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劉邦經曆了白登之恥後,立刻從平城撤軍,並留下了劉仲(劉喜)和樊噲守衛代郡。
劉邦封劉仲為代王,樊噲則作為將領輔佐劉仲。
樊噲勇猛無比,是一員猛將;而劉仲既沒有能力也缺乏勇氣,隻知道逃跑,是一個十足的草包。
到了十二月,匈奴的大軍再次席卷而來,一舉攻占了代郡。
匈奴軍隊到達時,劉仲竟然不敢請求援兵,而是私自拋棄城池,直接逃回洛陽。
代郡之戰,還未交戰就已經失敗,實在令人羞愧。劉邦因此貶劉仲為邰陽侯,改封自己寵愛的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劉如意的母親戚姬深得劉邦寵愛,而且劉如意長得像劉邦,所以劉邦一直想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這次封劉如意為代王,正是劉邦為了逐漸提高他的地位,最終實現改立太子的目的。
劉邦自平城班師回朝後,心情無比的沮喪和鬱悶。
當他路過趙王張敖的封地時,心中的怒火更是難以抑製,對著張敖就是一頓狗血噴頭般的痛罵。
張敖可是劉邦的親女婿啊!
盡管如此,劉邦卻似乎對這個女婿充滿了厭惡與反感,每次見到張敖都會毫不留情地辱罵他,仿佛張敖是他的前世冤家一般。
而這一切,讓張敖的部屬們感到十分尷尬,他們雖然看不下去,卻也不敢多說什麽。
畢竟,劉邦是皇帝,誰敢輕易得罪呢?
張敖本人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麵對這樣的嶽父,他也隻能自認倒黴。
這次劉邦的大罵讓張敖無地自容,甚至連頭都抬不起來。
張敖是張耳的兒子,他的父親留下了一群勇猛剽悍、忠心耿耿的部將。
這些部將看到主人受到如此奇恥大辱,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於是開始謀劃如何報複劉邦。
然而,此時的劉邦正忙著絞殺韓王信的餘孽,根本沒有把張敖部下的事情放在心上。但正是這種主不言,臣憤怒的情況,差點要了劉邦的性命。
劉邦班師回朝之後,忙於追殺韓王信的舊部殘餘勢力,根本沒有心思去理會匈奴。
經過一番激戰,終於將韓王信的殘部全部消滅。
劉邦心情舒暢地回到了洛陽,這裏依舊繁華熱鬧、人聲鼎沸。
然而,盡管洛陽是天下最富庶之地,劉邦卻依然無法擺脫匈奴帶來的陰影和恥辱感。
而此時,代郡也傳來消息,劉仲在那裏守不住城池,最後棄城逃跑。
這讓劉邦非常不滿,他對這個弟弟的無能感到憤怒不已。
於是,劉邦決定廢除劉仲的王位,並封他為合陽侯。
一天,劉邦召見婁敬,詢問他對於匈奴問題的看法。
劉邦心中懊悔不已,如果當初聽了婁敬的建議,就不會有白登山被困的恥辱。
如今,他決心聽取婁敬的意見,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匈奴問題的辦法。
婁敬很想說出來,但他有些害怕;劉邦追問了好幾遍。
婁敬才小心翼翼、結結巴巴地說道:“如今,天下初定,生產尚未恢複,士兵和將領都因戰爭而疲憊不堪,再也無法承受武力的衝擊了。
那個叫冒頓的家夥,不僅殺害父親、君主,還賣弄武力,自封為王,甚至娶了自己的繼母們為妻妾,簡直就是個無恥之徒!
對於這樣的人,仁義道德根本就無法打動他。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長遠的計劃,讓匈奴的子孫後代都能成為我們大漢子孫的臣民。不過,這個方法可能會讓陛下不太願意接受……”
“若是這個方法確實可行,朕豈會不答應?快告訴我,到底該如何去做?”劉邦向來果敢堅毅,敢於嚐試一切事情,這句話果然不假。
“隻要皇上能夠讓嫡長公主下嫁匈奴單於,贈送豐厚大禮,匈奴這等蠻族必然仰慕我漢室威儀,使長公主為閼氏。
長公主為閼氏,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太子。單於死後,太子就繼承單於之位。
再說,匈奴之地蠻荒得緊,他們一定貪戀我們送去的禮物,舍不得拒絕。
皇上每年送他們一點點禮物,讓巧舌之士從中遊說,匈奴人蠢笨得緊,一聽就信。
當此情境,如果冒頓還活,他是你的女婿;如果冒頓死,你的外孫是單於。難道你聽說過外孫與外公分庭抗禮的事嗎?
