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應國
女尊紈絝王爺逆襲當女帝 作者:素錦瓔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軍已經有一部分人抵達了袁州,密函上說的,基本都是袁州目前的情況,以及那個起義軍的情況。
慶朝統治多年,不能說曆代皇帝都是勵精圖治吧,但逼的百姓起義的事兒,也實在是頭一回發生。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完顏虹,畢竟天災這種事,是人力很難避免的,別說在古代,就是放到現代,人也無力和天災抵抗。
若說完顏虹哪裏做的不夠,那大概就是對災難的應急儲備不足,在水患和幹旱同時在一個時間節點發生後,她確實有些應接不暇。
當然,這不排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袁州太過偏遠。
這個年代的運輸業遠不如完顏瑾玉前世那般發達,想要將慶都的物資運送到袁州,一路上車馬耗費姑且不算,就說這時間線,就相當的長。
更不用說,慶都如今,是真的沒有多大能力去支援了,一場水患,幾乎掏空了慶都這些年的家底。
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和前世也是不能比的,如今可沒有雜交水稻,更沒有那些畝產可觀的作物,完顏瑾玉也大概了解過,如今很多高產作物,在慶朝都還沒有出現呢。
比如前世常見的土豆,紅薯這類飽腹的食物,在這個朝代,暫時都還沒有出現。
完顏瑾玉記得,這些東西,大多都是來自於海外的,而如今的慶朝,還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跟周邊鄰國雖也通商,但多集中於邊境區域,慶都內還是很少能見到外麵的東西的。
當然,這很大原因來自於慶朝的商賈發展的不夠好,資源、信息的閉塞,其實都是影響了慶朝的發展。
慶朝的百姓,大多還都是依靠耕種為生的,在天災麵前,他們自然就是第一批犧牲者。
袁州的百姓之所以會起義,究其原因,也無非是百姓們隻想要一條生路而已,既然朝廷不能救百姓於水火,那百姓就想反了朝廷。
第三軍給到的信息裏提及,袁州的這支起義軍如今規模日益壯大,不停的招收袁州本地,以及周邊州郡的女子加入,看那樣子,很有一種要做大做強的意思。
但,他們起義是起的熱鬧,可依舊改變不了他們沒水沒糧,這邊水患鬧的歡,那邊袁州地界,卻是連年幹旱。
去年袁州的百姓還能勉強度日,可今年,袁州不說大旱寸草不生吧,但至少莊稼是指望不上一點了,就連草根樹皮都要被扒幹淨了。
甚至不隻是袁州,周邊的幾個郡縣日子也都不好過,沒有糧食,沒有足夠的水,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慶都其實也是運送了一些物資過去的,隻是在貪官汙吏的層層盤剝下,能到百姓手裏的,更是少的可憐。
用第三軍的話說,百姓不想反,但卻不得不反,他們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背井離鄉一路向慶都方向走,尋找地方重新安家落戶。
要麽,就是一路打上去,為自己爭奪更多的東西,否則,繼續留在袁州這一帶,得不到朝廷的賑濟,他們怕是距離易子而食也不遠了。
至於大皇女,在袁州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別管袁州的百姓如何,大皇女的生活一直是很滋潤的,甚至每隔幾日,都有從其他地方運送來的糧食、水,以及新鮮的瓜果蔬菜被送過去。
百姓們本就群情激奮了,大皇女這邊還如此舒適,怎麽能不惹眼。
就看信上的內容,如今已經有人注意到了大皇女這邊的情況,怕是就算沒有太女設計,大皇女在袁州,也得不到什麽安穩。
完顏瑾玉斟酌了一會兒,這才提筆寫了回信。
袁州的問題,在原書的記載上,是被慶朝武力鎮壓的,起義軍自然是沒落得什麽好,但一番爭鬥下來,袁州的百姓依然沒得到什麽幫助。
