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元年9月10日。


    朱由校召開了作為天啟皇帝的第一次朝會。


    明代朝會的規模是相當大的,每年春節、冬至、皇帝生日、每月初一朔朝、十五望朝舉行大朝會。朝會通常有早朝、午朝、晚朝三種,其中早朝是最為核心的部分。


    明代的朝會缺乏合理的功能分配,除了禮儀性的大朝會在皇極殿舉行,其他一切大小公私之事都在早朝陳奏,由天子親自決斷,早朝等於日朝,君臣天天都得赴朝。


    每日早朝,從宰輔到九品小吏,乃至不入流的雜職,都日逐隨朝,駢首門下,了無親疏輕重之別。


    明朝的上朝官員被稱為朝參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宮廷的牙牌。為方便上朝,他們大多在城南,東、西長安街居住。


    早朝的時間一般在卯時五點到七點,現代的點卯由此而來。早朝議事多,可能九點左右散朝。


    大臣們在淩晨三點左右就必須到達午門外等候。夏天天亮的早,看得清,冬天天亮的晚看不清,比較麻煩。冬天時,經常有大臣看不清道路崴到腳,又因天氣寒冷,經常有大臣感染風寒。


    曆史上,魏忠賢當權時,本來紫禁城有路燈照明,但以消除火災的名義,廢除了路燈,更是苦了大臣。


    為了早朝,大臣們淩晨一點左右必須起床,皇帝離皇極殿比較近,淩晨三點左右也必須起床。明代的帝王將相不容易啊,怪不得那麽多皇帝不喜歡早朝。


    淩晨五點左右,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按照侍衛、近侍官員、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等順序依次進入紫禁城。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先在金水橋之南根據品級排列好次序。鳴鞭之後,依次過橋,到達皇極門前丹墀,文官為左班、武官為右班,在禦道兩側相向立侯,稱為起居。


    皇極門上廊內正中設禦座,台階左右是鍾鼓司的樂隊和大漢將軍,穿著全服鎧甲,禦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鍾鼓司奏樂,皇帝到達禦門,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禦座後左右。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


    皇帝坐上禦座後,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禦道,此時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行禮完畢,早朝便正式開始了。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見,那麽便先行入殿覲見;如果皇帝不見,則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便是來自邊關的奏報,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之後便進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環節。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此稱為打掃。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尷尬。而一旦出現這種尷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奏事的官員邁步出班,到禦前跪下奏事,說完之後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之時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奏章。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奏事完畢之後,由禦史、鴻臚寺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畢了。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惡劣天氣,也很少免朝。明代後期皇帝怠政、政治荒廢,除了批閱奏章之外,不與大臣見麵商議國政、不參加朝講學習知識、不親臨祭祀先祖,也不召見大臣麵谘國策。


    嘉靖皇帝移居西苑,整日沉迷於仙丹道教而不肯上朝;萬曆皇帝更是刷新了30年不上朝的記錄;天啟皇帝沉溺木工不肯上朝,崇禎皇帝倒是勤奮,早朝基本不停歇。


    大明三品以上文官約120人,能天天上朝的大約20人。給事中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都察院的禦史可以天天上朝,但不一定到的全。每天早朝的文官大約40人左右。加上武官勳貴,每天早朝的官員大約100人左右。


    因為三大殿被焚毀,天啟的第一次早朝在武英殿召開。


    武英殿始建於永樂年間,明初是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的場所。


    武英殿南向,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


    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製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因為是天啟第一次早朝,朱由校安排劉若愚通知了六部九卿和在京的從六品以上文武官員,以及一些特邀官員、勳貴,人數接近200人。


    朱由校精神抖擻的來到武英殿,錦衣衛校尉、力士、大漢將軍都換成了穿著整齊中裝的特勤師。


    經過繁瑣的儀式後,朝會進入正題。


    作為天啟的第一次早朝,文武百官都在觀察試探新皇的脾性。朱由校也仔細查閱了朝堂大佬們的履曆,大佬確實是大佬,大部分年紀都太老。


    鴻臚寺卿餘啟元77歲,吏部尚書周嘉謨74歲、刑部右侍郎陳道亨73歲,通政司通政使姚思仁73歲、太常寺卿林學曾73歲、刑部左侍郎陳禹謨72歲、兵部尚書黃嘉善71歲、禮部左侍郎孫如遊71歲、刑部尚書黃克纘70歲、光祿寺少卿林熙春68歲、光祿寺寺丞須之彥68歲、戶部尚書李汝華65歲、大理寺寺丞房壯麗65歲、國子監祭酒公鼐62歲、工科左給事中蔡思充61歲、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問達60歲、吏部左侍郎包見捷60歲、吏部右侍郎盛以弘59歲、工部右侍郎董漢儒58歲、方從哲58歲,這些人都可以陸續安排退休了。


    第一項議題,討論大行皇帝的諡號、皇陵事務。


    尊萬曆皇帝諡號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擇吉日10月初3安葬定陵。


    尊泰昌皇帝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


    光宗駕崩之時,神宗屍棺尚未埋葬。光宗的地宮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速成。朱由校拍板決定神宗與光宗同日出殯,光宗的梓宮暫時停放在祾恩殿。等到光宗的地宮建成後,再擇吉日奉安於地宮。


    神宗、泰昌皇帝諡號完成,等待吉日出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