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铖大步流星的走到木板前,拿起炭筆在木板上寫下兩個大字:“三餉,一二三四你們學過,餉字想來也不用我解釋含義,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有些兄弟應該也聽過。”
“所謂三餉,便是前明之遼餉、剿餉、練餉,前明末年為抵抗滿清和圍剿各地起義的義軍,在原有田稅的基礎上接連加派,萬曆四十八年止,每畝加征銀九厘,至崇禎四年,田課提到一分二厘,崇禎十年又開征剿餉,每畝田地又再加一分左右,崇禎十二年又開練餉,按畝均輸,又加派一分左右。”
“諸位兄弟必然比我清楚,朝廷加派,到了地方上,各地官府必然也會趁機亂設稅種,所謂‘私派多於正賦’、‘暗為加派者,不知幾百千萬’。”
侯俊铖在木板上書寫著三餉加派的稅賦數額,他知道講堂中這些連一到十都能寫得錯字連篇的山賊們必然是看不懂的,但他依然工工整整的寫完,回頭一看,大半的山賊都是一臉迷茫的模樣,但卻再沒有一人鼓噪,也沒有一人分神,人人都瞪大雙眼等著侯俊铖往下說。
侯俊铖淡淡一笑,繼續說道:“三餉加派,是導致前明滅亡的重要原因,清廷對此心知肚明,帶著滿清入關的睿親王多爾袞便曾評價過‘前明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至民窮盜起,而複加剿餉,為各邊抽練,而複加練餉,唯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剃脂刮髓,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三餉之禍,滿清深知,故而入關之後便宣布自順治元年始便蠲免三餉,多爾袞還專門下令‘如有官員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
“但三餉真的廢止了嗎?”侯俊铖冷冷一笑,翻出一本冊簿來,將之前便整理過的數字,一一添在木板上:“以永新縣為例,天啟元年全縣在冊田畝為四千三百頃零七十三畝,順治四年清丈,全縣田畝為四千三百零七頃零五十餘畝,而明廷征銀六分五厘,清廷則征銀八分三厘七毫!”
侯俊铖一掌拍在木板上,目光如炬、掃視過堂中眾人:“諸位兄弟請告訴我,為何‘廢除’三餉’之後的清廷,征銀反倒比明廷更多?”
“因為三餉根本沒廢!”牛老三不識字,也看不懂木板上的那些數字,但他聽了侯俊铖的鋪墊,第一個反應了過來:“清廷嘴上說廢了三餉,實際上還在繼續征派!”
“正是如此!”侯俊铖重重點了點頭,又在那堆文冊裏翻找了一陣,翻出幾封邸報和呈文:“滿清聲言,順治元年即廢止三餉,實際上在順治二年,便已經另立名目繼續征收,順治三年,滿清編纂《賦役全書》以規範賦役,便將原有之遼餉作為正稅,取消天啟崇禎年間的遼餉加派,以泰昌年間的九厘為準,用九厘銀為名開列征收。”
侯俊铖又轉身在木板上列出一個算式:“但諸位兄弟請看,計算永新地方的原征和實征,可知清廷比明廷多征一分八厘,說好的九厘銀,怎麽又多出一倍來了呢?是因為清廷在將九厘銀並入正稅之後猶覺不夠,於是又於順治九年開征遼餉,也就是說,清廷實際上是征了兩筆遼餉!”
“遼餉之外,剿餉和練餉也經曆了先廢後征,改頭換麵之後繼續加派!”侯俊铖在那疊文冊中翻找一陣,又摸出一張邸報,展開一頁向一眾山賊展示著:“順治二年兵科給事中李運長的《敬陳保邦富國要圖疏》建議‘易剿練等稅為草豆名色加征如故’,清廷應準,順治二年起在直隸、山西等地開征等同於練剿二餉數額的稅賦,順治四年起逐步推行全國。”
“與此同時,清廷加派之數額也遠超明廷,以練餉為例,明廷征收練餉數額為四百萬兩,而滿清則提到了五百萬兩,不僅如此,順治十八年,滿清又於正稅之外再征練剿二餉,和遼餉一樣,一次征了兩遍!”
