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使司設正二品都指揮使1人,從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正三品都指揮僉事4人。這些高級軍官都不世襲,由朝廷從世襲軍官中升任或從武舉人中任命。


    都指揮使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為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為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禦等事務。


    其下屬有經曆司正六品經曆、正七品都事,斷事司正六品斷事、正七品副斷事以及吏目等。


    都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所、百戶所。


    衛指揮使司設置正三品衛指揮使、從三品指揮同知、正四品指揮僉事、從五品衛鎮撫,其下屬有從七品經曆、正八品知事、從九品吏目、倉大使、副使等。


    千戶所設置正五品正千戶、從五品副千戶、從六品所鎮撫,其下屬為吏目。百戶所設置正六品百戶以及總旗、小旗。衛指揮使以下軍官則都是世襲。


    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匯報。每年由朝廷巡撫、巡按對其進行監察,每五年匯總考選。


    衛指揮使司編製5600人,分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千戶所又分為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設百戶負責統領。百戶所設總旗2個,每總旗轄50人。小旗10個,每小旗轄10人。


    此外,還有一種單獨駐紮一個地方,直接歸都指揮使司管轄指揮的千戶所,叫做守禦千戶所;還有一種稱為“禦”的軍事機構,管2到3個千戶所。


    衛所軍隊都有固定的戍所。衛所由朝廷根據各地的防衛、戰略需要而設置,或數府一衛,或一府數衛,或一府、一州一個千戶所,視各地戰略地位之重要與否而定,固定駐屯戍守。


    衛所大部分軍隊在各地屯田耕種,稱為屯軍,少部分駐守操練,稱為旗軍,定期輪換。戰時奉命攻守。每逢戰時,朝廷臨時命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衛所軍隊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衛所製度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製度,從京城到各府州縣,皆設立衛所。衛所是吸取中國曆史屯田經驗的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製。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為維持衛所製的運行,朝廷製定了一套保障軍隊數目的軍戶製度。


    軍戶是戶籍屬軍籍之戶。軍戶為世襲,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軍戶如果逃避兵役,則稱為逃軍,要受到法律製裁。犯人充軍入軍籍,被稱作恩軍或長生軍。犯人充軍,嚴重影響大明軍人的形象。


    軍戶的主要義務,是出一男丁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或軍餘。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


    由於軍戶負擔沉重,故多給有田地,且正軍免全部差役,而在營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並供給正軍生活。一般正軍身死,即以戶中壯丁補充。


    軍丁的分發地點,多以距離原籍地遙遠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長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給役卒帶來不少痛苦。


    正軍服役於衛所,必須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每一軍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但實際情形則常分配不足,行軍時則發給口糧,衣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國家以工匠生產。


    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大明的軍屯田地大約9000萬畝。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


    明代中葉以後,衛所軍官以及地方文官地主逐漸侵占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軍戶製遭到破壞。由於軍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衛所趨於崩潰。


    嘉靖年間,一些衛所的逃亡軍士達到總數的80%。由於邊患嚴重,急需兵力,朝廷改采募兵製。


    募兵不同於衛所軍,不世襲,來去相對自由。但由於募兵製破壞了早期衛守製“兵帥分離”的構想,內閣必須將兵權下放於將領,朝廷無法完全掌控兵權,尤以戚繼光的“戚家軍”更為有名,軍隊逐漸轉變成為個別軍官所擁有的勢力。


    明朝共設置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湖廣都司、湖廣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山東都司、河南都司、浙江都司、江西都司、廣東都司、廣西都司、雲南都司、貴州都司、萬全都司、遼東都司、大寧都司,21個都司、行都司,以及特設的鳳陽中都留守司。


    21個都司、行都司中,有13個都司與布政使司同名。行都司是在都司駐守的省城之外,為輔助都司管理而增設的軍事機構。


    都司衛所本是軍事建置,與行政區劃無關。但是邊境衛所也兼理民事,實際變成地方行政區劃。因此,都司衛所有實土、非實土之分。不設府、州、縣的地區,衛所兼理民政,為實土衛所,遼東都司全係實土,萬全都司大半是實土。


    在東北、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明朝建立了羈縻性都司衛所,如奴兒幹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設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等官,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可以世襲,但須接受朝廷的統一節製。


    萬全都司治所北直隸宣府鎮城,管轄北直隸北部和山西部分地區。


    萬全都司諸衛、所布局,構成了一個以京師為軸心的扇形防禦地帶,形成了一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部署。


    遼東都司治遼東遼陽,管轄遼寧大部分地區。


    奴兒幹都司管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部地區。宣德年間,奴兒幹都司內遷後,奴兒幹都司的轄區被遼東都司接管。


    大寧都司為明朝在東北西部的重要軍事機構和防區。治所大寧衛,位於內蒙古寧城縣大明鎮。管轄範圍為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東南部西拉木倫河以北、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地區。成祖時內遷。


    明朝建立初期,總兵力約120萬人。洪武末期,總兵力約180萬人。永樂末期,總兵力達到了280萬人左右。明朝中後期,吃空額的情況愈演愈烈,邊境地區空額比例大約40%,京城和中部地區空額比例大約60%,江南地區空額比例達到70%。


    萬曆時期,大明軍隊花名冊編製總兵力約380萬人。而實際兵力和可戰兵力天知地知,無法想象。


    軍隊數量和人口之間的比重,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耗費糧餉無數,大都落入腐敗的文官武將手裏。


    實際的兵力疏於訓練,裝備低劣,戰鬥力直線下降。這樣的軍隊隻能用於欺壓老百姓,麵對蒙古、女真軍隊,明顯力不從心,隻能被動挨打。


    軍隊的整肅必須刮骨療毒,徹底改革,哪怕引起國家內部動蕩,也勢在必行。


    一連兩天,文武百官紛紛勸進,朱由校推辭了兩次後,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同意百官要求,當皇帝。md,這個年代真tm虛偽,非得搞這些三辭三讓。


    三辭三讓又稱為三勸進,顧名思義,是臣子們要進行三次勸進,被勸進者要連續推辭,第三次的時候才能心不甘情不願地表示接受。


    之所以做出過這種姿態,完全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就是為了進一步表明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讓天下人看著,自己根本不想當這個皇帝,但大臣們強人所難,才無奈眾望所歸、順天應人。


    三辭三讓流程走完,擇吉日登基。曆史上天啟皇帝於9月初6舉行登基大典。


    朱由校迷信了一把,將日子改到 9月初9 ,寓意久久長久,身體健康長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