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01: entrusted by someone. loyal to someone''s affairs.
海寶兒悠然踱步,口中喃喃自語:“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呐,著實難呐……”
誰讓他此前在皇宮,滿口答應了太醫署邀約了呢?!
不再多想,他便邁著從容的步伐,踏入這座別具一格的院落。院落極為敞闊,整潔異常,地麵鋪陳著平整光潤的石板,就像一麵巨大的銅鏡,反射著陽光的溫暖。幾棵蒼勁古樸的大樹屹立,威武傲然。庭院四周,各類珍奇異常的藥草盆栽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空氣中彌漫著濃鬱醇厚的清香。
廊廡之間,太醫們忙碌不迭,如蜜蜂般辛勤勞作;學徒們勤奮好學,似雛鳥般渴望知識。
誰能想到,在這封印假休期間,朝廷裏的大部分機構都邁入了休眠狀態,可這太醫署卻反倒變成了最為令人感到緊張的部門。
海寶兒沿著回廊徐行,一間間診室映入眼簾。診室布置簡潔雅致以極,靠牆擱置著精致華美的藥櫃,裏麵整齊地排列著一格格的藥材抽屜。診桌擺於中央,上麵放置著筆墨紙硯以及一些醫療器具,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太醫們有的全神貫注地為患者診斷病情,或在望聞問切,仔細觀察患者的神色、舌苔、聲音、氣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或在切脈辨症,眉頭緊鎖,感受著脈象的跳動,試圖從中探尋疾病的線索。有的則在認真地書寫藥方,筆走龍蛇,揮灑自如。
再往深處行進,是一個偌大的藥房。藥房裏草藥味濃鬱至極,數排高大的藥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藥材。那藥材有補氣之黃芪、人參,補血之當歸、熟地,清熱之黃連、黃芩,散寒之附子、幹薑,還有諸多奇花異草,功效各異。藥師們忙碌地穿梭其間,按照藥方精心地抓取、稱量著藥材,動作嫻熟,有條不紊。
在院落的深處,有一間專門的炮製房。爐火烈烈燃燒著,紅彤彤的火焰仿佛在訴說著太醫們的辛勤與執著。各種炮製工具擺放得井然有序,猶如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這裏,太醫們將藥材進行精心炮製,以使其發揮出最佳的藥效。諸如炙、煆、煨等手法運用嫻熟,遊刃有餘。
而在太醫院的一角,還有一個寬敞的講堂。此時正有一位資深的太醫博士在講學。那太醫鶴發童顏,精神矍鑠。
他正對著台下眾多年輕的醫者們講解著各種病症的診斷和療法。“諸位,今日我們來講這疑難雜症的辨別。”太醫的聲音在講堂內悠悠回蕩,“如遇高熱不退,當辨其病因,或為外邪入侵,表證未解,可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解表之藥;或為體內熱毒積聚,當用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之品。”
海寶兒悄然在後排安然坐下,認真聆聽著。
正聽得入神,這時講堂內有一位學生舉手提問道:“博士,若遇到脈象奇特,難以判斷之時該如何是好呢?”
那太醫博士撫須思考片刻後回道:“這便需醫者有深厚的功底與敏銳的洞察力,需結合患者諸多症狀綜合判斷。望其神色,觀其舌苔,聞其氣息,問其病史,切其脈象,五診合參,方能準確判斷病情。”
說完,那太醫博士眸光倏地一轉,定格在了看起來頗為麵生的海寶兒身上,心中猜測這應是新來的學徒。
旋即,他開口發問:“這位學徒,老夫這裏有一問。倘若遇到脈象呈現虛浮之態,且時隱時現、飄忽不定,依你之見,當如何進行精準判斷呢?其中又涉及哪些醫道要訣、脈象玄機?”
海寶兒從容一笑,答道:“此乃元氣不足,或因勞倦過度,耗損正氣;或因久病傷正,氣血虧虛所致。當以補元氣、養氣血為要。可選用人參、黃芪等補氣之品,佐以當歸、熟地等補血之藥,以培補元氣,滋養氣血。”
太醫博士眼睛一亮,接著又問道:“那若見脈象沉遲,又當如何?”
海寶兒不慌不忙地回應道:“脈象沉遲,多為裏寒之症,或為陽虛,陽氣不足,不能溫煦髒腑;或為陰盛,寒濕內侵,阻滯陽氣。當溫裏散寒以治之。可選用附子、幹薑等溫熱之藥,以溫陽散寒,振奮陽氣。”
太醫博士輕撫胡須,臉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原本他是想借著提問的方式來開啟今日教學的篇章,沒成想這位十來歲的太醫學生竟如此聰慧,對答如流且精準無誤。
太醫博士不禁頷首讚道:“你這新來的學生,醫理之學甚是精湛呐,竟能將脈象、病症等諸多方麵皆融會貫通,實乃難得!”
