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
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 作者:懶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曆史上比較抗揍的一個王朝,大宋王朝就是其中之一。
不論北宋還是南宋,他們不是被外敵整天揍,就是在處理內部起義軍,總之就是每年戰爭接連不斷。
據統計,兩宋時期總共出現過434次起義,結果沒有一次成功的,這是為何?主要原因有三點。
全都需要錢
起義這兩個字,基本上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的,還沒有說,哪個朝代沒有過起義軍。
大家可別小看了起義軍們,他們可是能影響朝代更替的。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後就是被起義軍推翻的,比如大秦、大唐、大元、大清等。
按照常理來說,起義軍出現得越多,那這個王朝被滅亡的概率也就越大,但兩宋300多年的時間,434次起義,居然沒有一次能夠把宋朝給推翻,這個屬實離譜。
要知道,兩宋當時可都是有外敵環繞的。
再加上內部又很不穩定,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被推翻,但他們卻頂住了這400多次壓力,至於其中的原因,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說白了就是有錢。
南宋那時候可能差點,北宋就相對來說非常富有了。
據說北宋最富裕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都快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了。
了解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北宋那時候打仗,不論打贏還是打輸,每次基本上都會給敵人送點錢。
雖然說送得挺多的,但對北宋來說基本無傷大雅,因為人家有的是錢。
宋朝那時候之所以擁有空前的財富,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基本上涵蓋了各個領域。如果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那時候的貿易交往的確非常發達。
雖然說後來的南宋沒有那麽繁榮富裕了,但最起碼他們還是有那個基礎的,比如海外貿易依舊興盛。
想必這時就會有人問了:“既然北宋這麽有錢,那為什麽還會有人起義?”
縱觀曆史上那些起義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生活貧困,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所以他們才鋌而走險。
有一說一,要是參與起義的話,大部分時候的確是能吃飽飯穿上衣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家有錢不一定代表百姓們也有錢,有時候,古代是沒法和我們現代比的。
就拿我們現代來說,全國大部分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飽飯穿暖衣。即便是最底層的,也依舊如此,但是在古代就不行了。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論古代哪個封建王朝的最底層老百姓,他們都是一貧如洗,吃不起飯,穿不起過冬的衣服。
哪怕是富貴如宋朝也是如此,至於為何?這自然就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了。
隻要處在封建社會中,不管這個王朝有多強大,他們都解決不了最底層老百姓的溫飽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每個王朝都會出現起義軍。
既然有了起義軍,那肯定得出兵圍剿啊。打仗最需要的是什麽?士兵還是武器裝備?這些都不是,而是最重要的錢。
不論什麽時候打仗,雙方打的其實都是錢,想必這時就會有人說了:“錢真的有這麽重要?”那是自然。
明朝最後的時候,外有新建立的清朝虎視眈眈,內有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崇禎那時候雖有心剿滅李自成他們,但奈何是真的沒錢了。
難得的團結
當時窮到了什麽程度?崇禎為了打仗,居然讓大臣們捐錢,實在是太可憐了,一國皇帝居然淪落到這種地步。
所以說,要想剿滅那麽多的起義軍,大量的資金是不可缺少的。
比較幸運的是,兩宋那時候都不算缺錢,所以麵對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他們都能拿出錢來,隻要有錢,一切自然好說。
在許多人印象中,不論北宋還是南宋,打仗好像都不太行。
其實不是將領和士兵們打仗不行,而是上麵的統治者不給力。
要是把西漢王朝的漢武帝叫過來,那風氣瞬間就不一樣了,漢武帝曾說:“寇可往,我亦可往!”
