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孤這一生,如履薄冰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作者:一隻笨蛋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恒的聲音並不大,但落在鄧通的耳朵中便如同驚雷一樣炸響。
鄧通可是太明白自己怎麽樣才有的今日了。
他是依靠著文帝的寵幸一步步走到現在的,甚至都不能夠算是一步步,而是“一步登天”,當年的文帝能夠給他的東西,如今的文帝完全可以收回去。
帝王從來都是無情人。
他連忙跪伏著爬到了劉恒的腳邊,臉上的神色中帶著悲痛欲絕,甚至涕泗橫流,連一個內侍都不如。
“陛下,陛下——”
他的聲音中帶著哀苦,鄧通沒有否認自己所做的事情,他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否認是沒有用的,皇帝今日既然是將他傳喚到了這裏,那麽必定是將他的所有作為都了解的一清二楚了。
否則皇帝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陛下,臣知道錯了。”
“請陛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饒了臣這一次吧。”
劉恒看著趴俯在自己腳邊的鄧通,神色冷清:“朕可以饒了你這一次,但你用什麽理由讓朕饒了你呢?”
“伱對朕有什麽作用呢?”
當帝王的情誼結束的時候,或許會因為往日的情誼放你一馬,但這個時候你不能夠隻憑借著所謂的“情誼”,因為在帝王的眼裏,情誼是最值錢的東西,也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你需要展示出自己的作用。
鄧通顯然十分了解文帝,在文帝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就在心裏瘋狂的思考著一個問題。
他在思考著,自己到底有什麽作用呢?
才能夠讓文帝現在還能好聲好氣的對自己說話?
他的腦子轉的很快,一瞬間就想到了自己的“罪名”,私自鑄造錢幣!
什麽?你說之前皇帝允許他鑄造錢幣,所以不算是私自鑄造?
放屁。
如今皇帝都把他提審到這裏了,難道還不能算是私自鑄造麽?
從鑄造錢幣的事情上,鄧通幾乎是一瞬間就聯想到了最近這些年皇帝所做的事情,削藩!
那麽他對於削藩來說有什麽作用呢?
鑄幣權.鑄幣權.
鄧通的眼睛猛的一亮,他抬起頭看著文帝開口道:“陛下,臣自知罪孽深重,這些年私自鑄造錢幣,實在是違背了朝廷法度,使得這民間黔首苦不聊生。”
“臣明日願上書請陛下廢除臣的鑄幣權,以全天下黔首之心!”
劉恒低下頭,看著跪伏在那裏的鄧通,眉宇中瞬間帶著了些許的寬慰:“看來你的腦子還沒有完全廢掉。”
他輕聲道:“回去吧。”
“朕隻能夠保住你的一條性命,至於你若是還想要繼續活的瀟灑,去求一求陳寺卿吧,或許他能夠給你指點出來一個出路。”
鄧通連忙叩頭,他當然知道自己會淪落到今天這一步,其中一定是有陳拓的奏疏,但他卻並不會也不敢憎惡陳拓。
因為他知道陳拓不是針對自己,陳拓或者說陳氏針對的永遠都是讓黔首活不下去的事情。
“臣明白了,臣這就去。”
劉恒擺了擺手,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些許頗疲憊:“行了,去吧,朕要歇息了。”
鄧通從地上爬了起來,然後悄無聲息的退了下去。
而等到鄧通的人影消失在了這大殿中的時候,劉恒才是tanlekouq,輕輕的看著遠處的方向。
片刻後,做好萬全準備的他從袖子中拿出來了那兩本從陳彼處帶回來的書籍,隨著歲月的增長、年歲的擴大,他有些害怕了。
“隻是不知道,老師這一次會寫出什麽驚天著作呢?”
陳拓來到賦稅寺的時候,就看到門口老老實實的等待著一位中年人,眉目俊秀,英姿瀟灑。
他不由得感慨了一句:“果然是生的一副好皮囊啊。”
搖著頭,陳拓往前走著,而鄧通見到了陳拓之後,連忙彎下腰,臉上帶著諂媚的神色:“下官見過陳寺卿,昨夜陛下宣召臣入宮,今日出宮是有要事與陳寺卿商議的。”
“還望陳寺卿抽出一些時間,聽下官講兩句。”
陳拓轉過頭,看著站在那裏的鄧通臉上也沒有什麽變化,隻是淡淡的說道:“原來如此,請。”
長安城,國子監之中。
陳彼坐在中央,一字一句的講述著自己的“道”,而下麵坐著的人則是聽得如癡如醉。
荀既、孟尋也同樣坐在前方,閉著眼睛仔細聽著陳彼的“傳道”,當隻是聽了一個開口的時候,荀既就睜開了眼睛,臉上帶著讚歎的神色說道:“如今的陳老先生,可為大宗師矣!”
