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到達皇帝寢宮時,皇後也在。
皇帝與皇後見太後駕臨立刻行禮問安。
隨後,太後找了個位置坐下,便對二人說道:“正好,皇帝與皇後都在,那哀家就直說了。”
“母後有何事盡管吩咐,”皇帝和言說道。
“皇帝,哀家知道你素來不喜歡老三,可他到底是你兒子,今年已經二十有六,眼看他諸位兄弟都已成親生子,而他卻是孑然一身,所以哀家給他尋了門親事,特意來知會你一聲。”
“母後說的哪裏的話,朕怎會厚此薄彼,不知母後給他找了哪家的姑娘?”
太後沒理會皇帝表麵的虛偽,隻是回答道:“是顧家的長女柳未曦,也是平南侯的外孫女,噢,對了,前一段時間,太子的病也是她治好的。”說完太後看向皇後。
而皇後麵有難色的看著皇帝,皇帝也是一副同樣的表情。
太後見此情形,問道:“皇帝與皇後可是有難處,不同意這門婚事?”
皇帝急忙解釋,“並非兒臣為難,而是皇後今日來也是為太子求娶柳姑娘,這一時朕也不知該讓柳姑娘嫁誰。”
太後盯著皇後,和緩但又威嚴的說道:“太子不是已有太子妃了嗎?並且東宮已有兩位側妃,皇後莫不是讓柳姑娘到東宮做侍妾,皇後莫忘了,她雖然是顧家的血脈,可到底也是平南侯的外孫女。”
皇後見太後生氣,立刻跪下,悲悲戚戚的哭訴道:“母後,您知道的,太子一向身體孱弱,可自從遇見柳姑娘,他身體大有好轉,現在都可以幫著陛下處理政務,可見柳姑娘就是太子的福星,臣妾又讓欽天監算了二人的生辰八字,大吉,故而臣妾才鬥膽求陛下讓柳未曦以側妃入東宮。”
太後在後宮生活了大半輩子,後宮女人的手段她再清楚不過了,以為她跟皇帝一樣,隻要哭哭啼啼的就心軟,哼,她可不吃這套。
“行了,別哭了,哭的這般傷心,還以為皇後給哀家哭喪呢!”太後厭煩的斥責道。
皇後聽到太後斥責,立刻止住眼淚,隻是低聲的啜泣,試圖讓皇帝站到她這邊。
隻是皇帝此刻也正在為難,一邊是皇後,一邊是母後,他心裏也苦,見皇後還在那裏哭哭啼啼,便心煩的嗬斥道:“別哭了,一個皇後,遇事便哭哭啼啼的,成何體統。”
皇後見皇帝真的生氣了,隻能立刻停止啜泣。
而太後冷眼看著二人,不置一詞。
“母後,如今這種情況,可否讓柳姑娘自己決定嫁給誰,您看行嗎?”皇帝小心觀察著太後的臉色。
太後聽皇帝如此說,眼神淩厲的看著他,強壓著怒氣,“哼,皇帝也太偏心皇後了,太子已有正妃和側妃,而晉王府上連個主事的女人都沒有,皇帝別忘了,他這些年替你鎮守雁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卻連賜婚都不願意,虧得他還稱你一聲父皇,此事到底如何,你看著辦,以後哀家的壽康宮,皇帝與皇後還是別來請安了,老婆子我擔不起。”
太後說完,拂袖而去,留下皇帝與皇後麵麵相覷。
皇帝知道,此事如果不讓母後滿意,那他今後定然進不了壽康宮,這樣必然會招來朝臣非議。
“陛下,您到底答不答應讓柳未曦進東宮?”太後一走,皇後就纏著皇帝問結果。
皇帝揉著太陽穴,頭痛的說道:“此事讓朕好好想一想。”
皇後見皇帝心不在焉,隻得告退。
皇帝其實誰也不願意賜婚,因為一旦她嫁給晉王,勢必會得到顧家和平南侯府的支持,到時候必然會是他的心頭大患,若進入東宮,周家勢力也會大增,這不是他想看到的。
可他又想不出好的辦法讓母後和皇後都滿意,一時間便很心煩,突然,他想到了吳王,或許他有辦法,便立刻讓人宣了吳王進宮。
吳王得到口諭,不敢耽擱,立刻就進宮了。
皇帝一見吳王,心情大好,停下正在批閱的奏章,將吳王招到跟前。
“父皇著急宣兒臣,可有要事?”吳王恭肅的問道。
“父皇這裏確實遇見了一件難事,你還記得之前給太子治病的那個女大夫嗎?”
