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和劉伯溫這會兒都不太想搭理朱重八。


    尤其是李善長,心裏更是委屈萬分。


    我李善長已經叛變了啊上位!


    自從上次那個楊癲瘋提出來王田製以後,我李善長就跟那些士紳讀書人們劃清了界限,從此以後一心一意給你朱皇帝當牛做馬,圖的就是你跟你那個瘋瘋癲癲的好女婿能少折騰我!


    可是現在呢?


    你兒子剛從寧陽縣回來,你朱重八就跟抽瘋了一樣非得搞州學縣學,還要再琢磨琢磨教材?


    你這屬實有點兒欺人太甚了!


    正當李善長心裏暗自不爽時,朱皇帝卻扭頭對朱標吩咐道:“標兒,你把那個教材裏的不足之處跟善長兄和青田先生說說。”


    不足之處?


    李善長顧不得再腹誹朱重八和楊大知縣,而是趕緊回憶教材裏到底可能存在哪些不足之外。


    劉伯溫也同樣是眉頭緊皺,仔細琢磨著教材裏到底還有什麽問題。


    這些教材以後可是要發放到大明各處州學、縣學的,現在正在大量印刷,若是真有什麽問題,浪費紙張事小,誤人子弟的罪過可就大了。


    正當李善長和劉伯溫胡亂琢磨時,朱標卻向著兩人拱了拱手,說道:“李公,劉公,孤在寧陽縣時,聽楊知縣說起,這些教材雖足以給小學使用,但是其中缺失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胡元當初是如何欺壓百姓,父皇和李公、劉公又是如何反抗胡元統治,徐相和常平章又是如何率兵與胡元作戰。”


    “楊知縣說,缺少了這些內容,對於現在的百姓而言並沒有什麽影響,但是以後小學裏的學生們就會漸漸忘記這段曆史,自然也就會忘記李公和劉公、徐相、常平章等百官勳貴們為光複漢家河山、恢複漢家衣冠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這是不對的。”


    “所以,楊知縣讓孤回來拜托李公和劉公,一定要修撰一些小故事,讓小學裏的娃子們從小就能學習到這些內容。”


    “除此以外,楊知縣還說,燕雲十六州淪於胡膻四百年,百姓早已忘了他們也是漢人,應該另外修撰一份簡單易讀的通史,讓小學的生員們可以學習曆史,以史為鑒。”


    “楊知縣縣,無論是修撰的小故事,還是通史,這兩本書都應該列入到小縣的課程當中,並且每年都要考試,以免學生們忘記。”


    隨著朱標的話音落下,李善長毫不猶豫的就點頭應下:“修!楊知縣說的對,小學的生員們也應該學習曆史,更應該以史為鑒,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


    劉伯溫很想打開李善長的腦殼,看看裏麵裝的到底都是些什麽玩意兒。


    就剛剛那些話,可能會是那個楊癲瘋說出來的麽?


    從他楊癲瘋以往上奏的奏本來看,他姓楊的隻會寫要修什麽內容的書,該怎麽修,頂多也就是加幾句解釋,說明為什麽要修,但是決不會說什麽不該讓世人忘記我等對驅逐韃虜的貢獻。


    所以,太子殿下剛剛說的那番話很明顯就是另行潤色加工過的,根本不可能是那個楊癲瘋的原話!


    再說了,就算是真要修撰什麽小故事,突出的也是他朱重八在反元過程中的豐功偉績,你李善長又能占據多長的篇幅?


    萬一哪天他朱皇帝看你不順眼了,你多半也要在各種書籍裏徹底消失,就算不消失,留下的多半也不會是什麽好名聲,所謂讓生員們從小學習、從小記住你的貢獻,這踏馬不就是純純的扯淡?