而當陳彼講述到一半的時候,孟尋也睜開了眼睛,臉上帶著感慨萬分的神色:“不愧是陳老先生,不愧是昔日的陳子,這許多年來,咱們所領悟的東西,竟然不如當年陳子所傳授的十分之一。”
“當真是令眾生羞愧啊。”
而當陳彼的口中說出“政治學”這三個字的同時,所有聽的如癡如醉的學子們全都睜開了眼睛,他們的臉上帶著讚歎的神情。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高呼。
“陳子!陳子!邱子!邱子!”
陳彼,字予邱。
如今的陳彼被在場的所有人共同尊稱為“子”,但由於陳野已然被尊稱為“陳子”了,所以在場的人都稱呼陳彼的“字”,即為邱子。
儒家的人今時也有人前來聽陳彼講學,但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聽陳彼講學,而是為了觀察一下陳氏有沒有可以攻擊的點。
當政治學這三個字說出的時候,就連這三個搗亂的人都對視一眼,臉上帶著滿滿的悲痛之色。
隻是這些許悲痛中還帶著些許的“狂熱”。
悲痛並不是看到陳氏的崛起,而是他們覺著自己前幾十年的日子都白過了,是一種浪費了光陰的悲痛,而狂熱則是很簡單,是對陳彼所講述的“政治學”的狂熱!
他們隻是對視一眼,就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狂熱,並且同時踏出一步,加入了這一場狂歡。
長樂宮
劉恒閉著眼睛,聽著繡衣使者所轉述的關於陳彼的講學,心中也不由得讚歎了一聲。
昨日雖然看到了老師所書寫的著作,但卻沒有看到一些其他的見解,心中還多有困惑,而如今他聽到了陳彼講學的內容,終於是讚歎了。
“不愧是老師,不愧是陳子啊。”
他回過頭看著身旁坐著,同樣在沉思著的劉啟,輕聲問道:“你從這其中聽出來了什麽?”
劉啟微微醒神,看著劉恒,有些猶豫:“父皇,今日安國王所講似乎與在昨日書中所記載的不同,昨日書中的政治學是以君的角度看的,但昨夜兒臣連夜讀完之後總覺著好像差了點什麽。”
“今日聽完方才安國王的講學內容,心中才恍然明白。”
“原來兩種角度合在一起,以君的角度去看臣,以臣的角度去看君,跳出兩者之外去看這兩者,這才是至理啊。”
劉恒聽完劉啟所說的話之後,臉上帶著的讚歎更濃了:“哈哈哈哈,不錯,不錯。”
“正是如此啊。”
他指著劉啟笑罵道:“那你可明白,安國王如此講學的道理?”
這一次被劉恒所指著的劉恒沒有多猶豫,直接開口道:“想必安國王是隻想讓帝王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而不想讓其他人知道吧。”
劉恒歎了口氣:“陳氏沒有對不住我劉氏啊。”
“我劉氏又怎麽能夠對不住陳氏呢?”
“傳朕詔令,加封安國王陳彼為太傅、太師,追封陳彼之父陳居為“居安王”,列其入太廟,享天下香火。加封賦稅寺少卿陳拓為“左相”,進封為“官渡候”。”
天子詔令出,既而不改。
沉吟片刻後劉恒再次開口道:“賜陳氏“丹書鐵券”一瓦,令太史令、宗正記之,其所載,萬世不可改,若改,則不為劉氏子孫,天下共擊之!”
“丹書鐵券上,便記錄陳氏的所有功勞,以及陳氏的來曆,日後若有陳氏子弟犯死罪,則可免其一死;若陳氏家主一脈犯死罪,無論是謀逆的大罪,亦或者是其他的什麽罪行,皆不可追責。”
劉啟聽著劉恒所說的話語,臉上帶著驚駭之色:“父皇,這.”
