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幾十年後,這樣的年輕人的婚禮一定是要講究浪漫的。
一定是鮮花,鑽戒,婚紗,酒店一樣不少。
但在這個樸實的年代,沒有人會有那種浪漫的想法,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那是資本主義的腐敗思想。
而在那個年代,特別是軍人,更不可能搞鋪張浪費的。
第二天,梁新月問起了鄒文清要怎麽辦婚禮。鄒文清紅著臉說道:
“其實,我們兩家的家長都是同意了的,但我還是想先寫家裏寫封信,得到家裏的許可,結了婚,我就暫時不回城裏,看看爸媽的意見。三丁說,不搞那些,就請大家吃一頓飯吧。”
“我和他是從小就認識的,我們是一個院子長大的,他和我大哥是同學,我大哥也是當兵去了,他也響應了國家的號召當了兵。”
“隻是他當的兵與哥哥的不一樣,哥哥隔一年就可以休假回來看看,他一走就是六年沒有消息。去年和家裏聯係上了。然後我爸媽和他爸媽就言談中有把我們說在一起的意思。”
“這次他休假回來,我也大學畢業,本來分配我到郵局工作的,我…我想跟他來這裏看看,我就拒絕了。我爸媽也是同意了的。”
“在我爸媽那裏,簡直把他當他們的另一個兒子那樣。從小他就討我們院子裏的長輩們的喜歡。他沒消息的六年,我們院子裏都沒有人請過客熱鬧過。大家都擔心熱鬧了會刺激到他爸媽。”
“這次他回來,我們院子裏好八家人,整整在一起吃了半個月的飯,都天天團圓,家家在外的子女收到消息的都趕了回來,你不知道有多熱鬧。從那時起,我就想跟著他。”
梁新月明白了,這姑娘對老穀,除了有對軍人的仰慕外,怕是的把穀三丁當偶像一樣了。
“你看過這裏的生活情況,冬天時,更差。外麵的人進不來,裏麵出不去,雪會斷了山路。你還是想留在這裏嗎?”
鄒文清想了一下說道:
“你們都走過來了,我想我也能。我們大院裏的夫妻,都是恩恩愛愛一輩子,從未有哪一家人兩口子吵個嘴的。我在這裏也感覺到了這種氛圍。”
“我讀書時有個老師講過,一個人的性情如何,日子過得幸福不,與他周圍的人很大的關係。我是認可這種說法的。嫂子你雖還年輕,但這點做得很好,這個院子裏的人都被團結了起來,很好。”
梁新月笑了一下,她倒是沒說,自己隻是在這裏太過寂寞,如果還是和她們以前選擇的那樣生活,自己就永遠隻有一個人。
而且,自己是想盡快的融入到這個年代來,所以,總是在與這些人的接觸中,盡可能的學著他們的一些言談和舉止。
上輩子的事,每每午夜想起,也隻有感歎。不管在哪裏,活著就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對自己來說,也不算得難,上輩子在農學院裏,大家還是學生,也算是比較單純,還沒有接觸到更多社會上的複雜的環境和人心。
到了這個年代,這個大院子裏的人,都是那種單純簡單的人,她們都隻知道相夫教子,過自己的小日子,幹起活來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
沒有更多的心思。
所以,在這裏,梁新月稍有點算計,當然,這種算計也是為了大家過日子的打算。這樣一算計,就成了這些軍嫂中的頭,她們信她,願意聽她的話做事。
這讓梁新月也有種成就感。當然,這種成就還得是大家認同的。
看著眼前的大學畢業的鄒文清,梁新月多問這些,就是想讓她想清楚自己的前程。
鄒文清雖說讀了大學,但似乎更在意家庭的那種幸福感。
鄒文清肯定的說道:
“我知道你的意思,姐,你放心,我真的想好了。我來了這裏,也知道了他當兵的苦,我能跟著吃苦。有心裏準備。”
“那就好。明天你就跟我進城,我們去挑選一些東西回來把你們的新房布置一下,還有,總得買個大紅被子吧,雖說現在條件艱苦,但婚禮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還是要讓自己後半輩子想來都覺得是幸福的才好。”
鄒文清笑著看向梁新月:
“我都聽你的。”
育在後院的玉米苗也長出了第三片葉子,按說也是可以移栽了,但明天是十天進一次城的日子。
錯過了明天就得再等十天。
估計穀三丁是等不了的。所以,今天梁新月她們就沒有再開荒。
梁新月就帶著幾個嫂子開始把開出來的地給挖出來。挖了一部分出來了,梁新月拿來一根樹枝,在邊上比劃著什麽:
“嫂子,你這是在做什麽?”