海寶兒趕忙謙遜地拱手作揖道:“博士謬讚了,學生不過是略通些淺顯的醫道皮毛罷了。”
突然間,講堂內有一位年輕學徒毫無征兆地竟突然暈厥倒地,這一變故頓時讓周圍之人一陣驚惶失措。眾人臉上露出驚慌之色,紛紛站起身來。
“都速速讓開!”還未待醫學博士趕至跟前,隻見海寶兒迅速起身,身形如閃電般快步來到那暈倒的醫者身側。
他眉頭微微皺起,神色凝重,先是輕搭脈搏,而後一番仔細查看,心中便已然明晰。他不慌不忙地緩聲道:“無需擔憂,僅是勞累過度加之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罷了。”言罷,他從容地從懷中取出一枚丹藥,輕輕放入那醫者口中。
那丹藥乃是海寶兒精心煉製,以人參、黃芪、當歸等藥材為主,具有補氣養血、提神醒腦的功效。
沒過多久,那學生便悠悠轉醒,眾人皆對海寶兒投去滿含欽佩的目光。
太醫博士亦是滿臉驚訝地凝視著海寶兒,竟拱手行禮道:“閣下醫術著實高明,不知閣下究竟是何人?”
海寶兒僅是微微一笑,謙遜言道:“在下不過是一介普通醫者罷了。”
然而那太醫博士卻絕不相信,說道:“普通醫者怎會有這般能耐,閣下定然是位高人。”
海寶兒爽朗一笑,也未多做辯解,隻是道:“過獎過獎。”
豈料話尚未說完,太醫署令徐寔竟率領一大撥人,浩浩蕩蕩、風風火火地抵達了講堂。眾人皆不明就裏,不知究竟所為何事,但也不敢貿然詢問,於是紛紛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禮。
在醫學博士和眾學徒瞠目結舌、驚愕不已的目光中,太醫署令徐寔徑直來到海寶兒身旁,隨即毫不猶豫地下跪行禮道:“下官徐寔,拜見少傅大人。不知少傅大人大駕光臨,下官迎接不周,還望大人恕罪。”
海寶兒扶起太醫署令徐寔,同時對著行禮的眾人說道:“徐大人,諸位同僚,不必拘禮,我此次前來,隻是途經此地,看到太醫署全員不休,心中甚是觸動。”
這一番話語,說得眾人皆是心潮起伏。一個“同僚”,表明了海寶兒對太醫署的肯定,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一個“全員不休”,道出了太醫署無可取代的地位和舉足輕重的職責。
太醫署令徐寔心潮激蕩,對著講堂內所有人高聲喊道:“我武朝自開朝伊始,最為年輕的太子少傅,滿腹才華、驚才絕豔的海逸王,應本官誠邀,特地蒞臨太醫署講學。諸位與我一同,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講席,為我等釋疑解惑!”
“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講席!”滿堂之聲整齊劃一。
海寶兒毫不猶豫,行至講堂最前方,先是對著醫學博士微微躬身,而後轉過身來,對著目光炯炯的所有人高聲說道:“我叫海寶兒,自五歲起始,便隨家師研習醫術,匆匆一晃已近十六載。然學醫愈久,愈覺自身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今日至此,非為授課,亦非講那高深玄奧的道理,而是與諸位誌同道合的醫者,談天說地……”
這話一出,滿堂皆驚。
所有人皆未料到,這位聲名遠揚的“麒麟之趾”竟毫無半點趾高氣昂的姿態,而是說得這般深入淺出、和藹可親。
海寶兒接著道:“正如古醫籍所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我等行醫之人,當以預防為首務。又如前人醫道精髓所言,辨證論治,因人而異。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年齡、性別等因素,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我等需持之以恒地鑽研,方可精進醫術,造福黎庶。故而今日,我欲與諸位分享一則心得,良醫者,常療未病之軀,是以無病。賢能者,常防未萌之患,是以無患也。”
聽了這話,眾人皆為之一震,尤其是那些太醫學徒們,更是驚愕不已。他們還是頭一回聽到這般既別出心裁又與眾不同的論斷。他們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學醫的初衷究竟為何?做醫者至高的境界究竟怎樣?
很顯然,海寶兒的一番話,令他們對學醫從醫有了煥然一新的認識:良醫治病,往往於疾病未萌之際便著手治療,故而無病,此乃醫者的初衷與終極目標——醫人;賢能治世,常常在災禍未起之時就加以治理,因而無患,這是醫學的至高境界——醫事。
所蘊之妙理,似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所藏之玄機,如洞察先機,化險為夷。醫人與醫事,本質上並無太大的區別,二者殊途同歸,皆為救苦救難、濟世安邦之舉。
這便是海寶兒曆經這些年醫病醫事所悟的心得,亦是他一心想要與學徒們分享的肺腑之言。
海寶兒悠然踱步,口中喃喃自語:“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呐,著實難呐……”
誰讓他此前在皇宮,滿口答應了太醫署邀約了呢?!