劉恒隻是瞥了一眼劉啟,心中歎了口氣,覺著自己的這個孩子還有的學。
陳氏需要這所謂的丹書鐵券麽?
不需要。
沒有了丹書鐵券,就憑借著陳氏的勢力,日後的皇帝敢找陳氏的麻煩麽?
不敢。
所以,丹書鐵券的作用大概類似於如今的某個組織,隻是為了防止陳氏殺紅了眼,什麽都不管不顧了。
給雙方一個台階,讓雙方都不會下不來台。
不至於讓事情發展到最壞的那一步。
後元十年,秋。
大雨彌漫中,天子的詔令傳遍了天下,所有人都在驚歎陛下的“仁德”。
而在這一年的秋天,同樣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的寵臣、大漢豪商鄧通上書,奏疏中言明了自己的罪過,並且著重強調了“鑄幣以為權,此權為天子之柄,臣厚言竊之,實為冒犯天威,高皇帝入夢責之,臣惶恐”的話語。
這番話出爐之後,所有人都明白,鄧通被皇帝警告了。
也同樣明白,這是皇帝對於“諸侯王”的警告。
可是諸侯王此時敢裝作不明白這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麽?
於是,荊王、楚王、齊王、梁王、燕王等人相繼上書,上書請奏朝廷收回諸侯國手中的鑄幣權,言稱這是天子的權柄,他們隻是大漢的諸侯王而已,怎麽能夠厚著臉竊取其中的權柄呢?
隨著日子的一日一日過去,也伴隨著這天空中大雨的一點點落下,幾乎所有的諸侯王全都上書了此事。
唯有一個人還在硬撐著。
吳王。
劉濞在聽說京中鄧通的上書之後,憤怒的將屋子裏的所有東西都砸碎了,他的眼睛中帶著怒火,明白這是天子針對自己等人的手段。
當鑄幣權被朝廷收回去了之後,他想要練兵什麽的,不就麻煩了?
最開始的時候,劉濞是非常不屑的,他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諸侯王願意交出手中的權柄,隻要大家都默不作聲,這個事情也就是過去了。
當第一個諸侯王上書的時候,劉濞的心中依舊是不屑的,因為他覺著隻是幾個小小的諸侯王而已。
當梁王上書的時候,劉濞有些慌,但卻並不是很慌,因為梁王是皇帝的兒子,以後還有可能是皇太弟,這個時候當然要附和皇帝來換取皇帝的寵愛。
可是,當荊王、楚王、齊王、燕王都上書的時候,劉濞已經是很慌了。
這幾位怎麽也拋棄了自己?
可他卻依舊是硬撐著。
而在後元十年的冬天,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情讓劉濞再也沒有辦法硬撐著了。
後元十年,天子夜夢高皇帝入夢,責罵他丟失天子權柄,導致在天上高皇帝、太公皇帝、以及所有劉氏的諸王都受到了上蒼的責罰。
天子醒來之後,隻覺著心中一陣悶痛,而後病倒。
在病倒之前,令太子劉啟監國,以太師陳彼、大將軍韓信、太尉陳得、左相陳拓輔佐。
前麵的消息並沒有讓劉濞認慫,可是當後麵監國輔政的人選不是陳氏中人,就是陳氏的朋友,其中還有兩位大將軍之後,劉濞真的慫了。
不慫也不行。
皇帝的意思很簡單了,我不好意思對付你,但是陳氏好意思對付你啊,陳氏對付你那不是手拿把掐?
