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清看著在那裏說不清楚的穀三丁翻了一下白眼:
“真不知道你這個營長是怎麽當上的,一件事都說不清楚。”
在鄒文清的解釋下,梁新月才明白了,為什麽說一定要用錢買,還得了兩邊的母親都寫信叮囑。
原來在他們那個地方,有一種不算是約定俗成的習俗。就是娶親時,男方要置辦的東西樣品越多越好。
可是過日子就那麽多東西,自然買菜辦席這就算上了,於是,每一種都得算上錢。
而也就有的有錢的人家會鋪張到碗筷都買新的,窮的人家會把一種菜分兩種買,如窩筍可以按葉子和筍杆兩種買。
這樣的話樣數就多了。
當然,這個年代大家都困難,但無形中還是要講究一些。
雖說他們兩家都是在一個院子生活的,穀爸和穀媽自然也想把事辦得更完美一些。
所以,該按規矩來的,還是得按規矩來。
梁新月聽說後笑道:
“行,這簡單,我進賬的事這還做不來麽?”
她不知道這個習俗是真的還是他們找借口在變相的幫她。但他們都這麽說了,自己肯定是要同意的。
把床做好,下午三點了,周國良和穀三丁就回了部隊去。
田明芳過來,抱起小佳佳就喂奶。
梁新月忙讓她坐好。然後笑道:
“我們給她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周康佳。”
“就希望她健健康康的長大。”
鄒文清說道:
“還挺好聽的。”
“嗯,以後叫她小佳佳。”
喂了奶後,梁新月再一次抱起來把尿。這樣孩子每次的尿都把住了,就不會打濕尿布來捂住了襠部了。
下午太陽烈了一些,就讓鄒文清帶著孩子們都在家裏。
鄒文清看看時間:
“姐,小佳佳也放在家裏吧,等一下要是尿了,我學著換尿布還行的。然後五點多你回來給弄點吃的就行。”
讓她現在弄孩子吃的,她還真的不行。
梁新月想了一下點點頭,孩子抱著晃晃又有些想睡了。就直接放到了提籃裏,鄒文清帶著她和丫丫她們去了他們的小教室。
幹活的人倒是一邊幹活,一邊就討論著怎麽給鄒文清和穀三丁辦婚禮的事,聽說穀三丁他們雙方的父母都要來,那這個婚禮還得辦得隆重一些。
倒是不可能請全團,請團裏連以上的幹部們聚個餐還是可以的,算了一下人數,七七八八加上家屬院的人,怕得坐上五桌客人。
做些什麽吃的,要買一些什麽。
一邊幹活他們也就一邊把這些都給商量出來了。
這一天下來,她們開荒的地還是又多出了一塊來,明天又得摘四季豆了。
看了一下掛的果,後天還得摘豇豆。
隻是今年的茄子不給力,有的結果早,有的遲,湊不成很多。
但看樣子後天摘的話,也是能有幾十斤吧。除了他們院子裏家屬吃的話,就還能給食堂一些,他們怎麽安排看他們的。
而且梁新月翻了一株土豆來看看,結的土豆還是不錯,不過還沒長得很大,還可以再養一周看看效果。
但豐收是肯定的了。
五點多的時候,梁新月先回家去,拿出來鄒文清他們買回來的玉米粉,調了小半碗不是很濃的玉米糊給小佳佳喂了下去。
梁新月回來時,她都還沒尿尿,但一把尿,她就拉了。