既然人家能來打自己,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去攻打他們?所以說漢武帝要是來帶領北宋,指定能讓他們成為西漢那樣的世界最強國。
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皇帝們一個個都跟大草包似的,手下的士兵和將領們就算再有心,也沒有他們發揮能力的機會。
南宋和北宋雖然說抵禦外敵不太行,但對付那些起義軍還是綽綽有餘的。再怎麽說,那些也是經過訓練的正規軍。
而且那時候對付起義軍也不隻是打,還招安呢,簡單來說就是先把起義軍們給揍一頓,然後等他們招架不住時,再勸他們接受招安。
一般來說,起義軍都會接受招安,因為他們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
與其毫無意義地去送死,還不如接受招安呢,宋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然,這個宋江就是正史中的了,而不是小說中的那個。
要想讓起義軍們乖乖接受招安,沒有錢怎麽行呢,總得給人家點好處吧。
所以總的來說,金錢的確能深深影響起義軍,其次就是大家那時候太團結了。
要說最難得可貴的,就是大家團結在一起,那兩宋那時候為何能團結起來?自然是因為有外敵了。
不論北宋還是南宋,外敵基本上是有的,而且問題都很嚴重。要是稍有不慎城池被破,那很有可能會國破家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麵對外敵入侵時非常團結。那種團結既可以說是因為時局被迫,也可以說是他們自願的,總之就是大家能走到一起。
尤其是北宋滅亡、南宋剛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大家可是很團結的。
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再往南邊退,那就隻能一頭紮進海裏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隻能團結起來奮力抵抗敵人,如此才能有一線生機,這時候可是非常感人。
所以說,這時要是出現了起義軍,那大家可是非常痛恨他們的。
在當時人看來,國家正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卻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幫忙抵禦外敵,還跟那些外敵一樣。
所以兩宋時候的起義軍,是非常不受大家同情的。
那站在我們如今的角度來看,他們起義真是錯的嗎?當然不是。
製造輿論的文人
對於那些普通老百姓們而言,他們隻是想吃上一頓飽飯而已,他們有錯嗎?自然沒有。
人家連飯都吃不起了,你還跟人家談什麽國家大義。如果是你吃不起飯,你還能聽得進去什麽國家大義?
所以這第二個原因,看似非常難得,其實也是有些殘酷的。
至於最後的原因,就跟兩宋時期的文風有關了。
一般來說,大部分王朝對於文官和武官都是一碗水端平的,畢竟這倆就跟兒子和閨女似的,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但在兩宋可就不一樣了,那可真是典型的重文輕武啊,這個太讓人費解了。
如果你說一個王朝重武輕文,那很好理解,無非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或者開疆拓土嘛,總之就是對國家安全非常有利。
但重文輕武著實不理解,難道等戰爭爆發後,讓那些文人去當炮灰?
當然了,那些文人們也不都是一無是處。
也正是因為兩宋的文風非常重,所以那時候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比如王安石、範仲淹、蘇軾等。
或許這時就會有人說了:“這些文人又不打仗,他們又會對那些起義軍造成什麽影響?”他們影響可大了。
這些文人最主要的影響,那就是製造輿論。
比如說國內出現了起義軍,那這些文人就開始提筆工作了。簡單來說就是陳述一下這些起義軍們的不好,比如說他們不愛國淨搗亂等。
等激起大家的情緒後,最後他們來一句:“讓我們一起打敗他們吧!”如此一來大家就會團結起來剿滅起義軍。
如果說是外敵來了,那就是號召大家一起保家衛國。
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文人最主要的影響就是讓大家的思想始終一致。
經過那些文人們輿論的影響,隻要出現了起義軍,那大家就會覺得他們是壞的,誰也不會考慮他們究竟為何起義造反。
既然已經把起義軍這個壞人形象給固定住了,那誰還敢去幫他們?要是有人敢幫,就會立刻被消滅,家族都會遭殃。
如此一來,大部分起義軍都是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不可能戰勝朝廷正規軍。
曆史上那些起義成功推翻王朝的,就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人來投靠他們,而文人們所防止的,就是從根源上不讓起義軍做大做強。