    但是在李善長已經搶先答應的情況下,劉伯溫也隻能無可奈何的跟著拱手答道:“臣,附議。”


    朱重八這才滿意的笑了笑,說道:“這就對了嘛,以後等這些書籍慢慢鋪開了,不僅可以加快北方百姓歸心大明的速度,咱們君臣也能借此機會青史留名,絕對算得上是一舉兩得。”


    李善長拱手應了一 聲是,隨後又繼續說道:“上位,臣覺得修撰這種小故事,單憑臣和青田兄可是不夠,應該喊上禮部、國子監、欽天監,還有在京的眾多勳臣,合眾人之力,回想當初都有哪些事情值得修撰成小故事。”


    “通史之事也是如此,非集眾人之力不可。”


    “另外,臣以為故宋之時的事情要寫得細一些,尤其是金、元之時的事情,更是應細寫。”


    “也唯有如此,才當得上“以史為鑒”的說法。”


    朱皇帝笑著點了點頭,應道:“可。”


    對於朱皇帝而言,隻要你李善長別來折騰咱老朱,最後能拿出一份合格的小故事書,能讓讀書人從小就知道社稷淪於胡膻的危害,咱管你去折騰禮部還是國子監?


    至於說修史的時候要把故宋時期的那點破事兒寫清楚,這個就更應該了,最起碼也要讓讀書人從小就知道金、元當初都幹了些什麽破事兒。


    略微沉吟一番,朱皇帝又對朱標吩咐道:“還有那個小學分級的事兒,你也給善長先生和青田先生說說。”


    朱標直接拱手應下,隨後又對李善長和劉伯溫說道:“李公,劉公,小學分級這個事兒,同樣是楊知縣所提。”


    李善長和劉伯溫卻是絲毫沒有感到意外。


    畢竟你朱副皇帝去寧陽縣了嘛,那姓楊的狗東西又怎麽可能不折騰出些新花樣兒?


    就不是不知道這個小學分級到底又是怎麽個玩法?


    正當李善長和劉伯溫在心裏胡亂琢磨時,朱標又繼續說道:“當時楊知縣說,應該設定一個孩童進入小學讀書的年齡標準,比如說七歲,凡是七歲的孩童,就要進入到社學或者縣學當中去讀書。”


    “所謂分級,就是七歲的孩子進學之後就進入到一年級,學習完一年級的課程並且通過考試後進入二年級。”


    “其中一年級的課程可以設置《洪武正韻》和《洪武算符》,等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學習《三字經》和《洪武算經》。”


    “一連讀上幾年,等這些孩童把《正韻》和《算經》都學明白了,四書五經等典籍也學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讓他們去參加童生試。”


    “若是連續三次都考不上童生的,就應該由小學直接勸退回家。”


    “至於其他的像縣學、州學、府學一類的,也應該參照這種模式。”


    “因為這裏麵涉及到的東西比較多,尤其是涉及到朝廷給讀書人的優待,要是不加以限製,便是國庫中有再多的錢糧也支撐不起。”


    李善長笑著援了援胡須,心道這踏馬不是廢話嗎。


    寧陽縣是個什麽情況?


    其他的州縣又是個什麽情況?


    要是按照他寧陽縣的模式來鋪開小學,別說大明初期的國庫本身就空虛不已,就算國庫裏堆滿了錢糧,也經不起像他寧陽縣一樣大肆撒幣補貼百姓。


    至於涉及到讀書人的優待……


    這踏馬跟老夫有什麽關係,回頭扔給禮部和國子監去頭疼也就是了


    心裏打定主意後,李善長就笑著應和道:“楊知縣說的在理,各地小學是該有一個分級製,其他像府學之類的也應該照此辦理,要不然的話,朝廷也確實供不起這許多的讀書人。”


    “要是能實施分級製度,並且如楊知縣所說的定好考試規矩,最起碼也能篩掉一些不適合讀書的平庸之輩。”


    朱皇帝再一次笑著點了點頭,隨後又笑著對朱標吩咐道:“你在寧陽縣還學來了什麽學問,不如一並跟善長兄和青田先生說一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洪武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煌貴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煌貴胄並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最新章節