於是,後元十一年的春天尚且沒有完全抵達的時候,吳王劉濞終於也上書,請求天子收回諸侯王的鑄幣權,以中央朝廷鑄造的錢幣為天下發行。
而天子依舊在病重中,所以沒有辦法回複消息,但監國的太子卻表示同意。
於是,這一年,朝廷開始大肆的回收民間的“銅”,管控著這一礦脈,不許私人擁有,鍛造了新的、統一的錢幣。
因為錢幣上烙印著“天仁通寶”四個字樣,於是後元十一年也被稱之為“天仁元年”。
天仁元年,在太子的詔令下,許多諸王全都上書想要進京慰問陛下的身體。
而太子也寬容的表示同意。
這一年,在曆史中被稱之為
“削藩轉折點”
長樂宮
終於坐在這裏的劉啟望著麵前的傳國玉璽,微微感慨:“孤這一生,當真是如履薄冰。”
鄧通可是太明白自己怎麽樣才有的今日了。
他是依靠著文帝的寵幸一步步走到現在的,甚至都不能夠算是一步步,而是“一步登天”,當年的文帝能夠給他的東西,如今的文帝完全可以收回去。
帝王從來都是無情人。
他連忙跪伏著爬到了劉恒的腳邊,臉上的神色中帶著悲痛欲絕,甚至涕泗橫流,連一個內侍都不如。
“陛下,陛下——”
他的聲音中帶著哀苦,鄧通沒有否認自己所做的事情,他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否認是沒有用的,皇帝今日既然是將他傳喚到了這裏,那麽必定是將他的所有作為都了解的一清二楚了。
否則皇帝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陛下,臣知道錯了。”
“請陛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饒了臣這一次吧。”
劉恒看著趴俯在自己腳邊的鄧通,神色冷清:“朕可以饒了你這一次,但你用什麽理由讓朕饒了你呢?”
“伱對朕有什麽作用呢?”
當帝王的情誼結束的時候,或許會因為往日的情誼放你一馬,但這個時候你不能夠隻憑借著所謂的“情誼”,因為在帝王的眼裏,情誼是最值錢的東西,也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你需要展示出自己的作用。
鄧通顯然十分了解文帝,在文帝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就在心裏瘋狂的思考著一個問題。
他在思考著,自己到底有什麽作用呢?
才能夠讓文帝現在還能好聲好氣的對自己說話?
他的腦子轉的很快,一瞬間就想到了自己的“罪名”,私自鑄造錢幣!
什麽?你說之前皇帝允許他鑄造錢幣,所以不算是私自鑄造?
放屁。
如今皇帝都把他提審到這裏了,難道還不能算是私自鑄造麽?
從鑄造錢幣的事情上,鄧通幾乎是一瞬間就聯想到了最近這些年皇帝所做的事情,削藩!
那麽他對於削藩來說有什麽作用呢?
鑄幣權.鑄幣權.
鄧通的眼睛猛的一亮,他抬起頭看著文帝開口道:“陛下,臣自知罪孽深重,這些年私自鑄造錢幣,實在是違背了朝廷法度,使得這民間黔首苦不聊生。”
“臣明日願上書請陛下廢除臣的鑄幣權,以全天下黔首之心!”
劉恒低下頭,看著跪伏在那裏的鄧通,眉宇中瞬間帶著了些許的寬慰:“看來你的腦子還沒有完全廢掉。”
他輕聲道:“回去吧。”
“朕隻能夠保住你的一條性命,至於你若是還想要繼續活的瀟灑,去求一求陳寺卿吧,或許他能夠給你指點出來一個出路。”
鄧通連忙叩頭,他當然知道自己會淪落到今天這一步,其中一定是有陳拓的奏疏,但他卻並不會也不敢憎惡陳拓。
因為他知道陳拓不是針對自己,陳拓或者說陳氏針對的永遠都是讓黔首活不下去的事情。
“臣明白了,臣這就去。”
劉恒擺了擺手,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些許頗疲憊:“行了,去吧,朕要歇息了。”
鄧通從地上爬了起來,然後悄無聲息的退了下去。
而等到鄧通的人影消失在了這大殿中的時候,劉恒才是tanlekouq,輕輕的看著遠處的方向。
片刻後,做好萬全準備的他從袖子中拿出來了那兩本從陳彼處帶回來的書籍,隨著歲月的增長、年歲的擴大,他有些害怕了。
“隻是不知道,老師這一次會寫出什麽驚天著作呢?”
陳拓來到賦稅寺的時候,就看到門口老老實實的等待著一位中年人,眉目俊秀,英姿瀟灑。
他不由得感慨了一句:“果然是生的一副好皮囊啊。”
搖著頭,陳拓往前走著,而鄧通見到了陳拓之後,連忙彎下腰,臉上帶著諂媚的神色:“下官見過陳寺卿,昨夜陛下宣召臣入宮,今日出宮是有要事與陳寺卿商議的。”
“還望陳寺卿抽出一些時間,聽下官講兩句。”
陳拓轉過頭,看著站在那裏的鄧通臉上也沒有什麽變化,隻是淡淡的說道:“原來如此,請。”
長安城,國子監之中。
陳彼坐在中央,一字一句的講述著自己的“道”,而下麵坐著的人則是聽得如癡如醉。
荀既、孟尋也同樣坐在前方,閉著眼睛仔細聽著陳彼的“傳道”,當隻是聽了一個開口的時候,荀既就睜開了眼睛,臉上帶著讚歎的神色說道:“如今的陳老先生,可為大宗師矣!”