所以,這個策略是可行的。不過,皇上也需要注意到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如果他們不滿足於現有的禮物,可能會繼續侵擾邊境地區。
因此,除了和親之外,還需要加強邊防建設,提高軍事力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
此外,對於匈奴內部的政治局勢也要保持關注,及時掌握動態,以便做出相應的決策。
總之,和親之計雖然有效,但並非萬能,皇上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製定出全麵的政策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好,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吾大漢便無需擔憂了!”項羽緊追不舍,劉邦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甚至連長子劉盈都可以舍棄不顧。
如今,他又將自己的女兒拋棄,這對劉邦來說,似乎算不了什麽。
“隻可惜我僅有這麽一個女兒啊!若是能再多一個女兒,就能夠與牧家聯姻了。畢竟,眼下天下初定,一片荒涼破敗,若能獲得牧家的支持,天下必將迎來長久的發展安定。”
婁敬提出和親之策,其實就是想讓匈奴成為大漢的女婿之國,從而避免兩國之間的衝突和戰爭。
這樣一來,女婿不會為難嶽父,外孫也不會難為外公,外甥更不會難為舅舅。
而對於大漢來說,則可以爭取時間,發展國力,增強實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漢匈雙方平等的前提下,如果匈奴人能夠遵守和約,那麽大漢就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有利於國家的繁榮富強。
但是,如果匈奴人背信棄義,那麽大漢就必須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其根本大計還是要靠漢室的後世子孫來實現。
婁敬的提議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這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劉邦需要找到一位合適的女子去和親。本來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魯元公主,因為她是劉邦唯一的女兒,而且已經成年,可以出嫁。
但問題在於,魯元公主早就嫁給了趙王張敖,所以無法再與匈奴聯姻。
其次,即使劉邦找到了其他合適的女子作為和親對象,也不能保證匈奴會就此罷手。
畢竟,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是無窮無盡的,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要求更多的財物和領土,甚至可能會發動侵略戰爭。
最後,即使匈奴人真的遵守了和約,也不能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反悔。
一旦匈奴內部發生政變或其他變故,新上台的領袖可能會撕毀和約,再次挑起戰端。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雖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匈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魯元公主身為長公主,地位尊崇無比。但她已為人婦多年,所嫁之人正是張敖。
對於劉邦來說,張敖一直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劉邦從來沒有給過張敖好臉色看,每次見到張敖都會破口大罵,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張敖對此隻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反抗。
現在,劉邦終於找到了機會,可以借和親之名除掉張敖。
麵對如此良機,張敖隻能自認倒黴,順從劉邦的意願。
劉邦決定要將自己和呂後所生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時,便去後宮與呂後商議此事。
當劉邦說出這件事時,呂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又氣又急,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她一邊哭泣一邊對劉邦說道:“我隻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你怎麽忍心要把我們的女兒遠嫁匈奴?那可是蠻夷之地啊!”
劉邦則不以為然地回應道:“身為帝王家的子女,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現在國家需要她,她就應該挺身而出,做出犧牲。”
但呂雉卻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這並不是所謂的責任,而是一種拋棄行為。
無論劉邦如何勸說,呂雉始終不肯鬆口。她堅定地表示,即使劉邦是皇帝,她也不會同意讓他們的女兒遠嫁匈奴。
麵對如此堅決的態度,劉邦無奈之下隻能選擇妥協,並承諾不再提這件事情。
然而,劉邦雖然表麵上放棄了讓長公主遠嫁匈奴的想法,但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主意。
他偷偷地尋找了一名容貌姣好、年齡相仿的女子,將其偽裝成長公主的樣子,準備送往匈奴成親。
而負責護送這位假冒公主的人,正是當初提出和親策略的婁敬。
婁敬原本以為自己的計劃能夠得到劉邦的認可並付諸實踐,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劉邦否決了。
如今,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反而還要親自護送假公主前往匈奴。
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憤怒,但他知道自己無法違抗皇命。
帶著滿心的無奈,婁敬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旅程。
一路上,他目睹了邊境地區百姓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心中越發感到自責和內疚。
如果當初他沒有向劉邦進言和親,或許這些百姓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終於到達匈奴後,婁敬見到了冒頓單於。
冒頓單於對漢朝送來的和親公主非常滿意,雙方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儀式。
在這個過程中,婁敬默默地站在一旁,心情複雜難言。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而他所能做的,隻是盡最大努力保護這位假冒公主的安全。
婁敬快馬加鞭地回到大漢境內後,還沒來得及歇口氣,就被劉邦緊急召進宮裏。
劉邦心急火燎地問他:“婁愛卿,朕現在有個想法,如果按照上次的方式,再派一個假公主過去跟牧家和親,你覺得怎麽樣?”
