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三足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作者:一隻笨蛋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王的宴會並不是誰不誰都能來參與的,如今這梁王府內添列坐席的具都是能夠影響一方的強大人物。
有勳貴、有權臣、有重臣、有三朝遺老。
但所有的人都在看著最前方的那個位置,他們的眼睛中都帶著期盼。
那裏空著兩個位置。
其一是今夜這宴會的主人之座位,另外一個則是他們都在盼望的人之座位。
燈火通明,桌子上放置著不少點心、水果。
飲食尚且未曾上,因為宴席還沒有開。
主人也沒有歸來。
陳府
陳秋、陳辟兩兄弟的麵前坐著一個十分謙遜的人,他的臉上帶著笑容與自信,像是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一樣。
“兩位,今夜梁王府上有宴,本王想請兩位賞個薄麵。”
在這府邸中,明明梁王才是如今地位最高的人,但他的聲音也好,說出來的話語也好,神色也好,都十分謙卑。
因為他知道一件事情,自己想要爭奪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就必須是得到陳氏的支持。
至少也要得到陳氏“不反對”的表態。
否則皇太弟之事,絕對不可成。
思及至此,他的神色更加謙卑。
陳秋二人對視一眼,都是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無奈,其中陳秋抬起頭,看著麵前的梁王說道:“梁王殿下實在是太過於客氣了,隻是我兄弟二人在這府宅之中居住,自官渡而來後有些水土不服。”
“今日若非是梁王親自拜會,我二人實在不好推辭的話,應當是要避一避的,以免將病氣過給殿下。”
陳秋的神色中帶著無可奈何之色,而梁王在聽到陳秋、陳辟話語的時候,也是不自覺的抬起頭看了一眼兩人的臉色,明顯是從中看到了一些蒼白。
他眼睛中劃過一抹驚恐。
但轉瞬即逝,而後看著陳秋兩人,語氣依舊恭敬:“原來如此。”
“既是如此,本王便不再強求了。”
他歎了口氣說道:“隻是可惜了。”
又說了幾句話之後,梁王連忙是站了起來,著急忙慌的走了。
而等到梁王離開了之後,陳秋、陳辟二人才是冷笑一聲。
陳辟直接站了起來:“兄長,我已經無法忍受這長安城中的一切了!我決議,待到諸王之亂後,我便請求陛下準允我前往西域。”
“那裏的黃沙漫漫已經等待我許久了。”
他的眼睛中帶著堅定:“與其將生命浪費在這些蠅營狗苟當中,不如投入到我真正熱愛的事情裏麵。”
陳秋神色複雜的看著陳辟:“哪怕是你很有可能葬身在黃沙裏麵,被其掩藏,甚至連屍體都無法回歸家中麽?”
陳辟點頭:“不錯。”
陳秋長歎一口氣,他站了起來,月色隨著他的身體而輕輕的纏繞在他的身旁。
他低聲道:“若是如此,便去吧。”
“長安城中的事情,不必擔憂。”
“有阿兄在。”
“萬事勿慮。”
梁王在離開了陳府之後,並沒有直接回到梁王府去開這宴席。
他需要找一個和陳秋等人身份相當的人,隻有這樣才能夠撐得起來這場宴會。
梁王神色無奈而又複雜的看向遠處的“丞相府”,他要找的人隻能夠是“陳拓”了,隻是當年關於:“皇太弟”之事與他和儒家爭鬥最為凶悍的便是這位。
如今他要厚著臉前去請這位
梁王咬著牙,除了陳拓之後,這長安城中還有誰的身份能夠壓得住那些勳貴,讓那些權臣也好、勳貴也好,讓他們相信自己有把握可以成為“皇太弟”呢?
沒了!
丞相府門口
梁王親自下了車輦,準備前去拜會陳拓。
可卻提前見到了丞相府那位陳拓身旁的侍從,那人神色恭敬的站立在月色之下,站在丞相府的門口,臉上帶著恭謹,仿佛是一座雕塑一樣。
見到了梁王後,迅速的趕在梁王下了轎攆之前走到了梁王身前。
“參見梁王殿下。”
那人低聲道:“先生病重,今夜方才與從皇宮中回來,已然在床上無法起身了。”
“聽聞殿下要召開宴會,害怕梁王殿下白跑一趟,所以令仆在此等候,還請殿下恕罪。”
這小廝的話說的很冠冕堂皇,但梁王卻聽得咬牙切齒。
病重?
