社會的風氣就慢慢的有了變化。
人們開始更加傾向於讀書、變成一個空口談論國事的“政治學問家”,這種變化在文皇帝時期達到了巔峰,但陳氏對此總是用一種辯證的思維去看。
這樣的風氣的確能夠讓大漢在最初的時候變得安定下來,人們不再學習墨家的學問、不再研究公輸家的學問,隻研究政治學以及儒家的學問,他們骨子裏的血脈就會變成“忠君”的思想。
天下之所以動蕩、春秋戰國、甚至是秦朝的時候,為什麽天下的遊俠那麽多?
天下的遊俠兒多是什麽學脈呢?
大多數都是墨家,因為墨家的骨子裏或許都是充斥著激蕩的血脈,他們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這對於法治的安頓卻並不是什麽好的事情。
如果天下的事情都有人“拔刀相助”了,那麽還要法律有什麽作用呢?
所以,即便陳氏對於這種風氣十分不喜歡,之前的幾任陳氏家主也未曾對此有什麽多餘的看法,更加沒有公開表露出對於這個風氣的厭惡。
當時間來到武皇帝時期的時候,當陳秋的子嗣中出現的一個真的熱愛墨家,並且以墨家的機關術做出了多種利國利民事務的時候,陳秋就明白了。
一個合適的時機已經到來。
所以,在過去的三年裏,陳秋多次鼓舞自己的兒子,讓陳無忌不必擔憂天下的流言,而能夠專心的研究這些事情。
陳無忌也沒有辜負陳秋的期待,研製出來了多種有利於民生的事物,而椅子則是在陳無忌看到自己父親因為多年跪坐而導致的腰痛後,研究出來的。
劉徹將思緒都收攏回來,現在的他已經不是那個剛剛登基的孩子了。
他變得內斂而富有帝王的智慧,所以他第一時間就抓到了這件事情的本質。
“朕也覺著無忌的這些東西有很大的作用。”
天子誇耀著陳無忌的功勞:“尤其是這個椅子,無忌因為擔憂您的身體而研究出來了這個東西,這東西也的確是改善了您的身體。”
“這樣的孝心,乃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啊。”
“大漢以孝治國,朕覺著以此來舉無忌為孝廉,而後入少府為官,是絕對沒有任何錯漏的事情。”
陳秋微微皺起眉頭,他的身體開始垂垂老矣,腦子也變得時而僵硬,所以他不是很喜歡在這個時候與天子動腦筋,玩一些政治的委婉了。
他歎了口氣問道:“陛下覺得,無忌為官隻能夠通過舉孝廉這種途徑麽?”
“在我看來,無忌的孝心固然彌足可貴,但是他所製造出來的耕作的犁、紡織用的織布機等物,則是更加彌足珍貴的。”
“大漢因為新製作出來的犁而比往年獲得了多數倍的糧食,也因為這織布機等物而變得更加富足,現在天下的黔首們家家戶戶都開始使用這些工匠的產物。”
“難道這不是更加適合成為無忌入朝為官的理由麽?”
陳秋渾濁的雙眸看向劉徹,他的手握住了劉徹的手,聲音中帶著些許暮氣:“陛下啊,您要將自己的眼界放長遠,這天下都是您的子民。”
“除卻您之外,沒有其餘的人應該淩駕於另外的人之上,更不應該有一個階級超越了其他的階級。”
他的聲音如同暮年的戰鼓一樣,但卻落進了劉徹的心間裏,而劉徹也自然知道陳秋所說的話語是對的,他隻是無奈的歎息說道:“老師,非是朕不願意。”
劉徹並沒有將後麵的話說出來,但此時的陳秋已經明白了。
他大笑著說道:“我知道陛下所擔憂的是什麽,但那些又何必去擔憂呢?無實這個孩子,雖然經常講究所謂的“熔煉百家”,但他的思想、他的人、他的學脈卻都是出自於陳氏的。”
“既然他的骨子裏依舊是陳氏之人,那麽他的所作所為必定是首先為了黔首。”
“所以,他的思想陳氏也不會反對。”
陳秋看向劉徹,眉宇中帶著幾分笑意:“你們這幾年所做的事情,我也都知曉。”
他輕咳幾聲:“陛下,想要做的事情,便放心的去做吧,有老臣在這裏,您還懼怕什麽呢?”
