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新時代【4k一更,求訂閱】
千年世家: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 作者:一隻笨蛋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殉製度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也並不是說現在才有人開始提議廢除的。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
古老也象征著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說一時半會就能夠解決的,或許在這些貴族的眼睛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隨著時間的遷徙而慢慢淡化。
當然了,他們自己心裏也清楚一個事情。
那就是這個事情永遠都不可能解決。
因為能夠決定他人命運的人,永遠不會放棄那“死後也能有人伺候”的誘惑。
或許他們不確定到了下麵自己還會不會存在,也或許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人的靈魂到了下麵會不會繼續伺候自己,他們更不確定“下麵”是否存在。
他們隻是享受這一刻掌握他人命運的機會和時間罷了。
在陳慎提出這個話題的時候,整個朝堂都是寂靜的,掉落一根針都能夠讓人們聽見。
過了片刻,才逐漸的有討論的聲音。
反對的聲音有,但不多。
支持的聲音也有,但同樣不多。
這便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了。
陳慎看了出來,朝堂上的大臣們想要和稀泥,將這個事情敷衍過去,但這個決定陳氏並不同意。
他上前一步,神色較為堅定。
“啟稟王上,臣請廢除殉葬製度,乃是家父臨終前的囑托。”
陳慎並沒有將實情說出來。
有些時候人就是這麽的奇怪,若陳野沒有給陳慎托夢,而是真正的故去了,或許陳慎在提及這個事情的時候會用“家父昨夜托夢”的借口來鞏固自己的言論。
可當昨夜陳野真的給他托夢了的時候,陳慎便是要竭盡全力的將這個事情掩蓋過去了。
而當陳慎說出“廢除殉葬”製度是陳野所說的時候,朝堂上再次安靜了下來。
在這之後,之前未曾出聲的“鹹陽學宮”一派,也開始出言支持陳慎了。
陳慎之前一直在司寇的位置上呆著,所以學宮一派雖然是支持“陳氏”,支持“陳野”的,但他們並不了解“陳慎”這個人,除非朝堂上有人攻擊陳氏,否則他們不會輕易開口。
當學宮派也參與了這場朝堂爭鬥的時候,一切都好像容易多了。
爭論進入了白熱化。
因為反對廢除殉葬製度,並將其列入秦律的人也開始紛紛下場,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
老貴族、新貴族都在反對。
就在這一刻,秦國內部兩個一直分裂的而又對立的派係終於因為陳慎的一句話站在了一起。
在大殿之上的嬴稷看著這一幕,眉宇再次微微一閃。
他想到了父親曾經與他說過的,關於自己那位“師公”的某一句經典言論。
“沒有永遠對立的人,隻有沒有合謀的利益。”
嬴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飛速的吸收著朝堂上的知識,在所有人都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慢慢的成長,等到他親政之日,大概就會成為曆史上那位真正的“大魔王”吧。
這樣的情況比曆史中提前了將近四十年。
畢竟昭襄王是在昭襄王四十年之後才擺脫了羋八子的控製,從而真正的、完全的掌握了朝政,走上了他大魔王的道路。
陳慎站在大殿之上,眸子銳利:“這幾日想必諸位也都知道了,有不少人從他國趕來鹹陽城想要為父親殉葬,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天下有名的遊俠和賢才。”
他環視著在場的眾人:“若這些人能夠加入朝堂,難道對秦國沒有好處麽?”
“他們活著能夠為秦國創造更大的利益!”
而站在他對麵的一個中年人則是冷笑一聲:“但他們不加入秦國呢?”
“他們有表達出來想要加入秦國的願望了麽?”
“若是不加入秦國,他們便是秦國的敵人!而這才是大概率發生的事情!”
他上前一步,眼睛緊緊的盯著陳慎:“陳上卿能夠保證,這些人一定會加入秦國麽?畢竟他們隻是仰慕安國君的風姿才決定前來殉葬的!”
“得不到的人或者東西,寧願毀掉也不可以讓他們活下去!”
陳慎同樣冷笑一聲上前一步,幾乎是與這人麵對麵臉貼著臉了,他同樣銳利的反問道:“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加入秦國,但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今日若讓他們為我父親殉葬,明日天下的賢才會再次將秦國視為洪水猛獸!遠離秦國!”