他這會也反應過來了,方才陳秋陳辟所說的大概也是虛假之言,什麽水土不服,什麽重病?
就這麽巧合?
全都是趕在他開宴會的時候一個個的爆發了?
簡直是笑話!
這般想著,梁王心口一股怒火奔湧而上,但他強行將這一股怒火壓了下去,因為他知道,隻要他還想要得到“皇太弟”的位置,就必須是將這口氣咽下去!
否則陳氏就有理由名正言順的拒絕自己的請求了!
待到梁王回轉車輦而後離去,那侍從才鬆了口氣,回到丞相府內,與陳拓匯報。
陳拓坐在府宅之中,眸色微微沉著。
他在紙張上麵寫著什麽,像是在布置自己的圖謀一樣。
梁王府
當車輦聲響起的時候,宴會上所有的人都看向了院落外。
隻是很可惜,下一秒所有人都失望的歎了口氣,心中對梁王的“賭注”又輕了幾分。
陳氏不表態的話,大概沒有幾個人願意孤注一擲的。
梁王身側的正是“館陶公主”劉膘。
若是說原本軌跡中的劉膘,大概能夠鎮得住這群人,但如今?
不好意思,你是誰?
若是沒有一個名為“陳氏”的刀懸掛在竇太後的頭頂,以至竇太後不能夠太過於“囂張”,此時的劉膘一定是整個宴會上、或者說整個長安城內最大的靠山!
宴會如常,梁王神色不變而入席,劉膘坐在他的身側。
這一場宴會到底是沒有完成梁王最初的期待。
景元十一年,夏五月。
不過是半年的光景,半年前那橫掃天下的“戰亂”便被終結了,大將軍周亞夫克複敵軍,大勝而歸,將謀逆的諸王全都是帶回了長安城中。
而劉啟卻一點都沒有心軟,將謀逆的九王全都直接賜死。
這一點當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但是在劉啟的蠻橫命令下,沒有人能夠違逆這位陛下。
尤其是能夠限製天子的陳氏也不出聲的時候。
景元十一年,夏七月。
大將軍周亞夫得勝歸來,而天子詔令拜其為太尉,加封為太師。
而與此同時,天子的另外一封詔書則是沒有引起什麽波瀾,甚至大家也都覺著這很正常。
天子詔令,加此代陳氏家主為“太傅”,追加為“安國王”
這倒是沒有引起眾人的波瀾,畢竟對於陳氏來說,曆代的家主被皇帝加封為王的事情太過於尋常了,甚至人們覺著天子拜周亞夫為太尉的事情,可能都比這個事情吸引人。
人們寧願去聽一聽市井當中流傳的另外一個“流言”。
當今天子看上了一個出身“娼妓”的女子,並且想要將其帶回皇宮。
這是在民間流傳的說法。
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算完全正確。
天子的確是看上了一個女子,也的確是想要將其帶回皇宮。
但這個女子卻並不是什麽“娼妓”。
她隻不過是一個“人婦”而已。
是的。
人婦。
這個人婦叫做“王娡”。
當然了,說王姪是人婦不是那麽的恰當,因為此時的王痣已經和那位金王孫和離了,雖然生育過一個女兒,但卻並不算是什麽大事。
至少在天子看來這不是什麽大事。
老劉家的皇帝麽。
看上人婦不過是一個小事而已,養一些男寵也不過是小事而已,這群流氓皇帝什麽事情做不出來?
烙印在老劉家骨子裏的霸道與肆意罷了。
景元十一年的秋天,隨著一道詔書的落下,王痣真的入宮了,並且被封為“夫人”,這是漢朝時候的一種品階,這種品階類似於後世的“妃”等。
天子的後宮之事,許多人不是很在意。
但在某些人看來就十分在意了.
