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親身經曆了規模化養殖之後,易承覺得老一輩人總結的經驗智慧確有道理。


    養幾隻雞很簡單,養十幾隻也不是問題,養幾十隻放養足夠大也能養,可一旦飼養幾百隻雞乃至上千隻雞時,集中化養殖就會產生很多的麻煩。


    首先就是孵蛋的問題。


    自上次六百多枚蛋隻孵化出不到五十隻雞鴨後,易承就一直不停的嚐試怎樣規模孵化。


    從孵化室的孵化情況來看,孵出小雞的雞蛋,基本都集中在孵化木架靠近火炕的部分。


    這說明隻有靠近火炕的部分溫度接近四十度是合適的,而遠離火炕的地方,溫度達不到孵化標準,所以雞蛋孵不出來。


    重新實驗了兩次之後,易承又重新設計了一套孵化室,這一次他把木架直接放在火炕上方,然後火炕上鋪滿麻布,上麵也放著雞蛋進行孵化。


    經過改進,效果好了許多,上升的熱氣流能極大的提升孵化的效率,不過木架上方最多也隻能放三層木板,再多,熱量衰減,也孵不出來。


    解決了孵蛋,然後就是養殖了。


    本來易承還打算雞鴨一起養殖的,後來才發現,雞鴨這種根本不是一個物種的東西,放在一起就是災難,而且鴨子需要大量的水,水不夠,經常養著養著就開始大量死鴨。


    最後還是選擇分開養殖,不過相較於鴨子,養雞的可行性更高,易承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養雞上。


    山上的房舍不夠養雞了,易承就又在後山清理出一大片空地,然後找人蓋起了雞舍,雞籠全都用木頭打造,雞飼料用小麥混拌著菜葉米糠。


    其實李長安那一世時,易承也養過雞,不過都是小打小鬧,隻在宏莊裏散養百來隻雞,平時吃雞蛋,逢年過節的時候吃雞。


    現在既然打算規模化養殖,那怎麽說也得養個一千隻雞,如此,才能證明在這個時代規模化養殖的可行性。


    不過隨即而來的一場寒冬,打斷了易承的計劃。


    大雪紛紛揚揚的落下。


    外麵的氣溫急劇下降,這降溫速度就連易承也是第一次見。


    大雪下了三天,天地蒼白,白霧一片,雪停之後,氣溫驟降,一夜之間仿佛整個天地都像是被冰雪凍住了。


    聽說大雪壓垮了不少建築,長安三輔皆有凍災,好在今年秋收是個豐年,老百姓此時都躲進家門,數著日子熬過寒冬。


    易承出去走了走,很快就又回到了山門的暖房中,一邊圍著暖爐烤火,一邊思慮萬千。


    穿越了那麽多世,看慣了許多生死,易承其實一直以為自己的心早已硬如鐵石。


    直到太宰去世,易承都不覺得自己有太大的悲傷。


    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死。


    每一個他所關心、愛護、傾注心力的人,最終都會死。


    易承深知這一點。


    所以他以為自己完全看開了,對任何人的離去,都會保持從容。


    可是當太宰真的離世後,易承才發現自己心中莫名的悲傷,不可抑止的從內到外包圍了他。


    雖然他和太宰僅僅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可這一世重生為陳耳的記憶卻與太宰相依相伴了十六年。


    太宰雖不是他的生父,可卻勝過生父。


    太宰走了,易承的心也空了一塊。


    原本他以為隻是自己矯情了,特別是看到影衛眾人為太宰守靈時的悲淒模樣,易承多少還有些不能理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親人離世的痛楚還是不可避免的襲來,以至於在太宰去世後的半個月,易承經常會夢到太宰。


    夢醒了,易承才發覺隻是一場夢,隨即又是一陣悵然若失。


    閑著的時候,易承就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傷感的情緒中。


    這讓易承常常獨自一人,默默悲傷。


    易承知道,自己不能繼續這麽下去了,他必須給自己找些事做。


    於是在看到東繡縣令送來的雞鴨蛋之後,易承才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試一試能否在這兩千多年前實現規模化養殖。


    自從開始飼養雞鴨,易承就變得忙碌起來,養殖說起來簡單,可實際做起來,卻有很多需要操心的各種事。


    雞舍、通風、防雨、飼料、供水、排汙、儲存等等,每一件都需要親力親為。


    用忙碌麻木自己的方法果然很奏效。


    在忙與規模化養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易承都沒有再過多的思念太宰。


    心中的那一處空缺,也慢慢長出了肉芽,雖然還能看到傷口,可卻不像開始時那般痛在心扉。


    現在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終止了易承的忙碌。


    整個人閑了下來,坐在暖爐旁的易承,又回憶起了與太宰的點點滴滴。


    ......


