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平和慧姐兒再次趕到祠堂的時候,祭祖已經開始了。
族長帶領族裏的男男女女們跪倒在祠堂內外,族長上香並高聲念著祭詞,族人跟著叩首行禮,然後將煮好的餃子和蒸好的粽子取出來,連同煮好的豬頭肉一同擺在貢台上。
往年,行完祭禮大家就各自散去了,隻待傍晚時再過來將供奉完的食物分一分。
但今天,大家都知道喬三山要行納吉禮,故而起身後默契的圍成一圈,靜靜的等著。
隻見族長小心翼翼地從懷中取出喬三山和宋紜的庚帖,放到牌位前的貢桌上,然後從旁邊拿起問卜用的六爻卦,咣當咣當晃了起來。
“啪!”
族長將卦筒倒扣在桌子上,緩緩掀開,用手扒拉著仔細瞅了瞅,隨即再次扣進去開始晃,反複三次後,閉上眼睛開始掐算。
眾人均圍在祠堂外翹首以待,誰也不敢發出聲響擾了族長和祖先聯絡,終於,族長睜開眼睛,滿臉喜色,大聲說道,“地天泰卦,大吉之卦!”
眾人均鬆了一口氣,喬小平攥緊的小手也緩緩鬆開,好擔心占卜結果不盡人意呀!
其實族長就能占出來兩個卦,一個“地天泰卦”,一個“地山謙卦”,都是大吉之卦。
至於卦筒裏卦象具體如何,他老花眼,壓根看不清楚。
大家紛紛同李氏道喜,一句接一句的吉祥話,直樂的李氏笑彎了腰。
那邊,張氏氣的不行,偷偷推著自家老頭子,暗示他上前打聽一二。喬天寶拗不過,趁著眾人都哄嚷在二弟和二弟妹周圍,他悄悄的繞過人群進了祠堂。
族長正在收拾卦筒,將其放回原位,喬天玉上前一把握住族長的雙手,感激涕零道,“族長,謝謝您,太謝謝您了,我們家就三山一個沒成家了,我爹去世的時候都放不下他......”
族長一看來人是沒摔碎盆的喬天寶,心裏微微有些膈應,聽他這麽說,緩和下神色回道,“都是咱們喬家祖先在天之靈保佑!”
喬天寶繼續道,“沒有您,我們也不知道祖宗們的意思呀,多虧了您,待好事成了,一定要好好招待您一番以表感謝。”
他邊說邊拉著族長的手往外走,同時衝不遠處的張氏使了個眼色。
張氏心領神會,待喬天寶拉著族長走遠後,她就一個箭步衝進祠堂,拿起貢桌上的庚帖打開,看著裏麵密密麻麻的小字,忽然想起,自己不識字......
她甚至有點分不清哪張庚帖是女方的,不過好歹是操持過兒女婚事的人,她知道哪裏寫的是名字,“喬三山,三個字,那女方庚帖就是這張了 。”
張氏拿起兩個字名字的庚帖,仔細辨認那兩個字,企圖記住這倆字是怎麽寫的,想著回頭寫出來讓老頭子看。
她才看看記住第一個字的模樣,喬小平就進來了,她疑惑地問道,“大奶奶,你在幹嘛呢?”
張氏慌忙將庚帖合上背在身後,看清來人是個小屁孩,不以為意道,“小屁孩一邊涼快去。”
喬小平記得奶奶說過,紅色的紙是頂頂重要的東西,連她這個喬家長孫女都不能輕易觸碰,怎麽大奶奶這個家外人都能摸呢?
莫非奶奶又在騙她?
喬小平鼓著腮幫子就跑出去了,外麵賀喜的人群也三三兩兩的離開,她走到樂的找不著北的奶奶身邊,扯了扯她的袖子,道,“奶奶,你不是說紅紙頂頂重要嗎?怎麽不讓我看讓大奶奶看呢?”
李氏一個激靈,頓時從喜悅中清醒過來,蹲下身扶著小平的肩膀認真問道,“你說什麽?”