婁敬聽了這話,真是哭笑不得,連忙擺手道:“大王啊,你可不知道,自從你攻占鹹陽以來,那些駐留在鹹陽的牧家使者們,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你呢!
他們對你的家庭情況那是了解得一清二楚啊,你有多少個兒子、多少個女兒,他們都門兒清著呢!”
劉邦一聽,卻滿不在乎地說:“哦,原來如此啊。不過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反正他們應該不會介意這些吧?”
說完,劉邦又厚著臉皮追問:“對了,那個牧家的使臣現在是不是還在洛陽城裏?”
婁敬點點頭,無奈地說:“是的,大王,據臣所知,他們一直都在洛陽城裏待著。也許是因為您最近事務繁忙,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劉邦想了想,拍著桌子說:“這樣吧,婁愛卿,你替朕去和他們見個麵,商量一下能不能讓我們大漢和匈奴和親的事情。順便探探口風,看看他們有什麽條件要求。”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了使者館的地麵上,婁敬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了牧家的使者館。
他身穿華麗的官服,神情嚴肅而堅定,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一進入使者館,婁敬便徑直走向主事之人的房間。
主事之人正在處理事務,看到婁敬進來,連忙起身迎接。
兩人相互寒暄後,婁敬開門見山地表明了來意,並與主事之人開始商討和親之事。
\"婁大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此事關係重大,需要我向家族匯報並征求意見。能否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呢?\"主事之人沉思片刻後說道。
其實,在牧家使者的心中,對於和親一事還是比較讚同的。
即使不是真正的公主,隻要能促進雙方貿易合作,也是值得考慮的。
畢竟目前大漢與牧家之間尚未簽署正式的自由貿易協議,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
婁敬聽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行,我可以等待一個月。但希望你們能盡快給出答複,畢竟時間緊迫。\"
主事之人微笑著回應:\"我和婁大人透個底,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至少有八成把握。你現在可以開始著手準備相關事宜了,有任何要求或條件都可以提出來。\"
婁敬思考片刻後說:\"好,我明白了。不過現在我無法做出最終決定,需要等到明日稟報皇上之後再作定奪。\"
主事之人表示理解,隨後兩人又討論了一些細節問題,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最後,婁敬告辭離開使者館,留下主事之人繼續處理其他事務。
和匈奴和親並沒有依照婁敬的提議施行,和親從一開始就變了味。
漢高祖劉邦將假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開啟了和親政策,但後來的皇帝們有樣學樣了這一做法,將宗室女或宮女封為公主,遠嫁匈奴。
這些宮女大多來自民間,生活淒苦,進入宮廷後也常感寂寞。
當她們被選中參與和親時,往往成為敏感的文人們借題發揮的對象。
和親之後,漢朝與匈奴簽訂誓約,結為昆仲兄弟,雙方各自安居樂業,互不侵犯。
這樣的做法旨在維護兩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同時也是對匈奴的一種賞賜和安撫。
然而,這種和親政策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不滿,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屈辱性的妥協,損害了國家尊嚴。
但無論如何,和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局勢,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和親確實為漢朝帶來了間斷性的、短暫的安寧。
婁敬護送公主和親歸來後,便向劉邦進言:“匈奴、白羊和樓煩等族離長安很近,隻有七百裏,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能到達。關中受戰爭破損,人口少,土地肥沃。
現在您雖然身居關中,但人口稀少,難以發展,應該充實。
當初諸侯四起時,有田姓家族、楚國的昭、屈、景三族等豪強富戶,他們勢力強大,應該加以控製。
還有,長安北近匈奴,東有過去的六國強族,如果天下發生變故,這些家族聯合作亂,皇上您將坐立不安,難以入眠啊!