“她很愛幹淨的,隻是沒想到她們這樣對待她。”
鄒文清看到小佳佳的屁股時都紅了眼眶。就是一個成人那人紅腫的了整個襠部的,肯定都是受不了的。
小佳佳卻是一點兒也沒哭。
到晚上睡覺前,梁新月又和周國良提著孩子到了田明芳那邊,求得了一口飽奶吃了,小佳佳就睡了。
到了半夜,孩子醒了尿了一回,又洗了屁屁後,周國良也學著給她衝了一碗玉米糊糊。
小家夥還是吃完了。
隻是第二天一早,就拉了很多。
梁新月還怕孩子拉的是稀的不對。正好楊大姐過來,說還好,不算是拉肚子,可能剛學著吃飽了,換肚子。
楊大姐還順便就教了一通怎麽看臭臭判斷孩子健康情況。
聽得梁新月和趴在牆頭的鄒文清目瞪口呆。
原來,帶孩子還得看孩子每天拉的屎的樣子,顏色和形狀。
但這是經驗啊,得學著點兒。
梁新月聽得很認真,還發問。
楊大姐一邊幫著在準備好的水裏給孩子洗了個澡,又一邊講一些帶孩子要注意的事。
雖說楊大姐也是在鄉下帶的兩個兒子,但她帶孩子仔細,聽說在娘家時,就幫著帶最小的弟弟妹妹們。
一些東西是聽老一輩的傳下來的,一些東西卻又是自己帶自己的孩子總結出來的。
這樣,讓梁新月對帶好這個孩子,還是又增加了一些信心。
楊大姐幫著把孩子穿好田明芳那邊給的小衣服,大小還正好。
“新月,感覺小家夥今天的精神很不錯喲。”
正說著,田明芳又來了,於是,小家夥的早餐就又有了著落。
今天要摘四季豆,因為知道他們每次摘菜的工作量很大,於是,周國良幹脆就讓食堂的幾位摘菜的都來幫忙。
梁新月就基本不用下手,隻負責調配就行,一會兒幫著裝筐,一會兒幫著稱重。
而鄒文清也來幫著做記錄,有人來幫忙,本來要摘一天的菜,倒是半天就給摘出來了。
雖說戰士們中午還是沒吃成,但晚上肯定可以吃到了。
下午他們又把新發芽起來的四季豆的架子搭了起來。
現在有了肖順來,雖說他腿不太方便,但真的到出力的時候,還真得是他上。
說好三天後來的穀爸一行人,卻是在五天後才到了縣城裏。
隻是他們到的時候都是晚上了,也就隻能在縣招待所裏住了一個晚上。
還找到了武裝部值班的人員,這才給團裏打了個電話來。
擔心了兩天的穀三丁正好在值班呢。聽說爸媽到了,終於放心了。
第二天早上,他請示了許政委,開車進縣城去接了四位老人回來。
“真不知道你這個營長是怎麽當上的,一件事都說不清楚。”
在鄒文清的解釋下,梁新月才明白了,為什麽說一定要用錢買,還得了兩邊的母親都寫信叮囑。
原來在他們那個地方,有一種不算是約定俗成的習俗。就是娶親時,男方要置辦的東西樣品越多越好。
可是過日子就那麽多東西,自然買菜辦席這就算上了,於是,每一種都得算上錢。
而也就有的有錢的人家會鋪張到碗筷都買新的,窮的人家會把一種菜分兩種買,如窩筍可以按葉子和筍杆兩種買。
這樣的話樣數就多了。
當然,這個年代大家都困難,但無形中還是要講究一些。
雖說他們兩家都是在一個院子生活的,穀爸和穀媽自然也想把事辦得更完美一些。
所以,該按規矩來的,還是得按規矩來。
梁新月聽說後笑道:
“行,這簡單,我進賬的事這還做不來麽?”
