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二八節荀子之儒
金禪杖遇風而長,如一根擎天金柱,頂上三個金環敲著禪杖,就如廟堂裏的和尚在敲著木魚,“梆梆梆”的聲音一下一下的散向無盡的虛空,在寂寞的月色裏顯得格外的清晰,彷佛有一種無窮的魔力,在行著遠古的召喚。
天玄子首當其衝,隻覺得那那金環每敲動一下,自己心中的戰意便減少了一分,天玄子暗自皺眉,再如此下去,怕是不用慧空與李易來相攻擊,自己便要先認輸了。
天玄子一聲清嘯,先是將手中拂塵向著李易一掃,繼而大喝一聲:“跬步千裏,疾!”天玄子的雙腳突然急速的蹬踏著,越踩越快間,身子浮動起來如同鬼魅,四麵八方盡是天玄子的影子所化成的青光,層層疊疊,莫可分辨!
金禪杖頓時失去了攻擊的目標,禪杖上的金光慢慢的黯淡下來,那三個金環也不再敲響,隨時要從空中掉下來一般。
慧空似早就料到了天玄子有此反應,宣了聲佛號後往蹲坐下來,一手置於丹田之上,一手置於山中之下,眉目低垂寶相莊嚴,慧空猛然間睜開雙眼,一字一頓的念道:“南無阿彌陀佛,佛眼如是得觀!”
慧空雙手驀的變成了金色,在夜色中散發著朦朧的金光,格外的引人注目,慧空將雙手慢慢合攏,金光便在慧空雙手間凝聚成行,分明便是一隻金色的眼睛。
佛教《涅槃經》雲,佛祖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有“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正因為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擁有那能看遍天地萬物的“佛眼”,所以佛祖在能佛光普照,佛法無邊!
佛眼緩緩的升到空中,就如太陽的冉冉升起,一切的黑暗再無所遁形,天玄子身影雖快,可是在佛眼的照耀下,總是在地上留下一道長長的影子。
佛眼一出,空中的金禪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通體的梵文變得無比的清晰透徹,金禪杖此刻像長了眼睛一般,三個金環齊齊敲出一聲古樸清越的長鳴,如影隨形,追擊天玄子而去。
然而就在先前金禪杖“打盹”的那一刹那間,天玄子已經在李易慧空的夾擊下緩過氣來,天玄子忽然停下了腳步,將手中的拂塵把柄往地上一插,拂塵登時入地三寸倒立起來,根根白須倒垂下來,宛若一朵盛開的白蓮花,一望之下純潔無比。
天玄子一聲大喝,站立於那拂塵之上,抬眼仰首直望蒼天,這一刻的天玄子,不似一位出世無為的道士,更像一位入世求索的大儒,隱隱又帶著看透世間,天下盡在掌握的豪情。
天玄子祭起手中的白玉小尺,遙遙指著那慧空的佛眼,朗聲念道:“天地有常!”念罷,天玄子舉起白玉小尺,在虛空中天地人三才方位上連敲三下。
任你“佛眼”可以看透天地,那又如何?我的天地依然是我的天地,依然在按照天地原本的規律在繼續的運行著!