“陳氏的人,哪怕已經年邁,也依舊能夠為您舉起手中的長劍而征戰。”
陳秋的聲音中帶著些許的慷慨,這一刻他仿佛是從方才那個暮年的老人變成了當年依舊年輕的他:“陛下,趁著老臣還活著,趁著老臣尚且能夠為您、為大漢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放開了手腳去做吧。”
“臣會去拜訪朝中其他的幾位老臣,告訴他們這件事情。”
劉徹的眼睛中瞬間爆發出了一陣精光,他低下頭,看著陳秋說道:“多謝老師。”
事實上,對於這些風氣,與陳無實有所溝通交流的劉徹早已經是想要改變了,但他卻一直沒有辦法,因為越是掌握了足夠的權利、越是距離至高無上沒有人能夠反駁的那個位置走一步,他就開始變得越膽小。
一無所有的人不怕失去,但是身懷巨寶的人會擔憂自己一旦失去生命,就會失去一切。
此時,有了陳秋的保證後,劉徹終於可以去大膽的邁出那一步了。
——————————
元狩六年,天子與陳公論。
陳公曰:“世之匠者,言之所物”
天子慨然而讚,然舉開世候之名為孝。
陳公再問曰:“孝之可舉,莫乎匠者不可耶?”
“臣民者為陛下之臣,不可逾之而令人越之。”——《漢書·陳世家·其九》
第一,軍功。
這個“橋”是為了讓陳氏、衛青、霍去病三者之間有軍務之情,世上什麽樣子的情誼是最難以改變的?
大概便“生死之情”。
一同經曆過生死之間的奔跑,他們之間的情誼便是會變得密不可分,就算是有外界的“外力”想要將其拆散,也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人才草木,孰能無情?
這一點情便是被天子用的恰到好處、淋漓盡致,仿佛人世間的一切都隻是他棋盤上的一個棋子一樣。
但事實上,天子也並不確定這點情誼是否能夠將三人徹底的捆綁住。
因為天子是不相信情的,天子相信的是利益至上。
所以,在這一層濃厚的戰友情誼之上,天子再度為三者捆綁了一層密切的聯係、用利益將其徹底的捆綁在一起,他們徹底成了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請看公式。
衛青:衛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親舅舅、自然也就是太子妃的舅舅、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衛青的外甥、自然也是衛子夫的外甥、若是從太子這邊論的話,那便是天子貨真價實的“兄弟”,他們身上的血脈是有相關性的。太子的身上有二分之一衛氏的血,而霍去病的身上同樣有二分之一衛氏的血。
若是論血親關係,太子的母親是霍去病的小姨、而霍去病的母親則是太子的大姨。
這是無法割舍的。
陳去虜:陳氏在軍界的代表、同樣的他還是太子妃“陳茗”的“爺爺”。
那這樣子算起來,陳去虜也是太子的爺爺
他甚至算是當今天子的長輩了。
當然了,輩分肯定是不能算到皇家去的,劉氏的天子即便是再怎麽無恥,也不會無恥到這種程度,讓自己的兒子認一個外人當大父甚至算輩分算到自己的頭上
但是嘛.
這並不妨礙天子在私底下讓“劉據”喊陳去虜一聲“大父”,畢竟隻要陳茗喊得出口,那太子自然而然也是要跟著喊的。
喊一聲大父就能夠完全獲得陳氏的全部支持的話.
當今天子甚至都可以喊一聲試試。
陳去虜、霍去病、衛青,這三個人縱橫交錯,背後代表著的其實是兩股勢力,其一,陳氏,其二,天子。
而如今這三者的關係通過一個“戰友情”,一個“太子”為代表的利益,徹底的捆綁在了一起,這也代表著陳氏和劉氏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至少在皇帝沒有改變自己想要立“陳氏女之子”為太子的想法之前,劉氏的利益和陳氏的利益是捆綁的。
元狩三年的春天,大漢的天子親自迎接從北疆歸來的戰士們,並且在宮中為他們設宴。
這一場宴會十分宏大,而大漢未來數十年的新貴也在這一場宴會上正式確立了。
衛氏和霍氏一躍成為了大漢之中,僅次於官渡陳氏的大貴族世家,宴會上的人們紛紛舉起酒爵,向這兩位新的勳貴敬酒,他們渴望得到衛氏以及霍氏的認可。
因為想要得到陳氏的認可,實在是太難了。
陳氏就好像是高高在上的神靈一樣,從未垂下他們的目光,去看向除卻陳氏以外的人。
在這個已然傳承了兩百多年的世家身上,無論是長安城的勳貴們,還是這天下的名流們都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私心”,當年陳氏先祖陳野所說的“天下為公”的話語,好似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的成為了現實。
人們對於陳氏的畏懼和敬仰,就好像是對於那永遠佇立在平原之上的泰山一樣。
在這場宴會之後,大漢的天子劉徹真正的開始掌握了這座宏偉而又古老帝國的權利,朝堂上的人們開始逐漸的發現了一件事情,那位一直牢牢的占據大漢丞相之位的老人發言的時候開始變少了。
恢弘的未央宮上首,在大漢天子之下的那個位置,放置著一把椅子。
這把椅子的上麵經常坐著一個老人。
那是大漢的丞相,陳秋。
時間總是如同歲月紅塵一般,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就悄然過去了,天子的威儀愈加盛,而陳秋的威儀則是愈加的尋常。
陳秋緩緩睜開眼睛,身旁傳來大漢天子的輕聲呼喚。
“老師,老師?”