他轉過頭,望著坐在朝堂上的嬴稷說道:“王上,您應當知道,如今秦國處於邊陲之地卻成為天下賢才第一選擇的原因,那便是因為秦國的“仁義”之名。”
“仁義是表麵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之前張上卿已經說過了!”
陳慎走到了正在閉目養神的張儀麵前,開口問道:“敢問上卿,當初你加入秦國的時候,是為了什麽?”
“單純的為了秦國的仁義之名麽?”
張儀心裏歎了口氣,這小子不找別人,為什麽要找自己?
他本來不想摻和進來的。
但陳慎既然問自己了,那他肯定是要回答的,於是開口說道:“表麵上因為仁義而來,但實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來!”
張儀的答案沒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這也是他們心中的答案。
陳慎幽幽的說道:“張上卿,若此時你尚且未曾加入秦國,正準備加入秦國的時候,卻突然聽聞秦國竟然有人光明正大的、大舉接受人殉,並且有數百名,近千人為一貴族殉葬。”
“即便這個貴族是聞名天下的“安國君”,你會如何想?”
“會如何選擇?”
張儀沒有絲毫猶豫:“跑。之後除非死,否則絕對不會有加入秦國的想法。”
“即便加入秦國之後,也要為自己找退路。”
陳慎看著眾人,繼續問張儀道:“那這是為何呢?畢竟那人殉是殉葬之人自願的,是他們感受到了安國君的風骨才去的。”
“伱為何會害怕呢?”
張儀環視眾人,幽然歎氣:“今日是自願的,他日呢?他們既然能夠接受人殉,那日後會不會強迫人殉?”
“人為什麽求功名利祿?不就是為了活的更好麽?”
“眼下既然加入這個國家有生命之危,那麽為什麽要加入?”
陳慎微微一笑,這才繼續說道:“這就是我主張將人殉製度納入秦律的理由了,正如同當年我父親不願意讓先王直接為我兄弟二人授予爵位一樣。”
“理由都是同一個。”
“先例不可開!”
“此例一開,所有人都會想著既然有先例,那為什麽不能有下個?一旦有下個,日後便再也不能堵住這個窟窿了。”
看著眾多大臣依舊在沉吟,陳慎放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迅速支持他決定的話語。
“諸位.”
“今日諸位的確是能夠掌握那些人的命運,讓他們人殉。”
“但諸位能夠保證,天下沒有人能掌握你們的命運麽?”
“今日你們反對將人殉納入秦律,那他日若是有人強迫你們殉葬呢.”
這話讓所有人心中一驚,天下間有人能掌握他們的命運麽?
有。
而且這個人如今就在朝堂之上,端坐在遠處的台階上。
那人正是秦王。
秦王之下,眾人雖然依舊是不平等的台階狀,但.卻永遠有人在他們的頭頂!
這一刻所有人都開始害怕了。
但.
沒有人敢詢問,秦律中的法,君王也要遵守麽?
或許是看出來了諸多大臣沉默的原因,坐在台上的嬴稷微微一笑,這個事情陳慎提前上奏與他說過了,並且嬴稷同意了。
所以陳慎才在朝堂上說出這一番話。
否則,陳慎絕對不會在朝堂上或者私底下攀扯嬴稷的
他還是想讓陳氏綿延不斷的。
當即嬴稷便直接開口道:“若廢除人殉,且將方才陳卿的話納入秦律,孤可以做主,將王室、甚至是孤、以後的秦王都不允許人殉的補充,一同納入這一條秦律之中。”
“且,萬世不能更改。”
嬴稷的話是一種支持,而且是明晃晃的支持。
像是提著一把屠刀在看著眾人說道,你們敢不同意,你們敢私底下繼續用人殉,那麽我日後就敢讓你們殉葬。
如今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眾人沒有機會、也不能反抗了。
當即有些唏噓的說道:“臣等附議此言!”
“將廢除人殉製度納入秦律!”