比如,一個絕定的蠢貨,栗姬夫人。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栗姬夫人都是一個絕對的蠢貨,她的蠢注定是要名流千古的。
在去歲,也就是景元十年的時候,她因為館陶公主劉膘向天子敬獻了不少的“美人”而不止一次大罵劉膘,她將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物。
覺著天子是她的“夫君”。
而景元十年的冬天,她甚至闖過天子的長樂宮,甚至當著天子的麵將一個侍妾給打了。
當然,後來天子對栗姬小懲大誡。
畢竟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喜歡一個女人的時候,這個女人做什麽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栗姬的驕慢在天子看來也不過是小事。
畢竟
栗姬沒有蠢到極點——她沒有打天子。
而在那一次的小懲大誡之後,栗姬也著實是安分了一段時間,這其中一方麵的確是有天子對她的懲戒讓她有些害怕的緣故,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劉膘也老實了一段時間,沒有再向天子敬獻美人。
天子也因為去歲的諸王之亂而陷入了忙碌當中,後宮如同一潭安靜的死水。
這些“平靜”就在景元十一年的秋天被打破了。
為什麽?
因為之前所說的“王痣”入宮了。
王痣有多麽得寵呢?
在薄皇後去世之後,其餘的夫人居住的地方距離天子都很遙遠,而在王痣入宮之後,距離天子第二近的宮殿“長秋宮”被天子賜予了王痣居住。
除卻長秋宮外,距離天子最近的就是皇後所居住的“椒房殿”了。
在聽聞這個消息之後,栗姬的憤怒幾乎是如同覆蓋了油脂的火焰一樣,瞬間爆發,將她的一切理智都給掩埋了。
這一次,栗姬做出了一件真正的大事。
她令人將王痣按在水中,差點將其淹死。
當然——隻是差點。
因為皇帝聽聞了這個消息之後,急忙趕到,將困於水中的王痣救了出來。
當劉啟看著懷中渾身上下濕漉漉的,眼神中帶著驚慌失措而又有點信任眼神的王痣後,他的理智也同樣被怒火點燃了。
劉啟眯著眼睛,望著眼前的栗姬。
他冷笑一聲:“栗姬,你以為此處是什麽地方?”
“伱以為你要淹死的是什麽人?”
劉啟的聲音冷酷:“著去栗姬夫人號,幽禁宮中,無詔不得出!”
他一眼都沒有再看身後崩潰的栗姬,而是抱著懷中的王痣往回走去。
景元十一年,秋。
皇長子上書為自己的母親求情,而惹得天子大怒,連續降下數道詔書斥責皇長子劉榮不孝,而在這一年的冬日,同樣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長子劉榮被封王了。
這是沒有前例的事情。
哪有皇長子被封王的?尤其是在沒有嫡長子的時候?
是的,劉啟此時沒有嫡長子!
劉啟的皇後出自薄氏,這是當年劉恒的母親“薄姬”的母族,劉啟與這位皇後並沒有什麽感情,甚至一點都不來電,自從立後之後甚至沒有夜宿過這位皇後的宮殿中幾次。
因為曆史記載,這位皇後的長相著實是有點不是很吸引人。
也就是說薄皇後長相平庸。
所以一直沒有子嗣問世,在這種情況下,皇長子理所當然應當是“皇太子”的人選,但不知道為何劉啟一直沒有立下皇太子。
這也是為什麽梁王會對皇太弟有所期待的原因。
當皇長子劉榮被封為“燕王”的消息傳出後,天下都為之震驚了。
這不僅僅是封王的原因了,還是被封為“燕王”這種苦寒之地的封王!
上一任燕王因為謀逆被皇帝削藩了,所以燕國自然而然就空了出來,但沒有人會覺著,這會成為皇長子的封地!
栗姬宮中
燕王劉榮的臉色惆悵,他的對麵坐著更加憤怒的栗姬,她看著劉榮說道:“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陛下怎麽能夠這麽的絕情呢?”
“你可是他的長子!!!”
劉榮的嘴角帶著一抹苦笑:“母親,難道您還不知道麽?”