侯俊铖頓了頓,又翻出一張簿冊來:“除了在稅賦上做文章,田地上同樣也有文章,明清易代之時,吉安府乃是江西的主戰場之一,永新自然也遭了兵災,加之縣內人丁大量拋荒逃亡,田畝實際上減少了五分之一,即四千三百餘頃變成了三千四百餘頃。”
“但為何順治四年的清丈中,永新縣的田畝數額不降反升呢?”侯俊铖冷笑不止:“因為順治年間永新縣根本沒有清丈,田畝數額是直接照抄了前明萬曆年《萬曆會計錄》的記載,在此之上又添加了一些數額,以示人丁興旺、盛世太平。”
“多出來的田地,自然要繳多出來的稅,這些稅自然也就壓在了你們身上!”侯俊铖又摸出幾封書信來:“永新官府對此心知肚明,當今的知縣老爺便和在京為官的同科好友聊過此事,希望那位京官幫忙上疏陳言以實田征稅。”
“但那京官卻拒了他‘薑襄之亂後,山西巡撫上奏土地荒蕪、山西全省實田較之舊額不足半數,乞照實田數額征稅,皇父攝政王罷其職而拘之,另委巡撫照冊簿之額征收,兄不過七品知縣,弟不過五品禦史,較之一省巡撫何如?”
侯俊铖將書信重重拍在桌上,熾熱的視線掃過鴉雀無聲的講堂,落在牛老三的身上,一字一頓的問道:“正稅,加三餉,再加三餉,再加虛田,這般橫征暴斂,稅賦又怎會不沉重?爾等不少人原本都是有田有地之人,為什麽依舊隻能掙紮度日、勉強果腹?是誰造成了這一切?”
牛老三呼吸越來越急促,一張臉滿是殺意,侯俊铖說的沒錯,明末清初大規模戰亂之後,人口銳減、荒地眾多,農家多多少少都能有些私田,像他這樣家中女眷還能織造的,若是按照明代的稅賦征收,即便加上三餉也早該溫飽無憂了,怎會每日被一餐飽飯困擾、最後淪落綠林之中?
牛老三低吼一聲,猛然一拍桌子,喝如虎嘯:“清狗!合該殺絕!”
“所謂三餉,便是前明之遼餉、剿餉、練餉,前明末年為抵抗滿清和圍剿各地起義的義軍,在原有田稅的基礎上接連加派,萬曆四十八年止,每畝加征銀九厘,至崇禎四年,田課提到一分二厘,崇禎十年又開征剿餉,每畝田地又再加一分左右,崇禎十二年又開練餉,按畝均輸,又加派一分左右。”
“諸位兄弟必然比我清楚,朝廷加派,到了地方上,各地官府必然也會趁機亂設稅種,所謂‘私派多於正賦’、‘暗為加派者,不知幾百千萬’。”
侯俊铖在木板上書寫著三餉加派的稅賦數額,他知道講堂中這些連一到十都能寫得錯字連篇的山賊們必然是看不懂的,但他依然工工整整的寫完,回頭一看,大半的山賊都是一臉迷茫的模樣,但卻再沒有一人鼓噪,也沒有一人分神,人人都瞪大雙眼等著侯俊铖往下說。
侯俊铖淡淡一笑,繼續說道:“三餉加派,是導致前明滅亡的重要原因,清廷對此心知肚明,帶著滿清入關的睿親王多爾袞便曾評價過‘前明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至民窮盜起,而複加剿餉,為各邊抽練,而複加練餉,唯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剃脂刮髓,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三餉之禍,滿清深知,故而入關之後便宣布自順治元年始便蠲免三餉,多爾袞還專門下令‘如有官員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
“但三餉真的廢止了嗎?”侯俊铖冷冷一笑,翻出一本冊簿來,將之前便整理過的數字,一一添在木板上:“以永新縣為例,天啟元年全縣在冊田畝為四千三百頃零七十三畝,順治四年清丈,全縣田畝為四千三百零七頃零五十餘畝,而明廷征銀六分五厘,清廷則征銀八分三厘七毫!”
侯俊铖一掌拍在木板上,目光如炬、掃視過堂中眾人:“諸位兄弟請告訴我,為何‘廢除’三餉’之後的清廷,征銀反倒比明廷更多?”