為了保命,也隻能如此了。
下朝後
張儀、蘇秦走在一起,張儀摸了摸下巴,臉上帶著思索的神色,他看向走在前方,身姿已然有了幾分陳野風範的陳慎:“你注意到沒有,陳慎好像有了些許變化啊。”
“前幾日之前,他的身上還有些許“怯懦”的“謹慎”,並不是說謹慎不好,而是太過於謹慎就成了“怯懦”,這會成為他變成“一代英才”最大的障礙。”
“而今日他在朝堂上意氣風發,舌戰群雄的時候,好似有了幾分安國君的風骨啊。”
蘇秦同樣眼神幽遠,但他沒有說什麽,隻是說道:“陳氏在安國君逝去了之後,終於有了一代新的柱石啊。”
說著,蘇秦就有些無可奈何。
“看如今王上的意思,隻怕這位過幾年便能夠拜相了吧。”
拜相!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事情,陳慎如今才多大?
張儀砸了咂嘴:“不至於吧?”
“你我都還沒拜相呢,陳慎才多大的年紀?怎麽就直接拜相了?”
“難道不應當是先去大良造或者左庶長的位置上待一陣子麽?”
蘇秦撇了張儀一眼,而後說道:“你難道見到安國君當過大良造麽?”
“拜相不過是子承父業罷了。”
“至於你我麽,王上估計會讓你我中的一人擔任大良造,另外一個人同樣擔任相邦吧。”
兩個相邦?
張儀眨了眨眼:“兩個相邦?”
蘇秦微微點頭輕聲道:“王上似乎有心設一左一右兩個相邦,這兩個相邦可以互相牽製,但右相比左相地位會高一些,權利會大一些。”
他搖了搖頭說道:“但我也不確定,隻是看王上怎麽想吧。”
安國君府
陳慎看著那跪伏在陳野棺前的眾人,一臉的真誠:“諸位,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昨夜夢到家父,隻見到父親站在一副字的前麵,偶有歎息聲。”
他的臉上帶著悲痛:“等到我驚醒的時候,對夢境尚且有些記憶時發現那是父親的書房,於是思念父親之下前往書房,發現了父親經常說的話語就掛在那書房上。”
“父親常說,人生在世有三責,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問心無愧於己。”
“今日早朝我已然提出建議,無論是否殉葬者自願,隻要有人令他人殉葬,均為違反秦律。”
“王上以及諸多朝臣已然同意,此法入秦律無可爭議。”
“諸位若真的仰慕家父風骨,怎麽會忍心破壞家父守護了一生的秦律呢?”
陳慎的話十分真誠且坦然,他看著有些許怒氣的眾人說道:“且,諸位啊,你們誰人讀過“陳子語錄”?”
眾人紛紛點頭,他們仰慕陳野,自然都讀過陳子語錄的。
“我等都讀過。”
陳慎這才說道:“若諸位讀過家父的語錄,定然了解家父的品行,家父是那種會為了自己,讓幾百近千人犧牲為他殉葬的人麽?”
“家父常說,人之存,則有意,不可違之。”
“尋心,則為己。”
陳慎再次一躬身:“請諸位不要讓慎為難,也不要壞了家父一生的仁義之名,讓家父死都不能瞑目。”
這話就說的重了,可在場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覺著陳慎說的有些許道理。
他們不是為了自己,也要為了安國君著想。
安國君一生仁義之名,如何能夠壞在他們的身上?
當即紛紛歎氣:“我等怎可為一己之私心,壞安國君一世之名?!”
“此事休矣!”
昭襄王四年,安國君按照國葬的禮儀下葬了。
同年冬天,昭襄王正式親政。
新的時代來臨了!
“昭襄王四年,安國君崩,時天下人自六國至鹹陽,請為安國君殉。文安君慎請廢人殉,入秦律,王允之,曰:後世秦王,亦不可人殉,萬世不可更之。時人聽聞大怒,斥文安君。文安君言:父一生仁義,豈可令其不可瞑目耶?時人大悲,慷慨而言:“不可因吾等私,而壞安國君一世之名”,事乃休。安國君之仁義,此事可見矣!——《秦書·安國君陳野傳》”
ps:今天外出啦,所以晚了一些。第二更不出意外十二點之前,出了意外就一點之前.
