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新能源汽車到底有沒有未來
天亮了,就不需要燈塔了 作者:豪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鎂國宣布對華國汽車征收100%關稅之後,歐盟的大棒也終於落下了,將對華國的電動汽車加上最高38.1%的額外關稅。
這樣一來像國內這些車企,要交的關稅從10%下子漲到了48.1%。雖然歐美都對華國下了黑手,但這兩家的目的不一樣。對於鎂國來說,加稅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不讓華國車企發展壯大。
而歐洲知名媒體politico推薦的文章揭露了歐盟這次加稅的一些內幕,通過對眾多歐洲高級官員的匿名采訪,politico發現歐盟不僅不想和華國脫鉤,反而是想以打促和逼迫華國趕緊與歐洲合作,因為歐盟上上下下已經慌了。
在被現實爆錘了兩年之後,歐盟終於認清了形勢,對華國車的態度可以說從嗤之以鼻變成了逐幀學習。
歐盟是從去年開始醞釀對華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那時候加稅的動機是為本土車企爭取時間。當時歐盟的決策層和一部分車企高管都認為華國車看起來嚇人,但他隻是偷工減料加政府補貼的縫合罐,隻要抬高關稅,保護到位,那歐洲車企依然有競爭力。
比如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斯特蘭蒂斯的ceo唐維什,曾公開呼籲對華國汽車加稅,他說華國車的價格之所以有競爭力,是因為車企可能采用了低價策略,先以虧本價進入歐洲,等把歐洲車企搞破產之後再提價。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歐洲市場,等幾年之後,歐洲車企應該能打贏翻身仗。
斯泰蘭蒂斯可是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僅次於大眾旗下有福亞特,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雪鐵龍,瑪莎拉蒂等眾多品牌,他的當家人都這麽說,可見這些人當時還很理所當然。
不僅是車企高管,還有政治精英,一位匿名的歐洲官員向politico爆料,正當時很多歐盟領導人態度極其傲慢,認為歐洲在技術上會一直領先華國人,永遠也追不上,所以他們認為隻要抬高關稅爭取時間,但反殺華國車問題不大。
但僅過了一年,歐洲人就徹底悟了,先是在我去年的上海車展上,一中外國設計的高管被各種新技術刷了三觀。
瑞銀發布了一份對比亞迪海報的拆解報告,詳細說明了華國汽車的巨大成本優勢,並表示歐洲車企將成為華國車崛起的最大輸家,在歐洲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而在九月份的慕尼黑車展上,華國車搶走了所有洋車的風頭,以至於德國的經濟周刊撰文,說慕尼黑車展已經變成了華國車展。
當時,德國首腦親臨車展現場,為了給德國的汽車高管們打氣,舒爾茨居然說到,麵對華國汽車廠商的競爭,我們應該被激勵而不是被嚇倒。
德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國際競爭力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汽車強國的領導人,在主場能說出這種話來,可惜被逼到了什麽份上。
並不隻是歐洲人,鎂國人對華國車也徹底跪了。今年三月底特律的一家汽車谘詢公司,拆解了一輛比亞迪海鷗,本來是想揭露比亞迪以次充好的真相,結果拆完之後直接抑鬱了。
這家公司的ceo發現海鷗不僅沒有任何偷工減料,其內飾,安全配置,駕駛性能等全都是高品質的,更恐怖的是海鷗的售價隻有1.2萬美元,如果在鎂國知道那價格至少高三倍。
所以即使被加成100%的關稅,比亞迪依然能碾壓鎂國友商,該公司的ceo說這輛車為鎂國工業敲響了警鍾。
而鎂國製造業聯盟更直接,他在今年年初就發布報告說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華國電動車,將導致鎂國汽車產業的滅絕,並呼籲趕緊抬高關稅壁壘。所以如果隻針對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毫不誇張的說華國已經不是汽車強國那麽簡單了,而是對外國車企的降維打擊,
就像馬斯克在今年年初說的那樣,如果沒有貿易壁壘,那華國車企將摧毀全球大多數競爭對手。我們之所以目前有這麽大的優勢,是因為主導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汽車革命,傳統的供應鏈和生態體係正在被電動化顛覆,更恐怖的是這場革命才進行到一半兒,還有下半場,那就是智能化。
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整個歐洲憂心忡忡,因為汽車產業是歐盟的命根子,gdp占歐盟總量的7%,雇傭人數高達1290萬,不能有任何閃失啊。所以他們必須和華國合作,否則隻能加速出局。
politico援引了一名汽車專家的話說,既然競爭不過,那我們就不應該和華國對抗,而是合作。但歐盟依然選擇對華國汽車加重稅,這是為什麽呢?很簡單,用大棒逼著華國車企趕緊過來建廠。
politico告訴歐洲的四名外交官和兩名高級官員口中得知歐盟目前的策略是這樣的,借用高關稅斷了華國車企進口的後路,然後脅迫他們來歐洲合資,並與歐洲的車企分享技術。