袁州的百姓最終的選擇隻能是背井離鄉,一路逃荒,死傷無數,而這,卻隻是一個伏筆。
根據袁州的走向,隨著袁州百姓的離開,周邊幾個郡縣也陸陸續續的有百姓撤離,而距離袁州這一片區域不遠的,正是慶朝和應國的邊界線。
應國有些類似於我們前世的某俄,皆是金發碧眼的戰鬥民族,但大多數時候,應國還是比較和善的,在邊界也常有兩國通商的事情發生。
原本,應國是沒打算侵略慶朝的,畢竟應國那邊正值新老女帝交替,國內也是亂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如今這個階段,應國內女帝垂垂老矣,新的女帝之位爭奪,簡直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這個時候,他們顯然是沒時間管慶朝這邊的動態的。
可隨著時間推進,這位老女帝,可是活不到第二年的,也就是在今年的深冬時節,老女帝去世,應國的四皇女,異軍突起直取皇位,並且使用雷霆手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穩固了因為爭奪大位而風雨飄搖的朝堂。
人家安內了,下一步,那可不就是攘外麽。
新帝登基,本就是雄心勃勃的時候,再加上,袁州這邊的情況,簡直給了應國大開方便之門。
雖然邊境處有慶朝的軍隊常年駐紮,可問題來了,軍隊也需要吃喝,沒有了就近的幾個州郡可以調派資源,從慶都甚至是更遠的地方安排糧草過去,那時間可就漫長了。
大軍作戰,糧草補給跟不上,後方更是想在百姓中抽調兵力都做不到,還沒等怎麽交戰呢,慶朝這邊就開始出現了頹勢。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當應國大軍兵臨城下,竟然是慶朝百姓親自打開了城門。
原因很簡單,因為邊境的百姓民不聊生,比起根本不管他們的慶朝,他們寧願將希望寄托在應國身上。
是百姓叛國可恥,還是慶都不管不問可怕,眼下,顯然不是追究這個時候。
完顏瑾玉要做的,是解決掉該解決的人,以及後續可能會發生的隱患,畢竟,她可不想像是書裏說的那樣,應國一路占據了慶朝無數的州郡,幾乎吞掉了小半個慶朝,才堪堪被慶朝的大軍擋住……
慶朝統治多年,不能說曆代皇帝都是勵精圖治吧,但逼的百姓起義的事兒,也實在是頭一回發生。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完顏虹,畢竟天災這種事,是人力很難避免的,別說在古代,就是放到現代,人也無力和天災抵抗。
若說完顏虹哪裏做的不夠,那大概就是對災難的應急儲備不足,在水患和幹旱同時在一個時間節點發生後,她確實有些應接不暇。
當然,這不排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袁州太過偏遠。
這個年代的運輸業遠不如完顏瑾玉前世那般發達,想要將慶都的物資運送到袁州,一路上車馬耗費姑且不算,就說這時間線,就相當的長。
更不用說,慶都如今,是真的沒有多大能力去支援了,一場水患,幾乎掏空了慶都這些年的家底。
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和前世也是不能比的,如今可沒有雜交水稻,更沒有那些畝產可觀的作物,完顏瑾玉也大概了解過,如今很多高產作物,在慶朝都還沒有出現呢。
比如前世常見的土豆,紅薯這類飽腹的食物,在這個朝代,暫時都還沒有出現。
完顏瑾玉記得,這些東西,大多都是來自於海外的,而如今的慶朝,還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跟周邊鄰國雖也通商,但多集中於邊境區域,慶都內還是很少能見到外麵的東西的。
當然,這很大原因來自於慶朝的商賈發展的不夠好,資源、信息的閉塞,其實都是影響了慶朝的發展。
慶朝的百姓,大多還都是依靠耕種為生的,在天災麵前,他們自然就是第一批犧牲者。
袁州的百姓之所以會起義,究其原因,也無非是百姓們隻想要一條生路而已,既然朝廷不能救百姓於水火,那百姓就想反了朝廷。