微臣建議,將田姓、楚國、趙國、韓國和魏國等王族後裔和豪門富戶全部遷往關中。
這樣一來,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們可以成為抵禦匈奴的力量;萬一發生變故,皇上也可以有足夠的兵力向東征伐。
這一招,叫做強本抑末。”
劉邦覺得婁敬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讓他負責移民之事,並賜姓劉。此後,婁敬成為了劉敬。
劉邦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采納這個建議,並下令從其他地區遷徙十萬人口到關中地區,以充實那裏的人口和資源。
但這些被遷徙的人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些富裕的商人以及地方豪族,他們的家族關係錯綜複雜,牽扯範圍廣泛。
因此,在短時間內,長安城變得熱鬧非凡,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繁華的都市。
其中包括富家子弟、豪強家族、江湖俠客、盜賊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斥著這座城市。
由於長安城內人員混雜,素質參差不齊,一旦發生犯罪事件,往往會涉及眾多人員,導致社會治安難以有效管理。
婁敬向劉邦提出了兩個重要建議,這兩個建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關於和親政策的延續問題,宮女作為和親的對象,而不是將皇帝的嫡長女遠嫁他鄉。
其次是關於移民守陵製度的建立,從此以後,每逢皇帝下葬,朝廷都會遷移一部分百姓前往陵園守陵。
移民守陵製度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某個地區的富商強族整體遷徙至其他地方。
這一舉措看似平凡無奇,但實際上卻有著深遠影響。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遏製土地兼並現象的蔓延。
因為這些富商強族通常擁有大量土地資源,如果任由他們繼續擴張勢力範圍,將會導致更多農民失去土地,社會矛盾也會愈發尖銳。
而通過移民守陵製度,可以打破他們原有的地緣優勢,使其無法再輕易地吞並他人土地。
同時,被遷徙的家族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和監管,不敢肆意妄為。這樣一來,既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總之,移民守陵製度雖然簡單直接,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卻不可小覷。
它有效地抑製了土地兼並問題,並為社會帶來諸多益處。因此,這項製度在曆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古代政治智慧的典範之一。
劉邦封劉仲為代王,樊噲則作為將領輔佐劉仲。
樊噲勇猛無比,是一員猛將;而劉仲既沒有能力也缺乏勇氣,隻知道逃跑,是一個十足的草包。
到了十二月,匈奴的大軍再次席卷而來,一舉攻占了代郡。
匈奴軍隊到達時,劉仲竟然不敢請求援兵,而是私自拋棄城池,直接逃回洛陽。
代郡之戰,還未交戰就已經失敗,實在令人羞愧。劉邦因此貶劉仲為邰陽侯,改封自己寵愛的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劉如意的母親戚姬深得劉邦寵愛,而且劉如意長得像劉邦,所以劉邦一直想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這次封劉如意為代王,正是劉邦為了逐漸提高他的地位,最終實現改立太子的目的。
劉邦自平城班師回朝後,心情無比的沮喪和鬱悶。
當他路過趙王張敖的封地時,心中的怒火更是難以抑製,對著張敖就是一頓狗血噴頭般的痛罵。
張敖可是劉邦的親女婿啊!
盡管如此,劉邦卻似乎對這個女婿充滿了厭惡與反感,每次見到張敖都會毫不留情地辱罵他,仿佛張敖是他的前世冤家一般。
而這一切,讓張敖的部屬們感到十分尷尬,他們雖然看不下去,卻也不敢多說什麽。
畢竟,劉邦是皇帝,誰敢輕易得罪呢?