她不知道這個習俗是真的還是他們找借口在變相的幫她。但他們都這麽說了,自己肯定是要同意的。
把床做好,下午三點了,周國良和穀三丁就回了部隊去。
田明芳過來,抱起小佳佳就喂奶。
梁新月忙讓她坐好。然後笑道:
“我們給她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周康佳。”
“就希望她健健康康的長大。”
鄒文清說道:
“還挺好聽的。”
“嗯,以後叫她小佳佳。”
喂了奶後,梁新月再一次抱起來把尿。這樣孩子每次的尿都把住了,就不會打濕尿布來捂住了襠部了。
下午太陽烈了一些,就讓鄒文清帶著孩子們都在家裏。
鄒文清看看時間:
“姐,小佳佳也放在家裏吧,等一下要是尿了,我學著換尿布還行的。然後五點多你回來給弄點吃的就行。”
讓她現在弄孩子吃的,她還真的不行。
梁新月想了一下點點頭,孩子抱著晃晃又有些想睡了。就直接放到了提籃裏,鄒文清帶著她和丫丫她們去了他們的小教室。
幹活的人倒是一邊幹活,一邊就討論著怎麽給鄒文清和穀三丁辦婚禮的事,聽說穀三丁他們雙方的父母都要來,那這個婚禮還得辦得隆重一些。
倒是不可能請全團,請團裏連以上的幹部們聚個餐還是可以的,算了一下人數,七七八八加上家屬院的人,怕得坐上五桌客人。
做些什麽吃的,要買一些什麽。
一邊幹活他們也就一邊把這些都給商量出來了。
這一天下來,她們開荒的地還是又多出了一塊來,明天又得摘四季豆了。
看了一下掛的果,後天還得摘豇豆。
隻是今年的茄子不給力,有的結果早,有的遲,湊不成很多。
但看樣子後天摘的話,也是能有幾十斤吧。除了他們院子裏家屬吃的話,就還能給食堂一些,他們怎麽安排看他們的。
而且梁新月翻了一株土豆來看看,結的土豆還是不錯,不過還沒長得很大,還可以再養一周看看效果。
但豐收是肯定的了。
五點多的時候,梁新月先回家去,拿出來鄒文清他們買回來的玉米粉,調了小半碗不是很濃的玉米糊給小佳佳喂了下去。
梁新月回來時,她都還沒尿尿,但一把尿,她就拉了。
“她很愛幹淨的,隻是沒想到她們這樣對待她。”
鄒文清看到小佳佳的屁股時都紅了眼眶。就是一個成人那人紅腫的了整個襠部的,肯定都是受不了的。
小佳佳卻是一點兒也沒哭。
到晚上睡覺前,梁新月又和周國良提著孩子到了田明芳那邊,求得了一口飽奶吃了,小佳佳就睡了。
到了半夜,孩子醒了尿了一回,又洗了屁屁後,周國良也學著給她衝了一碗玉米糊糊。
小家夥還是吃完了。
隻是第二天一早,就拉了很多。
梁新月還怕孩子拉的是稀的不對。正好楊大姐過來,說還好,不算是拉肚子,可能剛學著吃飽了,換肚子。
楊大姐還順便就教了一通怎麽看臭臭判斷孩子健康情況。
聽得梁新月和趴在牆頭的鄒文清目瞪口呆。
原來,帶孩子還得看孩子每天拉的屎的樣子,顏色和形狀。
但這是經驗啊,得學著點兒。
梁新月聽得很認真,還發問。
楊大姐一邊幫著在準備好的水裏給孩子洗了個澡,又一邊講一些帶孩子要注意的事。
雖說楊大姐也是在鄉下帶的兩個兒子,但她帶孩子仔細,聽說在娘家時,就幫著帶最小的弟弟妹妹們。
一些東西是聽老一輩的傳下來的,一些東西卻又是自己帶自己的孩子總結出來的。
這樣,讓梁新月對帶好這個孩子,還是又增加了一些信心。
楊大姐幫著把孩子穿好田明芳那邊給的小衣服,大小還正好。
“新月,感覺小家夥今天的精神很不錯喲。”
正說著,田明芳又來了,於是,小家夥的早餐就又有了著落。
今天要摘四季豆,因為知道他們每次摘菜的工作量很大,於是,周國良幹脆就讓食堂的幾位摘菜的都來幫忙。
梁新月就基本不用下手,隻負責調配就行,一會兒幫著裝筐,一會兒幫著稱重。
而鄒文清也來幫著做記錄,有人來幫忙,本來要摘一天的菜,倒是半天就給摘出來了。
雖說戰士們中午還是沒吃成,但晚上肯定可以吃到了。
下午他們又把新發芽起來的四季豆的架子搭了起來。
現在有了肖順來,雖說他腿不太方便,但真的到出力的時候,還真得是他上。
說好三天後來的穀爸一行人,卻是在五天後才到了縣城裏。
隻是他們到的時候都是晚上了,也就隻能在縣招待所裏住了一個晚上。
還找到了武裝部值班的人員,這才給團裏打了個電話來。
擔心了兩天的穀三丁正好在值班呢。聽說爸媽到了,終於放心了。
第二天早上,他請示了許政委,開車進縣城去接了四位老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