“兒臣記得,聽聞此女醫術得到忘塵先生的真傳。”
皇帝欣然笑道:“看來你還知道不少,眼下你母後想讓她進東宮服侍太子,而你皇祖母想讓她嫁給晉王為妻,二人都求到朕跟前,一時間倒不知該如何辦了。”
吳王素來深知皇帝心思,他知道柳未曦身後代表的是顧家和平南侯府,一旦她嫁給太子或晉王,那麽朝堂的格局就會被打破,作為皇帝他不喜歡周家勢大,作為父親他不喜歡晉王如願,所以皇帝必然不會將柳未曦嫁給任何一個人。
吳王思索片刻後,向皇帝進言,“父皇,兒臣有一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說出來,讓朕聽聽。”
“父皇何不將三哥調離京城,三哥回來也有數月,父皇愛惜他,並未給他指派任何差事,如今是時候該讓三哥為父皇盡忠了。至於母後那邊,太子已有正妃和兩位側妃,柳姑娘嫁過去隻能做侍妾,以平南侯的為人,未必會願意孫女做給太子做侍妾。”
皇帝聽完吳王的一通分析,豁然開朗,大笑著稱讚吳王,“還是我兒有辦法。”
可皇帝轉念一想,又憂愁道:“可朕該用什麽樣的理由支開晉王?”
吳王笑道:“這個簡單,前幾日鬆南道不是剛發生過地震嗎?如今正是災後用人之際,您可將三哥派往那裏治災,一來可以彰顯父皇仁德,二來又可暫時將三哥調離京城,想來皇祖母也不會再說什麽。”
皇帝沉思片刻,覺得吳王說的有道理,對其更是欣賞有加,最後還留了吳王吃午膳,這對於皇子來說是莫大的榮幸,畢竟還沒有哪個成年皇子有過這種待遇。
皇後知道此事後,在宮裏發了好大的脾氣。
吳王走後,皇帝傳來擬旨的內侍,聖旨擬好後,就立刻送到了晉王府。
皇帝與皇後見太後駕臨立刻行禮問安。
隨後,太後找了個位置坐下,便對二人說道:“正好,皇帝與皇後都在,那哀家就直說了。”
“母後有何事盡管吩咐,”皇帝和言說道。
“皇帝,哀家知道你素來不喜歡老三,可他到底是你兒子,今年已經二十有六,眼看他諸位兄弟都已成親生子,而他卻是孑然一身,所以哀家給他尋了門親事,特意來知會你一聲。”
“母後說的哪裏的話,朕怎會厚此薄彼,不知母後給他找了哪家的姑娘?”
太後沒理會皇帝表麵的虛偽,隻是回答道:“是顧家的長女柳未曦,也是平南侯的外孫女,噢,對了,前一段時間,太子的病也是她治好的。”說完太後看向皇後。
而皇後麵有難色的看著皇帝,皇帝也是一副同樣的表情。
太後見此情形,問道:“皇帝與皇後可是有難處,不同意這門婚事?”