張敖本人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麵對這樣的嶽父,他也隻能自認倒黴。
這次劉邦的大罵讓張敖無地自容,甚至連頭都抬不起來。
張敖是張耳的兒子,他的父親留下了一群勇猛剽悍、忠心耿耿的部將。
這些部將看到主人受到如此奇恥大辱,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於是開始謀劃如何報複劉邦。
然而,此時的劉邦正忙著絞殺韓王信的餘孽,根本沒有把張敖部下的事情放在心上。但正是這種主不言,臣憤怒的情況,差點要了劉邦的性命。
劉邦班師回朝之後,忙於追殺韓王信的舊部殘餘勢力,根本沒有心思去理會匈奴。
經過一番激戰,終於將韓王信的殘部全部消滅。
劉邦心情舒暢地回到了洛陽,這裏依舊繁華熱鬧、人聲鼎沸。
然而,盡管洛陽是天下最富庶之地,劉邦卻依然無法擺脫匈奴帶來的陰影和恥辱感。
而此時,代郡也傳來消息,劉仲在那裏守不住城池,最後棄城逃跑。
這讓劉邦非常不滿,他對這個弟弟的無能感到憤怒不已。
於是,劉邦決定廢除劉仲的王位,並封他為合陽侯。
一天,劉邦召見婁敬,詢問他對於匈奴問題的看法。
劉邦心中懊悔不已,如果當初聽了婁敬的建議,就不會有白登山被困的恥辱。
如今,他決心聽取婁敬的意見,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匈奴問題的辦法。
婁敬很想說出來,但他有些害怕;劉邦追問了好幾遍。
婁敬才小心翼翼、結結巴巴地說道:“如今,天下初定,生產尚未恢複,士兵和將領都因戰爭而疲憊不堪,再也無法承受武力的衝擊了。
那個叫冒頓的家夥,不僅殺害父親、君主,還賣弄武力,自封為王,甚至娶了自己的繼母們為妻妾,簡直就是個無恥之徒!
對於這樣的人,仁義道德根本就無法打動他。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長遠的計劃,讓匈奴的子孫後代都能成為我們大漢子孫的臣民。不過,這個方法可能會讓陛下不太願意接受……”
“若是這個方法確實可行,朕豈會不答應?快告訴我,到底該如何去做?”劉邦向來果敢堅毅,敢於嚐試一切事情,這句話果然不假。
“隻要皇上能夠讓嫡長公主下嫁匈奴單於,贈送豐厚大禮,匈奴這等蠻族必然仰慕我漢室威儀,使長公主為閼氏。
長公主為閼氏,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太子。單於死後,太子就繼承單於之位。
再說,匈奴之地蠻荒得緊,他們一定貪戀我們送去的禮物,舍不得拒絕。
皇上每年送他們一點點禮物,讓巧舌之士從中遊說,匈奴人蠢笨得緊,一聽就信。
當此情境,如果冒頓還活,他是你的女婿;如果冒頓死,你的外孫是單於。難道你聽說過外孫與外公分庭抗禮的事嗎?
所以,這個策略是可行的。不過,皇上也需要注意到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如果他們不滿足於現有的禮物,可能會繼續侵擾邊境地區。
因此,除了和親之外,還需要加強邊防建設,提高軍事力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
此外,對於匈奴內部的政治局勢也要保持關注,及時掌握動態,以便做出相應的決策。
總之,和親之計雖然有效,但並非萬能,皇上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製定出全麵的政策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好,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吾大漢便無需擔憂了!”項羽緊追不舍,劉邦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甚至連長子劉盈都可以舍棄不顧。
如今,他又將自己的女兒拋棄,這對劉邦來說,似乎算不了什麽。
“隻可惜我僅有這麽一個女兒啊!若是能再多一個女兒,就能夠與牧家聯姻了。畢竟,眼下天下初定,一片荒涼破敗,若能獲得牧家的支持,天下必將迎來長久的發展安定。”
婁敬提出和親之策,其實就是想讓匈奴成為大漢的女婿之國,從而避免兩國之間的衝突和戰爭。
這樣一來,女婿不會為難嶽父,外孫也不會難為外公,外甥更不會難為舅舅。
而對於大漢來說,則可以爭取時間,發展國力,增強實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漢匈雙方平等的前提下,如果匈奴人能夠遵守和約,那麽大漢就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有利於國家的繁榮富強。
但是,如果匈奴人背信棄義,那麽大漢就必須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其根本大計還是要靠漢室的後世子孫來實現。
婁敬的提議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這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劉邦需要找到一位合適的女子去和親。本來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魯元公主,因為她是劉邦唯一的女兒,而且已經成年,可以出嫁。
但問題在於,魯元公主早就嫁給了趙王張敖,所以無法再與匈奴聯姻。
其次,即使劉邦找到了其他合適的女子作為和親對象,也不能保證匈奴會就此罷手。
畢竟,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是無窮無盡的,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要求更多的財物和領土,甚至可能會發動侵略戰爭。
最後,即使匈奴人真的遵守了和約,也不能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反悔。
一旦匈奴內部發生政變或其他變故,新上台的領袖可能會撕毀和約,再次挑起戰端。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雖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匈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魯元公主身為長公主,地位尊崇無比。但她已為人婦多年,所嫁之人正是張敖。
對於劉邦來說,張敖一直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劉邦從來沒有給過張敖好臉色看,每次見到張敖都會破口大罵,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張敖對此隻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反抗。
現在,劉邦終於找到了機會,可以借和親之名除掉張敖。
麵對如此良機,張敖隻能自認倒黴,順從劉邦的意願。
劉邦決定要將自己和呂後所生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時,便去後宮與呂後商議此事。
當劉邦說出這件事時,呂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又氣又急,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她一邊哭泣一邊對劉邦說道:“我隻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你怎麽忍心要把我們的女兒遠嫁匈奴?那可是蠻夷之地啊!”