“已經下朝了,您怎麽在這睡著了?”
他看著身旁站著的劉徹,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不知道什麽時候的記憶,他笑了笑站了起來,劉徹攙扶著這位老人,緩慢的朝著大殿外走去。
“咳咳,無忌獻上的這個椅子,坐著確實是舒服許多,比跪坐要強多了。”
陳秋一邊走一邊說道:“他總是喜歡研究這些東西,卻是叫人有些擔憂,陛下覺著無忌的這些東西可堪大用麽?”
劉徹依舊低著頭,此時已經不是元狩三年,而是元狩六年了。
在這三年的時間裏,陳氏的下一代迅速成長了起來,但成長的方向卻與他們所想的都不同,劉徹也能夠看出來,這是陳氏想要再一次回歸官渡的試探。
他的老師有兩個嫡子,其餘的庶子倒是不少,但總歸不成氣候,已經在官渡城中生活。
唯有“陳無實”“陳無忌”兩個人得到了磨煉。
陳無實身為陳氏的下一代繼承者,自然是繼承了安國王的傳統,但他與曆代安國王不同的是,陳無實是一個集法家、儒家、道家、政治學四個流派於一身的人。
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熔百家與一身而得我道”,這一點讓陳秋以及劉徹都十分喜歡。
劉徹尤其喜歡的是陳無實思想中的“百家所長,為君所用”,在陳無實看來,學問便是要為帝王治國所用的,當然,陳無實的根底依舊是“陳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最基礎的依舊是“為民”。
而陳無忌則是與他的兄長相反,陳無忌在年幼的時候就表露出來了對墨家的喜愛,與陳氏當初的四脈一同專心研究起了墨家的機關術,成為了不輸當年墨子、公輸班的能工巧匠。
而陳氏對此也並沒有產生什麽質疑。
陳秋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自己的兒子對於機關術的研究,表明若是為了民眾所學,那麽無論是讀書也好、還是研究機關術也好,隻要是適合自己的道路,那麽陳氏就會支持。
在最開始的時候,大漢建立之後天下人本來是慢慢淡忘了墨家以及公輸家,因為這並不利於君王的統治。
帝王們總是覺著這些人苦心研究機關術,或者“工匠”之流,就會喪失對於君王的忠誠,而他們總是想要底下的人對自己多多忠誠的。
自高皇帝時期開始,社會的風氣就慢慢的有了變化。
人們開始更加傾向於讀書、變成一個空口談論國事的“政治學問家”,這種變化在文皇帝時期達到了巔峰,但陳氏對此總是用一種辯證的思維去看。
這樣的風氣的確能夠讓大漢在最初的時候變得安定下來,人們不再學習墨家的學問、不再研究公輸家的學問,隻研究政治學以及儒家的學問,他們骨子裏的血脈就會變成“忠君”的思想。
天下之所以動蕩、春秋戰國、甚至是秦朝的時候,為什麽天下的遊俠那麽多?
天下的遊俠兒多是什麽學脈呢?
大多數都是墨家,因為墨家的骨子裏或許都是充斥著激蕩的血脈,他們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這對於法治的安頓卻並不是什麽好的事情。
如果天下的事情都有人“拔刀相助”了,那麽還要法律有什麽作用呢?