皇帝急忙解釋,“並非兒臣為難,而是皇後今日來也是為太子求娶柳姑娘,這一時朕也不知該讓柳姑娘嫁誰。”
太後盯著皇後,和緩但又威嚴的說道:“太子不是已有太子妃了嗎?並且東宮已有兩位側妃,皇後莫不是讓柳姑娘到東宮做侍妾,皇後莫忘了,她雖然是顧家的血脈,可到底也是平南侯的外孫女。”
皇後見太後生氣,立刻跪下,悲悲戚戚的哭訴道:“母後,您知道的,太子一向身體孱弱,可自從遇見柳姑娘,他身體大有好轉,現在都可以幫著陛下處理政務,可見柳姑娘就是太子的福星,臣妾又讓欽天監算了二人的生辰八字,大吉,故而臣妾才鬥膽求陛下讓柳未曦以側妃入東宮。”
太後在後宮生活了大半輩子,後宮女人的手段她再清楚不過了,以為她跟皇帝一樣,隻要哭哭啼啼的就心軟,哼,她可不吃這套。
“行了,別哭了,哭的這般傷心,還以為皇後給哀家哭喪呢!”太後厭煩的斥責道。
皇後聽到太後斥責,立刻止住眼淚,隻是低聲的啜泣,試圖讓皇帝站到她這邊。
隻是皇帝此刻也正在為難,一邊是皇後,一邊是母後,他心裏也苦,見皇後還在那裏哭哭啼啼,便心煩的嗬斥道:“別哭了,一個皇後,遇事便哭哭啼啼的,成何體統。”
皇後見皇帝真的生氣了,隻能立刻停止啜泣。
而太後冷眼看著二人,不置一詞。
“母後,如今這種情況,可否讓柳姑娘自己決定嫁給誰,您看行嗎?”皇帝小心觀察著太後的臉色。
太後聽皇帝如此說,眼神淩厲的看著他,強壓著怒氣,“哼,皇帝也太偏心皇後了,太子已有正妃和側妃,而晉王府上連個主事的女人都沒有,皇帝別忘了,他這些年替你鎮守雁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卻連賜婚都不願意,虧得他還稱你一聲父皇,此事到底如何,你看著辦,以後哀家的壽康宮,皇帝與皇後還是別來請安了,老婆子我擔不起。”
太後說完,拂袖而去,留下皇帝與皇後麵麵相覷。
皇帝知道,此事如果不讓母後滿意,那他今後定然進不了壽康宮,這樣必然會招來朝臣非議。
“陛下,您到底答不答應讓柳未曦進東宮?”太後一走,皇後就纏著皇帝問結果。
皇帝揉著太陽穴,頭痛的說道:“此事讓朕好好想一想。”
皇後見皇帝心不在焉,隻得告退。
皇帝其實誰也不願意賜婚,因為一旦她嫁給晉王,勢必會得到顧家和平南侯府的支持,到時候必然會是他的心頭大患,若進入東宮,周家勢力也會大增,這不是他想看到的。
可他又想不出好的辦法讓母後和皇後都滿意,一時間便很心煩,突然,他想到了吳王,或許他有辦法,便立刻讓人宣了吳王進宮。
吳王得到口諭,不敢耽擱,立刻就進宮了。
皇帝一見吳王,心情大好,停下正在批閱的奏章,將吳王招到跟前。
“父皇著急宣兒臣,可有要事?”吳王恭肅的問道。
“父皇這裏確實遇見了一件難事,你還記得之前給太子治病的那個女大夫嗎?”
“兒臣記得,聽聞此女醫術得到忘塵先生的真傳。”
皇帝欣然笑道:“看來你還知道不少,眼下你母後想讓她進東宮服侍太子,而你皇祖母想讓她嫁給晉王為妻,二人都求到朕跟前,一時間倒不知該如何辦了。”
吳王素來深知皇帝心思,他知道柳未曦身後代表的是顧家和平南侯府,一旦她嫁給太子或晉王,那麽朝堂的格局就會被打破,作為皇帝他不喜歡周家勢大,作為父親他不喜歡晉王如願,所以皇帝必然不會將柳未曦嫁給任何一個人。
吳王思索片刻後,向皇帝進言,“父皇,兒臣有一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說出來,讓朕聽聽。”
“父皇何不將三哥調離京城,三哥回來也有數月,父皇愛惜他,並未給他指派任何差事,如今是時候該讓三哥為父皇盡忠了。至於母後那邊,太子已有正妃和兩位側妃,柳姑娘嫁過去隻能做侍妾,以平南侯的為人,未必會願意孫女做給太子做侍妾。”
皇帝聽完吳王的一通分析,豁然開朗,大笑著稱讚吳王,“還是我兒有辦法。”
可皇帝轉念一想,又憂愁道:“可朕該用什麽樣的理由支開晉王?”
吳王笑道:“這個簡單,前幾日鬆南道不是剛發生過地震嗎?如今正是災後用人之際,您可將三哥派往那裏治災,一來可以彰顯父皇仁德,二來又可暫時將三哥調離京城,想來皇祖母也不會再說什麽。”
皇帝沉思片刻,覺得吳王說的有道理,對其更是欣賞有加,最後還留了吳王吃午膳,這對於皇子來說是莫大的榮幸,畢竟還沒有哪個成年皇子有過這種待遇。
皇後知道此事後,在宮裏發了好大的脾氣。
吳王走後,皇帝傳來擬旨的內侍,聖旨擬好後,就立刻送到了晉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