劉邦則不以為然地回應道:“身為帝王家的子女,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現在國家需要她,她就應該挺身而出,做出犧牲。”
但呂雉卻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這並不是所謂的責任,而是一種拋棄行為。
無論劉邦如何勸說,呂雉始終不肯鬆口。她堅定地表示,即使劉邦是皇帝,她也不會同意讓他們的女兒遠嫁匈奴。
麵對如此堅決的態度,劉邦無奈之下隻能選擇妥協,並承諾不再提這件事情。
然而,劉邦雖然表麵上放棄了讓長公主遠嫁匈奴的想法,但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主意。
他偷偷地尋找了一名容貌姣好、年齡相仿的女子,將其偽裝成長公主的樣子,準備送往匈奴成親。
而負責護送這位假冒公主的人,正是當初提出和親策略的婁敬。
婁敬原本以為自己的計劃能夠得到劉邦的認可並付諸實踐,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劉邦否決了。
如今,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反而還要親自護送假公主前往匈奴。
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憤怒,但他知道自己無法違抗皇命。
帶著滿心的無奈,婁敬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旅程。
一路上,他目睹了邊境地區百姓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心中越發感到自責和內疚。
如果當初他沒有向劉邦進言和親,或許這些百姓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終於到達匈奴後,婁敬見到了冒頓單於。
冒頓單於對漢朝送來的和親公主非常滿意,雙方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儀式。
在這個過程中,婁敬默默地站在一旁,心情複雜難言。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而他所能做的,隻是盡最大努力保護這位假冒公主的安全。
婁敬快馬加鞭地回到大漢境內後,還沒來得及歇口氣,就被劉邦緊急召進宮裏。
劉邦心急火燎地問他:“婁愛卿,朕現在有個想法,如果按照上次的方式,再派一個假公主過去跟牧家和親,你覺得怎麽樣?”
婁敬聽了這話,真是哭笑不得,連忙擺手道:“大王啊,你可不知道,自從你攻占鹹陽以來,那些駐留在鹹陽的牧家使者們,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你呢!
他們對你的家庭情況那是了解得一清二楚啊,你有多少個兒子、多少個女兒,他們都門兒清著呢!”
劉邦一聽,卻滿不在乎地說:“哦,原來如此啊。不過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反正他們應該不會介意這些吧?”
說完,劉邦又厚著臉皮追問:“對了,那個牧家的使臣現在是不是還在洛陽城裏?”
