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開皇之治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成功統一天下的皇帝,隋文帝楊堅在治國理政方麵非常有手段,同時,他也比較在意民生問題。】
【因此,他進行了幾乎是全方麵的改革和發展。】
【比如,在稅賦問題上,他推行租庸調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他進一步規範了繳納稅賦的流程,一方麵嚴格督促百姓繳納賦稅,減少逃稅的現象,另一方麵,在百姓繳納賦稅的時候給他們設立憑證,減輕百姓被地方豪強和官吏勾結過度勒索的可能。】
【在土地方麵,楊堅推行均田製。均田製,顧名思義,百姓們按照統一的標準平均分給田地,這讓百姓們有了根底,也更有動力去勞作,對如今的朝廷更有信心。】
【此外,楊堅挖掘建立廣通渠,推動了漕運的發展,並在地方上建立義倉存儲糧食,作為不時之需。】
【在朝政方麵,他規範朝廷製度,裁減多餘的無用的機構,將地方行政精簡為了州縣兩級——這也推動了朝廷開支減少大半的結果。】
【當然,楊堅在治國方麵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性情多疑且有時候頗有些刻薄,在法度方麵頗為嚴苛……這些問題也為他招致了不小的麻煩,雖然在明麵上他還算是能夠壓製得住,但是確實也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心問題,也導致了一些政令的問題。】
【比如,管理員就曾經評價楊堅的行為是“蘊藏大亂”。】
【但是,總體而言,在楊堅的治理下,在他的精心經營之下,在如今的這個時間段上,天下總算恢複了平靜,並且不斷發展,欣欣向榮之景四處可見,在數百年戰亂與可能的戰爭的威脅之下、在混亂的政治治理之下掙紮的百姓,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也因此,楊堅治理時期,被稱作是“開皇之治”——開皇為楊堅之年號。】
【但是作為一個家裏麵真的有皇位要繼承的皇帝,楊堅有一個巨大的心病。】
李世民幾乎要不太雅觀地翻一個白眼出來。
楊堅這個姨祖父——反正他們這一圈人基本上都有些拐著彎的親戚關係,但盡管有這麽一層關係,可李世民對於楊堅的一些施政行為也不太讚同。
楊堅有沒有幹好事,他有沒有雄才大略呢?
這當然不能否認。
如果他沒有雄才大略,如果他沒有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那麽他也不能成為隋朝的開國君主——雖然這個登基方式貌似不是那麽的光明正大,他也不能在如此上位之後還坐穩了皇位——非要說的話,對皇位有那麽點想法的人又不是隻有楊堅一個;他也不能統一天下——雖然北朝基礎打的可以,但是沒有後續發展也沒有用……
總而言之,李世民也不否認楊堅的能力和功績。
但是吧……
“但是這上麵對於隋文帝的問題方麵,是不是太過簡略了?”李世民喃喃道,“雖然這後麵有一個‘蘊藏大亂’的評價……”雖然“蘊藏大亂”這四個字,分量已然非常沉重。
別的不說,楊堅的那一個心性多疑而刻薄的問題,導致的難道就隻是簡單的“人心問題”和“政令問題”八個字嗎?
要李世民說,楊堅的多疑與刻薄,完全可以說得上是後來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隋煬帝本人在隋朝滅亡這件事情上出了大力,但是這個鍋也並不全是他一個人能背完的啊。
楊堅心性多疑而刻薄,這是根本→他得位不是特別正,雖然兩晉南北朝以來得位不正的並不少見,但是楊堅本人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顯然不能釋懷:他沒有足夠的功績傍身,哪怕兵變也說不上正統;他又沒有豁達的心性,總懷疑別人會因此而不認同、不服從自己;
畢竟非要說的話,李世民承認,自己……呃……但是他自己是一點也沒有什麽多疑刻薄的心態的!
