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上門提親了
重生長白山我靠神眼挖參打獵 作者:石門華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實際上這就是高粱的一種,但是分蘖能力強,每次割了之後會發出更多的芽。這次收割留茬二十厘米高,也就是二十天能長高到八十到一米左右,幾乎全是嫩葉。
家畜、甚至山雞鴨子大鵝都特別愛吃,最主要的是收割快,節省人工。
桂蘭和一個女工毛驢拉著車也過來割草了,還拉了這一台六馬力的柴油抽水機,其實天氣不旱,澆水隻是為了讓甜高粱生長的更加茂盛。
“夏蓮,你家來個提親說媒的,以往來的都讓你娘趕走了,這次趙華派來的正在家裏喝茶呢,你要不要過去看看。”
“看啥,有啥好看的,都認識小半年了,走個形式吧。”村裏的習俗基本類似,首先是媒人上門說親,雙方同意後,男方就要過來定親了。
一般定親紅包是五六十塊到一二百塊,然後給女方買些稍微好點的衣服鞋子,當初李大美和楊小偉定親是六十塊錢。一般定親後,雙方就開始正式的交往相處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雙方了解,感覺可以,男方出彩禮,買三轉一響,建房子,這就結婚了。
桂蘭嫂子一邊幹活,一遍說:“這段時間你家的山雞、飛龍也成群了,山雞五六百隻了,飛龍一百多隻了,是該單獨建場了。”
“山雞養殖場先緩緩吧,村長說等新學校建好之後,讓我把舊學校租下來,也省得空著怪可惜的。這甜高粱牧草趕緊的割了,再不割就長老了,到時候不管是毛驢還是麅子都不愛吃了。”
“好的,我們這二十天前就收割了,這段時間收割了好幾畝了,喂驢喂馬喂野豬效果很好。我也給李小飛說了,他固執的認為這是高粱,要結糧食的,不敢割,說要等你安排才敢割。”
旁邊的苜蓿情況還不一樣,出苗五六十天的苜蓿也不過五六十厘米高,葉子還比較嫩,甚至有村民偷偷割掉回家做菜的。
相比之下,甜高粱牧草一年生,生長快,產量高,營養稍微差點。苜蓿牧草產量低,但是多年生,種年能收七八年,營養尤為豐富,古代皇家飼養禦馬,用的就是苜蓿草。而且幹苜蓿草是非常貴的草料,打捆後的幹苜蓿草料的價格比玉米都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桂蘭嫂子,小飛,這個苜蓿也可以收割了。苜蓿草吃多了容易脹氣,每次收割回去晾曬一會再喂,苜蓿營養豐富,遠比甜高粱要上膘快。回頭把牧草注意事項都給工人們說清楚,一定不能大意了。”
“行,等傍晚了,我給所有的工人都說清楚。”
李小飛看了看桂蘭嫂子拉車的毛驢非常羨慕,提議說:“姐,欄裏那麽多毛驢,給我們麅子場調一頭,拉草拉料也省得費勁巴拉的。”
“沒問題,自己選吧,空懷期的母驢,產後帶娃的母驢都可以。”劉夏蓮答應了。
李小飛過去牽馬,居然牽回來一匹馱馬,這是最早從趙華那買回來的四匹鐵蹄馬之一,是騸馬。
李小飛很得意:“母驢力氣小,還嬌氣,還不如用這個馱馬呢。姐要是進山,過來牽就好了,就這麽幾裏地,挨著也不遠。”
劉夏蓮稱讚:“小飛成熟了,怪不得都能當場長了,考慮問題也全麵了。”
貓貓劉又開始作妖了,指著馬,非要騎馬,不讓騎就哭。
劉夏蓮隻好把他放馬背上,還別說,這馬真聽話,見背上是個娃娃異常的配合,絲毫不亂來。
中午快吃飯的時候,劉夏蓮把貓貓劉暫時交給桂蘭嫂子帶著,自己回家看看。
家裏正熱鬧呢,娘和媒人聊的火熱。
媒人是趙華的三姨,不是職業媒人,但是那小嘴也是巧的很,見劉夏蓮來了,連忙起身。
“俺家趙華真有眼光,這夏蓮出落的跟個雨後的荷花一樣,要身材有身材,要臉蛋有臉蛋,那小臉一掐都能出水了。”
“哪有您說的那麽好,我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姑娘。”
娘說:“我請了村裏的廚子來咱家做飯,你堂嫂也過來幫忙,咱們要好好招待三姨。”
“那是自然,不能怠慢了貴客。”
三姨壓低了聲音給劉夏蓮說:“夏蓮丫頭,你放心好了。趙華是家裏肚子,下麵還有一個妹妹。家裏八十畝好地,一百多畝山地,還有幾十畝的紅鬆林。趙華養了五十多匹蒙古馬,別的不敢說,在我們趙家溝那一代,絕對的首富。村長見了那都得先打招呼,趙華的三叔在南方當兵,據說是什麽小將。”
“小將?是少將吧?”