麽麽麽噠。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
古老也象征著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說一時半會就能夠解決的,或許在這些貴族的眼睛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隨著時間的遷徙而慢慢淡化。
當然了,他們自己心裏也清楚一個事情。
那就是這個事情永遠都不可能解決。
因為能夠決定他人命運的人,永遠不會放棄那“死後也能有人伺候”的誘惑。
或許他們不確定到了下麵自己還會不會存在,也或許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人的靈魂到了下麵會不會繼續伺候自己,他們更不確定“下麵”是否存在。
他們隻是享受這一刻掌握他人命運的機會和時間罷了。
在陳慎提出這個話題的時候,整個朝堂都是寂靜的,掉落一根針都能夠讓人們聽見。
過了片刻,才逐漸的有討論的聲音。
反對的聲音有,但不多。
支持的聲音也有,但同樣不多。
這便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了。
陳慎看了出來,朝堂上的大臣們想要和稀泥,將這個事情敷衍過去,但這個決定陳氏並不同意。
他上前一步,神色較為堅定。
“啟稟王上,臣請廢除殉葬製度,乃是家父臨終前的囑托。”
陳慎並沒有將實情說出來。
有些時候人就是這麽的奇怪,若陳野沒有給陳慎托夢,而是真正的故去了,或許陳慎在提及這個事情的時候會用“家父昨夜托夢”的借口來鞏固自己的言論。
可當昨夜陳野真的給他托夢了的時候,陳慎便是要竭盡全力的將這個事情掩蓋過去了。
而當陳慎說出“廢除殉葬”製度是陳野所說的時候,朝堂上再次安靜了下來。
在這之後,之前未曾出聲的“鹹陽學宮”一派,也開始出言支持陳慎了。
陳慎之前一直在司寇的位置上呆著,所以學宮一派雖然是支持“陳氏”,支持“陳野”的,但他們並不了解“陳慎”這個人,除非朝堂上有人攻擊陳氏,否則他們不會輕易開口。
當學宮派也參與了這場朝堂爭鬥的時候,一切都好像容易多了。
爭論進入了白熱化。
因為反對廢除殉葬製度,並將其列入秦律的人也開始紛紛下場,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
老貴族、新貴族都在反對。
就在這一刻,秦國內部兩個一直分裂的而又對立的派係終於因為陳慎的一句話站在了一起。
在大殿之上的嬴稷看著這一幕,眉宇再次微微一閃。
他想到了父親曾經與他說過的,關於自己那位“師公”的某一句經典言論。
“沒有永遠對立的人,隻有沒有合謀的利益。”
嬴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飛速的吸收著朝堂上的知識,在所有人都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慢慢的成長,等到他親政之日,大概就會成為曆史上那位真正的“大魔王”吧。
這樣的情況比曆史中提前了將近四十年。
畢竟昭襄王是在昭襄王四十年之後才擺脫了羋八子的控製,從而真正的、完全的掌握了朝政,走上了他大魔王的道路。
陳慎站在大殿之上,眸子銳利:“這幾日想必諸位也都知道了,有不少人從他國趕來鹹陽城想要為父親殉葬,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天下有名的遊俠和賢才。”
他環視著在場的眾人:“若這些人能夠加入朝堂,難道對秦國沒有好處麽?”
“他們活著能夠為秦國創造更大的利益!”
而站在他對麵的一個中年人則是冷笑一聲:“但他們不加入秦國呢?”
“他們有表達出來想要加入秦國的願望了麽?”
“若是不加入秦國,他們便是秦國的敵人!而這才是大概率發生的事情!”
他上前一步,眼睛緊緊的盯著陳慎:“陳上卿能夠保證,這些人一定會加入秦國麽?畢竟他們隻是仰慕安國君的風姿才決定前來殉葬的!”
“得不到的人或者東西,寧願毀掉也不可以讓他們活下去!”
陳慎同樣冷笑一聲上前一步,幾乎是與這人麵對麵臉貼著臉了,他同樣銳利的反問道:“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加入秦國,但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今日若讓他們為我父親殉葬,明日天下的賢才會再次將秦國視為洪水猛獸!遠離秦國!”