不懂就問,是鄒文清的美德。
“我量一下,這塊地要用來種玉米,我們要先把地深挖一下,再把地分成壟,我這是最一下我們壟與壟間的距離。以後玉米地裏還可以套種大豆,這樣就話就能雙豐收。”
種地要量一量?還要算一算?
還要套種?
這些知識對鄒文清來說,都是不懂的,但看向梁新月的眼光是崇拜的。
“嫂子,你種地也要算算?”
知青再一次被派上了用場。
“我們那裏的知青裏有個農學的,他懂,他跟我們隊長說要怎麽種,我們隊長不聽他的。然後他就請求分了一塊地給他自己種。沒想到,他的畝產比我們隊裏的其他地都高。而且他的那塊地還是差的石子地。”
鄒文清聽得很認真。這東西很容易學,她就幫著梁新月移動樹枝,然後做好記號。
梁新月又拿出繩子,一頭綁了一根樹枝插到了地上,另一邊拉到了地的底下。
然後幾個嫂子就沿著這個繩子開始分壟。
幾個人打著配合,一下午就分出來不少。
“剩下的,我把這個距離測出來了,明天我要和小鄒去一趟縣城,你們有什麽要帶的不?然後你們在家,就像今天這樣把這剩下的給分好壟就成,後天,我們就可以移種玉米苗了。”
一定是鮮花,鑽戒,婚紗,酒店一樣不少。
但在這個樸實的年代,沒有人會有那種浪漫的想法,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那是資本主義的腐敗思想。
而在那個年代,特別是軍人,更不可能搞鋪張浪費的。
第二天,梁新月問起了鄒文清要怎麽辦婚禮。鄒文清紅著臉說道:
“其實,我們兩家的家長都是同意了的,但我還是想先寫家裏寫封信,得到家裏的許可,結了婚,我就暫時不回城裏,看看爸媽的意見。三丁說,不搞那些,就請大家吃一頓飯吧。”
“我和他是從小就認識的,我們是一個院子長大的,他和我大哥是同學,我大哥也是當兵去了,他也響應了國家的號召當了兵。”
“隻是他當的兵與哥哥的不一樣,哥哥隔一年就可以休假回來看看,他一走就是六年沒有消息。去年和家裏聯係上了。然後我爸媽和他爸媽就言談中有把我們說在一起的意思。”
“這次他休假回來,我也大學畢業,本來分配我到郵局工作的,我…我想跟他來這裏看看,我就拒絕了。我爸媽也是同意了的。”
“在我爸媽那裏,簡直把他當他們的另一個兒子那樣。從小他就討我們院子裏的長輩們的喜歡。他沒消息的六年,我們院子裏都沒有人請過客熱鬧過。大家都擔心熱鬧了會刺激到他爸媽。”
“這次他回來,我們院子裏好八家人,整整在一起吃了半個月的飯,都天天團圓,家家在外的子女收到消息的都趕了回來,你不知道有多熱鬧。從那時起,我就想跟著他。”
梁新月明白了,這姑娘對老穀,除了有對軍人的仰慕外,怕是的把穀三丁當偶像一樣了。
“你看過這裏的生活情況,冬天時,更差。外麵的人進不來,裏麵出不去,雪會斷了山路。你還是想留在這裏嗎?”