→因為擔憂和恐懼、猜疑,所以楊堅的心性變得更加刻薄和多疑起來,堪稱惡性循環→裁撤朝堂冗餘機構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但是楊堅的性格導致他不僅裁撤,他還難以信任其他的大臣→於是,他在很多事務甚至幾乎是全部事務上,都要自己決斷;
這叫什麽?李世民覺得,這叫做吃力不討好!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事情,治國理政和用人,都要懂得鬆緊,要懂得抓住關鍵,楊堅雖然並非不懂,可他的性格讓他很多時候做不到。
→全部自己決斷的話,精力是否充足都可以算是次要的事情了,更關鍵的是,決策的正確率如何?一個人的腦子難道便能敵得過群策群力的腦子嗎?就算有,楊堅顯然也沒有這種腦子→決策中總會出現失誤,但由於大臣們都知道楊堅的性格,於是基本上都不敢反駁,也不敢提意見,而是將錯就錯,糊裏糊塗……
這麽下來,能不出現問題才怪!
雖然開皇年間整體尚算欣欣向榮,但那是因為時日尚短。
如果後來的皇帝能夠意識到問題,加以改善,填補上這些漏洞和大坑的話——那倒也無妨了,畢竟誰也不能說自己治國期間能夠十全十美,不留下遺憾和問題。
但是吧,偏偏隋朝的繼位之君……
李世民深有感慨地歎了口氣。
李承乾看他並非有什麽憤慨不滿之情,便疑惑道:“耶耶?”
李世民笑笑:“高明知道隋亡的原因了嗎?”
李承乾點頭,這種方麵的教育他早就有所接受,雖然由於他的年齡,其中講的還不全麵,但到底也是知道些許:“因為隋之暴政,煬帝暴虐,不顧民生——這當是原因之一,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點頭:“確實如此,但是施政急切而不顧民生的問題,卻並非煬帝才開始。”
李承乾有些驚訝,這話的意思就是,隋文帝時期,這種問題就已經存在——但是不是說楊廣才是暴君,但是楊堅乃是明君嗎?
李世民哼笑一聲:“誰說隋文帝沒有這方麵的問題了?隋文帝確實關注民生問題,減輕稅賦徭役,但是他這種關注……”李世民思考了一下措辭,“有時候是他自以為的為民生著想,但實際上卻有害於民。”
【因此,他進行了幾乎是全方麵的改革和發展。】
【比如,在稅賦問題上,他推行租庸調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他進一步規範了繳納稅賦的流程,一方麵嚴格督促百姓繳納賦稅,減少逃稅的現象,另一方麵,在百姓繳納賦稅的時候給他們設立憑證,減輕百姓被地方豪強和官吏勾結過度勒索的可能。】
【在土地方麵,楊堅推行均田製。均田製,顧名思義,百姓們按照統一的標準平均分給田地,這讓百姓們有了根底,也更有動力去勞作,對如今的朝廷更有信心。】
【此外,楊堅挖掘建立廣通渠,推動了漕運的發展,並在地方上建立義倉存儲糧食,作為不時之需。】
【在朝政方麵,他規範朝廷製度,裁減多餘的無用的機構,將地方行政精簡為了州縣兩級——這也推動了朝廷開支減少大半的結果。】
【當然,楊堅在治國方麵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性情多疑且有時候頗有些刻薄,在法度方麵頗為嚴苛……這些問題也為他招致了不小的麻煩,雖然在明麵上他還算是能夠壓製得住,但是確實也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心問題,也導致了一些政令的問題。】
【比如,管理員就曾經評價楊堅的行為是“蘊藏大亂”。】
【但是,總體而言,在楊堅的治理下,在他的精心經營之下,在如今的這個時間段上,天下總算恢複了平靜,並且不斷發展,欣欣向榮之景四處可見,在數百年戰亂與可能的戰爭的威脅之下、在混亂的政治治理之下掙紮的百姓,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也因此,楊堅治理時期,被稱作是“開皇之治”——開皇為楊堅之年號。】
【但是作為一個家裏麵真的有皇位要繼承的皇帝,楊堅有一個巨大的心病。】
李世民幾乎要不太雅觀地翻一個白眼出來。
楊堅這個姨祖父——反正他們這一圈人基本上都有些拐著彎的親戚關係,但盡管有這麽一層關係,可李世民對於楊堅的一些施政行為也不太讚同。
楊堅有沒有幹好事,他有沒有雄才大略呢?
