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費多大力氣,我和林成就先後拽著登山繩腳踏牆布攀上了紀念館主樓的屋頂。
屋頂的邊緣是一圈一米多高的圍牆,圍牆大概半米多厚,上麵全都鋪著長方形的大塊花崗岩板。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建造時偷工減料了,這些貼在圍牆頂端用作裝飾的花崗岩板好多地方都破損了,屋頂地麵上就扔著好多從圍牆上掉下來的破碎的花崗岩板。
在我們上去的地方不遠處,有一處花崗岩板少了一大半,從嶄新的斷口看那裏應該就是剛才被我們的攀登鉤掛掉的那一塊。
難怪剛才那兩個聽到東西掉落聲音過來檢查的士兵看到落在地上的花崗岩板並沒有表現的特別驚訝,看來他們這裏有樓板脫漏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從缺損的地方看也不知道就是這麽設計的還是建造這座大樓的工人偷懶,樓頂圍牆上方鋪的這些花崗岩板要比圍牆寬了十公分左右
屋頂上並不像我們從下麵看到的那麽空曠,除了正中間圓形的采光天窗外,還遍布著這棟建築的通風管道和中央空調室外機,以及各種的線纜。其實也是我們運氣不好,如果剛才的攀登鉤再往裏麵投上幾米,就能掛住鋪在地上的一根足有五六公分粗的鋼纜。看那鋼纜的結實程度,足夠支撐我們三個人爬上樓頂的了。
樓頂上有個通往紀念館裏麵的通道,通道口被一扇大鐵門鎖住,那門看上去就是普通的防火門,並不是很厚重的樣子。
我過去拉了兩下門上的把手,門被從裏麵鎖住了,整扇門上連個鎖孔都沒有,除非是暴力破壞,否則想從我們這麵打開根本就不可能。當然,即便是可以打開,我們也不會蠢到從門進去,用不著看都要知道,那裏麵一定有一個大大的攝像頭正對著這扇門。
來之前們能曾經詳細的計劃過如何在不留下任何痕跡的情況下打開這裏的天窗,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除非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忘了關窗,否則我們不可能不破壞一點東西就把窗戶打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窗框邊緣割下某一扇窗戶上的鋼化玻璃,然後在拿到地圖出來以後用玻璃膠將割下來的那塊玻璃粘回去。這樣除非有人靠近觀察,否則也很難發現痕跡,等到他們發現的時候,我們恐怕也早就回到國內了。
電影裏那種可以快速切割鋼化玻璃的激光工具、鐳射工具什麽的是不是真實存在我不知道,但即便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也沒有,所以我們隻能用硬質砂輪刀,這就意味著需要花在割玻璃上的時間會很長。
我附在林恩耳邊和她交代了幾句,讓她去關注著那個通道門後的動靜,防止有人從那裏上來,順便也留意一下樓下廣場上那些守夜的士兵,好在紀念館的樓頂沒有安裝監控攝像頭,所以我們在這裏行動算是方便了許多。
林恩按照我的吩咐望風去了,我打開背包從裏麵拿出了切割玻璃用的砂輪刀和低粘度油。為了防止切割的時候玻璃破裂,砂輪刀要提前泡在低粘度油裏,而且用一會就要泡一下,十分耽誤時間。
看到我拿出來的東西,林成搖搖頭低聲說道,“不用這些,把電鑽給我。”
“電鑽?”我有些詫異,以為自己聽錯了,難道林成想用電鑽割玻璃不成。
“你看,這些玻璃的固定壓條在外麵,我們隻要把壓條拆下來就能卸掉玻璃,用不著切割。”林成指著窗戶玻璃的下端解釋道。
我把腦袋湊過去仔細一看,固然就像林成說的,這些窗戶的玻璃壓條竟然在外麵,也就是說,它們是反著按的。
朝鮮的輕工業並不發達,他們這裏的門窗玻璃全部是從中國進口的,所以這個紀念館的天窗和國內用的塑鋼窗也是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安裝塑鋼窗時會先把窗框按好,然後再往上麵鑲玻璃,所以窗框在設計上會留一個外高內低的槽。玻璃鑲上去以後,外麵高的地方會把玻璃擋住,隻需要在裏麵的縫隙處打上密封膠然後扣上壓條就能將玻璃牢牢地固定在窗框上了。
但我們的窗戶玻璃壓條一定是留在室內這邊的,除了安裝方便,這也是為了防盜,不然隻要有人起開壓條割掉密封膠就可以把玻璃拆下來了。但是這個紀念館天窗的玻璃壓條偏偏就留在了室外。
仔細一想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這個天窗是在紀念館正中間的屋頂上的,屋頂到地麵的距離足有二十多米,除了從通道上到外麵的樓頂,從紀念館的內部是無法到達天窗的位置的。所以在安裝天窗時,建築工人是在樓頂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位置操作的,那窗戶玻璃的壓條自然也就留在了外麵。
當然,想要不留在外麵也有辦法,隻需要從裏麵搭腳手架或者用吊裝的辦法都可以。但相比之下操作就要麻煩了許多,對技術的要求也高了許多,所以我想當時建造這裏的工人未必是怕麻煩,而是單純的達不到吧。畢竟我們國家是基建狂魔,在我們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施工方法對於世界上很多國家來說恐怕都是不敢想象的。
不過這倒是為我們也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要知道如果想用砂輪刀割開天窗上的鋼化玻璃恐怕至少需要花掉我們三到四個小時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剛停電就立刻潛了進來而沒有等後半夜那些值守的士兵都最疲倦最容易放鬆警惕的時候再來,就是因為怕時間不夠,我們必須要趕在天亮前離開紀念館回到車裏。