思想被固定,果然很可怕。
以上就是兩宋能夠輕鬆應對434次起義的主要三點原因,說白了就是,能文能武的同時還得有錢,缺了哪一樣,兩宋都有可能提前滅亡。
但不論如何,應付不了強大的外敵,縱使再能文能武,還有錢,最後的結局還是那個樣兒。
不論北宋還是南宋,他們不是被外敵整天揍,就是在處理內部起義軍,總之就是每年戰爭接連不斷。
據統計,兩宋時期總共出現過434次起義,結果沒有一次成功的,這是為何?主要原因有三點。
全都需要錢
起義這兩個字,基本上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的,還沒有說,哪個朝代沒有過起義軍。
大家可別小看了起義軍們,他們可是能影響朝代更替的。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後就是被起義軍推翻的,比如大秦、大唐、大元、大清等。
按照常理來說,起義軍出現得越多,那這個王朝被滅亡的概率也就越大,但兩宋300多年的時間,434次起義,居然沒有一次能夠把宋朝給推翻,這個屬實離譜。
要知道,兩宋當時可都是有外敵環繞的。
再加上內部又很不穩定,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被推翻,但他們卻頂住了這400多次壓力,至於其中的原因,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說白了就是有錢。
南宋那時候可能差點,北宋就相對來說非常富有了。
據說北宋最富裕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都快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了。
了解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北宋那時候打仗,不論打贏還是打輸,每次基本上都會給敵人送點錢。
雖然說送得挺多的,但對北宋來說基本無傷大雅,因為人家有的是錢。
宋朝那時候之所以擁有空前的財富,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基本上涵蓋了各個領域。如果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那時候的貿易交往的確非常發達。
雖然說後來的南宋沒有那麽繁榮富裕了,但最起碼他們還是有那個基礎的,比如海外貿易依舊興盛。
想必這時就會有人問了:“既然北宋這麽有錢,那為什麽還會有人起義?”
縱觀曆史上那些起義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生活貧困,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所以他們才鋌而走險。
有一說一,要是參與起義的話,大部分時候的確是能吃飽飯穿上衣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家有錢不一定代表百姓們也有錢,有時候,古代是沒法和我們現代比的。
就拿我們現代來說,全國大部分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飽飯穿暖衣。即便是最底層的,也依舊如此,但是在古代就不行了。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論古代哪個封建王朝的最底層老百姓,他們都是一貧如洗,吃不起飯,穿不起過冬的衣服。
哪怕是富貴如宋朝也是如此,至於為何?這自然就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了。
隻要處在封建社會中,不管這個王朝有多強大,他們都解決不了最底層老百姓的溫飽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每個王朝都會出現起義軍。
既然有了起義軍,那肯定得出兵圍剿啊。打仗最需要的是什麽?士兵還是武器裝備?這些都不是,而是最重要的錢。
不論什麽時候打仗,雙方打的其實都是錢,想必這時就會有人說了:“錢真的有這麽重要?”那是自然。
明朝最後的時候,外有新建立的清朝虎視眈眈,內有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崇禎那時候雖有心剿滅李自成他們,但奈何是真的沒錢了。
難得的團結
當時窮到了什麽程度?崇禎為了打仗,居然讓大臣們捐錢,實在是太可憐了,一國皇帝居然淪落到這種地步。
所以說,要想剿滅那麽多的起義軍,大量的資金是不可缺少的。
比較幸運的是,兩宋那時候都不算缺錢,所以麵對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他們都能拿出錢來,隻要有錢,一切自然好說。
在許多人印象中,不論北宋還是南宋,打仗好像都不太行。
其實不是將領和士兵們打仗不行,而是上麵的統治者不給力。
要是把西漢王朝的漢武帝叫過來,那風氣瞬間就不一樣了,漢武帝曾說:“寇可往,我亦可往!”