而當陳彼講述到一半的時候,孟尋也睜開了眼睛,臉上帶著感慨萬分的神色:“不愧是陳老先生,不愧是昔日的陳子,這許多年來,咱們所領悟的東西,竟然不如當年陳子所傳授的十分之一。”
“當真是令眾生羞愧啊。”
而當陳彼的口中說出“政治學”這三個字的同時,所有聽的如癡如醉的學子們全都睜開了眼睛,他們的臉上帶著讚歎的神情。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高呼。
“陳子!陳子!邱子!邱子!”
陳彼,字予邱。
如今的陳彼被在場的所有人共同尊稱為“子”,但由於陳野已然被尊稱為“陳子”了,所以在場的人都稱呼陳彼的“字”,即為邱子。
儒家的人今時也有人前來聽陳彼講學,但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聽陳彼講學,而是為了觀察一下陳氏有沒有可以攻擊的點。
當政治學這三個字說出的時候,就連這三個搗亂的人都對視一眼,臉上帶著滿滿的悲痛之色。
隻是這些許悲痛中還帶著些許的“狂熱”。
悲痛並不是看到陳氏的崛起,而是他們覺著自己前幾十年的日子都白過了,是一種浪費了光陰的悲痛,而狂熱則是很簡單,是對陳彼所講述的“政治學”的狂熱!
他們隻是對視一眼,就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狂熱,並且同時踏出一步,加入了這一場狂歡。
長樂宮
劉恒閉著眼睛,聽著繡衣使者所轉述的關於陳彼的講學,心中也不由得讚歎了一聲。
昨日雖然看到了老師所書寫的著作,但卻沒有看到一些其他的見解,心中還多有困惑,而如今他聽到了陳彼講學的內容,終於是讚歎了。
“不愧是老師,不愧是陳子啊。”
他回過頭看著身旁坐著,同樣在沉思著的劉啟,輕聲問道:“你從這其中聽出來了什麽?”
劉啟微微醒神,看著劉恒,有些猶豫:“父皇,今日安國王所講似乎與在昨日書中所記載的不同,昨日書中的政治學是以君的角度看的,但昨夜兒臣連夜讀完之後總覺著好像差了點什麽。”
“今日聽完方才安國王的講學內容,心中才恍然明白。”
“原來兩種角度合在一起,以君的角度去看臣,以臣的角度去看君,跳出兩者之外去看這兩者,這才是至理啊。”
劉恒聽完劉啟所說的話之後,臉上帶著的讚歎更濃了:“哈哈哈哈,不錯,不錯。”
“正是如此啊。”
他指著劉啟笑罵道:“那你可明白,安國王如此講學的道理?”
這一次被劉恒所指著的劉恒沒有多猶豫,直接開口道:“想必安國王是隻想讓帝王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而不想讓其他人知道吧。”
劉恒歎了口氣:“陳氏沒有對不住我劉氏啊。”
“我劉氏又怎麽能夠對不住陳氏呢?”
“傳朕詔令,加封安國王陳彼為太傅、太師,追封陳彼之父陳居為“居安王”,列其入太廟,享天下香火。加封賦稅寺少卿陳拓為“左相”,進封為“官渡候”。”
天子詔令出,既而不改。
沉吟片刻後劉恒再次開口道:“賜陳氏“丹書鐵券”一瓦,令太史令、宗正記之,其所載,萬世不可改,若改,則不為劉氏子孫,天下共擊之!”
“丹書鐵券上,便記錄陳氏的所有功勞,以及陳氏的來曆,日後若有陳氏子弟犯死罪,則可免其一死;若陳氏家主一脈犯死罪,無論是謀逆的大罪,亦或者是其他的什麽罪行,皆不可追責。”
劉啟聽著劉恒所說的話語,臉上帶著驚駭之色:“父皇,這.”