“就是三嬸那個紅色的紙呀,大奶奶在祠堂裏看呢!”喬小平被奶奶認真的神情嚇了一跳,老實的說了一遍。
李氏聽完,小跑著往祠堂裏去。
這邊,族長同喬天寶寒暄幾句,想起落在祠堂裏的庚帖,也掉頭回去拿,喬天寶見狀連忙高聲咳嗽。
張氏聽到自家老頭子的提醒,顧不得記住第二字的模樣,迅速合上庚帖放回了原位。
李氏進祠堂的時候,正趕上族長將庚帖收進懷中,張氏手足無措的立在一旁,一副做了壞事的緊張模樣。
“大山娘,你來的正好,問卜完了,這庚帖你拿回去吧!”族長又將庚帖掏出來遞過去。
李氏接過庚帖,狠狠瞪了張氏一眼,意有所指的回道,“這庚帖放您這我是一萬個放心的,就怕有那起子壞心思的東西想要作妖。”
張氏知道她在指桑罵槐,想回敬兩句,又怕對號入座,隻好自己生悶氣。
族長不知她們二人的小心思,樂嗬嗬的說道,“祠堂這都是喬氏族人,壞心思的可作不了妖!”
“您說的是,”李氏也不欲多說,同族長客套了幾句,待他走後,李氏朝張氏那走了一大步,壓著聲音惡狠狠的說道,“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小平都跟我說了,你最好別起什麽壞心思。公婆都不在了,家也分清了,你要是再敢搞什麽幺蛾子,別怪我對你不客氣。”
李氏同自己的妯娌交手多年,這世界上最了解張氏的人就是她了,張氏一個眼神,她就知道這老貨是想拉屎還是放屁。剛剛一進門瞅著張氏那副故作理直氣壯的表情,她就知道小平沒胡說,這玩意肯定偷看庚帖了。
但是現在沒有證據,她也不能做什麽,隻能暗暗警告一番。不過李氏也清楚,自己這個大嫂一旦起了壞心思,那肯定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她回去還是要跟家裏說一聲,安排個人盯著這個老不死的。
張氏仰著臉,露出一副“你能奈我何”的表情,唱起了大戲,“哎喲,弟妹,你說的這是什麽話呀?我就收拾收拾棺材板,恰巧趕上族長過來拿庚帖,就同他說了兩句感謝話,三山這孩子有了喜訊我高興還來不及呢!你這麽說,我可真是寒心喲!”
“怎麽沒寒死你?”這裏隻有她們二人,李氏懶得配合她表演,直接出口罵道。
族長帶領族裏的男男女女們跪倒在祠堂內外,族長上香並高聲念著祭詞,族人跟著叩首行禮,然後將煮好的餃子和蒸好的粽子取出來,連同煮好的豬頭肉一同擺在貢台上。
往年,行完祭禮大家就各自散去了,隻待傍晚時再過來將供奉完的食物分一分。
但今天,大家都知道喬三山要行納吉禮,故而起身後默契的圍成一圈,靜靜的等著。
隻見族長小心翼翼地從懷中取出喬三山和宋紜的庚帖,放到牌位前的貢桌上,然後從旁邊拿起問卜用的六爻卦,咣當咣當晃了起來。
“啪!”
族長將卦筒倒扣在桌子上,緩緩掀開,用手扒拉著仔細瞅了瞅,隨即再次扣進去開始晃,反複三次後,閉上眼睛開始掐算。
眾人均圍在祠堂外翹首以待,誰也不敢發出聲響擾了族長和祖先聯絡,終於,族長睜開眼睛,滿臉喜色,大聲說道,“地天泰卦,大吉之卦!”
眾人均鬆了一口氣,喬小平攥緊的小手也緩緩鬆開,好擔心占卜結果不盡人意呀!
其實族長就能占出來兩個卦,一個“地天泰卦”,一個“地山謙卦”,都是大吉之卦。
至於卦筒裏卦象具體如何,他老花眼,壓根看不清楚。
大家紛紛同李氏道喜,一句接一句的吉祥話,直樂的李氏笑彎了腰。
那邊,張氏氣的不行,偷偷推著自家老頭子,暗示他上前打聽一二。喬天寶拗不過,趁著眾人都哄嚷在二弟和二弟妹周圍,他悄悄的繞過人群進了祠堂。
族長正在收拾卦筒,將其放回原位,喬天玉上前一把握住族長的雙手,感激涕零道,“族長,謝謝您,太謝謝您了,我們家就三山一個沒成家了,我爹去世的時候都放不下他......”
族長一看來人是沒摔碎盆的喬天寶,心裏微微有些膈應,聽他這麽說,緩和下神色回道,“都是咱們喬家祖先在天之靈保佑!”