婁敬點點頭,無奈地說:“是的,大王,據臣所知,他們一直都在洛陽城裏待著。也許是因為您最近事務繁忙,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劉邦想了想,拍著桌子說:“這樣吧,婁愛卿,你替朕去和他們見個麵,商量一下能不能讓我們大漢和匈奴和親的事情。順便探探口風,看看他們有什麽條件要求。”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了使者館的地麵上,婁敬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了牧家的使者館。
他身穿華麗的官服,神情嚴肅而堅定,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一進入使者館,婁敬便徑直走向主事之人的房間。
主事之人正在處理事務,看到婁敬進來,連忙起身迎接。
兩人相互寒暄後,婁敬開門見山地表明了來意,並與主事之人開始商討和親之事。
\"婁大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此事關係重大,需要我向家族匯報並征求意見。能否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呢?\"主事之人沉思片刻後說道。
其實,在牧家使者的心中,對於和親一事還是比較讚同的。
即使不是真正的公主,隻要能促進雙方貿易合作,也是值得考慮的。
畢竟目前大漢與牧家之間尚未簽署正式的自由貿易協議,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
婁敬聽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行,我可以等待一個月。但希望你們能盡快給出答複,畢竟時間緊迫。\"
主事之人微笑著回應:\"我和婁大人透個底,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至少有八成把握。你現在可以開始著手準備相關事宜了,有任何要求或條件都可以提出來。\"
婁敬思考片刻後說:\"好,我明白了。不過現在我無法做出最終決定,需要等到明日稟報皇上之後再作定奪。\"
主事之人表示理解,隨後兩人又討論了一些細節問題,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最後,婁敬告辭離開使者館,留下主事之人繼續處理其他事務。
和匈奴和親並沒有依照婁敬的提議施行,和親從一開始就變了味。
漢高祖劉邦將假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開啟了和親政策,但後來的皇帝們有樣學樣了這一做法,將宗室女或宮女封為公主,遠嫁匈奴。
這些宮女大多來自民間,生活淒苦,進入宮廷後也常感寂寞。
當她們被選中參與和親時,往往成為敏感的文人們借題發揮的對象。
和親之後,漢朝與匈奴簽訂誓約,結為昆仲兄弟,雙方各自安居樂業,互不侵犯。
這樣的做法旨在維護兩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同時也是對匈奴的一種賞賜和安撫。
然而,這種和親政策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不滿,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屈辱性的妥協,損害了國家尊嚴。
但無論如何,和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局勢,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和親確實為漢朝帶來了間斷性的、短暫的安寧。
婁敬護送公主和親歸來後,便向劉邦進言:“匈奴、白羊和樓煩等族離長安很近,隻有七百裏,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能到達。關中受戰爭破損,人口少,土地肥沃。
現在您雖然身居關中,但人口稀少,難以發展,應該充實。
當初諸侯四起時,有田姓家族、楚國的昭、屈、景三族等豪強富戶,他們勢力強大,應該加以控製。
還有,長安北近匈奴,東有過去的六國強族,如果天下發生變故,這些家族聯合作亂,皇上您將坐立不安,難以入眠啊!
微臣建議,將田姓、楚國、趙國、韓國和魏國等王族後裔和豪門富戶全部遷往關中。
這樣一來,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們可以成為抵禦匈奴的力量;萬一發生變故,皇上也可以有足夠的兵力向東征伐。
這一招,叫做強本抑末。”
劉邦覺得婁敬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讓他負責移民之事,並賜姓劉。此後,婁敬成為了劉敬。
劉邦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采納這個建議,並下令從其他地區遷徙十萬人口到關中地區,以充實那裏的人口和資源。
但這些被遷徙的人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些富裕的商人以及地方豪族,他們的家族關係錯綜複雜,牽扯範圍廣泛。
因此,在短時間內,長安城變得熱鬧非凡,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繁華的都市。
其中包括富家子弟、豪強家族、江湖俠客、盜賊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斥著這座城市。
由於長安城內人員混雜,素質參差不齊,一旦發生犯罪事件,往往會涉及眾多人員,導致社會治安難以有效管理。
婁敬向劉邦提出了兩個重要建議,這兩個建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關於和親政策的延續問題,宮女作為和親的對象,而不是將皇帝的嫡長女遠嫁他鄉。
其次是關於移民守陵製度的建立,從此以後,每逢皇帝下葬,朝廷都會遷移一部分百姓前往陵園守陵。
移民守陵製度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某個地區的富商強族整體遷徙至其他地方。
這一舉措看似平凡無奇,但實際上卻有著深遠影響。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遏製土地兼並現象的蔓延。
因為這些富商強族通常擁有大量土地資源,如果任由他們繼續擴張勢力範圍,將會導致更多農民失去土地,社會矛盾也會愈發尖銳。
而通過移民守陵製度,可以打破他們原有的地緣優勢,使其無法再輕易地吞並他人土地。
同時,被遷徙的家族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和監管,不敢肆意妄為。這樣一來,既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總之,移民守陵製度雖然簡單直接,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卻不可小覷。
它有效地抑製了土地兼並問題,並為社會帶來諸多益處。因此,這項製度在曆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古代政治智慧的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