“在父皇的眼睛中,長子與否,並不是決定大位的關鍵因為他可以製造嫡長子。”
景元十二年,夏。
在一道道啼哭聲中,一個孩童降臨在了這個世界上。
有勳貴、有權臣、有重臣、有三朝遺老。
但所有的人都在看著最前方的那個位置,他們的眼睛中都帶著期盼。
那裏空著兩個位置。
其一是今夜這宴會的主人之座位,另外一個則是他們都在盼望的人之座位。
燈火通明,桌子上放置著不少點心、水果。
飲食尚且未曾上,因為宴席還沒有開。
主人也沒有歸來。
陳府
陳秋、陳辟兩兄弟的麵前坐著一個十分謙遜的人,他的臉上帶著笑容與自信,像是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一樣。
“兩位,今夜梁王府上有宴,本王想請兩位賞個薄麵。”
在這府邸中,明明梁王才是如今地位最高的人,但他的聲音也好,說出來的話語也好,神色也好,都十分謙卑。
因為他知道一件事情,自己想要爭奪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就必須是得到陳氏的支持。
至少也要得到陳氏“不反對”的表態。
否則皇太弟之事,絕對不可成。
思及至此,他的神色更加謙卑。
陳秋二人對視一眼,都是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無奈,其中陳秋抬起頭,看著麵前的梁王說道:“梁王殿下實在是太過於客氣了,隻是我兄弟二人在這府宅之中居住,自官渡而來後有些水土不服。”
“今日若非是梁王親自拜會,我二人實在不好推辭的話,應當是要避一避的,以免將病氣過給殿下。”
陳秋的神色中帶著無可奈何之色,而梁王在聽到陳秋、陳辟話語的時候,也是不自覺的抬起頭看了一眼兩人的臉色,明顯是從中看到了一些蒼白。
他眼睛中劃過一抹驚恐。
但轉瞬即逝,而後看著陳秋兩人,語氣依舊恭敬:“原來如此。”
“既是如此,本王便不再強求了。”
他歎了口氣說道:“隻是可惜了。”
又說了幾句話之後,梁王連忙是站了起來,著急忙慌的走了。
而等到梁王離開了之後,陳秋、陳辟二人才是冷笑一聲。
陳辟直接站了起來:“兄長,我已經無法忍受這長安城中的一切了!我決議,待到諸王之亂後,我便請求陛下準允我前往西域。”
“那裏的黃沙漫漫已經等待我許久了。”
他的眼睛中帶著堅定:“與其將生命浪費在這些蠅營狗苟當中,不如投入到我真正熱愛的事情裏麵。”
陳秋神色複雜的看著陳辟:“哪怕是你很有可能葬身在黃沙裏麵,被其掩藏,甚至連屍體都無法回歸家中麽?”
陳辟點頭:“不錯。”
陳秋長歎一口氣,他站了起來,月色隨著他的身體而輕輕的纏繞在他的身旁。
他低聲道:“若是如此,便去吧。”
“長安城中的事情,不必擔憂。”
“有阿兄在。”
“萬事勿慮。”
梁王在離開了陳府之後,並沒有直接回到梁王府去開這宴席。
他需要找一個和陳秋等人身份相當的人,隻有這樣才能夠撐得起來這場宴會。
梁王神色無奈而又複雜的看向遠處的“丞相府”,他要找的人隻能夠是“陳拓”了,隻是當年關於:“皇太弟”之事與他和儒家爭鬥最為凶悍的便是這位。
如今他要厚著臉前去請這位
梁王咬著牙,除了陳拓之後,這長安城中還有誰的身份能夠壓得住那些勳貴,讓那些權臣也好、勳貴也好,讓他們相信自己有把握可以成為“皇太弟”呢?
沒了!
丞相府門口
梁王親自下了車輦,準備前去拜會陳拓。
可卻提前見到了丞相府那位陳拓身旁的侍從,那人神色恭敬的站立在月色之下,站在丞相府的門口,臉上帶著恭謹,仿佛是一座雕塑一樣。
見到了梁王後,迅速的趕在梁王下了轎攆之前走到了梁王身前。
“參見梁王殿下。”
那人低聲道:“先生病重,今夜方才與從皇宮中回來,已然在床上無法起身了。”
“聽聞殿下要召開宴會,害怕梁王殿下白跑一趟,所以令仆在此等候,還請殿下恕罪。”
這小廝的話說的很冠冕堂皇,但梁王卻聽得咬牙切齒。
病重?