鄒文清想了一下說道:
“你們都走過來了,我想我也能。我們大院裏的夫妻,都是恩恩愛愛一輩子,從未有哪一家人兩口子吵個嘴的。我在這裏也感覺到了這種氛圍。”
“我讀書時有個老師講過,一個人的性情如何,日子過得幸福不,與他周圍的人很大的關係。我是認可這種說法的。嫂子你雖還年輕,但這點做得很好,這個院子裏的人都被團結了起來,很好。”
梁新月笑了一下,她倒是沒說,自己隻是在這裏太過寂寞,如果還是和她們以前選擇的那樣生活,自己就永遠隻有一個人。
而且,自己是想盡快的融入到這個年代來,所以,總是在與這些人的接觸中,盡可能的學著他們的一些言談和舉止。
上輩子的事,每每午夜想起,也隻有感歎。不管在哪裏,活著就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對自己來說,也不算得難,上輩子在農學院裏,大家還是學生,也算是比較單純,還沒有接觸到更多社會上的複雜的環境和人心。
到了這個年代,這個大院子裏的人,都是那種單純簡單的人,她們都隻知道相夫教子,過自己的小日子,幹起活來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
沒有更多的心思。
所以,在這裏,梁新月稍有點算計,當然,這種算計也是為了大家過日子的打算。這樣一算計,就成了這些軍嫂中的頭,她們信她,願意聽她的話做事。
這讓梁新月也有種成就感。當然,這種成就還得是大家認同的。
看著眼前的大學畢業的鄒文清,梁新月多問這些,就是想讓她想清楚自己的前程。
鄒文清雖說讀了大學,但似乎更在意家庭的那種幸福感。
鄒文清肯定的說道:
“我知道你的意思,姐,你放心,我真的想好了。我來了這裏,也知道了他當兵的苦,我能跟著吃苦。有心裏準備。”
“那就好。明天你就跟我進城,我們去挑選一些東西回來把你們的新房布置一下,還有,總得買個大紅被子吧,雖說現在條件艱苦,但婚禮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還是要讓自己後半輩子想來都覺得是幸福的才好。”
鄒文清笑著看向梁新月:
“我都聽你的。”
育在後院的玉米苗也長出了第三片葉子,按說也是可以移栽了,但明天是十天進一次城的日子。
錯過了明天就得再等十天。
估計穀三丁是等不了的。所以,今天梁新月她們就沒有再開荒。
梁新月就帶著幾個嫂子開始把開出來的地給挖出來。挖了一部分出來了,梁新月拿來一根樹枝,在邊上比劃著什麽:
“嫂子,你這是在做什麽?”
不懂就問,是鄒文清的美德。
“我量一下,這塊地要用來種玉米,我們要先把地深挖一下,再把地分成壟,我這是最一下我們壟與壟間的距離。以後玉米地裏還可以套種大豆,這樣就話就能雙豐收。”
種地要量一量?還要算一算?
還要套種?
這些知識對鄒文清來說,都是不懂的,但看向梁新月的眼光是崇拜的。
“嫂子,你種地也要算算?”
知青再一次被派上了用場。
“我們那裏的知青裏有個農學的,他懂,他跟我們隊長說要怎麽種,我們隊長不聽他的。然後他就請求分了一塊地給他自己種。沒想到,他的畝產比我們隊裏的其他地都高。而且他的那塊地還是差的石子地。”
鄒文清聽得很認真。這東西很容易學,她就幫著梁新月移動樹枝,然後做好記號。
梁新月又拿出繩子,一頭綁了一根樹枝插到了地上,另一邊拉到了地的底下。
然後幾個嫂子就沿著這個繩子開始分壟。
幾個人打著配合,一下午就分出來不少。
“剩下的,我把這個距離測出來了,明天我要和小鄒去一趟縣城,你們有什麽要帶的不?然後你們在家,就像今天這樣把這剩下的給分好壟就成,後天,我們就可以移種玉米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