就在白玉小尺的敲動間,天玄子的頭頂上的虛空忽然升起了一張由青、白、紅三色光芒織就的“天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自也不讓那金禪杖落下來。
天網與金禪杖避無可避,如利矛遇見了堅盾,又如海潮遇見了礁石,“轟”的一聲中,兩者直撞而上。
慧空身子猛的一晃,麵上一道潮紅閃過,顯然不大好受,金禪杖的去勢一緩。
天玄子因有李易的牽扯,被慧空搶去了先手,這會兒以下對上,自要比慧空更辛苦,天玄子一聲悶哼,腳底下“喀嚓”一聲,拂塵往下一沉,又是入土三寸,隻留下一小半還露在外邊。
天玄子與慧空各不相讓,一時間也奈何對方不得,於是兩人咬緊牙關,在那裏頂起牛來。
天玄子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慧空身上,李易自不再受得什麽壓力,待得李易放出一記妖雷訣,那些先前將李易層層圍住的黃色的氣牆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饒是如此,李易也是覺得渾身熱血翻騰,氣力如被抽幹了一般。
天玄子與慧空兩人如今已然是全麵比拚,李易也不好去插上一手,故李易調息了一會,複又回到閣樓之上,與蘇媚一起觀戰。
“師兄,你可識得天玄子手中的那把白玉小尺喚什麽名字?居然可以和玄奘**師傳下來的金禪杖對打而不落下風,當真了得!”蘇媚望著場中的兩人,嘖嘖稱奇。
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奉唐太宗李世民旨意,前往佛教發源地天竺取經,由九州而去天竺,需要經過那妖魔鬼怪成群的西疆大荒,玄奘**師數次遇險,幸而身懷佛教三寶,才得以一次次的逢凶化吉,這佛教三寶便是玄奘法師的金禪杖、金袈裟、金缽盂。
金袈裟與金缽盂乃是禪宗祖庭少林寺之物,玄奘得道後自要歸還,而金禪杖相傳乃是玄奘率唐太宗李世民的左右護法門神秦瓊、尉遲敬德二人親采首陽山之銅煉製,由大唐九九八十一位高僧佛法加持而成。
佛教《金剛經》記載:觀音菩薩乃是奉西天如來佛祖之命,在東土九州布道的第一尊菩薩,其道場為南海普陀山,是以玄奘便將自己的金禪杖贈與了普陀山觀音禪院,並成為了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也正是因為金禪杖乃是玄奘法師降妖除魔之物,所以蘇媚才在金禪杖被慧空使將出來的時候,覺得壓抑無比,蘇媚還僅僅隻是個旁觀者,現在見得這金禪杖竟然收拾不了白玉小尺,難怪蘇媚要大感不可思議了。
李易仔細的端詳了一番那把白玉小尺,想著天玄子方才使用道術的名字“跬步千裏”、“天地有常”,突的腦海中一個激靈,道:“我懂了,原來天玄子前輩並非道教中人,而是儒教荀子學派傳人,難怪方才天玄子前輩說‘儒道佛’三教大戰。”
李易飽讀詩書,自想得到“跬步千裏”乃是出自《荀子*勸學》的“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句,而“天地有常”乃是《荀子*天論》中“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句的衍生。
荀子為先秦“七子”(老莊孔孟荀墨韓)之一,學問自不必說,在儒家孔老夫子提出“仁”核心思想,孟子提出“義”核心思想後,荀子提出了“禮”核心思想。
但荀子的思想卻與孔孟二人有些背道而馳,荀子的“禮”是天地人倫間的“規範之禮”,荀子反對孔子的“敬天地鬼神”之“虛禮”,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觀點針鋒相對,說是“人性本惡”。
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在需要“規範之禮”去約束人性,讓人性得到後天的教育。
也因為如此,荀子在九州曆史上的定位比較尷尬,儒教以“孔孟之道”標榜於世,你老人家將孔孟都給否定了,叫別人怎麽混?故那些“孔孟傳人”大多不認為荀子乃是儒家正宗,而是法家旁門。
而荀子的兩位赫赫有名的弟子也給了攻訐荀子的人一個借口,這兩位弟子正是開法家一脈的韓非子與將法家實踐到治國高度的李斯(小說之言,請勿深究!)。
荀子說天地間都有“規範之禮”,那好,韓非子便提出以“法”、“術”、“勢”三個方法來將這天地間的“規範之禮”來實現,而李斯幹脆跑去輔佐秦始皇嬴政統一了諸侯六國,在“焚書坑儒”後,再行那九州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夠“規範”吧!
李易為蘇媚絮絮叨叨的講起了荀子故事,蘇媚“嗯嗯嗯”的連連點頭,待得李易講完後,蘇媚才一翻白眼,道:“師兄,我是問那白玉小尺的名字,你與我講荀子大儒有何用?”
李易的鬱悶溢於言表,差點就要吐出血來,道:“厄……這個……名字我也不知!”