他這會也反應過來了,方才陳秋陳辟所說的大概也是虛假之言,什麽水土不服,什麽重病?
就這麽巧合?
全都是趕在他開宴會的時候一個個的爆發了?
簡直是笑話!
這般想著,梁王心口一股怒火奔湧而上,但他強行將這一股怒火壓了下去,因為他知道,隻要他還想要得到“皇太弟”的位置,就必須是將這口氣咽下去!
否則陳氏就有理由名正言順的拒絕自己的請求了!
待到梁王回轉車輦而後離去,那侍從才鬆了口氣,回到丞相府內,與陳拓匯報。
陳拓坐在府宅之中,眸色微微沉著。
他在紙張上麵寫著什麽,像是在布置自己的圖謀一樣。
梁王府
當車輦聲響起的時候,宴會上所有的人都看向了院落外。
隻是很可惜,下一秒所有人都失望的歎了口氣,心中對梁王的“賭注”又輕了幾分。
陳氏不表態的話,大概沒有幾個人願意孤注一擲的。
梁王身側的正是“館陶公主”劉膘。
若是說原本軌跡中的劉膘,大概能夠鎮得住這群人,但如今?
不好意思,你是誰?
若是沒有一個名為“陳氏”的刀懸掛在竇太後的頭頂,以至竇太後不能夠太過於“囂張”,此時的劉膘一定是整個宴會上、或者說整個長安城內最大的靠山!
宴會如常,梁王神色不變而入席,劉膘坐在他的身側。
這一場宴會到底是沒有完成梁王最初的期待。
景元十一年,夏五月。
不過是半年的光景,半年前那橫掃天下的“戰亂”便被終結了,大將軍周亞夫克複敵軍,大勝而歸,將謀逆的諸王全都是帶回了長安城中。
而劉啟卻一點都沒有心軟,將謀逆的九王全都直接賜死。
這一點當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但是在劉啟的蠻橫命令下,沒有人能夠違逆這位陛下。
尤其是能夠限製天子的陳氏也不出聲的時候。
景元十一年,夏七月。
大將軍周亞夫得勝歸來,而天子詔令拜其為太尉,加封為太師。
而與此同時,天子的另外一封詔書則是沒有引起什麽波瀾,甚至大家也都覺著這很正常。
天子詔令,加此代陳氏家主為“太傅”,追加為“安國王”
這倒是沒有引起眾人的波瀾,畢竟對於陳氏來說,曆代的家主被皇帝加封為王的事情太過於尋常了,甚至人們覺著天子拜周亞夫為太尉的事情,可能都比這個事情吸引人。
人們寧願去聽一聽市井當中流傳的另外一個“流言”。
當今天子看上了一個出身“娼妓”的女子,並且想要將其帶回皇宮。
這是在民間流傳的說法。
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算完全正確。
天子的確是看上了一個女子,也的確是想要將其帶回皇宮。
但這個女子卻並不是什麽“娼妓”。
她隻不過是一個“人婦”而已。
是的。
人婦。
這個人婦叫做“王娡”。
當然了,說王姪是人婦不是那麽的恰當,因為此時的王痣已經和那位金王孫和離了,雖然生育過一個女兒,但卻並不算是什麽大事。
至少在天子看來這不是什麽大事。
老劉家的皇帝麽。
看上人婦不過是一個小事而已,養一些男寵也不過是小事而已,這群流氓皇帝什麽事情做不出來?
烙印在老劉家骨子裏的霸道與肆意罷了。
景元十一年的秋天,隨著一道詔書的落下,王痣真的入宮了,並且被封為“夫人”,這是漢朝時候的一種品階,這種品階類似於後世的“妃”等。
天子的後宮之事,許多人不是很在意。
但在某些人看來就十分在意了.