第三軍給到的信息裏提及,袁州的這支起義軍如今規模日益壯大,不停的招收袁州本地,以及周邊州郡的女子加入,看那樣子,很有一種要做大做強的意思。
但,他們起義是起的熱鬧,可依舊改變不了他們沒水沒糧,這邊水患鬧的歡,那邊袁州地界,卻是連年幹旱。
去年袁州的百姓還能勉強度日,可今年,袁州不說大旱寸草不生吧,但至少莊稼是指望不上一點了,就連草根樹皮都要被扒幹淨了。
甚至不隻是袁州,周邊的幾個郡縣日子也都不好過,沒有糧食,沒有足夠的水,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慶都其實也是運送了一些物資過去的,隻是在貪官汙吏的層層盤剝下,能到百姓手裏的,更是少的可憐。
用第三軍的話說,百姓不想反,但卻不得不反,他們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背井離鄉一路向慶都方向走,尋找地方重新安家落戶。
要麽,就是一路打上去,為自己爭奪更多的東西,否則,繼續留在袁州這一帶,得不到朝廷的賑濟,他們怕是距離易子而食也不遠了。
至於大皇女,在袁州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別管袁州的百姓如何,大皇女的生活一直是很滋潤的,甚至每隔幾日,都有從其他地方運送來的糧食、水,以及新鮮的瓜果蔬菜被送過去。
百姓們本就群情激奮了,大皇女這邊還如此舒適,怎麽能不惹眼。
就看信上的內容,如今已經有人注意到了大皇女這邊的情況,怕是就算沒有太女設計,大皇女在袁州,也得不到什麽安穩。
完顏瑾玉斟酌了一會兒,這才提筆寫了回信。
袁州的問題,在原書的記載上,是被慶朝武力鎮壓的,起義軍自然是沒落得什麽好,但一番爭鬥下來,袁州的百姓依然沒得到什麽幫助。
袁州的百姓最終的選擇隻能是背井離鄉,一路逃荒,死傷無數,而這,卻隻是一個伏筆。
根據袁州的走向,隨著袁州百姓的離開,周邊幾個郡縣也陸陸續續的有百姓撤離,而距離袁州這一片區域不遠的,正是慶朝和應國的邊界線。
應國有些類似於我們前世的某俄,皆是金發碧眼的戰鬥民族,但大多數時候,應國還是比較和善的,在邊界也常有兩國通商的事情發生。
原本,應國是沒打算侵略慶朝的,畢竟應國那邊正值新老女帝交替,國內也是亂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如今這個階段,應國內女帝垂垂老矣,新的女帝之位爭奪,簡直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這個時候,他們顯然是沒時間管慶朝這邊的動態的。
可隨著時間推進,這位老女帝,可是活不到第二年的,也就是在今年的深冬時節,老女帝去世,應國的四皇女,異軍突起直取皇位,並且使用雷霆手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穩固了因為爭奪大位而風雨飄搖的朝堂。
人家安內了,下一步,那可不就是攘外麽。
新帝登基,本就是雄心勃勃的時候,再加上,袁州這邊的情況,簡直給了應國大開方便之門。
雖然邊境處有慶朝的軍隊常年駐紮,可問題來了,軍隊也需要吃喝,沒有了就近的幾個州郡可以調派資源,從慶都甚至是更遠的地方安排糧草過去,那時間可就漫長了。
大軍作戰,糧草補給跟不上,後方更是想在百姓中抽調兵力都做不到,還沒等怎麽交戰呢,慶朝這邊就開始出現了頹勢。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當應國大軍兵臨城下,竟然是慶朝百姓親自打開了城門。
原因很簡單,因為邊境的百姓民不聊生,比起根本不管他們的慶朝,他們寧願將希望寄托在應國身上。
是百姓叛國可恥,還是慶都不管不問可怕,眼下,顯然不是追究這個時候。
完顏瑾玉要做的,是解決掉該解決的人,以及後續可能會發生的隱患,畢竟,她可不想像是書裏說的那樣,應國一路占據了慶朝無數的州郡,幾乎吞掉了小半個慶朝,才堪堪被慶朝的大軍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