“因為三餉根本沒廢!”牛老三不識字,也看不懂木板上的那些數字,但他聽了侯俊铖的鋪墊,第一個反應了過來:“清廷嘴上說廢了三餉,實際上還在繼續征派!”
“正是如此!”侯俊铖重重點了點頭,又在那堆文冊裏翻找了一陣,翻出幾封邸報和呈文:“滿清聲言,順治元年即廢止三餉,實際上在順治二年,便已經另立名目繼續征收,順治三年,滿清編纂《賦役全書》以規範賦役,便將原有之遼餉作為正稅,取消天啟崇禎年間的遼餉加派,以泰昌年間的九厘為準,用九厘銀為名開列征收。”
侯俊铖又轉身在木板上列出一個算式:“但諸位兄弟請看,計算永新地方的原征和實征,可知清廷比明廷多征一分八厘,說好的九厘銀,怎麽又多出一倍來了呢?是因為清廷在將九厘銀並入正稅之後猶覺不夠,於是又於順治九年開征遼餉,也就是說,清廷實際上是征了兩筆遼餉!”
“遼餉之外,剿餉和練餉也經曆了先廢後征,改頭換麵之後繼續加派!”侯俊铖在那疊文冊中翻找一陣,又摸出一張邸報,展開一頁向一眾山賊展示著:“順治二年兵科給事中李運長的《敬陳保邦富國要圖疏》建議‘易剿練等稅為草豆名色加征如故’,清廷應準,順治二年起在直隸、山西等地開征等同於練剿二餉數額的稅賦,順治四年起逐步推行全國。”
“與此同時,清廷加派之數額也遠超明廷,以練餉為例,明廷征收練餉數額為四百萬兩,而滿清則提到了五百萬兩,不僅如此,順治十八年,滿清又於正稅之外再征練剿二餉,和遼餉一樣,一次征了兩遍!”
侯俊铖頓了頓,又翻出一張簿冊來:“除了在稅賦上做文章,田地上同樣也有文章,明清易代之時,吉安府乃是江西的主戰場之一,永新自然也遭了兵災,加之縣內人丁大量拋荒逃亡,田畝實際上減少了五分之一,即四千三百餘頃變成了三千四百餘頃。”
“但為何順治四年的清丈中,永新縣的田畝數額不降反升呢?”侯俊铖冷笑不止:“因為順治年間永新縣根本沒有清丈,田畝數額是直接照抄了前明萬曆年《萬曆會計錄》的記載,在此之上又添加了一些數額,以示人丁興旺、盛世太平。”
“多出來的田地,自然要繳多出來的稅,這些稅自然也就壓在了你們身上!”侯俊铖又摸出幾封書信來:“永新官府對此心知肚明,當今的知縣老爺便和在京為官的同科好友聊過此事,希望那位京官幫忙上疏陳言以實田征稅。”
“但那京官卻拒了他‘薑襄之亂後,山西巡撫上奏土地荒蕪、山西全省實田較之舊額不足半數,乞照實田數額征稅,皇父攝政王罷其職而拘之,另委巡撫照冊簿之額征收,兄不過七品知縣,弟不過五品禦史,較之一省巡撫何如?”
侯俊铖將書信重重拍在桌上,熾熱的視線掃過鴉雀無聲的講堂,落在牛老三的身上,一字一頓的問道:“正稅,加三餉,再加三餉,再加虛田,這般橫征暴斂,稅賦又怎會不沉重?爾等不少人原本都是有田有地之人,為什麽依舊隻能掙紮度日、勉強果腹?是誰造成了這一切?”
牛老三呼吸越來越急促,一張臉滿是殺意,侯俊铖說的沒錯,明末清初大規模戰亂之後,人口銳減、荒地眾多,農家多多少少都能有些私田,像他這樣家中女眷還能織造的,若是按照明代的稅賦征收,即便加上三餉也早該溫飽無憂了,怎會每日被一餐飽飯困擾、最後淪落綠林之中?
牛老三低吼一聲,猛然一拍桌子,喝如虎嘯:“清狗!合該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