不再多想,他便邁著從容的步伐,踏入這座別具一格的院落。院落極為敞闊,整潔異常,地麵鋪陳著平整光潤的石板,就像一麵巨大的銅鏡,反射著陽光的溫暖。幾棵蒼勁古樸的大樹屹立,威武傲然。庭院四周,各類珍奇異常的藥草盆栽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空氣中彌漫著濃鬱醇厚的清香。
廊廡之間,太醫們忙碌不迭,如蜜蜂般辛勤勞作;學徒們勤奮好學,似雛鳥般渴望知識。
誰能想到,在這封印假休期間,朝廷裏的大部分機構都邁入了休眠狀態,可這太醫署卻反倒變成了最為令人感到緊張的部門。
海寶兒沿著回廊徐行,一間間診室映入眼簾。診室布置簡潔雅致以極,靠牆擱置著精致華美的藥櫃,裏麵整齊地排列著一格格的藥材抽屜。診桌擺於中央,上麵放置著筆墨紙硯以及一些醫療器具,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太醫們有的全神貫注地為患者診斷病情,或在望聞問切,仔細觀察患者的神色、舌苔、聲音、氣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或在切脈辨症,眉頭緊鎖,感受著脈象的跳動,試圖從中探尋疾病的線索。有的則在認真地書寫藥方,筆走龍蛇,揮灑自如。
再往深處行進,是一個偌大的藥房。藥房裏草藥味濃鬱至極,數排高大的藥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藥材。那藥材有補氣之黃芪、人參,補血之當歸、熟地,清熱之黃連、黃芩,散寒之附子、幹薑,還有諸多奇花異草,功效各異。藥師們忙碌地穿梭其間,按照藥方精心地抓取、稱量著藥材,動作嫻熟,有條不紊。
在院落的深處,有一間專門的炮製房。爐火烈烈燃燒著,紅彤彤的火焰仿佛在訴說著太醫們的辛勤與執著。各種炮製工具擺放得井然有序,猶如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這裏,太醫們將藥材進行精心炮製,以使其發揮出最佳的藥效。諸如炙、煆、煨等手法運用嫻熟,遊刃有餘。
而在太醫院的一角,還有一個寬敞的講堂。此時正有一位資深的太醫博士在講學。那太醫鶴發童顏,精神矍鑠。
他正對著台下眾多年輕的醫者們講解著各種病症的診斷和療法。“諸位,今日我們來講這疑難雜症的辨別。”太醫的聲音在講堂內悠悠回蕩,“如遇高熱不退,當辨其病因,或為外邪入侵,表證未解,可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解表之藥;或為體內熱毒積聚,當用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之品。”
海寶兒悄然在後排安然坐下,認真聆聽著。
正聽得入神,這時講堂內有一位學生舉手提問道:“博士,若遇到脈象奇特,難以判斷之時該如何是好呢?”
那太醫博士撫須思考片刻後回道:“這便需醫者有深厚的功底與敏銳的洞察力,需結合患者諸多症狀綜合判斷。望其神色,觀其舌苔,聞其氣息,問其病史,切其脈象,五診合參,方能準確判斷病情。”
說完,那太醫博士眸光倏地一轉,定格在了看起來頗為麵生的海寶兒身上,心中猜測這應是新來的學徒。
旋即,他開口發問:“這位學徒,老夫這裏有一問。倘若遇到脈象呈現虛浮之態,且時隱時現、飄忽不定,依你之見,當如何進行精準判斷呢?其中又涉及哪些醫道要訣、脈象玄機?”
海寶兒從容一笑,答道:“此乃元氣不足,或因勞倦過度,耗損正氣;或因久病傷正,氣血虧虛所致。當以補元氣、養氣血為要。可選用人參、黃芪等補氣之品,佐以當歸、熟地等補血之藥,以培補元氣,滋養氣血。”
太醫博士眼睛一亮,接著又問道:“那若見脈象沉遲,又當如何?”
海寶兒不慌不忙地回應道:“脈象沉遲,多為裏寒之症,或為陽虛,陽氣不足,不能溫煦髒腑;或為陰盛,寒濕內侵,阻滯陽氣。當溫裏散寒以治之。可選用附子、幹薑等溫熱之藥,以溫陽散寒,振奮陽氣。”
太醫博士輕撫胡須,臉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原本他是想借著提問的方式來開啟今日教學的篇章,沒成想這位十來歲的太醫學生竟如此聰慧,對答如流且精準無誤。
太醫博士不禁頷首讚道:“你這新來的學生,醫理之學甚是精湛呐,竟能將脈象、病症等諸多方麵皆融會貫通,實乃難得!”