“夏蓮姑娘見笑了,我一個農村老太婆哪裏懂得這些,反正是挺厲害的,那個趙勇就是從他手下當兵退回來的,趙家村還有十幾個年輕後生從那當兵,能打的很。你過去了也不用擔心受欺負,老趙家不差事啊。”
劉夏蓮聽趙勇說過幾嘴,不過自己也不當兵,管這些事情幹啥。
“三姨,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我家的情況你也知道錢上不敢說富裕,但是肯定不差。我對趙華也沒什麽太苛刻的要求,年紀輕輕別閑著,做點事情就行。底線就是結婚了之後不能從外麵胡來,別的沒啥要求,錢我自己能賺。車馬廠子蔬菜大棚飯店我家都有,就現有的東西不發展了,也夠三代人吃喝的。”
“好好,夏蓮姑娘真是敞亮人,我回去了一定給趙華說清楚。趙華呢也是我看著長大的,除了愛釣魚打獵騎馬養狗,也沒別的什麽不良愛好,再說了咱東北女人地位高,家裏老爺們不聽話那不得經常修理啊,對吧。”
釣魚打獵騎馬養狗,這在大多數人看來這都是惡習,不過對於劉夏蓮說無所謂了,她也有一樣的愛好。釣魚咋了,在大多數人一個月幾十塊工資的時候,釣魚一天就幾十塊。趕山打獵,那更不得了,天材地寶隨便采,長白山就咱的大寶藏。
“行吧,三姨,您跟我娘好好吃飯,我就不陪著您了。大棚那邊來了幾十個大學生,我得去招待。”
家畜、甚至山雞鴨子大鵝都特別愛吃,最主要的是收割快,節省人工。
桂蘭和一個女工毛驢拉著車也過來割草了,還拉了這一台六馬力的柴油抽水機,其實天氣不旱,澆水隻是為了讓甜高粱生長的更加茂盛。
“夏蓮,你家來個提親說媒的,以往來的都讓你娘趕走了,這次趙華派來的正在家裏喝茶呢,你要不要過去看看。”
“看啥,有啥好看的,都認識小半年了,走個形式吧。”村裏的習俗基本類似,首先是媒人上門說親,雙方同意後,男方就要過來定親了。
一般定親紅包是五六十塊到一二百塊,然後給女方買些稍微好點的衣服鞋子,當初李大美和楊小偉定親是六十塊錢。一般定親後,雙方就開始正式的交往相處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雙方了解,感覺可以,男方出彩禮,買三轉一響,建房子,這就結婚了。
桂蘭嫂子一邊幹活,一遍說:“這段時間你家的山雞、飛龍也成群了,山雞五六百隻了,飛龍一百多隻了,是該單獨建場了。”
“山雞養殖場先緩緩吧,村長說等新學校建好之後,讓我把舊學校租下來,也省得空著怪可惜的。這甜高粱牧草趕緊的割了,再不割就長老了,到時候不管是毛驢還是麅子都不愛吃了。”
“好的,我們這二十天前就收割了,這段時間收割了好幾畝了,喂驢喂馬喂野豬效果很好。我也給李小飛說了,他固執的認為這是高粱,要結糧食的,不敢割,說要等你安排才敢割。”
旁邊的苜蓿情況還不一樣,出苗五六十天的苜蓿也不過五六十厘米高,葉子還比較嫩,甚至有村民偷偷割掉回家做菜的。
相比之下,甜高粱牧草一年生,生長快,產量高,營養稍微差點。苜蓿牧草產量低,但是多年生,種年能收七八年,營養尤為豐富,古代皇家飼養禦馬,用的就是苜蓿草。而且幹苜蓿草是非常貴的草料,打捆後的幹苜蓿草料的價格比玉米都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桂蘭嫂子,小飛,這個苜蓿也可以收割了。苜蓿草吃多了容易脹氣,每次收割回去晾曬一會再喂,苜蓿營養豐富,遠比甜高粱要上膘快。回頭把牧草注意事項都給工人們說清楚,一定不能大意了。”