見得李易模樣,蘇媚忍不住“噗嗤”一聲便笑將出來。李易回頭望去,見蘇媚在悠悠拂過的晚風中,有淡淡月色的清輝灑在身上,一襲白裙亭亭玉立,顯得那般的純潔無暇,玲瓏脫俗,隻如月宮裏的嫦娥降臨了塵世,又如深夜裏靜靜綻放的優曇花,在不知不覺間,便讓李易有暗香盈袖……
二八節荀子之儒
金禪杖遇風而長,如一根擎天金柱,頂上三個金環敲著禪杖,就如廟堂裏的和尚在敲著木魚,“梆梆梆”的聲音一下一下的散向無盡的虛空,在寂寞的月色裏顯得格外的清晰,彷佛有一種無窮的魔力,在行著遠古的召喚。
天玄子首當其衝,隻覺得那那金環每敲動一下,自己心中的戰意便減少了一分,天玄子暗自皺眉,再如此下去,怕是不用慧空與李易來相攻擊,自己便要先認輸了。
天玄子一聲清嘯,先是將手中拂塵向著李易一掃,繼而大喝一聲:“跬步千裏,疾!”天玄子的雙腳突然急速的蹬踏著,越踩越快間,身子浮動起來如同鬼魅,四麵八方盡是天玄子的影子所化成的青光,層層疊疊,莫可分辨!
金禪杖頓時失去了攻擊的目標,禪杖上的金光慢慢的黯淡下來,那三個金環也不再敲響,隨時要從空中掉下來一般。
慧空似早就料到了天玄子有此反應,宣了聲佛號後往蹲坐下來,一手置於丹田之上,一手置於山中之下,眉目低垂寶相莊嚴,慧空猛然間睜開雙眼,一字一頓的念道:“南無阿彌陀佛,佛眼如是得觀!”
慧空雙手驀的變成了金色,在夜色中散發著朦朧的金光,格外的引人注目,慧空將雙手慢慢合攏,金光便在慧空雙手間凝聚成行,分明便是一隻金色的眼睛。
佛教《涅槃經》雲,佛祖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有“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正因為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擁有那能看遍天地萬物的“佛眼”,所以佛祖在能佛光普照,佛法無邊!
佛眼緩緩的升到空中,就如太陽的冉冉升起,一切的黑暗再無所遁形,天玄子身影雖快,可是在佛眼的照耀下,總是在地上留下一道長長的影子。
佛眼一出,空中的金禪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通體的梵文變得無比的清晰透徹,金禪杖此刻像長了眼睛一般,三個金環齊齊敲出一聲古樸清越的長鳴,如影隨形,追擊天玄子而去。
然而就在先前金禪杖“打盹”的那一刹那間,天玄子已經在李易慧空的夾擊下緩過氣來,天玄子忽然停下了腳步,將手中的拂塵把柄往地上一插,拂塵登時入地三寸倒立起來,根根白須倒垂下來,宛若一朵盛開的白蓮花,一望之下純潔無比。
天玄子一聲大喝,站立於那拂塵之上,抬眼仰首直望蒼天,這一刻的天玄子,不似一位出世無為的道士,更像一位入世求索的大儒,隱隱又帶著看透世間,天下盡在掌握的豪情。
天玄子祭起手中的白玉小尺,遙遙指著那慧空的佛眼,朗聲念道:“天地有常!”念罷,天玄子舉起白玉小尺,在虛空中天地人三才方位上連敲三下。
任你“佛眼”可以看透天地,那又如何?我的天地依然是我的天地,依然在按照天地原本的規律在繼續的運行著!