比如,一個絕定的蠢貨,栗姬夫人。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栗姬夫人都是一個絕對的蠢貨,她的蠢注定是要名流千古的。
在去歲,也就是景元十年的時候,她因為館陶公主劉膘向天子敬獻了不少的“美人”而不止一次大罵劉膘,她將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物。
覺著天子是她的“夫君”。
而景元十年的冬天,她甚至闖過天子的長樂宮,甚至當著天子的麵將一個侍妾給打了。
當然,後來天子對栗姬小懲大誡。
畢竟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喜歡一個女人的時候,這個女人做什麽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栗姬的驕慢在天子看來也不過是小事。
畢竟
栗姬沒有蠢到極點——她沒有打天子。
而在那一次的小懲大誡之後,栗姬也著實是安分了一段時間,這其中一方麵的確是有天子對她的懲戒讓她有些害怕的緣故,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劉膘也老實了一段時間,沒有再向天子敬獻美人。
天子也因為去歲的諸王之亂而陷入了忙碌當中,後宮如同一潭安靜的死水。
這些“平靜”就在景元十一年的秋天被打破了。
為什麽?
因為之前所說的“王痣”入宮了。
王痣有多麽得寵呢?
在薄皇後去世之後,其餘的夫人居住的地方距離天子都很遙遠,而在王痣入宮之後,距離天子第二近的宮殿“長秋宮”被天子賜予了王痣居住。
除卻長秋宮外,距離天子最近的就是皇後所居住的“椒房殿”了。
在聽聞這個消息之後,栗姬的憤怒幾乎是如同覆蓋了油脂的火焰一樣,瞬間爆發,將她的一切理智都給掩埋了。
這一次,栗姬做出了一件真正的大事。
她令人將王痣按在水中,差點將其淹死。
當然——隻是差點。
因為皇帝聽聞了這個消息之後,急忙趕到,將困於水中的王痣救了出來。
當劉啟看著懷中渾身上下濕漉漉的,眼神中帶著驚慌失措而又有點信任眼神的王痣後,他的理智也同樣被怒火點燃了。
劉啟眯著眼睛,望著眼前的栗姬。
他冷笑一聲:“栗姬,你以為此處是什麽地方?”
“伱以為你要淹死的是什麽人?”
劉啟的聲音冷酷:“著去栗姬夫人號,幽禁宮中,無詔不得出!”
他一眼都沒有再看身後崩潰的栗姬,而是抱著懷中的王痣往回走去。
景元十一年,秋。
皇長子上書為自己的母親求情,而惹得天子大怒,連續降下數道詔書斥責皇長子劉榮不孝,而在這一年的冬日,同樣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長子劉榮被封王了。
這是沒有前例的事情。
哪有皇長子被封王的?尤其是在沒有嫡長子的時候?
是的,劉啟此時沒有嫡長子!
劉啟的皇後出自薄氏,這是當年劉恒的母親“薄姬”的母族,劉啟與這位皇後並沒有什麽感情,甚至一點都不來電,自從立後之後甚至沒有夜宿過這位皇後的宮殿中幾次。
因為曆史記載,這位皇後的長相著實是有點不是很吸引人。
也就是說薄皇後長相平庸。
所以一直沒有子嗣問世,在這種情況下,皇長子理所當然應當是“皇太子”的人選,但不知道為何劉啟一直沒有立下皇太子。
這也是為什麽梁王會對皇太弟有所期待的原因。
當皇長子劉榮被封為“燕王”的消息傳出後,天下都為之震驚了。
這不僅僅是封王的原因了,還是被封為“燕王”這種苦寒之地的封王!
上一任燕王因為謀逆被皇帝削藩了,所以燕國自然而然就空了出來,但沒有人會覺著,這會成為皇長子的封地!
栗姬宮中
燕王劉榮的臉色惆悵,他的對麵坐著更加憤怒的栗姬,她看著劉榮說道:“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陛下怎麽能夠這麽的絕情呢?”
“你可是他的長子!!!”
劉榮的嘴角帶著一抹苦笑:“母親,難道您還不知道麽?”
“在父皇的眼睛中,長子與否,並不是決定大位的關鍵因為他可以製造嫡長子。”
景元十二年,夏。
在一道道啼哭聲中,一個孩童降臨在了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