既然人家能來打自己,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去攻打他們?所以說漢武帝要是來帶領北宋,指定能讓他們成為西漢那樣的世界最強國。
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皇帝們一個個都跟大草包似的,手下的士兵和將領們就算再有心,也沒有他們發揮能力的機會。
南宋和北宋雖然說抵禦外敵不太行,但對付那些起義軍還是綽綽有餘的。再怎麽說,那些也是經過訓練的正規軍。
而且那時候對付起義軍也不隻是打,還招安呢,簡單來說就是先把起義軍們給揍一頓,然後等他們招架不住時,再勸他們接受招安。
一般來說,起義軍都會接受招安,因為他們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
與其毫無意義地去送死,還不如接受招安呢,宋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然,這個宋江就是正史中的了,而不是小說中的那個。
要想讓起義軍們乖乖接受招安,沒有錢怎麽行呢,總得給人家點好處吧。
所以總的來說,金錢的確能深深影響起義軍,其次就是大家那時候太團結了。
要說最難得可貴的,就是大家團結在一起,那兩宋那時候為何能團結起來?自然是因為有外敵了。
不論北宋還是南宋,外敵基本上是有的,而且問題都很嚴重。要是稍有不慎城池被破,那很有可能會國破家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麵對外敵入侵時非常團結。那種團結既可以說是因為時局被迫,也可以說是他們自願的,總之就是大家能走到一起。
尤其是北宋滅亡、南宋剛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大家可是很團結的。
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再往南邊退,那就隻能一頭紮進海裏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隻能團結起來奮力抵抗敵人,如此才能有一線生機,這時候可是非常感人。
所以說,這時要是出現了起義軍,那大家可是非常痛恨他們的。
在當時人看來,國家正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卻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幫忙抵禦外敵,還跟那些外敵一樣。
所以兩宋時候的起義軍,是非常不受大家同情的。
那站在我們如今的角度來看,他們起義真是錯的嗎?當然不是。
製造輿論的文人
對於那些普通老百姓們而言,他們隻是想吃上一頓飽飯而已,他們有錯嗎?自然沒有。
人家連飯都吃不起了,你還跟人家談什麽國家大義。如果是你吃不起飯,你還能聽得進去什麽國家大義?
所以這第二個原因,看似非常難得,其實也是有些殘酷的。
至於最後的原因,就跟兩宋時期的文風有關了。
一般來說,大部分王朝對於文官和武官都是一碗水端平的,畢竟這倆就跟兒子和閨女似的,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但在兩宋可就不一樣了,那可真是典型的重文輕武啊,這個太讓人費解了。
如果你說一個王朝重武輕文,那很好理解,無非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或者開疆拓土嘛,總之就是對國家安全非常有利。
但重文輕武著實不理解,難道等戰爭爆發後,讓那些文人去當炮灰?
當然了,那些文人們也不都是一無是處。
也正是因為兩宋的文風非常重,所以那時候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比如王安石、範仲淹、蘇軾等。
或許這時就會有人說了:“這些文人又不打仗,他們又會對那些起義軍造成什麽影響?”他們影響可大了。
這些文人最主要的影響,那就是製造輿論。
比如說國內出現了起義軍,那這些文人就開始提筆工作了。簡單來說就是陳述一下這些起義軍們的不好,比如說他們不愛國淨搗亂等。
等激起大家的情緒後,最後他們來一句:“讓我們一起打敗他們吧!”如此一來大家就會團結起來剿滅起義軍。
如果說是外敵來了,那就是號召大家一起保家衛國。
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文人最主要的影響就是讓大家的思想始終一致。
經過那些文人們輿論的影響,隻要出現了起義軍,那大家就會覺得他們是壞的,誰也不會考慮他們究竟為何起義造反。
既然已經把起義軍這個壞人形象給固定住了,那誰還敢去幫他們?要是有人敢幫,就會立刻被消滅,家族都會遭殃。
如此一來,大部分起義軍都是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不可能戰勝朝廷正規軍。
曆史上那些起義成功推翻王朝的,就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人來投靠他們,而文人們所防止的,就是從根源上不讓起義軍做大做強。
思想被固定,果然很可怕。
以上就是兩宋能夠輕鬆應對434次起義的主要三點原因,說白了就是,能文能武的同時還得有錢,缺了哪一樣,兩宋都有可能提前滅亡。
但不論如何,應付不了強大的外敵,縱使再能文能武,還有錢,最後的結局還是那個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