這當然不能否認。
如果他沒有雄才大略,如果他沒有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那麽他也不能成為隋朝的開國君主——雖然這個登基方式貌似不是那麽的光明正大,他也不能在如此上位之後還坐穩了皇位——非要說的話,對皇位有那麽點想法的人又不是隻有楊堅一個;他也不能統一天下——雖然北朝基礎打的可以,但是沒有後續發展也沒有用……
總而言之,李世民也不否認楊堅的能力和功績。
但是吧……
“但是這上麵對於隋文帝的問題方麵,是不是太過簡略了?”李世民喃喃道,“雖然這後麵有一個‘蘊藏大亂’的評價……”雖然“蘊藏大亂”這四個字,分量已然非常沉重。
別的不說,楊堅的那一個心性多疑而刻薄的問題,導致的難道就隻是簡單的“人心問題”和“政令問題”八個字嗎?
要李世民說,楊堅的多疑與刻薄,完全可以說得上是後來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隋煬帝本人在隋朝滅亡這件事情上出了大力,但是這個鍋也並不全是他一個人能背完的啊。
楊堅心性多疑而刻薄,這是根本→他得位不是特別正,雖然兩晉南北朝以來得位不正的並不少見,但是楊堅本人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顯然不能釋懷:他沒有足夠的功績傍身,哪怕兵變也說不上正統;他又沒有豁達的心性,總懷疑別人會因此而不認同、不服從自己;
畢竟非要說的話,李世民承認,自己……呃……但是他自己是一點也沒有什麽多疑刻薄的心態的!
→因為擔憂和恐懼、猜疑,所以楊堅的心性變得更加刻薄和多疑起來,堪稱惡性循環→裁撤朝堂冗餘機構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但是楊堅的性格導致他不僅裁撤,他還難以信任其他的大臣→於是,他在很多事務甚至幾乎是全部事務上,都要自己決斷;
這叫什麽?李世民覺得,這叫做吃力不討好!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事情,治國理政和用人,都要懂得鬆緊,要懂得抓住關鍵,楊堅雖然並非不懂,可他的性格讓他很多時候做不到。
→全部自己決斷的話,精力是否充足都可以算是次要的事情了,更關鍵的是,決策的正確率如何?一個人的腦子難道便能敵得過群策群力的腦子嗎?就算有,楊堅顯然也沒有這種腦子→決策中總會出現失誤,但由於大臣們都知道楊堅的性格,於是基本上都不敢反駁,也不敢提意見,而是將錯就錯,糊裏糊塗……
這麽下來,能不出現問題才怪!
雖然開皇年間整體尚算欣欣向榮,但那是因為時日尚短。
如果後來的皇帝能夠意識到問題,加以改善,填補上這些漏洞和大坑的話——那倒也無妨了,畢竟誰也不能說自己治國期間能夠十全十美,不留下遺憾和問題。
但是吧,偏偏隋朝的繼位之君……
李世民深有感慨地歎了口氣。
李承乾看他並非有什麽憤慨不滿之情,便疑惑道:“耶耶?”
李世民笑笑:“高明知道隋亡的原因了嗎?”
李承乾點頭,這種方麵的教育他早就有所接受,雖然由於他的年齡,其中講的還不全麵,但到底也是知道些許:“因為隋之暴政,煬帝暴虐,不顧民生——這當是原因之一,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點頭:“確實如此,但是施政急切而不顧民生的問題,卻並非煬帝才開始。”
李承乾有些驚訝,這話的意思就是,隋文帝時期,這種問題就已經存在——但是不是說楊廣才是暴君,但是楊堅乃是明君嗎?
李世民哼笑一聲:“誰說隋文帝沒有這方麵的問題了?隋文帝確實關注民生問題,減輕稅賦徭役,但是他這種關注……”李世民思考了一下措辭,“有時候是他自以為的為民生著想,但實際上卻有害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