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汽就向主管部門匯報,說歐盟委員會正在向其索要各種技術的商業數據,比如電池成分和配方,電動汽車生產成本,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購信息,銷售渠道和定價方式,歐洲的客戶信息,供應鏈布局信息等等,全是商業機密,這已經遠遠超出反補貼調查的範圍了。
上汽的爆料直接印證了歐洲媒體的話,僅用高關稅逼迫華國設計合作順便敲詐的一說,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讓華國車企萊歐建廠,從而在歐洲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表麵上看歐洲人非常硬,但實際上他們虛的很,就politico披露,他采訪的這幾個歐盟官員對家屬的態度和鎂國人完全不一樣,老美那邊兒是一種幸災樂禍,報複對手的快感。而歐盟的人則是無奈和警惕。
因為他們認為加稅很可能是歐洲人的最後一張牌了,打出去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手段來反製華國汽車了,因為歐洲各國的財政都非常緊張,根本無法和華國的補貼力度相抗衡。
不過歐洲人也玩了一把精神勝利法,說當年我們進入華國的時候不要求合資,這下好了,該讓華國人嚐嚐被強製合資的滋味兒了,要是這麽說的話,那我們也是讓歐洲人嚐嚐洋買辦的滋味兒了。
這些歐盟國家之所以這麽著急,主要是反應太慢,人家德國早就悟了。
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歐洲汽車強國都同意加稅,隻有德國一直在拚命反對,不光是德國政府,還包括所有德國車企,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德國車在華國銷量巨大,像大眾bba等30%左右的銷量都來自華國,所以生怕加了稅之後,自己被華國拿來對等報複。
其實就算bba在華銷售膝斬,德國依然會拚命反對。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了,那就是德國一直在利用華國的產業鏈,低調的壯大自己在新時代的競爭力。
這讓法國西班牙等國分外眼紅,他們之所以極力支持對華國加稅,並不隻是針對華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能讓德國獨享華國的技術紅利,從而壟斷歐洲市場了,因為現在已經出現苗頭了。
德國人是最早領悟打不過就加入這套心法的,所以在這場變化的變革中,德國一直緊跟在華國後麵。
到2009年扶持新能源汽車剛剛上升為國策,第二年戴姆勒和比亞迪合了資,打造了新品牌騰勢,專門生產高端純電動汽車。
在觀察了幾年之後,德國人發現電動車確確實實大勢所趨,可自己根本搞不定產業鏈與核心技術,他們不是沒試過,但德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一個個全完了。
這個月還倒了一個,叫e.go,而且是個明星車型,2015年就成立了,結果隻能生產老頭樂。所以也別嘲笑賈耀亭之前一直造不出車來,國外很多車企也造不出來。
這樣一來像國內這些車企,要交的關稅從10%下子漲到了48.1%。雖然歐美都對華國下了黑手,但這兩家的目的不一樣。對於鎂國來說,加稅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不讓華國車企發展壯大。
而歐洲知名媒體politico推薦的文章揭露了歐盟這次加稅的一些內幕,通過對眾多歐洲高級官員的匿名采訪,politico發現歐盟不僅不想和華國脫鉤,反而是想以打促和逼迫華國趕緊與歐洲合作,因為歐盟上上下下已經慌了。
在被現實爆錘了兩年之後,歐盟終於認清了形勢,對華國車的態度可以說從嗤之以鼻變成了逐幀學習。
歐盟是從去年開始醞釀對華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那時候加稅的動機是為本土車企爭取時間。當時歐盟的決策層和一部分車企高管都認為華國車看起來嚇人,但他隻是偷工減料加政府補貼的縫合罐,隻要抬高關稅,保護到位,那歐洲車企依然有競爭力。
比如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斯特蘭蒂斯的ceo唐維什,曾公開呼籲對華國汽車加稅,他說華國車的價格之所以有競爭力,是因為車企可能采用了低價策略,先以虧本價進入歐洲,等把歐洲車企搞破產之後再提價。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歐洲市場,等幾年之後,歐洲車企應該能打贏翻身仗。
斯泰蘭蒂斯可是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僅次於大眾旗下有福亞特,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雪鐵龍,瑪莎拉蒂等眾多品牌,他的當家人都這麽說,可見這些人當時還很理所當然。
不僅是車企高管,還有政治精英,一位匿名的歐洲官員向politico爆料,正當時很多歐盟領導人態度極其傲慢,認為歐洲在技術上會一直領先華國人,永遠也追不上,所以他們認為隻要抬高關稅爭取時間,但反殺華國車問題不大。
但僅過了一年,歐洲人就徹底悟了,先是在我去年的上海車展上,一中外國設計的高管被各種新技術刷了三觀。
瑞銀發布了一份對比亞迪海報的拆解報告,詳細說明了華國汽車的巨大成本優勢,並表示歐洲車企將成為華國車崛起的最大輸家,在歐洲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而在九月份的慕尼黑車展上,華國車搶走了所有洋車的風頭,以至於德國的經濟周刊撰文,說慕尼黑車展已經變成了華國車展。
當時,德國首腦親臨車展現場,為了給德國的汽車高管們打氣,舒爾茨居然說到,麵對華國汽車廠商的競爭,我們應該被激勵而不是被嚇倒。