就在白玉小尺的敲動間,天玄子的頭頂上的虛空忽然升起了一張由青、白、紅三色光芒織就的“天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自也不讓那金禪杖落下來。
天網與金禪杖避無可避,如利矛遇見了堅盾,又如海潮遇見了礁石,“轟”的一聲中,兩者直撞而上。
慧空身子猛的一晃,麵上一道潮紅閃過,顯然不大好受,金禪杖的去勢一緩。
天玄子因有李易的牽扯,被慧空搶去了先手,這會兒以下對上,自要比慧空更辛苦,天玄子一聲悶哼,腳底下“喀嚓”一聲,拂塵往下一沉,又是入土三寸,隻留下一小半還露在外邊。
天玄子與慧空各不相讓,一時間也奈何對方不得,於是兩人咬緊牙關,在那裏頂起牛來。
天玄子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慧空身上,李易自不再受得什麽壓力,待得李易放出一記妖雷訣,那些先前將李易層層圍住的黃色的氣牆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饒是如此,李易也是覺得渾身熱血翻騰,氣力如被抽幹了一般。
天玄子與慧空兩人如今已然是全麵比拚,李易也不好去插上一手,故李易調息了一會,複又回到閣樓之上,與蘇媚一起觀戰。
“師兄,你可識得天玄子手中的那把白玉小尺喚什麽名字?居然可以和玄奘**師傳下來的金禪杖對打而不落下風,當真了得!”蘇媚望著場中的兩人,嘖嘖稱奇。
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奉唐太宗李世民旨意,前往佛教發源地天竺取經,由九州而去天竺,需要經過那妖魔鬼怪成群的西疆大荒,玄奘**師數次遇險,幸而身懷佛教三寶,才得以一次次的逢凶化吉,這佛教三寶便是玄奘法師的金禪杖、金袈裟、金缽盂。
金袈裟與金缽盂乃是禪宗祖庭少林寺之物,玄奘得道後自要歸還,而金禪杖相傳乃是玄奘率唐太宗李世民的左右護法門神秦瓊、尉遲敬德二人親采首陽山之銅煉製,由大唐九九八十一位高僧佛法加持而成。
佛教《金剛經》記載:觀音菩薩乃是奉西天如來佛祖之命,在東土九州布道的第一尊菩薩,其道場為南海普陀山,是以玄奘便將自己的金禪杖贈與了普陀山觀音禪院,並成為了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也正是因為金禪杖乃是玄奘法師降妖除魔之物,所以蘇媚才在金禪杖被慧空使將出來的時候,覺得壓抑無比,蘇媚還僅僅隻是個旁觀者,現在見得這金禪杖竟然收拾不了白玉小尺,難怪蘇媚要大感不可思議了。
李易仔細的端詳了一番那把白玉小尺,想著天玄子方才使用道術的名字“跬步千裏”、“天地有常”,突的腦海中一個激靈,道:“我懂了,原來天玄子前輩並非道教中人,而是儒教荀子學派傳人,難怪方才天玄子前輩說‘儒道佛’三教大戰。”
李易飽讀詩書,自想得到“跬步千裏”乃是出自《荀子*勸學》的“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句,而“天地有常”乃是《荀子*天論》中“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句的衍生。
荀子為先秦“七子”(老莊孔孟荀墨韓)之一,學問自不必說,在儒家孔老夫子提出“仁”核心思想,孟子提出“義”核心思想後,荀子提出了“禮”核心思想。
但荀子的思想卻與孔孟二人有些背道而馳,荀子的“禮”是天地人倫間的“規範之禮”,荀子反對孔子的“敬天地鬼神”之“虛禮”,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觀點針鋒相對,說是“人性本惡”。
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在需要“規範之禮”去約束人性,讓人性得到後天的教育。
也因為如此,荀子在九州曆史上的定位比較尷尬,儒教以“孔孟之道”標榜於世,你老人家將孔孟都給否定了,叫別人怎麽混?故那些“孔孟傳人”大多不認為荀子乃是儒家正宗,而是法家旁門。
而荀子的兩位赫赫有名的弟子也給了攻訐荀子的人一個借口,這兩位弟子正是開法家一脈的韓非子與將法家實踐到治國高度的李斯(小說之言,請勿深究!)。
荀子說天地間都有“規範之禮”,那好,韓非子便提出以“法”、“術”、“勢”三個方法來將這天地間的“規範之禮”來實現,而李斯幹脆跑去輔佐秦始皇嬴政統一了諸侯六國,在“焚書坑儒”後,再行那九州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夠“規範”吧!
李易為蘇媚絮絮叨叨的講起了荀子故事,蘇媚“嗯嗯嗯”的連連點頭,待得李易講完後,蘇媚才一翻白眼,道:“師兄,我是問那白玉小尺的名字,你與我講荀子大儒有何用?”
李易的鬱悶溢於言表,差點就要吐出血來,道:“厄……這個……名字我也不知!”
見得李易模樣,蘇媚忍不住“噗嗤”一聲便笑將出來。李易回頭望去,見蘇媚在悠悠拂過的晚風中,有淡淡月色的清輝灑在身上,一襲白裙亭亭玉立,顯得那般的純潔無暇,玲瓏脫俗,隻如月宮裏的嫦娥降臨了塵世,又如深夜裏靜靜綻放的優曇花,在不知不覺間,便讓李易有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