喬天寶繼續道,“沒有您,我們也不知道祖宗們的意思呀,多虧了您,待好事成了,一定要好好招待您一番以表感謝。”
他邊說邊拉著族長的手往外走,同時衝不遠處的張氏使了個眼色。
張氏心領神會,待喬天寶拉著族長走遠後,她就一個箭步衝進祠堂,拿起貢桌上的庚帖打開,看著裏麵密密麻麻的小字,忽然想起,自己不識字......
她甚至有點分不清哪張庚帖是女方的,不過好歹是操持過兒女婚事的人,她知道哪裏寫的是名字,“喬三山,三個字,那女方庚帖就是這張了 。”
張氏拿起兩個字名字的庚帖,仔細辨認那兩個字,企圖記住這倆字是怎麽寫的,想著回頭寫出來讓老頭子看。
她才看看記住第一個字的模樣,喬小平就進來了,她疑惑地問道,“大奶奶,你在幹嘛呢?”
張氏慌忙將庚帖合上背在身後,看清來人是個小屁孩,不以為意道,“小屁孩一邊涼快去。”
喬小平記得奶奶說過,紅色的紙是頂頂重要的東西,連她這個喬家長孫女都不能輕易觸碰,怎麽大奶奶這個家外人都能摸呢?
莫非奶奶又在騙她?
喬小平鼓著腮幫子就跑出去了,外麵賀喜的人群也三三兩兩的離開,她走到樂的找不著北的奶奶身邊,扯了扯她的袖子,道,“奶奶,你不是說紅紙頂頂重要嗎?怎麽不讓我看讓大奶奶看呢?”
李氏一個激靈,頓時從喜悅中清醒過來,蹲下身扶著小平的肩膀認真問道,“你說什麽?”
“就是三嬸那個紅色的紙呀,大奶奶在祠堂裏看呢!”喬小平被奶奶認真的神情嚇了一跳,老實的說了一遍。
李氏聽完,小跑著往祠堂裏去。
這邊,族長同喬天寶寒暄幾句,想起落在祠堂裏的庚帖,也掉頭回去拿,喬天寶見狀連忙高聲咳嗽。
張氏聽到自家老頭子的提醒,顧不得記住第二字的模樣,迅速合上庚帖放回了原位。
李氏進祠堂的時候,正趕上族長將庚帖收進懷中,張氏手足無措的立在一旁,一副做了壞事的緊張模樣。
“大山娘,你來的正好,問卜完了,這庚帖你拿回去吧!”族長又將庚帖掏出來遞過去。
李氏接過庚帖,狠狠瞪了張氏一眼,意有所指的回道,“這庚帖放您這我是一萬個放心的,就怕有那起子壞心思的東西想要作妖。”
張氏知道她在指桑罵槐,想回敬兩句,又怕對號入座,隻好自己生悶氣。
族長不知她們二人的小心思,樂嗬嗬的說道,“祠堂這都是喬氏族人,壞心思的可作不了妖!”
“您說的是,”李氏也不欲多說,同族長客套了幾句,待他走後,李氏朝張氏那走了一大步,壓著聲音惡狠狠的說道,“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小平都跟我說了,你最好別起什麽壞心思。公婆都不在了,家也分清了,你要是再敢搞什麽幺蛾子,別怪我對你不客氣。”
李氏同自己的妯娌交手多年,這世界上最了解張氏的人就是她了,張氏一個眼神,她就知道這老貨是想拉屎還是放屁。剛剛一進門瞅著張氏那副故作理直氣壯的表情,她就知道小平沒胡說,這玩意肯定偷看庚帖了。
但是現在沒有證據,她也不能做什麽,隻能暗暗警告一番。不過李氏也清楚,自己這個大嫂一旦起了壞心思,那肯定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她回去還是要跟家裏說一聲,安排個人盯著這個老不死的。
張氏仰著臉,露出一副“你能奈我何”的表情,唱起了大戲,“哎喲,弟妹,你說的這是什麽話呀?我就收拾收拾棺材板,恰巧趕上族長過來拿庚帖,就同他說了兩句感謝話,三山這孩子有了喜訊我高興還來不及呢!你這麽說,我可真是寒心喲!”
“怎麽沒寒死你?”這裏隻有她們二人,李氏懶得配合她表演,直接出口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