德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國際競爭力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汽車強國的領導人,在主場能說出這種話來,可惜被逼到了什麽份上。
並不隻是歐洲人,鎂國人對華國車也徹底跪了。今年三月底特律的一家汽車谘詢公司,拆解了一輛比亞迪海鷗,本來是想揭露比亞迪以次充好的真相,結果拆完之後直接抑鬱了。
這家公司的ceo發現海鷗不僅沒有任何偷工減料,其內飾,安全配置,駕駛性能等全都是高品質的,更恐怖的是海鷗的售價隻有1.2萬美元,如果在鎂國知道那價格至少高三倍。
所以即使被加成100%的關稅,比亞迪依然能碾壓鎂國友商,該公司的ceo說這輛車為鎂國工業敲響了警鍾。
而鎂國製造業聯盟更直接,他在今年年初就發布報告說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華國電動車,將導致鎂國汽車產業的滅絕,並呼籲趕緊抬高關稅壁壘。所以如果隻針對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毫不誇張的說華國已經不是汽車強國那麽簡單了,而是對外國車企的降維打擊,
就像馬斯克在今年年初說的那樣,如果沒有貿易壁壘,那華國車企將摧毀全球大多數競爭對手。我們之所以目前有這麽大的優勢,是因為主導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汽車革命,傳統的供應鏈和生態體係正在被電動化顛覆,更恐怖的是這場革命才進行到一半兒,還有下半場,那就是智能化。
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整個歐洲憂心忡忡,因為汽車產業是歐盟的命根子,gdp占歐盟總量的7%,雇傭人數高達1290萬,不能有任何閃失啊。所以他們必須和華國合作,否則隻能加速出局。
politico援引了一名汽車專家的話說,既然競爭不過,那我們就不應該和華國對抗,而是合作。但歐盟依然選擇對華國汽車加重稅,這是為什麽呢?很簡單,用大棒逼著華國車企趕緊過來建廠。
politico告訴歐洲的四名外交官和兩名高級官員口中得知歐盟目前的策略是這樣的,借用高關稅斷了華國車企進口的後路,然後脅迫他們來歐洲合資,並與歐洲的車企分享技術。
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汽就向主管部門匯報,說歐盟委員會正在向其索要各種技術的商業數據,比如電池成分和配方,電動汽車生產成本,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購信息,銷售渠道和定價方式,歐洲的客戶信息,供應鏈布局信息等等,全是商業機密,這已經遠遠超出反補貼調查的範圍了。
上汽的爆料直接印證了歐洲媒體的話,僅用高關稅逼迫華國設計合作順便敲詐的一說,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讓華國車企萊歐建廠,從而在歐洲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表麵上看歐洲人非常硬,但實際上他們虛的很,就politico披露,他采訪的這幾個歐盟官員對家屬的態度和鎂國人完全不一樣,老美那邊兒是一種幸災樂禍,報複對手的快感。而歐盟的人則是無奈和警惕。
因為他們認為加稅很可能是歐洲人的最後一張牌了,打出去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手段來反製華國汽車了,因為歐洲各國的財政都非常緊張,根本無法和華國的補貼力度相抗衡。
不過歐洲人也玩了一把精神勝利法,說當年我們進入華國的時候不要求合資,這下好了,該讓華國人嚐嚐被強製合資的滋味兒了,要是這麽說的話,那我們也是讓歐洲人嚐嚐洋買辦的滋味兒了。
這些歐盟國家之所以這麽著急,主要是反應太慢,人家德國早就悟了。
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歐洲汽車強國都同意加稅,隻有德國一直在拚命反對,不光是德國政府,還包括所有德國車企,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德國車在華國銷量巨大,像大眾bba等30%左右的銷量都來自華國,所以生怕加了稅之後,自己被華國拿來對等報複。
其實就算bba在華銷售膝斬,德國依然會拚命反對。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了,那就是德國一直在利用華國的產業鏈,低調的壯大自己在新時代的競爭力。
這讓法國西班牙等國分外眼紅,他們之所以極力支持對華國加稅,並不隻是針對華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能讓德國獨享華國的技術紅利,從而壟斷歐洲市場了,因為現在已經出現苗頭了。
德國人是最早領悟打不過就加入這套心法的,所以在這場變化的變革中,德國一直緊跟在華國後麵。
到2009年扶持新能源汽車剛剛上升為國策,第二年戴姆勒和比亞迪合了資,打造了新品牌騰勢,專門生產高端純電動汽車。
在觀察了幾年之後,德國人發現電動車確確實實大勢所趨,可自己根本搞不定產業鏈與核心技術,他們不是沒試過,但德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一個個全完了。
這個月還倒了一個,叫e.go,而且是個明星車型,2015年就成立了,結果隻能生產老頭樂。所以也別嘲笑賈耀亭之前一直造不出車來,國外很多車企也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