海寶兒趕忙謙遜地拱手作揖道:“博士謬讚了,學生不過是略通些淺顯的醫道皮毛罷了。”
突然間,講堂內有一位年輕學徒毫無征兆地竟突然暈厥倒地,這一變故頓時讓周圍之人一陣驚惶失措。眾人臉上露出驚慌之色,紛紛站起身來。
“都速速讓開!”還未待醫學博士趕至跟前,隻見海寶兒迅速起身,身形如閃電般快步來到那暈倒的醫者身側。
他眉頭微微皺起,神色凝重,先是輕搭脈搏,而後一番仔細查看,心中便已然明晰。他不慌不忙地緩聲道:“無需擔憂,僅是勞累過度加之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罷了。”言罷,他從容地從懷中取出一枚丹藥,輕輕放入那醫者口中。
那丹藥乃是海寶兒精心煉製,以人參、黃芪、當歸等藥材為主,具有補氣養血、提神醒腦的功效。
沒過多久,那學生便悠悠轉醒,眾人皆對海寶兒投去滿含欽佩的目光。
太醫博士亦是滿臉驚訝地凝視著海寶兒,竟拱手行禮道:“閣下醫術著實高明,不知閣下究竟是何人?”
海寶兒僅是微微一笑,謙遜言道:“在下不過是一介普通醫者罷了。”
然而那太醫博士卻絕不相信,說道:“普通醫者怎會有這般能耐,閣下定然是位高人。”
海寶兒爽朗一笑,也未多做辯解,隻是道:“過獎過獎。”
豈料話尚未說完,太醫署令徐寔竟率領一大撥人,浩浩蕩蕩、風風火火地抵達了講堂。眾人皆不明就裏,不知究竟所為何事,但也不敢貿然詢問,於是紛紛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禮。
在醫學博士和眾學徒瞠目結舌、驚愕不已的目光中,太醫署令徐寔徑直來到海寶兒身旁,隨即毫不猶豫地下跪行禮道:“下官徐寔,拜見少傅大人。不知少傅大人大駕光臨,下官迎接不周,還望大人恕罪。”
海寶兒扶起太醫署令徐寔,同時對著行禮的眾人說道:“徐大人,諸位同僚,不必拘禮,我此次前來,隻是途經此地,看到太醫署全員不休,心中甚是觸動。”
這一番話語,說得眾人皆是心潮起伏。一個“同僚”,表明了海寶兒對太醫署的肯定,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一個“全員不休”,道出了太醫署無可取代的地位和舉足輕重的職責。
太醫署令徐寔心潮激蕩,對著講堂內所有人高聲喊道:“我武朝自開朝伊始,最為年輕的太子少傅,滿腹才華、驚才絕豔的海逸王,應本官誠邀,特地蒞臨太醫署講學。諸位與我一同,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講席,為我等釋疑解惑!”
“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講席!”滿堂之聲整齊劃一。
海寶兒毫不猶豫,行至講堂最前方,先是對著醫學博士微微躬身,而後轉過身來,對著目光炯炯的所有人高聲說道:“我叫海寶兒,自五歲起始,便隨家師研習醫術,匆匆一晃已近十六載。然學醫愈久,愈覺自身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今日至此,非為授課,亦非講那高深玄奧的道理,而是與諸位誌同道合的醫者,談天說地……”
這話一出,滿堂皆驚。
所有人皆未料到,這位聲名遠揚的“麒麟之趾”竟毫無半點趾高氣昂的姿態,而是說得這般深入淺出、和藹可親。
海寶兒接著道:“正如古醫籍所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我等行醫之人,當以預防為首務。又如前人醫道精髓所言,辨證論治,因人而異。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年齡、性別等因素,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我等需持之以恒地鑽研,方可精進醫術,造福黎庶。故而今日,我欲與諸位分享一則心得,良醫者,常療未病之軀,是以無病。賢能者,常防未萌之患,是以無患也。”
聽了這話,眾人皆為之一震,尤其是那些太醫學徒們,更是驚愕不已。他們還是頭一回聽到這般既別出心裁又與眾不同的論斷。他們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學醫的初衷究竟為何?做醫者至高的境界究竟怎樣?
很顯然,海寶兒的一番話,令他們對學醫從醫有了煥然一新的認識:良醫治病,往往於疾病未萌之際便著手治療,故而無病,此乃醫者的初衷與終極目標——醫人;賢能治世,常常在災禍未起之時就加以治理,因而無患,這是醫學的至高境界——醫事。
所蘊之妙理,似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所藏之玄機,如洞察先機,化險為夷。醫人與醫事,本質上並無太大的區別,二者殊途同歸,皆為救苦救難、濟世安邦之舉。
這便是海寶兒曆經這些年醫病醫事所悟的心得,亦是他一心想要與學徒們分享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