所以,即便陳氏對於這種風氣十分不喜歡,之前的幾任陳氏家主也未曾對此有什麽多餘的看法,更加沒有公開表露出對於這個風氣的厭惡。
當時間來到武皇帝時期的時候,當陳秋的子嗣中出現的一個真的熱愛墨家,並且以墨家的機關術做出了多種利國利民事務的時候,陳秋就明白了。
一個合適的時機已經到來。
所以,在過去的三年裏,陳秋多次鼓舞自己的兒子,讓陳無忌不必擔憂天下的流言,而能夠專心的研究這些事情。
陳無忌也沒有辜負陳秋的期待,研製出來了多種有利於民生的事物,而椅子則是在陳無忌看到自己父親因為多年跪坐而導致的腰痛後,研究出來的。
劉徹將思緒都收攏回來,現在的他已經不是那個剛剛登基的孩子了。
他變得內斂而富有帝王的智慧,所以他第一時間就抓到了這件事情的本質。
“朕也覺著無忌的這些東西有很大的作用。”
天子誇耀著陳無忌的功勞:“尤其是這個椅子,無忌因為擔憂您的身體而研究出來了這個東西,這東西也的確是改善了您的身體。”
“這樣的孝心,乃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啊。”
“大漢以孝治國,朕覺著以此來舉無忌為孝廉,而後入少府為官,是絕對沒有任何錯漏的事情。”
陳秋微微皺起眉頭,他的身體開始垂垂老矣,腦子也變得時而僵硬,所以他不是很喜歡在這個時候與天子動腦筋,玩一些政治的委婉了。
他歎了口氣問道:“陛下覺得,無忌為官隻能夠通過舉孝廉這種途徑麽?”
“在我看來,無忌的孝心固然彌足可貴,但是他所製造出來的耕作的犁、紡織用的織布機等物,則是更加彌足珍貴的。”
“大漢因為新製作出來的犁而比往年獲得了多數倍的糧食,也因為這織布機等物而變得更加富足,現在天下的黔首們家家戶戶都開始使用這些工匠的產物。”
“難道這不是更加適合成為無忌入朝為官的理由麽?”
陳秋渾濁的雙眸看向劉徹,他的手握住了劉徹的手,聲音中帶著些許暮氣:“陛下啊,您要將自己的眼界放長遠,這天下都是您的子民。”
“除卻您之外,沒有其餘的人應該淩駕於另外的人之上,更不應該有一個階級超越了其他的階級。”
他的聲音如同暮年的戰鼓一樣,但卻落進了劉徹的心間裏,而劉徹也自然知道陳秋所說的話語是對的,他隻是無奈的歎息說道:“老師,非是朕不願意。”
劉徹並沒有將後麵的話說出來,但此時的陳秋已經明白了。
他大笑著說道:“我知道陛下所擔憂的是什麽,但那些又何必去擔憂呢?無實這個孩子,雖然經常講究所謂的“熔煉百家”,但他的思想、他的人、他的學脈卻都是出自於陳氏的。”
“既然他的骨子裏依舊是陳氏之人,那麽他的所作所為必定是首先為了黔首。”
“所以,他的思想陳氏也不會反對。”
陳秋看向劉徹,眉宇中帶著幾分笑意:“你們這幾年所做的事情,我也都知曉。”
他輕咳幾聲:“陛下,想要做的事情,便放心的去做吧,有老臣在這裏,您還懼怕什麽呢?”
“陳氏的人,哪怕已經年邁,也依舊能夠為您舉起手中的長劍而征戰。”
陳秋的聲音中帶著些許的慷慨,這一刻他仿佛是從方才那個暮年的老人變成了當年依舊年輕的他:“陛下,趁著老臣還活著,趁著老臣尚且能夠為您、為大漢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放開了手腳去做吧。”
“臣會去拜訪朝中其他的幾位老臣,告訴他們這件事情。”
劉徹的眼睛中瞬間爆發出了一陣精光,他低下頭,看著陳秋說道:“多謝老師。”
事實上,對於這些風氣,與陳無實有所溝通交流的劉徹早已經是想要改變了,但他卻一直沒有辦法,因為越是掌握了足夠的權利、越是距離至高無上沒有人能夠反駁的那個位置走一步,他就開始變得越膽小。
一無所有的人不怕失去,但是身懷巨寶的人會擔憂自己一旦失去生命,就會失去一切。
此時,有了陳秋的保證後,劉徹終於可以去大膽的邁出那一步了。
——————————
元狩六年,天子與陳公論。
陳公曰:“世之匠者,言之所物”
天子慨然而讚,然舉開世候之名為孝。
陳公再問曰:“孝之可舉,莫乎匠者不可耶?”
“臣民者為陛下之臣,不可逾之而令人越之。”——《漢書·陳世家·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