屋頂的邊緣是一圈一米多高的圍牆,圍牆大概半米多厚,上麵全都鋪著長方形的大塊花崗岩板。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建造時偷工減料了,這些貼在圍牆頂端用作裝飾的花崗岩板好多地方都破損了,屋頂地麵上就扔著好多從圍牆上掉下來的破碎的花崗岩板。
在我們上去的地方不遠處,有一處花崗岩板少了一大半,從嶄新的斷口看那裏應該就是剛才被我們的攀登鉤掛掉的那一塊。
難怪剛才那兩個聽到東西掉落聲音過來檢查的士兵看到落在地上的花崗岩板並沒有表現的特別驚訝,看來他們這裏有樓板脫漏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從缺損的地方看也不知道就是這麽設計的還是建造這座大樓的工人偷懶,樓頂圍牆上方鋪的這些花崗岩板要比圍牆寬了十公分左右
屋頂上並不像我們從下麵看到的那麽空曠,除了正中間圓形的采光天窗外,還遍布著這棟建築的通風管道和中央空調室外機,以及各種的線纜。其實也是我們運氣不好,如果剛才的攀登鉤再往裏麵投上幾米,就能掛住鋪在地上的一根足有五六公分粗的鋼纜。看那鋼纜的結實程度,足夠支撐我們三個人爬上樓頂的了。
樓頂上有個通往紀念館裏麵的通道,通道口被一扇大鐵門鎖住,那門看上去就是普通的防火門,並不是很厚重的樣子。
我過去拉了兩下門上的把手,門被從裏麵鎖住了,整扇門上連個鎖孔都沒有,除非是暴力破壞,否則想從我們這麵打開根本就不可能。當然,即便是可以打開,我們也不會蠢到從門進去,用不著看都要知道,那裏麵一定有一個大大的攝像頭正對著這扇門。
來之前們能曾經詳細的計劃過如何在不留下任何痕跡的情況下打開這裏的天窗,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除非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忘了關窗,否則我們不可能不破壞一點東西就把窗戶打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窗框邊緣割下某一扇窗戶上的鋼化玻璃,然後在拿到地圖出來以後用玻璃膠將割下來的那塊玻璃粘回去。這樣除非有人靠近觀察,否則也很難發現痕跡,等到他們發現的時候,我們恐怕也早就回到國內了。
電影裏那種可以快速切割鋼化玻璃的激光工具、鐳射工具什麽的是不是真實存在我不知道,但即便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也沒有,所以我們隻能用硬質砂輪刀,這就意味著需要花在割玻璃上的時間會很長。
我附在林恩耳邊和她交代了幾句,讓她去關注著那個通道門後的動靜,防止有人從那裏上來,順便也留意一下樓下廣場上那些守夜的士兵,好在紀念館的樓頂沒有安裝監控攝像頭,所以我們在這裏行動算是方便了許多。
林恩按照我的吩咐望風去了,我打開背包從裏麵拿出了切割玻璃用的砂輪刀和低粘度油。為了防止切割的時候玻璃破裂,砂輪刀要提前泡在低粘度油裏,而且用一會就要泡一下,十分耽誤時間。
看到我拿出來的東西,林成搖搖頭低聲說道,“不用這些,把電鑽給我。”
“電鑽?”我有些詫異,以為自己聽錯了,難道林成想用電鑽割玻璃不成。
“你看,這些玻璃的固定壓條在外麵,我們隻要把壓條拆下來就能卸掉玻璃,用不著切割。”林成指著窗戶玻璃的下端解釋道。
我把腦袋湊過去仔細一看,固然就像林成說的,這些窗戶的玻璃壓條竟然在外麵,也就是說,它們是反著按的。
朝鮮的輕工業並不發達,他們這裏的門窗玻璃全部是從中國進口的,所以這個紀念館的天窗和國內用的塑鋼窗也是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安裝塑鋼窗時會先把窗框按好,然後再往上麵鑲玻璃,所以窗框在設計上會留一個外高內低的槽。玻璃鑲上去以後,外麵高的地方會把玻璃擋住,隻需要在裏麵的縫隙處打上密封膠然後扣上壓條就能將玻璃牢牢地固定在窗框上了。
但我們的窗戶玻璃壓條一定是留在室內這邊的,除了安裝方便,這也是為了防盜,不然隻要有人起開壓條割掉密封膠就可以把玻璃拆下來了。但是這個紀念館天窗的玻璃壓條偏偏就留在了室外。
仔細一想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這個天窗是在紀念館正中間的屋頂上的,屋頂到地麵的距離足有二十多米,除了從通道上到外麵的樓頂,從紀念館的內部是無法到達天窗的位置的。所以在安裝天窗時,建築工人是在樓頂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位置操作的,那窗戶玻璃的壓條自然也就留在了外麵。
當然,想要不留在外麵也有辦法,隻需要從裏麵搭腳手架或者用吊裝的辦法都可以。但相比之下操作就要麻煩了許多,對技術的要求也高了許多,所以我想當時建造這裏的工人未必是怕麻煩,而是單純的達不到吧。畢竟我們國家是基建狂魔,在我們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施工方法對於世界上很多國家來說恐怕都是不敢想象的。
不過這倒是為我們也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要知道如果想用砂輪刀割開天窗上的鋼化玻璃恐怕至少需要花掉我們三到四個小時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剛停電就立刻潛了進來而沒有等後半夜那些值守的士兵都最疲倦最容易放鬆警惕的時候再來,就是因為怕時間不夠,我們必須要趕在天亮前離開紀念館回到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