“行,等傍晚了,我給所有的工人都說清楚。”
李小飛看了看桂蘭嫂子拉車的毛驢非常羨慕,提議說:“姐,欄裏那麽多毛驢,給我們麅子場調一頭,拉草拉料也省得費勁巴拉的。”
“沒問題,自己選吧,空懷期的母驢,產後帶娃的母驢都可以。”劉夏蓮答應了。
李小飛過去牽馬,居然牽回來一匹馱馬,這是最早從趙華那買回來的四匹鐵蹄馬之一,是騸馬。
李小飛很得意:“母驢力氣小,還嬌氣,還不如用這個馱馬呢。姐要是進山,過來牽就好了,就這麽幾裏地,挨著也不遠。”
劉夏蓮稱讚:“小飛成熟了,怪不得都能當場長了,考慮問題也全麵了。”
貓貓劉又開始作妖了,指著馬,非要騎馬,不讓騎就哭。
劉夏蓮隻好把他放馬背上,還別說,這馬真聽話,見背上是個娃娃異常的配合,絲毫不亂來。
中午快吃飯的時候,劉夏蓮把貓貓劉暫時交給桂蘭嫂子帶著,自己回家看看。
家裏正熱鬧呢,娘和媒人聊的火熱。
媒人是趙華的三姨,不是職業媒人,但是那小嘴也是巧的很,見劉夏蓮來了,連忙起身。
“俺家趙華真有眼光,這夏蓮出落的跟個雨後的荷花一樣,要身材有身材,要臉蛋有臉蛋,那小臉一掐都能出水了。”
“哪有您說的那麽好,我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姑娘。”
娘說:“我請了村裏的廚子來咱家做飯,你堂嫂也過來幫忙,咱們要好好招待三姨。”
“那是自然,不能怠慢了貴客。”
三姨壓低了聲音給劉夏蓮說:“夏蓮丫頭,你放心好了。趙華是家裏肚子,下麵還有一個妹妹。家裏八十畝好地,一百多畝山地,還有幾十畝的紅鬆林。趙華養了五十多匹蒙古馬,別的不敢說,在我們趙家溝那一代,絕對的首富。村長見了那都得先打招呼,趙華的三叔在南方當兵,據說是什麽小將。”
“小將?是少將吧?”
“夏蓮姑娘見笑了,我一個農村老太婆哪裏懂得這些,反正是挺厲害的,那個趙勇就是從他手下當兵退回來的,趙家村還有十幾個年輕後生從那當兵,能打的很。你過去了也不用擔心受欺負,老趙家不差事啊。”
劉夏蓮聽趙勇說過幾嘴,不過自己也不當兵,管這些事情幹啥。
“三姨,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我家的情況你也知道錢上不敢說富裕,但是肯定不差。我對趙華也沒什麽太苛刻的要求,年紀輕輕別閑著,做點事情就行。底線就是結婚了之後不能從外麵胡來,別的沒啥要求,錢我自己能賺。車馬廠子蔬菜大棚飯店我家都有,就現有的東西不發展了,也夠三代人吃喝的。”
“好好,夏蓮姑娘真是敞亮人,我回去了一定給趙華說清楚。趙華呢也是我看著長大的,除了愛釣魚打獵騎馬養狗,也沒別的什麽不良愛好,再說了咱東北女人地位高,家裏老爺們不聽話那不得經常修理啊,對吧。”
釣魚打獵騎馬養狗,這在大多數人看來這都是惡習,不過對於劉夏蓮說無所謂了,她也有一樣的愛好。釣魚咋了,在大多數人一個月幾十塊工資的時候,釣魚一天就幾十塊。趕山打獵,那更不得了,天材地寶隨便采,長白山就咱的大寶藏。
“行吧,三姨,您跟我娘好好吃飯,我就不陪著您了。大棚那邊來了幾十個大學生,我得去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