他轉過頭,望著坐在朝堂上的嬴稷說道:“王上,您應當知道,如今秦國處於邊陲之地卻成為天下賢才第一選擇的原因,那便是因為秦國的“仁義”之名。”
“仁義是表麵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之前張上卿已經說過了!”
陳慎走到了正在閉目養神的張儀麵前,開口問道:“敢問上卿,當初你加入秦國的時候,是為了什麽?”
“單純的為了秦國的仁義之名麽?”
張儀心裏歎了口氣,這小子不找別人,為什麽要找自己?
他本來不想摻和進來的。
但陳慎既然問自己了,那他肯定是要回答的,於是開口說道:“表麵上因為仁義而來,但實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來!”
張儀的答案沒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這也是他們心中的答案。
陳慎幽幽的說道:“張上卿,若此時你尚且未曾加入秦國,正準備加入秦國的時候,卻突然聽聞秦國竟然有人光明正大的、大舉接受人殉,並且有數百名,近千人為一貴族殉葬。”
“即便這個貴族是聞名天下的“安國君”,你會如何想?”
“會如何選擇?”
張儀沒有絲毫猶豫:“跑。之後除非死,否則絕對不會有加入秦國的想法。”
“即便加入秦國之後,也要為自己找退路。”
陳慎看著眾人,繼續問張儀道:“那這是為何呢?畢竟那人殉是殉葬之人自願的,是他們感受到了安國君的風骨才去的。”
“伱為何會害怕呢?”
張儀環視眾人,幽然歎氣:“今日是自願的,他日呢?他們既然能夠接受人殉,那日後會不會強迫人殉?”
“人為什麽求功名利祿?不就是為了活的更好麽?”
“眼下既然加入這個國家有生命之危,那麽為什麽要加入?”
陳慎微微一笑,這才繼續說道:“這就是我主張將人殉製度納入秦律的理由了,正如同當年我父親不願意讓先王直接為我兄弟二人授予爵位一樣。”
“理由都是同一個。”
“先例不可開!”
“此例一開,所有人都會想著既然有先例,那為什麽不能有下個?一旦有下個,日後便再也不能堵住這個窟窿了。”
看著眾多大臣依舊在沉吟,陳慎放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迅速支持他決定的話語。
“諸位.”
“今日諸位的確是能夠掌握那些人的命運,讓他們人殉。”
“但諸位能夠保證,天下沒有人能掌握你們的命運麽?”
“今日你們反對將人殉納入秦律,那他日若是有人強迫你們殉葬呢.”
這話讓所有人心中一驚,天下間有人能掌握他們的命運麽?
有。
而且這個人如今就在朝堂之上,端坐在遠處的台階上。
那人正是秦王。
秦王之下,眾人雖然依舊是不平等的台階狀,但.卻永遠有人在他們的頭頂!
這一刻所有人都開始害怕了。
但.
沒有人敢詢問,秦律中的法,君王也要遵守麽?
或許是看出來了諸多大臣沉默的原因,坐在台上的嬴稷微微一笑,這個事情陳慎提前上奏與他說過了,並且嬴稷同意了。
所以陳慎才在朝堂上說出這一番話。
否則,陳慎絕對不會在朝堂上或者私底下攀扯嬴稷的
他還是想讓陳氏綿延不斷的。
當即嬴稷便直接開口道:“若廢除人殉,且將方才陳卿的話納入秦律,孤可以做主,將王室、甚至是孤、以後的秦王都不允許人殉的補充,一同納入這一條秦律之中。”
“且,萬世不能更改。”
嬴稷的話是一種支持,而且是明晃晃的支持。
像是提著一把屠刀在看著眾人說道,你們敢不同意,你們敢私底下繼續用人殉,那麽我日後就敢讓你們殉葬。
如今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眾人沒有機會、也不能反抗了。
當即有些唏噓的說道:“臣等附議此言!”
“將廢除人殉製度納入秦律!”