    “耶耶...這是?”


    “熊掌。餘的身子剛剛好些,需要大補一番,正巧吾下午見了一頭熊,用弩弓射住要害,尾隨其過了三個山頭,見熊流血力竭,遂將其砍殺,並把熊掌帶回給餘補補身子...”


    ...


    “耶耶怎麽知道始皇帝會複活呢?”


    “那是因為耶耶曾親眼看到始皇帝陛下服下了長生不死仙丹,故才知始皇帝一定會複活...”


    ...


    “這是始皇陵的秘匙。把秘匙對準缺孔塞進去,二者嚴絲合縫之後,可以拉出中間的這個空環,向左旋轉三圈...


    整座始皇陵,隻有兩處入口,一處是此地山澗中的入口,另一處乃是南麵懸崖的一個通風口...”


    ...


    “耶耶,這些是什麽?”


    “此乃天地造化的仙石,於暗中光芒盡顯,那些凡夫俗子追求的金銀玉器與這些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王將這些世間罕有的奇珍仙石作為獎賞給吾太宰家族,可見王對太宰家族的信任...”


    ...


    “耶耶之前...經常來這裏麽?”


    “哈哈,那倒是不經常來。”...“吾曾聽聞,這些仙石都乃仙界之物,散落世間各地,其表麵光華流轉,仙氣蕩漾,離的近了,吾等凡人受不起這些仙光仙氣,故會頭暈目眩,不得久賞...”


    ...


    “這些仙石以後都是餘的啦。”


    “耶耶自己留著吧。”


    “耶耶老了,百年之後,這些仙石,除了給餘還能給誰,這些是咱們太宰一族的傳承,比什麽都珍貴,餘還是要傳給餘兒子的,兒子再傳給孫子,子子孫孫為太宰三世四世乃至萬世也...”


    ...


    “是耶耶把這東西從皇陵中拿出來的?”


    “正是...陛下在世時,曾親自與吾說‘此和氏璧,便交餘太宰一族,二者同壽,壁在人在,壁亡人亡。’如今,吾已把第三代太宰之位傳與汝,自然是要將這和氏璧取出來交於餘的...”


    ......


    太宰將他的一切都傳給了自己。


    作為臣子,他一生盡忠職守,為始皇帝護衛皇陵,至死不止,可謂忠;作為太宰,他把影衛眾人視為兄弟,不顧生死相助,同甘共苦,可謂義;作為父親,他傳承太宰之位,將一切秘密傳給自己,無愧祖宗,可謂孝。


    雖然太宰有時候看起來有些死板,可作為一個人,他已經做到了盡忠盡義盡孝。


    和太宰比起來,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做不到這些。


    易承打開了那個太宰最後留給他的鐵盒。


    溫潤如玉,潔白無瑕的和氏璧靜靜地躺在鐵盒中。


    易承還記得自己在後世,學過的卞和三獻寶玉的故事。


    可在這個時代他並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因為他的橫插一腳,原本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和氏》,作為道門理綜隱派的接班人,韓非早早被張家人害死,導致這篇文章也沒有了。


    和氏璧的起源變得撲朔迷離,易承隻聽說過,它是楚國祖上傳下的寶玉,後來流落趙國,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騙到,可被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阻止,不過天下風雲變化,幾十年後,幾經輾轉的和氏璧,最終還是到了秦國,並被秦始皇所喜愛。


    在秦國坊間多傳聞,始皇帝把和氏璧做成了一塊傳國玉璽。


    可是現在,易承從太宰的遺言中得知,真正的和氏璧,從來沒有被雕刻成玉璽,而是被放在了始皇陵中。


    看著那塊瑩瑩白玉,易承陷入了沉思,曆史上又有多少道聽途說的事,隱入塵世的煙塵中,無人知曉真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兩千四百年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禦並收藏我的兩千四百年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