劉恒隻是瞥了一眼劉啟,心中歎了口氣,覺著自己的這個孩子還有的學。
陳氏需要這所謂的丹書鐵券麽?
不需要。
沒有了丹書鐵券,就憑借著陳氏的勢力,日後的皇帝敢找陳氏的麻煩麽?
不敢。
所以,丹書鐵券的作用大概類似於如今的某個組織,隻是為了防止陳氏殺紅了眼,什麽都不管不顧了。
給雙方一個台階,讓雙方都不會下不來台。
不至於讓事情發展到最壞的那一步。
後元十年,秋。
大雨彌漫中,天子的詔令傳遍了天下,所有人都在驚歎陛下的“仁德”。
而在這一年的秋天,同樣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的寵臣、大漢豪商鄧通上書,奏疏中言明了自己的罪過,並且著重強調了“鑄幣以為權,此權為天子之柄,臣厚言竊之,實為冒犯天威,高皇帝入夢責之,臣惶恐”的話語。
這番話出爐之後,所有人都明白,鄧通被皇帝警告了。
也同樣明白,這是皇帝對於“諸侯王”的警告。
可是諸侯王此時敢裝作不明白這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麽?
於是,荊王、楚王、齊王、梁王、燕王等人相繼上書,上書請奏朝廷收回諸侯國手中的鑄幣權,言稱這是天子的權柄,他們隻是大漢的諸侯王而已,怎麽能夠厚著臉竊取其中的權柄呢?
隨著日子的一日一日過去,也伴隨著這天空中大雨的一點點落下,幾乎所有的諸侯王全都上書了此事。
唯有一個人還在硬撐著。
吳王。
劉濞在聽說京中鄧通的上書之後,憤怒的將屋子裏的所有東西都砸碎了,他的眼睛中帶著怒火,明白這是天子針對自己等人的手段。
當鑄幣權被朝廷收回去了之後,他想要練兵什麽的,不就麻煩了?
最開始的時候,劉濞是非常不屑的,他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諸侯王願意交出手中的權柄,隻要大家都默不作聲,這個事情也就是過去了。
當第一個諸侯王上書的時候,劉濞的心中依舊是不屑的,因為他覺著隻是幾個小小的諸侯王而已。
當梁王上書的時候,劉濞有些慌,但卻並不是很慌,因為梁王是皇帝的兒子,以後還有可能是皇太弟,這個時候當然要附和皇帝來換取皇帝的寵愛。
可是,當荊王、楚王、齊王、燕王都上書的時候,劉濞已經是很慌了。
這幾位怎麽也拋棄了自己?
可他卻依舊是硬撐著。
而在後元十年的冬天,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情讓劉濞再也沒有辦法硬撐著了。
後元十年,天子夜夢高皇帝入夢,責罵他丟失天子權柄,導致在天上高皇帝、太公皇帝、以及所有劉氏的諸王都受到了上蒼的責罰。
天子醒來之後,隻覺著心中一陣悶痛,而後病倒。
在病倒之前,令太子劉啟監國,以太師陳彼、大將軍韓信、太尉陳得、左相陳拓輔佐。
前麵的消息並沒有讓劉濞認慫,可是當後麵監國輔政的人選不是陳氏中人,就是陳氏的朋友,其中還有兩位大將軍之後,劉濞真的慫了。
不慫也不行。
皇帝的意思很簡單了,我不好意思對付你,但是陳氏好意思對付你啊,陳氏對付你那不是手拿把掐?
於是,後元十一年的春天尚且沒有完全抵達的時候,吳王劉濞終於也上書,請求天子收回諸侯王的鑄幣權,以中央朝廷鑄造的錢幣為天下發行。
而天子依舊在病重中,所以沒有辦法回複消息,但監國的太子卻表示同意。
於是,這一年,朝廷開始大肆的回收民間的“銅”,管控著這一礦脈,不許私人擁有,鍛造了新的、統一的錢幣。
因為錢幣上烙印著“天仁通寶”四個字樣,於是後元十一年也被稱之為“天仁元年”。
天仁元年,在太子的詔令下,許多諸王全都上書想要進京慰問陛下的身體。
而太子也寬容的表示同意。
這一年,在曆史中被稱之為
“削藩轉折點”
長樂宮
終於坐在這裏的劉啟望著麵前的傳國玉璽,微微感慨:“孤這一生,當真是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