為了保命,也隻能如此了。
下朝後
張儀、蘇秦走在一起,張儀摸了摸下巴,臉上帶著思索的神色,他看向走在前方,身姿已然有了幾分陳野風範的陳慎:“你注意到沒有,陳慎好像有了些許變化啊。”
“前幾日之前,他的身上還有些許“怯懦”的“謹慎”,並不是說謹慎不好,而是太過於謹慎就成了“怯懦”,這會成為他變成“一代英才”最大的障礙。”
“而今日他在朝堂上意氣風發,舌戰群雄的時候,好似有了幾分安國君的風骨啊。”
蘇秦同樣眼神幽遠,但他沒有說什麽,隻是說道:“陳氏在安國君逝去了之後,終於有了一代新的柱石啊。”
說著,蘇秦就有些無可奈何。
“看如今王上的意思,隻怕這位過幾年便能夠拜相了吧。”
拜相!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事情,陳慎如今才多大?
張儀砸了咂嘴:“不至於吧?”
“你我都還沒拜相呢,陳慎才多大的年紀?怎麽就直接拜相了?”
“難道不應當是先去大良造或者左庶長的位置上待一陣子麽?”
蘇秦撇了張儀一眼,而後說道:“你難道見到安國君當過大良造麽?”
“拜相不過是子承父業罷了。”
“至於你我麽,王上估計會讓你我中的一人擔任大良造,另外一個人同樣擔任相邦吧。”
兩個相邦?
張儀眨了眨眼:“兩個相邦?”
蘇秦微微點頭輕聲道:“王上似乎有心設一左一右兩個相邦,這兩個相邦可以互相牽製,但右相比左相地位會高一些,權利會大一些。”
他搖了搖頭說道:“但我也不確定,隻是看王上怎麽想吧。”
安國君府
陳慎看著那跪伏在陳野棺前的眾人,一臉的真誠:“諸位,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昨夜夢到家父,隻見到父親站在一副字的前麵,偶有歎息聲。”
他的臉上帶著悲痛:“等到我驚醒的時候,對夢境尚且有些記憶時發現那是父親的書房,於是思念父親之下前往書房,發現了父親經常說的話語就掛在那書房上。”
“父親常說,人生在世有三責,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問心無愧於己。”
“今日早朝我已然提出建議,無論是否殉葬者自願,隻要有人令他人殉葬,均為違反秦律。”
“王上以及諸多朝臣已然同意,此法入秦律無可爭議。”
“諸位若真的仰慕家父風骨,怎麽會忍心破壞家父守護了一生的秦律呢?”
陳慎的話十分真誠且坦然,他看著有些許怒氣的眾人說道:“且,諸位啊,你們誰人讀過“陳子語錄”?”
眾人紛紛點頭,他們仰慕陳野,自然都讀過陳子語錄的。
“我等都讀過。”
陳慎這才說道:“若諸位讀過家父的語錄,定然了解家父的品行,家父是那種會為了自己,讓幾百近千人犧牲為他殉葬的人麽?”
“家父常說,人之存,則有意,不可違之。”
“尋心,則為己。”
陳慎再次一躬身:“請諸位不要讓慎為難,也不要壞了家父一生的仁義之名,讓家父死都不能瞑目。”
這話就說的重了,可在場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覺著陳慎說的有些許道理。
他們不是為了自己,也要為了安國君著想。
安國君一生仁義之名,如何能夠壞在他們的身上?
當即紛紛歎氣:“我等怎可為一己之私心,壞安國君一世之名?!”
“此事休矣!”
昭襄王四年,安國君按照國葬的禮儀下葬了。
同年冬天,昭襄王正式親政。
新的時代來臨了!
“昭襄王四年,安國君崩,時天下人自六國至鹹陽,請為安國君殉。文安君慎請廢人殉,入秦律,王允之,曰:後世秦王,亦不可人殉,萬世不可更之。時人聽聞大怒,斥文安君。文安君言:父一生仁義,豈可令其不可瞑目耶?時人大悲,慷慨而言:“不可因吾等私,而壞安國君一世之名”,事乃休。安國君之仁義,此事可見矣!——《秦書·安國君陳野傳》”
ps:今天外出啦,所以晚了一些。第二更不出意外十二點之前,出了意外就一點之前.
麽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